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7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S28
页数: 2
页码: 176-1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的土壤类型多样,包括砂质田、黄砂田、灰砂田等。全县进行过两次耕地土壤普查,以水稻土为主,占耕地面积93.41%。解放后,全县农村大积农家肥,利用野生绿肥改良土壤。50年代开始开垦坡地种稻植茶,扩大耕地面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山造田、围溪造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增加了耕地。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生产条件 农田基本建设

内容

一、改土
  安溪县河谷盆地低丘区土壤为砂质田、黄砂田、灰砂田、砂底灰泥田、黄底花泥田等。丘陵区,为黄砂土、灰砂土、赤红土、赤砂土。丘陵区的丘陵山地以酸性岩红壤为主。旱地耕作区,在村庄附近至边远坡地的旱作地,为灰红泥土、红泥土。水田为乌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黄泥砂田。山垅谷地为烂泥田、冷水田、锈水田、青泥田。旱地为红泥土、红泥砂土、黄泥砂土。
  1959年、1980年全县分别两次进行耕地土壤普查。耕地土壤主要以水稻土为主,占耕地面积93.41%。其中渗育型水稻田有黄泥田、红土田、白土田、砂质田等,占51.3%;潴育型水稻田有乌泥田、灰泥田、潮砂田、石灰泥田等,占25.80%;潜育型水稻田有青泥田、冷烂田等,占16.31%。
  解放后,全县农村大积农家肥,利用野生绿肥改良土壤。50年代大用塘泥改土,客砂改土,稻秆回田,提高耕地肥力。60年代种植肿柄菊、紫云英,改良耕地土壤。70年代以后,采用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应用微量元素及缺素施肥,改良耕地土壤理化性状。
  二、造田
  开垦坡地种稻植茶,早已有之。清乾隆《安溪县志》就有“依山之户,垒石而耕”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荒地普遍垦复,耕地面积扩大。1959~1975年,采取开山造田、围溪造田、废旧田埂、填死水沟、改边角地、搬田中石以扩大耕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山造田、围溪造田2638亩,但有些造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大,效益较差,如长坑“八一工程”并无成田,只好仍依坡栽茶种果。
  三、整地
  1958年至农业学大寨期间,全县较大规模进行耕地平整。如官桥莲美村平整耕地362亩,由576坵田平整成142坵,不但平整成片土地,还扩大耕地13.54亩。1973~1976年蓬莱美滨平整土地363亩。龙涓举溪进行上百亩的大面积土地平整。尚卿新楼开山整地近百亩。城厢土楼、湖上珍地、龙门寮山、长坑文坪等大队平整几十亩、上百亩耕地。全县共平整耕地2605亩。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