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6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273
页数: 5
页码: 174-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的耕地面积在不同年代有所增减。从1945年到1990年,耕地面积从172,440亩增加到395,659亩,但在近年又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耕地的分布以梯田、山垅田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67.15%,平原河谷田占31.5%,坑田占1.8%。农业劳力以男性为主,但在解放后妇女的参与度逐渐增加。农机具的使用也逐渐普及,包括拖拉机、收获机具、农作物保护机具等。耕地的基本建设包括改土、造田和整地,同时进行土壤改良工作。另外,安溪县根据粮油种植业的不同特点,划分了不同的种植区,如西北部中山一年二熟制区、中部低山两年五熟制区、中部高丘一年三熟制区和东部低丘、平原一年三熟制区。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生产条件

内容

第一节 耕地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耕地139134.18亩;永乐元年(1403),139728亩。清康熙二十年(1631),全县耕地142900.7亩。洪武至康熙246年间,耕地增加3766.52亩。民国34年(1945),全县耕地172440亩,其中水田141120亩,农地31320亩;民国35年,据《福建省统计提要》记载,安溪县耕地237190亩;民国37年,据《县政概况》记载,安溪县耕地383694.66亩。
  1949年,全县耕地432195亩,人均1.45亩。50年代初期,农村开荒造田,垦复耕地,面积逐年扩大。此后,农村公路、水渠、住宅等建设增加,致使耕地逐年减少,1975年,全县耕地414937亩;1985年,405301亩;1990年,395659亩。县内耕地占土地总面积8.64%。耕地以梯田、山垅田为多,占67.15%,平原河谷田占31.5%,坑田占1.8%。1980年,据全县耕地普查:海拔50米以下有3349亩,占总耕地面积2.03%;51米至100米39435亩,占9.61%;101米至200米63485亩,占15.47%;201米至300米38377亩,占9.35%;301米至500米71333亩,占17.3%;501米至800米137340亩,占34.46%;801米以上52154亩,占12.7%。中海拔地区耕地居多。
  第二节 劳力
  安溪县劳力以男性为主,历代赋役摊派男丁,男耕女织相沿成习。农家分工,家务由妇女承担,成为传统。民国时期战乱、匪患,男役外逃,妇女下田耕作渐多。农民耕地除纳地租外,还负各种额外摊派。解放后,社会安定,男女平等,鼓励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农业合作化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82年后,随着人口增长,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村劳力增多,每年有5万多个劳力从事乡镇企业、家庭副业,涌现一批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专业户、联合体。
  1949年前,安溪县农业劳动力多数是文盲。1949年后,劳力文盲逐年减少。青年劳力多数受过中、小学文化教育。至1990年农村逐年培训农民技术员142740人次。
  第三节 农机具
  一、传统农具
  县内农具具有山区特色,多以竹木与铁器成型。耕作农具有锄头、斧钢、犁、耙、二齿、七齿等;田管农具有岸刀、草耙、粪桶、畚箕、粗靴(粪勺)、辘轳等;挑运农具有扁担、竹担、箩筐、麻袋、布袋、斗笼、手推车、独轮车、板车等;加工农具有土砻、石磨、石臼、木筛、筛斗、笳笠、车碓等;汲水农具有水车、戽斗、水桶、吊桶、水碓等,大多数沿用至解放后。
  二、农机具
  解放后开始使用新式农机具。1952年,国营农场使用喷枪及高压喷雾器等。1954年,改进铁犁,部分农民使用。1955年,引进畜力双轮双犁,不适用。1958年,全县进行农具改革,先后试制挖稻根机,深耕犁、耙土机、削岸机、插秧船、中耕除草机和放粪机等,皆因铁木结构笨重,操作难,被淘汰。
  1959年9月,始用捷克产“热托35轮式拖拉机”1台,悬挂三铧犁和圆盘耙。在官桥、虎邱、西坪、湖头、蓬莱、长坑等乡村试犁,因田亩狭隘,加上机械笨重,难以推广。1975年,县内在美滨、举溪两大队平整耕地,进行拖拉机耕作为主的农业机械化试点。1976年增设南斗、祥华、寮山、后溪、洪佑、槐植、汤内、西坪、新楼、芦田等10个试点。此后,小型拖拉机逐年增多。1990年,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96921千瓦,中型35台,小型拖拉机3071台,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部,手扶机引农具718部,机耕面积60691亩。除耕作机械外,还使用收获机械、农作物保护(植保)机械、排灌机械、农用运输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三、农机管理
  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械,开展农机具宣传、经营、人员培训、机械维修及建立章程法规等各项工作。到1990年,全县培训拖拉机手、修理工、内燃机管理员、乡村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手、农用汽车驾驶员6703人。农机安全管理和农机服务广设网点,提供维修、配件、燃油、技术推广和仪器咨询等多项业务,总收入790.16万元,上缴税金392.13万元。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改土
  安溪县河谷盆地低丘区土壤为砂质田、黄砂田、灰砂田、砂底灰泥田、黄底花泥田等。丘陵区,为黄砂土、灰砂土、赤红土、赤砂土。丘陵区的丘陵山地以酸性岩红壤为主。旱地耕作区,在村庄附近至边远坡地的旱作地,为灰红泥土、红泥土。水田为乌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黄泥砂田。山垅谷地为烂泥田、冷水田、锈水田、青泥田。旱地为红泥土、红泥砂土、黄泥砂土。
  1959年、1980年全县分别两次进行耕地土壤普查。耕地土壤主要以水稻土为主,占耕地面积93.41%。其中渗育型水稻田有黄泥田、红土田、白土田、砂质田等,占51.3%;潴育型水稻田有乌泥田、灰泥田、潮砂田、石灰泥田等,占25.80%;潜育型水稻田有青泥田、冷烂田等,占16.31%。
  解放后,全县农村大积农家肥,利用野生绿肥改良土壤。50年代大用塘泥改土,客砂改土,稻秆回田,提高耕地肥力。60年代种植肿柄菊、紫云英,改良耕地土壤。70年代以后,采用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应用微量元素及缺素施肥,改良耕地土壤理化性状。
  二、造田
  开垦坡地种稻植茶,早已有之。清乾隆《安溪县志》就有“依山之户,垒石而耕”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荒地普遍垦复,耕地面积扩大。1959~1975年,采取开山造田、围溪造田、废旧田埂、填死水沟、改边角地、搬田中石以扩大耕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山造田、围溪造田2638亩,但有些造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大,效益较差,如长坑“八一工程”并无成田,只好仍依坡栽茶种果。
  三、整地
  1958年至农业学大寨期间,全县较大规模进行耕地平整。如官桥莲美村平整耕地362亩,由576坵田平整成142坵,不但平整成片土地,还扩大耕地13.54亩。1973~1976年蓬莱美滨平整土地363亩。龙涓举溪进行上百亩的大面积土地平整。尚卿新楼开山整地近百亩。城厢土楼、湖上珍地、龙门寮山、长坑文坪等大队平整几十亩、上百亩耕地。全县共平整耕地2605亩。
  第五节 粮油种植业分区
  1980年12月,安溪县开展农业区划。1984年12月完成《安溪县粮油种植业区划报告》。其粮油种植业区划分为:
  一、西北部中山一年二熟制区
  该区地处县境内西北部,包括祥华、长坑、感德、芦田、龙涓、西坪、丰田、剑斗、湖头等9个乡镇(场)66个行政村。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农田占全县耕地19.81%,分布于海拔700米至1100米山岗,垄谷、峡中盆地上,多为低产田,边远田。农田靠自流灌溉,农作物以早稻、甘薯为主,水稻占72.5%,甘薯占22.8%,大小麦、花生、油菜等少量栽培。该区适宜发展稻,杂、马铃薯、绿肥一年二熟制。
  二、中部低山两年五熟制区
  该区包括长坑、龙涓、芦田大部分,感德、西坪、虎邱、剑斗、湖头、尚卿的一部分、以及官桥、龙门、蓬莱、丰田、福前小部分,共14个乡镇(场)108个村,农田占全县耕地23.97%。该区热量资源丰富。耕地为河谷平原田、山垄田、溪边田,以自流灌溉为主。水稻田占该区播种面积的73.21%,甘薯占21.7%,小部分栽培大小麦、花生、油菜。该区适宜发展粮、油、菜、绿肥两年五熟制。
  三、中部高丘一年三熟制区
  该区以县境内中部为主,包括西坪、虎邱、感德、尚卿、龙涓、官桥、龙门、城厢、白濑、丰田、福前、魁斗、湖头、半林等15个乡镇(场)25个村。农田占全县耕地15.23%。该区气候资源丰富。稻田以山坡梯田为主,次为山垅田。此外,为河谷平原田、溪边田。水利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缺乏水利骨干工程,供水能力低于需水量。农作物以稻、薯为主,旱地较少,冬闲田面积较大,粮油作物比例小。水稻占该区播种面积75.8%,甘薯占17.23%,此外为大豆、花生、油菜。该区适宜发展粮、油、经济作物、绿肥一年三熟制。
  四、东部低丘、平原一年三熟制区
  该区包括凤城、湖头、金谷、同美农场的全部,城厢、魁斗、蓬莱、湖头、官桥、龙门的大部分以及尚卿、虎邱、剑斗、福前场部分12个乡镇(场)187个村,农田占全县耕地的41.15。该区气候优越,为农作物最适宜的生长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该区86.5,油料作物面积比例大,占全县88.63%。甘蔗、烟叶、芋头等栽培面积也较大。稻田已普遍实现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冬闲田改冬种田等。该区适应发展粮、油、糖、烟、绿肥一年三熟制。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