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良种繁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良种繁殖
分类号: S339
页数: 1
页码: 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农作物品种繁多,地方品种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熟期。传统品种被广泛选用,如水稻的“红米慢”、“杜智”、“慢冬”、“大粒白”,以及甘薯的“正种”。良种栽培在明清时期已有所记载。50年代开始进行地方品种的筛选和培育,并引进其他作物的良种。80年代实施“四化一供”方针,建立杂交水稻繁育体系。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农业技术 良种繁殖

内容

安溪县农作物品种繁多,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当家品种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熟期。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品种被广泛选用。水稻的“红米慢”、“杜智”、“慢冬”、“大粒白”,以及甘薯的“正种”等都为农民选育为当家良种,推广繁殖。
  良种栽培,早就列入明、清志书(物产篇)。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大学士李光地将清圣祖赏赐的优良品种“红稻”带回安溪,试种成功,推广全县。乾隆十二年(1734),安溪早稻品种“畲粟”被闽浙总督郝玉麟推广种植。《泉州府志·物产篇》载“早稻有赤、白两种。毕种最迟、安溪出”。民国时期,县政府建设科推广“南特号”(农民称“官厅早”)。
  50年代地方品种进行筛选。培育选用一些地方当家品种,推广种植。城厢雅兴老农林固,用单株选育方法,培育晚稻“慢勿紫鎚穗”,根系发达、耐肥、抗倒伏、抗逆性较强,穗长粒密,增产显著。湖头后溪农民陈罗庚,用有性繁殖方法,培育甘薯良种“新种花”,成为60~70年代主要甘薯良种。“新种花”耐旱、耐肥、适应性广,中熟高产,获省级科技成果奖。金谷芸美李瑞佳,以秈、粳为杂交亲本,育成杂交品系。此外,农业科技干部培育“早珍珠”、“矮北35”、“晚一号”等高产的优良品种。
  50~60年代,围绕“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济推广”的种子工作方针,建立留种田,进行穗片选,并将良种进行提纯复壮,更新更换,提高种质。通过调查、征集、整理、评选、加速良种推广速度,同时采用倒种、离孽分栽、南繁、北繁等措施,使种源适应农业生产要求。
  80年代,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种子工作实施“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化、统一供应种子)方针,建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恢复系、保持系、不育系)繁育体系。开展春、秋及中季制种,加快水稻发展。1976年全县杂交水稻406亩,1990年发展到19.6万亩。
  县内不断引进农作物良种,50~60年代,引进水稻高秆品种,如“南特号”、“陆财号”等。70年代引进矮秆品种“珍珠矮”、“二九矮”、“窄叶青”等。70年代后期,在高海拔地区,引种感温型优良水稻品种。80年代,引进杂交水稻“汕优63”等,水稻从丰产型向抗瘟型发展。
  除水稻外,薯、麦等作物良种也相应选育、引进,50年代选育小麦抗锈品系如“敌锈早”、“抗锈一号”等;70~80年代,引试推广抗赤霉的福繁品系。甘薯经历从丰产型的“新种花”到抗瘟型的“闽抗329”、“湘薯75—55”“湘薯6号”等优良品种。1990年甘薯抗瘟良种面积占87.56%。花生、大豆等品种在要求抗性的同时,还注重选育、引进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良品种。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光地
相关人物
郝玉麟
相关人物
林固
相关人物
陈罗庚
相关人物
李瑞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