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产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产养殖
分类号: S96
页数: 2
页码: 196-1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水域面积广阔,适合养鱼。该县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淡水养鱼业,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产量和产值。在养殖管理上实行八字精养措施,多品种混养,进行综合经营。同时,该县也注意防治鱼病和引进新品种。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淡水养鱼 水产养殖

内容

全县水域面积104940亩,其中养鱼水域面积占4.34%。山塘、水库540处,可供养鱼占71.5%。此外尚有池塘、稻田、温泉等均可开发利用。
  一、鱼种繁殖
  清嘉庆十五年(1815),长坑玉湖村村民王庭揭从江西九江引进鲤鱼种。民国期间,青、草、雠、四大家鱼普遍放养。解放后淡水养鱼业发展较快。1960年5月至1963年,建同美鱼种场,设北石鱼苗供应站;1972年3月建员潭鱼种场;1982年2月建涝港鱼种场;1983年4月又建龙门鱼种场。1986年10月至1989年5月先后创建光德养殖场,湖头登贤养鳗场及玉湖鱼种站,每年为县内繁殖400多万尾鱼苗。这些国营鱼种场,在药铒投喂鱼苗、培育成单雄性鱼、人工催产孵化等方面获得成功,由鱼苗品种单一化(四大家鱼)发展到多种化,有本地的草鱼、雠鱼及外来的淡水白鲳、罗非鱼等。
  二、成鱼捕养
  县内城关、湖头、尚卿、官桥等地历史上曾捕捉“溪鱼”。湖头、尚卿产溪鳗,城关盛产黑脊倒刺肥(觥鱼)。解放前,农村采用炸、毒、钓、鱼网捕捉各种鱼类。捕鱼工具有鱼网、鱼钓、网斗、鱼栅笼、竹排、鳌托等。解放后,农村使用单层定刺网和单层流刺网等工具捕鱼,水库养鱼采用围网捕捉,或用网箱养鱼。60年代农村利用山塘水库放养鱼苗,生产淡水鱼。1979年以后,全县加强淡水渔业管理,淡水养鱼实行生产责任制,进行专业承包。在养殖管理上实行三防(防病、防逃、防偷),四改(改革生产体制、改革养殖工艺、改造养殖水域、改良养殖品种),五结合(鱼、牧、果、蔬、禽结合),六抓(抓早放苗、抓投铒精养、抓预防病害、抓放大规格鱼苗种、抓多品种混养、抓轮捕轮放),捕大留小,扭转“年头放鱼、靠天养鱼、年终等待捕鱼”的陋习,改革单一品种、单一生产,走向多品种密放,进行综合经营,提高单位面积养鱼产量,推广“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措施。1990年养殖面积4560亩,比1980年增长153.3%,水产品72.7吨,渔业总产值175.5万元。
  三、鱼种引进
  70年代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80年代先后引进大阪、团头鲂、尼罗罗非鱼、占胡子鲶、革胡子鲶、散鳞镜鲤、兴国红鲤、荷包红鲤、沅江鲤、红罗非鱼、异育银鲫、淡水白鲳,同时又杂交繁育丰鲤、荷元鲤、福寿鱼以及单雄性罗非鱼。1990年,全县引进鱼类品种5目7科28种,还有水生动物引进7种。溪河放流增殖大、大头龟两种、中华绒毛蟹。1985年,引进法国蜗牛。
  四、鱼病防治
  县内常见的鱼病有:赤皮病、白皮病、打印病、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竖鳞病;病毒引起的有草鱼出血病;寄生虫引起的虱病、锚头蚤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和水蜈蚣敌害病等。病毒、细菌、真菌、病原体侵入引起传染性鱼病,寄生虫引起侵袭性鱼病。发生鱼病和水域环境差、病源生物感染、鱼体抗病力弱有关,渔民采取相应措施,如池塘放养前对池塘及食物进行消毒,加强管理,严格技术操作,保持水质清新,增强鱼体抗病力,减少鱼病。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庭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