第一节 采种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70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采种育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2
页码: 204-20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安溪县在果树和经济林木的采种育苗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不同时期的不同政策和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等。
关键词: 林业 育苗造林 采种育苗

内容

历史上群众就有果树及经济林木的采种育苗习惯。
  民国26年(1937)3月,于县城北门外(离城三里余)租民田创建县苗圃;翌年,利用劳动服役人员开垦圃地20多亩,退还租田。当年育苗20多种10多万株,为县内最早创办的国营苗圃。
  1952年,采种育苗贯彻“自采、自育、自造”方针,发动群众采种,由林业部门收购调剂,同时建立以县苗圃育苗,集体育苗,合作育苗,个体育苗等多种形式的采种育苗体制。育苗方式有插条、分根、压条、播种、削枝直接营造等多种办法。
  1958年后,除了县苗圃,国营林场育苗外,多为集体育苗。以乡办林场,耕山队划出圃地,指派专人管理,进行培育,杉苗平均高度40厘米以上。官桥公社由于快速育苗成绩突出,获1958年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得国务院奖状及林业部奖旗。
  1960年,林业部门配合官桥公社红旗林场大搞林业快速育苗。红旗林场在林榭榴带领下,与林业科研人员共同研究,试验、培育成功75种(参试132种)的无性繁殖林木、果树、观赏、特用植物苗木。林木苗有油茶、大叶合欢、木麻黄、柚木、大叶桉、皂叶按、柳叶按、柳、榕树、小叶榕、破布木、重阳木、枳椇、竹柏、刺竹、绿竹、长枝竹等17种;果树有酸橙、芦柑、香橙、红柑、四季桔、佛手、香椽、桶柑、柠檬、水蜜桃、番桃、红皮李、芙蓉李、长智李、六月白、棕包梨、赤皮李、荔枝、龙眼、柿子、西番莲、枣、葡萄、番石榴、吕宋番石榴、台湾番石榴等25种;观赏植物有山茶花、蔷薇、扶桑、木槿、夹竹桃、黄花夹竹桃、狗牙花、昙花、绣球、圆柏、羊蹄甲、刺桐、鹰瓜花、香叶天竹葵、枝子花、银桦等16种;特用植物有白兰花、含笑、夜合、月桂、丹桂、茉莉、白千层、苦茶、五宝茶、玫瑰、木瓜、圭毛茶、树兰、桑、使君子、栀子等16种。受到省内外林业专家、教授等科技人士重视,当时的林业科学研究所和省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派出科技人员,实地总结、编写《快速育苗红旗——安溪官桥公社快速育苗经验》一书,由省人民出版社发行,电影厂拍摄科教片,《人民画报》、《福建日报》、《泉州日报》先后报导,现场会历时一个月。乡办林场从竹节育苗试验入手,使快速育苗试验推广全省。林榭榴被称为快速育苗专家(详见福建日报1966年2月)。
  1964年,县水土保持站试验草袋营养杯育苗,并对11种野生植物扦插育苗,6个品种获得成功。1975年推广软枝油茶短穗扦插育苗,改变油茶子育苗造林的古老方法。1986年以后推行塑料袋容器育苗。
  1973年,在半林林场建立第一片1038亩的建柏母树林良种基地。
  1974年,建立建柏种子园180亩,1978~1982年,选取建柏优树作接穗,对180亩建柏种子园进行嫁接,成活率在90%以上,1985年采收种子。
  1981年后,贯彻农业生产责任制,育苗转向个体户为主,商品苗于县内外流通。
  80年代,为延长种子使用期,进行余缺调剂,采用冷冻种子育苗新技术获得成功。50年代起,先后引进各类造林树种,有湿地松、火炬松、雪松、黄山松、大叶相思、池杉、南洋楹、千头柏、金合欢、银合欢、木麻黄、龙柏、喜树、银花、柚木、柠檬按、白千层、火力楠、黄花夹竹桃、木菠萝、文冠果、柰树、油橄榄、肉桂、厚朴、回香、川楝、大叶相思、麻楝、核桃等。
  1952年3月,县人民政府创办县苗圃,初设于虎邱大坪,翌年3月,迁官桥岭,面积40亩。1954年,增设西坪珠洋、长坑山格2个分圃,1958年10月,2个分圃同时撤销。1970年1月改县苗圃为“五七”农场,1972年11月恢复县苗圃,经济独立核算。经济体制改革后,贯彻生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以育苗为主,多种经营方针,育苗与多种经营相结合。培育的苗木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按树、黄柏、湿地松、雪松、建柏、火炬松、池杉、相思树、木荷、香樟、楠木、大叶栲、柚木、千头柏、乌桕、黑荆、酸枣、板栗等树种。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