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66
颗粒名称: 卷四 农业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26
页码: 173-1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限制,解放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得到发展。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产量下降。70年代后推行农业耕作制度变革,发展农业机械化等措施,粮食产量增加,但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活改善有限。1979年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多种经营迅速发展,农民人均农业收入提高。
关键词: 安溪县 农业

内容

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层峦叠嶂,村落分散,交通不便;梯田层迭,田畴狭隘,耕作条件差,有“小旱小忧、大旱半收”之说。
  民国以前,县内农业生产受封建所有制束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农民耕田种稻,耕山栽茶,广种薄收,还遭受繁重地租、杂税剥削,生活贫困。
  民国时期,农村封建地主、富农霸占大量耕地、公田,农民租田耕作,劳动工具落后,天灾频繁,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不足。
  解放后,农民当家作主人,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户耕田种植水稻、甘薯、大小麦等粮食作物,发展家畜、家禽养殖业。农民安居乐业,生活提高。1951年以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实施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兴修水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良种,改进技术,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0~1957年,全县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收,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受到国务院表彰。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搞大跃进,刮“浮夸风”,生产“瞎指挥”,加上自然灾害,致使粮食产量连续三年下降,禽畜饲养量减少,农民生活困难。1961~1963年,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逐年好转。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119704吨,比1960年72973.3吨增产46730.7吨,增长64.04%。196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恢复到1956年水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唯生产力论”,割“资本主义尾巴”,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不前。
  70年代后,全县对农业耕作制度进行一系列变革,农业生产推行“三改三化”(水稻高秆改矮秆、间作稻改连作稻、单季稻改双季稻,实现连作化、矮秆化、卷秧化),发展农业机械化等,至197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突破15万吨大关。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开山造田投入劳力过多,有的工程效益不大,农民生活未能得到明显改善。
  1979年以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迅速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3817万元,比1978年增长213.38%,比1949年增长763.58;粮食总产量167177吨,比1978年增长14.23%,比1949年增长298.23;生猪存栏285204头,比1949年增加637倍;耕牛存栏59141头。农业总产值中,林、牧、副、渔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农民人均农业收入546元,比1985年增加267元。农村中涌现一批不同行业的重点户、专业户,农村经济逐步由单一、自给的落后自然经济向开放、竞争和商品化经济发展。
  第一章 生产条件
  第一节 耕地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耕地139134.18亩;永乐元年(1403),139728亩。清康熙二十年(1631),全县耕地142900.7亩。洪武至康熙246年间,耕地增加3766.52亩。民国34年(1945),全县耕地172440亩,其中水田141120亩,农地31320亩;民国35年,据《福建省统计提要》记载,安溪县耕地237190亩;民国37年,据《县政概况》记载,安溪县耕地383694.66亩。
  1949年,全县耕地432195亩,人均1.45亩。50年代初期,农村开荒造田,垦复耕地,面积逐年扩大。此后,农村公路、水渠、住宅等建设增加,致使耕地逐年减少,1975年,全县耕地414937亩;1985年,405301亩;1990年,395659亩。县内耕地占土地总面积8.64%。耕地以梯田、山垅田为多,占67.15%,平原河谷田占31.5%,坑田占1.8%。1980年,据全县耕地普查:海拔50米以下有3349亩,占总耕地面积2.03%;51米至100米39435亩,占9.61%;101米至200米63485亩,占15.47%;201米至300米38377亩,占9.35%;301米至500米71333亩,占17.3%;501米至800米137340亩,占34.46%;801米以上52154亩,占12.7%。中海拔地区耕地居多。
  第二节 劳力
  安溪县劳力以男性为主,历代赋役摊派男丁,男耕女织相沿成习。农家分工,家务由妇女承担,成为传统。民国时期战乱、匪患,男役外逃,妇女下田耕作渐多。农民耕地除纳地租外,还负各种额外摊派。解放后,社会安定,男女平等,鼓励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农业合作化时,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82年后,随着人口增长,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农村劳力增多,每年有5万多个劳力从事乡镇企业、家庭副业,涌现一批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专业户、联合体。
  1949年前,安溪县农业劳动力多数是文盲。1949年后,劳力文盲逐年减少。青年劳力多数受过中、小学文化教育。至1990年农村逐年培训农民技术员142740人次。
  第三节 农机具
  一、传统农具
  县内农具具有山区特色,多以竹木与铁器成型。耕作农具有锄头、斧钢、犁、耙、二齿、七齿等;田管农具有岸刀、草耙、粪桶、畚箕、粗靴(粪勺)、辘轳等;挑运农具有扁担、竹担、箩筐、麻袋、布袋、斗笼、手推车、独轮车、板车等;加工农具有土砻、石磨、石臼、木筛、筛斗、笳笠、车碓等;汲水农具有水车、戽斗、水桶、吊桶、水碓等,大多数沿用至解放后。
  二、农机具
  解放后开始使用新式农机具。1952年,国营农场使用喷枪及高压喷雾器等。1954年,改进铁犁,部分农民使用。1955年,引进畜力双轮双犁,不适用。1958年,全县进行农具改革,先后试制挖稻根机,深耕犁、耙土机、削岸机、插秧船、中耕除草机和放粪机等,皆因铁木结构笨重,操作难,被淘汰。
  1959年9月,始用捷克产“热托35轮式拖拉机”1台,悬挂三铧犁和圆盘耙。在官桥、虎邱、西坪、湖头、蓬莱、长坑等乡村试犁,因田亩狭隘,加上机械笨重,难以推广。1975年,县内在美滨、举溪两大队平整耕地,进行拖拉机耕作为主的农业机械化试点。1976年增设南斗、祥华、寮山、后溪、洪佑、槐植、汤内、西坪、新楼、芦田等10个试点。此后,小型拖拉机逐年增多。1990年,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96921千瓦,中型35台,小型拖拉机3071台,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部,手扶机引农具718部,机耕面积60691亩。除耕作机械外,还使用收获机械、农作物保护(植保)机械、排灌机械、农用运输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三、农机管理
  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械,开展农机具宣传、经营、人员培训、机械维修及建立章程法规等各项工作。到1990年,全县培训拖拉机手、修理工、内燃机管理员、乡村农机管理人员、农机手、农用汽车驾驶员6703人。农机安全管理和农机服务广设网点,提供维修、配件、燃油、技术推广和仪器咨询等多项业务,总收入790.16万元,上缴税金392.13万元。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一、改土
  安溪县河谷盆地低丘区土壤为砂质田、黄砂田、灰砂田、砂底灰泥田、黄底花泥田等。丘陵区,为黄砂土、灰砂土、赤红土、赤砂土。丘陵区的丘陵山地以酸性岩红壤为主。旱地耕作区,在村庄附近至边远坡地的旱作地,为灰红泥土、红泥土。水田为乌泥田、灰黄泥田、黄泥田、黄泥砂田。山垅谷地为烂泥田、冷水田、锈水田、青泥田。旱地为红泥土、红泥砂土、黄泥砂土。
  1959年、1980年全县分别两次进行耕地土壤普查。耕地土壤主要以水稻土为主,占耕地面积93.41%。其中渗育型水稻田有黄泥田、红土田、白土田、砂质田等,占51.3%;潴育型水稻田有乌泥田、灰泥田、潮砂田、石灰泥田等,占25.80%;潜育型水稻田有青泥田、冷烂田等,占16.31%。
  解放后,全县农村大积农家肥,利用野生绿肥改良土壤。50年代大用塘泥改土,客砂改土,稻秆回田,提高耕地肥力。60年代种植肿柄菊、紫云英,改良耕地土壤。70年代以后,采用测土施肥、、配方施肥、应用微量元素及缺素施肥,改良耕地土壤理化性状。
  二、造田
  开垦坡地种稻植茶,早已有之。清乾隆《安溪县志》就有“依山之户,垒石而耕”的记载。20世纪50年代,荒地普遍垦复,耕地面积扩大。1959~1975年,采取开山造田、围溪造田、废旧田埂、填死水沟、改边角地、搬田中石以扩大耕地。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开山造田、围溪造田2638亩,但有些造田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大,效益较差,如长坑“八一工程”并无成田,只好仍依坡栽茶种果。
  三、整地
  1958年至农业学大寨期间,全县较大规模进行耕地平整。如官桥莲美村平整耕地362亩,由576坵田平整成142坵,不但平整成片土地,还扩大耕地13.54亩。1973~1976年蓬莱美滨平整土地363亩。龙涓举溪进行上百亩的大面积土地平整。尚卿新楼开山整地近百亩。城厢土楼、湖上珍地、龙门寮山、长坑文坪等大队平整几十亩、上百亩耕地。全县共平整耕地2605亩。
  第五节 粮油种植业分区
  1980年12月,安溪县开展农业区划。1984年12月完成《安溪县粮油种植业区划报告》。其粮油种植业区划分为:
  一、西北部中山一年二熟制区
  该区地处县境内西北部,包括祥华、长坑、感德、芦田、龙涓、西坪、丰田、剑斗、湖头等9个乡镇(场)66个行政村。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农田占全县耕地19.81%,分布于海拔700米至1100米山岗,垄谷、峡中盆地上,多为低产田,边远田。农田靠自流灌溉,农作物以早稻、甘薯为主,水稻占72.5%,甘薯占22.8%,大小麦、花生、油菜等少量栽培。该区适宜发展稻,杂、马铃薯、绿肥一年二熟制。
  二、中部低山两年五熟制区
  该区包括长坑、龙涓、芦田大部分,感德、西坪、虎邱、剑斗、湖头、尚卿的一部分、以及官桥、龙门、蓬莱、丰田、福前小部分,共14个乡镇(场)108个村,农田占全县耕地23.97%。该区热量资源丰富。耕地为河谷平原田、山垄田、溪边田,以自流灌溉为主。水稻田占该区播种面积的73.21%,甘薯占21.7%,小部分栽培大小麦、花生、油菜。该区适宜发展粮、油、菜、绿肥两年五熟制。
  三、中部高丘一年三熟制区
  该区以县境内中部为主,包括西坪、虎邱、感德、尚卿、龙涓、官桥、龙门、城厢、白濑、丰田、福前、魁斗、湖头、半林等15个乡镇(场)25个村。农田占全县耕地15.23%。该区气候资源丰富。稻田以山坡梯田为主,次为山垅田。此外,为河谷平原田、溪边田。水利资源未充分开发利用,缺乏水利骨干工程,供水能力低于需水量。农作物以稻、薯为主,旱地较少,冬闲田面积较大,粮油作物比例小。水稻占该区播种面积75.8%,甘薯占17.23%,此外为大豆、花生、油菜。该区适宜发展粮、油、经济作物、绿肥一年三熟制。
  四、东部低丘、平原一年三熟制区
  该区包括凤城、湖头、金谷、同美农场的全部,城厢、魁斗、蓬莱、湖头、官桥、龙门的大部分以及尚卿、虎邱、剑斗、福前场部分12个乡镇(场)187个村,农田占全县耕地的41.15。该区气候优越,为农作物最适宜的生长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该区86.5,油料作物面积比例大,占全县88.63%。甘蔗、烟叶、芋头等栽培面积也较大。稻田已普遍实现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冬闲田改冬种田等。该区适应发展粮、油、糖、烟、绿肥一年三熟制。
  第二章 生产关系变革
  第一节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时,封建王朝对丁口耕地摊派征粮苛重,耕地包括官田、屯田(屯军逃亡,被豪家抢夺出租)、民田,除征粮、征银外,还有“夏税钞”、“秋税钞”、“食盐钞”等税目。一部分“官学田”、“废寺田”均为农民分担种植。大部分耕地为豪家吞并,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大量耕地,拥有封建公田。农民多数租田种植。
  民国21年(1932)《安溪县政概况及计划》记述“本县在昔平静,乡民尚以农是务。近数十年来,因兵匪交加,不安于业,大多逃亡,一面无田可耕者,概须转田佣或借贷以度生,此种农户,全邑统计,在百分之七十以上,一旦收获,则田主可得百分之六十,佃户只得百分之四十。或估定硬租,无论收获几敛,均当于授田时议定租额,及时纳租,不得减少。具借贷现金者,利率又当在三、四分之间,因而卖妻卖子以偿租者比比皆是,故一般农民,多由自耕农转为佃农。”“致全县粮食每感不足……”。
  安溪土地改革以前,占人口2.28%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及拥有的公田为耕地面积的5.2%,而占人口38.85%的贫雇农,仅占有耕地19.98%。农村耕地占有极不合理,贫富悬殊。
  第二节 土地改革
  安溪县土地改革自1950~1952年,历经三年。首先开展反霸斗争,减租减息运动。地租按原额减交,实行“二五减租”,即按原额减交25%;借贷利率减至三分,严厉打击高利贷剥削。在土地改革中,彻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征收半地主式富农和富农耕地,没收公田、学田等耕地149442.37亩(占耕地32.36%),粮食696471公斤,房屋7466间,耕牛947头,以及农傢具等10938件。贫雇农、佃中农及其他劳动者等51449户204552人分得耕地144909.16亩,占总户数的67.66%,占总人数的61.82%,占总耕地的32.36%。贫雇农耕地由原来的人均0.74亩上升到1.35亩,实现耕者有其田。耕地上的收成除上交农业税外,均归农民所有。1953年,粮食总产82151.5吨,平均亩产64.5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31.71%和43.7%。
  第三节 农业体制变革
  土地改革完成后,在党的领导下,全县农民逐步走上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农业生产体制变革先后经历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互助组
  1952年春,湖头登贤农民许闹丁、城厢土楼农民谢树林、蓬菜联盟农民刘玉琳分别率先成立互助组。互助组有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临时互助组,个体经营,土地私有,以工换工,人工换牛工或工种互换。常年互助组,个体经营,土地私有,统一排工,集体劳动,评工记分,劳动计酬,部分农副业结合。1952年,互助组发展到5228个,27731户,占总户数36.84,其中常年互助组1047个,6701户;临时互助组4181个,21080户。1955年,全县有互助组5007个,48058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2.82%,其中常年互助组3307个,71749户;临时互助组2400个,16309户。
  二、农业合作社
  1953年,湖头登贤许闹丁组织16户成立第一个初级合作社,名为“星火合作社”。初级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上按计划生产,耕地评产入社,耕牛、大农具折价入社或私有租用,集体劳动,评工记分,规模较大的社划分临时或固定组,临时组一般不定人、不定土地、不定额包干。收益分配在总收入中扣除成本、管理费、公积金外,余者按比例作为劳动工分和土地分红,劳动工分略高于土地分红比例(称活租制)。初级社的农业税按土地分摊负担。
  1956年,从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土地为高级社集体所有,留有适量的自留地(一般不超过5%),统一生产,统一经营,取消土地分红,农业税集体负担,实行按劳分配,山林、耕牛及大农具折价入社,小农具自备。管委会为高级社领导机构,统一筹划、统一经营、统一分配;高级社下划分生产队,实行分级管理,采用“三包一奖惩”(包工、包产、包成本、实行奖惩),生产队规模一般二三十个劳力,副业经营由专业队承担,允许社员经营副业。
  1957年全县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298个,74392户,其中初级社16个,419户;高级社282个,73973户,占总户数的95.32%。
  三、人民公社
  1958年9月15日成立官桥人民公社,至11月全县成立9个人民公社,231个大队、4344个生产队。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集工、农、商、学、兵为一体。人民公社初期,执行“一大二公”,搞“一平二调”、“大跃进”、“大放卫星”、“移苗并坵”,大办公共食堂,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加上白然灾害,造成经济收入减少,农民生活困难。1961年全县农村解散公共食堂,纠正“一平二调”,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管理制度。1963年全县农村进一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农业生产出现转机。
  1965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119704吨,比1960年的72973吨增产46730.7吨,增长39.03%;农业总产值2309万元,人均收入32元。19661976年,安溪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较为稳定,对农业生产实行民主、计划、劳动、财务四大管理。计划管理根据国家需要,制定生产计划(包括种植计划、产量指标、生产措施),又根据生产需要、收益分配原则,制定财务收支计划。劳动管理采用定额办法,按亩计算农活,以中等劳力水平,计算工额,再按种植计划分配下达,评分计酬,单独的农活按件计分。财务管理按规定限额,分级审批后支付,计划内支出按计划执行,超计划或计划外支出分级审批支付。民主管理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管理委员会成员,负责管理生产和财务计划,重大事项提交由社员代表大会决定。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全县农村开荒造田,平整土地,投放资金和劳力过多,同时,强调“以粮为纲”,忽视多种经营,并把多种经营,“三包一奖”(包工、包产、包成本、超产奖励)、自留地、集市贸易当作“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因而出现“高产穷队”,经济效益差,农民收入很低。1985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只有40元。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全县6099个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占总数的98.87%;1983年,全县4459个生产队实行四年以下的联产承包,占总数的70.54%;1864个生产队实行五至九年联产承包,占总数的29.46%;1985年联产承包已普遍实行,且涌现粮食、经济作物、养殖、工交、商业服务等专业户3939户。199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趋完善。
  第三章 农作物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水稻
  清乾隆《泉州府志》载:“早秫春种夏收,安溪出,晚秫春种冬收,安溪出。”《福建通志》(物产篇·湘山野录)载:“宋真宗以福建田多高仰间,占城稻耐旱,遣使求其种,得一十石以遣民使莳之,种有六十日,有百日可获者,八郡皆有之。”明嘉靖《安溪县志》已有“水、旱稻之分,粳、糯稻之属,早、晚稻及单、双稻之别。”
  安溪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1949年,水稻占农作物播种面积71.15%,单季稻占农作物播种面积60.72%。1960年《福建省农业统计资料》载:安溪水稻面积居全省主产区第三位。1990年,水稻占农作物播种面积58.3%。稻作类别有早稻、晚稻及单季稻(中稻)之分。中稻多分布于600米以上山田,600米以下为双季稻区。以地域分,内安溪为单季稻区,外安溪为双季稻区。1990年金谷乡金东村播种早稻“756”(47—104)50亩,平均亩产552.1公斤,最高亩产699.5公斤。同年全县水稻面积504716亩,总产134406.7吨。
  二、甘薯
  甘薯又名蕃薯,见载于清乾隆《安溪县志》。明末清初,内外安溪旱地已广泛种植。乾隆二年(1737),邑民唐桂生任陕西韩城知县。在任期间,从安溪取番薯块至韩地繁育成功,并大力推广种植,解决当地民众饥困。韩民称“唐公薯”。
  民国35年(1946),全县甘薯产量3958.5吨。1949年,全县甘薯栽培面积75400亩,总产14046吨,亩产190公斤(折谷,下同)。1956年为历史上栽培甘薯面积最大年份。1979年金谷乡美洋村20组,种早薯“新种花”42亩,亩产鲜薯5620公斤。此外,感德石门、龙门仙地、城厢南坪等村曾验收过亩产万斤薯。甘薯栽培面积仅次于水稻,分布全县各个角落。
  1955年,湖头后溪村陈罗庚选育的甘薯良种“新种花”获得成功,先后被省内、浙江、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引种。1979年,全县甘薯“新种花”栽培面积10万多亩,为全省甘薯栽培面积较多的县份。“湖头本”、“安溪竖仔”曾经是泉州市及大田、永泰等县的当家良种。历史上,安溪曾为福建四大薯苗区之一,湖头、凤城及赤岭为县内的主要薯苗区。
  县内甘薯有水旱轮作、旱地轮作及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种耕作轮作制度。1986年县科委及农业局共同验收城厢乡南坪村谢章土责任田,早薯“闽抗330”亩产5436.5公斤。1987年验收谢章地责任田的早薯“闽抗330”,亩产6054公斤。1990年全县甘薯栽培面积121585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4.06%,总产22532.6吨,亩产185公斤。
  三、大小麦
  麦类栽培历史悠久。清乾隆《安溪县志》载“麦有数种:大曰麰,皮粗厚;小曰麳,皮滑薄,可作面;又有郁麦,似麰皮薄”。又记“安溪一邑多雾,米麦、大麦农家少种”。
  麦也是县内主粮之一。50~60年代次于稻、薯。1949年,大小麦13080亩。1956年栽培面积最大,130214亩。超10万亩以上年份有1956、1957、1958、1960年。1990年大小麦种植面积27812亩,总产3062.5吨,亩产110公斤,是历史上亩产最高的年份。
  50年代大小麦都为地方品种。60年代为防治锈病,引进“欧柔麦”、“阿夫”、“阿勃”等抗锈品系。70年代后,推广抗赤霉的福繁品系,并大面积推广“早熟3号”、“矮早3”、“莆大麦4号”等大麦良种。1989年,金谷乡金东村种春收小麦“福繁17”2.5亩,平均亩产283.3公斤。
  四、杂粮
  县内杂粮品类繁多,种植范围较广,几乎不受海拔限制,大多数零星栽培,年际间变化较大。
  马铃薯民国时期有种植,大多分布于内安溪,以长坑、感德为多,农民称为“江东薯”。农村作辅粮,城镇则为菜。70~80年代,全县各地普遍栽种,面超大小麦,次于稻、薯。50年代,马铃薯以地方品种为主。60年代,从内蒙古调入一批良种。1985年从黑龙江调入良种“克新3号”,高产、抗病、耐涝,且品味佳,耐贮存。1990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43256亩,亩产131公斤,面积比1984年增长330%。
  芋头农村普遍栽培,农户粮菜兼用,另星小量种植,芋头种类较多,以槟榔芋为上品,质地酥香可口。
  木薯俗称树薯。民国期间开始种植。35年(1946)县政府建设科推广面积448亩,总产67455公斤。50年代利用荒地种杂粮,木薯开始发展,外安溪低海拔河沿、沟边及荒杂地种植,由于木薯韧皮部含氢氰酸,有毒,故木薯鲜食少,多切片晒干或提取淀粉,既可食用,又可作工业、医药原料。
  薯蓣有大薯、薯仔之别,粮菜兼用。薯仔加工成中药淮山,医药部门组织外销出口。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花生
  花生为县内主要油料作物之一。清乾隆《安溪县志》入蔬属。民国35年(1946)《福建省统计提要》载:“安溪县产花生1280担。”无面积记载。花生以湖头镇为主产区。50年代多用地方品种,以后陆续从广东潮汕地区引进含油率较高的新品种。1959年全县种植面积20431亩,为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年份。1974年亩产最高达141.5公斤。1978年花生总产最高达1848吨。1990年花生面积10972亩,总产1326.7吨,亩产121公斤,占油料作物总面积98.83%。
  二、大豆
  县内大豆品种繁多。明嘉靖《安溪县志》记载“豆之名最多,有黑豆、绿豆、白豆。山畲中所种白豆粒大,又有绿豆可为粉;有赤豆、豌豆、褐豆;筋豆有青、红两色;有峨嵋虎爪豆,蚕豆,炒食味佳;有刀豆,长尺许,可入酱;安溪所种推红豆、绿豆、筋豆为多,余少数。”民国35年(1946),全县产大豆983.5吨。
  1949年全县种豆500多亩,总产量15吨。1970年全县种豆面积最多,达11527亩。1976年大豆亩产最高为75.5公斤。1990年,全县种大豆6003亩,总产量427.2吨,亩产70多公斤。
  二、油菜
  县办油菜栽培历史较长,明代志书已有记载。民国期间普遍种植。1949年全县油菜栽培面积700亩。1972年为栽培面积最多年份达18882亩。1990年130亩、亩产53公斤为历史最高年份。油菜有利后作,菜籽用以榨油,籽壳(菜籽饼)、稿秆、菜叶回田或作饲料。50~60年代多为白菜型;70年代推广甘兰型油菜;80年代重视食油质量,发展低芥酸油菜。
  此外,油料作物还有芝麻,明代志书有记载。1965、1966、1968年有种植,面积少,零星栽培。芝麻榨油可作食用,又有药用价值。清乾隆《安溪县志》记载:“去邪秽、解毒、能杀百虫,诸虫入耳,滴之则死”。在油料作物中芝麻油质最佳,为油料上品。
  四、甘蔗
  县内甘蔗栽培历史悠久。明嘉靖《安溪县志》载“蔗丛生似竹,味甘,煮之成糖,赤色名昆仑,白色曰狄蔗”。甘蔗在外安溪平原地区种植分为春蔗、秋蔗及蓿根蔗三种类型。甘蔗生长期长。品种有竹蔗、大蔗等地方品种。解放后,从外地引进的甘蔗良种“印度419”、“台糖134”等高产品种,“闽选703”、“闽糖70/611”、“桂糖11”等高糖品种。甘蔗经济价值高,蔗糖、糖蜜等在日常生活、工业、医药上都有广泛用途。蔗渣、滤泥、蔗叶、叶鞘可作肥料、饲料、燃料。
  1949年,全县甘蔗面积1860亩。1984年为甘蔗亩产最高年份,达4.57吨。1985年为甘蔗栽培面积最多年份,达15789亩,总产70507.8吨。1990年甘蔗栽培面积8597亩,总产33633.5吨,亩产3.91吨。
  五、烟叶
  安溪烟叶明代志书载:“菸,种来自海外,明万历间始有。”全县有晒烟、烤烟两种。晒烟为安溪特产之一,以西坪柏叶家蚤林,芳亭岭脚、龙门茗山为上品。《泉州府志》卷十九《物产篇》载:“安溪出者胜过漳浦、石码”。晒烟有窄叶及阔叶两种,晒干即成品,销往泉州及毗邻各县。烤烟60年代引进栽培,叶窄长,须经薰烘加工成品。1990年,全县种晒烟3118亩,总产244.6吨;烤烟474亩,总产43.3吨。
  六、其它
  经济作物还有蕉芋、麻类、药材等。蕉芋栽培历史不长,始于民国。蕉芋取地下茎研磨、滤渣,淀粉晒干后除食用外,可作食品工业原料。1990年蕉芋栽培面积2536亩,总产1612吨。麻类有黄麻、青麻、苧麻。明代已有麻及麻制品记载。1990年全县黄麻栽培面积仅251亩,总产45吨。此外,县内曾种过棉花、蓝淀、薯榔、蔗草等经济作物。70~80年代引种茯苓、川芎等药材作物。
  第三节 绿肥作物
  一、野生绿肥
  县内野生绿肥资源丰富。50年代推广使用苦蓼、牡荆、乌桕、日本水仙、胡枝子、红萍、水浮莲、肿柄菊等。肿柄菊俗称臭菊,又名金光菊。民国期间,农民就采集沤肥。60年代,发动农民大力繁殖利用。1963年全县发动人工扦插7万多株,在同美、参内、上苑等村建立三个绿肥基地500多亩。1964年全县发动种植8900多亩,并向县外供应种子。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二、栽培绿肥
  县内栽培绿肥主要有蚕、豌豆和紫云英。民国期间已是菜肥兼用作物。50年代,推广“嘉兴蚕豆”。豌豆品种有硬壳、软壳之别,硬壳多作绿肥,软壳兼作莱用,在菜类中价优,经济效益高。1966年,全县蚕、豌豆栽培面积14179亩。此外,县内栽培绿肥还先后推广苕子、苜蓿、细绿萍、太阳麻、印度豇豆、猪屎豆、紫穗槐、山毛豆、田菁等。
  紫云英系豆科绿肥,又是优质牧草。以“平湖大叶种”产量最高,1964年引种(种源来自浙江)762.55亩。1966年发展到39229亩。1974年63670亩,为种植面积最多年份。1977~1978年紫云英留种居全省前列,1978年栽培面积下降至36012亩,1980年又回升至39362亩,1990年5000亩,年度间起伏较大。
  第四节 观赏植物
  明、清《安溪县志》列花之属有草本及花卉41种。在药、草、木等属有些可供观赏的花卉及植物,因用途在部分药材、木材未列入本节。
  安溪县观赏植物以花卉为最多。在城镇、乡村环境绿化、美化方面,具有外观独特或姿态各异皆可点缀、观赏。
  80年代初,安溪县人民生活提高,要求美化环境,花圃应运而生,龙涓乡钱塘村、尚卿乡翰卿村等处有花圃出售苗木。1985年全县共有花圃150亩。如钱塘村建立观赏植物苗圃95亩,培育茶花10多种,兰花、含笑、月季、菊花等30多种,盆景1000多盆,以及观赏果林苗100万株,远销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10多个省。
  全县观赏植物主要有:
  山茶 又名山茶花,木本,灌木型。安溪县山茶品种多,花形、颜色各异。有本地品种和外来品种,五色茶花、十八学士,花极妍、最美,煞是好看。
  玫瑰 木本,茎上密生锐刺,花单生,紫红色或白色,微香。
  玉兰 木本,即木兰。花有白、黄两色,白为白玉兰,黄为黄玉兰。白玉兰花极香。县政府大院内有两株玉兰,栽于1936年,花季香溢凤城。
  桂 木本,一年一花者称为木犀,四季开花者曰月桂。
  梅 木本,有单瓣、双瓣,红白两色;又有玉蝶梅,多瓣。
  苏铁 木本,俗称铁树,叶集生茎顶,大型、坚硬,羽状分裂,边缘自下卷曲。
  石榴 木本,夏季开花,呈橙红色,萼草质,宿存而成果实外皮,酱果近珠形,秋季成熟。
  含笑 木本,花半开则香,花开则香歇。
  扶桑 又名佛桑、朱槿,灌木型,花有红、白、黄三色。
  迎春 木本,先花后叶,黄色鲜艳。旧志书称白梅玉兰,有误。
  紫薇 木本,俗称百日红,夏花,红、紫、白三色。
  紫荆 木本,花紫色,簇生。
  月季 木本,茎上有刺,有白、黄等色,花香。
  素馨 木本,春花,黄、白色,有香气,聚伞花序顶生。
  茉莉 木本,夏、秋开花,白色,芳香,为窨制花茶香料。
  杜鹃花 木本,有灌木型和乔木型,俗称满山红,又名映山红。春季开花,先花后叶,花红、极妍,野生多,人工栽培,作盆景。
  夹竹桃 木本,叶厚,花似桃,黄、红两种。
  猩猩木 又名圣诞树,即一品红,木本,庆祝耶稣圣诞节时装饰观赏品,末端叶花均红色。县内一些基督教堂如登贤就有栽种。
  扁柏 木本,亦称侧柏,小柱扁平,直展,成一平面,两侧对称,叶小鳞形,多见于机关大厦前或寺庙中。
  兰 草本,由叶丛间抽生花茎,茎端开花,淡黄、清香,有墨兰、蕙兰、建兰多种。
  菊 草本,种类甚多,秋花,以黄为贵,白菊花可入药,夏日饮之,解暑。
  秋海棠 花淡红,也有白色,草本,花期长。
  芍药 草本,花有白、红色,美丽。根可入药。
  山丹 又名红百合,草本,花瓣红或黄。
  剑兰 草本,叶互生,形似剑,花不甚香。
  黍米兰 草本,丛生有节,花黄,点点如黍米。嗅同兰,叶、花有毒,能毒死人。
  萱花 草本,俗称黄花菜,又名金针菜,古称鹿葱、宜男,叶狭长,花黄色。
  玉簪 草本,叶丛生,秋花、白色,芳香,花未开似玉簪,故名。
  雁来红 草本,一名老来娇,老少年。叶初生如苋,叶大红如花。
  指甲花 草本,叶可染指甲,故名,花细而香。一名紫壳,未开壳呈紫色。
  金凤 即凤仙花,草本,花白及淡黄等色。
  鸡冠花 草本,花有紫、白、黄、红数种,花似鸡冠,故名。
  月下香 即晚香玉,草本,叶丛生,似蒜,花白而香,暮夜方开,一茎数十朵。
  含羞草 草本,花淡红,触动时叶自合,叶柄下垂。
  石竹 全株粉绿色,叶对生,线状披针形,可观赏。
  观音竹 俗称凤尾竹,叶细,枝条丛生,可作盆景,寺院多见。
  牡丹 毛莨科,落叶小灌木,花单生、大型,白、红或紫色,为著名观赏植物,皮可入药。
  瑞香 常绿灌木,叶簇生,花集生顶端,芳香。
  木芙蓉 一名葵霜。属锦葵科,落叶灌木。花腋生,至枝梢簇集一处,花冠白色或淡红,名三醉芙蓉,根皮可治肿毒。
  酴醾 即荼蘼。藤本,有刺,花极香。
  夜来香 蔓生,花黄绿色,日暮方开,香气浓烈,故名。
  莲 生长于池塘,花有红白之异,叶为荷,根为藕,果为莲子,通身皆药。
  长春 花开不断,深红色称而春,身有刺,亦称月见。
  鹰爪 又称五爪兰,花五瓣,呈黄白色,味香。
  马蹄 花白,微香。
  葵花 有向日葵、锦葵、蜀葵、种类多。
  昙花 又名琼花,枝茎圆柱形,花生于叶茎边缘,大型,白色,美且香,夜开,且短,有“昙花一现”之说。
  五色椒 辣椒的一种,株型小,果呈多色,不作食用,供盆景观赏。
  金桔 属桔种之一。株型小,果熟金黄色,可作盆栽观赏。
  还有桃花、苏铁、三角梅、龙头竹、棕竹、桃金娘、罗汉松、冬青、花桃、蔷薇、君子兰、吊兰、南洋松、柳树、凤凰木、一品红等品种也可作观赏。
  第四章 农业技术
  第一节 良种繁殖
  安溪县农作物品种繁多,地方品种资源丰富,当家品种具有地方特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熟期。在漫长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品种被广泛选用。水稻的“红米慢”、“杜智”、“慢冬”、“大粒白”,以及甘薯的“正种”等都为农民选育为当家良种,推广繁殖。
  良种栽培,早就列入明、清志书(物产篇)。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大学士李光地将清圣祖赏赐的优良品种“红稻”带回安溪,试种成功,推广全县。乾隆十二年(1734),安溪早稻品种“畲粟”被闽浙总督郝玉麟推广种植。《泉州府志·物产篇》载“早稻有赤、白两种。毕种最迟、安溪出”。民国时期,县政府建设科推广“南特号”(农民称“官厅早”)。
  50年代地方品种进行筛选。培育选用一些地方当家品种,推广种植。城厢雅兴老农林固,用单株选育方法,培育晚稻“慢勿紫鎚穗”,根系发达、耐肥、抗倒伏、抗逆性较强,穗长粒密,增产显著。湖头后溪农民陈罗庚,用有性繁殖方法,培育甘薯良种“新种花”,成为60~70年代主要甘薯良种。“新种花”耐旱、耐肥、适应性广,中熟高产,获省级科技成果奖。金谷芸美李瑞佳,以秈、粳为杂交亲本,育成杂交品系。此外,农业科技干部培育“早珍珠”、“矮北35”、“晚一号”等高产的优良品种。
  50~60年代,围绕“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调济推广”的种子工作方针,建立留种田,进行穗片选,并将良种进行提纯复壮,更新更换,提高种质。通过调查、征集、整理、评选、加速良种推广速度,同时采用倒种、离孽分栽、南繁、北繁等措施,使种源适应农业生产要求。
  80年代,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种子工作实施“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化、统一供应种子)方针,建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恢复系、保持系、不育系)繁育体系。开展春、秋及中季制种,加快水稻发展。1976年全县杂交水稻406亩,1990年发展到19.6万亩。
  县内不断引进农作物良种,50~60年代,引进水稻高秆品种,如“南特号”、“陆财号”等。70年代引进矮秆品种“珍珠矮”、“二九矮”、“窄叶青”等。70年代后期,在高海拔地区,引种感温型优良水稻品种。80年代,引进杂交水稻“汕优63”等,水稻从丰产型向抗瘟型发展。
  除水稻外,薯、麦等作物良种也相应选育、引进,50年代选育小麦抗锈品系如“敌锈早”、“抗锈一号”等;70~80年代,引试推广抗赤霉的福繁品系。甘薯经历从丰产型的“新种花”到抗瘟型的“闽抗329”、“湘薯75—55”“湘薯6号”等优良品种。1990年甘薯抗瘟良种面积占87.56%。花生、大豆等品种在要求抗性的同时,还注重选育、引进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良品种。
  第二节 耕作制度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三《气候》篇记载:安溪“平田一年再收,山田止一熟而已”。民国期间,平原田普遍实行连作,山田则有单季或间作制度。50~60年代,农作物经过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冬闲改冬种,发展到一年两熟或三熟。80年代高海拔山区推广杂优水稻,仍为单季栽培。
  一、耕作类型
  周年水田耕作类型:稻→稻→麦;稻→薯→麦;稻→稻→休闲;稻→薯→休闲;单季稻→休闲;稻→薯→菜;稻→稻→紫云英;稻→薯→油菜;稻→稻→油菜;大豆→晚秧地→稻;大小麦→花生→稻;马铃薯→稻→休闲;稻→稻→菜;芋头→菜;大豆→稻→休闲;稻→稻→烤烟;花生→晚薯;早稻→休闲。
  周年农地耕作类型:早薯→休闲;花生→晚薯;甘蔗、花生、甘薯三四年轮作。
  二、耕作改革
  明、清至民国,耕作制度相沿成习。内安溪水稻多为中稻,外安溪普遍间作,故有“行行尺一二、兜兜十二枝”的农谚。民国期间,连作稻在外安溪栽培,但株行距在尺见方之度。50年代,改革耕作制度。1949年全县中稻21万亩,至1956年,缩减37.52%。1959年全县间作稻7.5万多亩。60~70年代,中稻缩减48.3%。全县实行“三改三化”,间作基本消失,矮秆品种大面积栽培,扩大多熟制及大面积间作、套种、复种。80年代,农村耕作制度改革产生综合效益,复种指数、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1985年调整压缩粮食作物3.6万亩,粮食总产下降5.27%,产值增长7.9,促进经济作物发展。
  第三节 作物栽培
  一、育秧技术
  民国期间,有水秧、旱秧及二段育秧等。50年代开展科学技术育秧,全县推广泥盐水选种,药剂浸种,“5406”菌肥拌种催芽,合式秧田等。60年代育旱秧,降低播种量,提高秧田素质。70年代,为适应矮秆品种的栽培、繁育卷秧、蒸汽育秧、育小苗铲秧、双层土湿润育秧、薄膜育秧等,在预防低温烂种,提高秧苗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50年代采用蒸汽、温床繁育甘薯苗。
  二、群体改革
  民国以前,水稻栽培多为稀植。50年代开始采用“七寸见方”提高单位面积丛本数,水稻亩产开始上升。以后推广“双龙出海”、“梅花插”、“长方形密植”等群体改革技术,尤以“长方形密植”产生的边际效应和发挥边行优势而提高水稻亩产。
  1955年,甘薯推广“大畦密植”,至70年代推行“小株密植”,亩产显著提高。大小麦由原来的点播,50~60年代推广条播,70年代推广撒播。花生、大豆改变原来传统播种方法,推行单、双行密植、三角形密植、小畦双行单粒播、结合窄畦、深畦、高畦、穴播等技术。农作物群体、个体结构改革,使产量明显提高。
  三、田间管理技术
  水稻田间管理(简称田管)方面的串灌、薰田、劈岸、农家肥施用相沿成习,历史悠久。50年代田管改串灌为轮灌,以后推行以水促控的管理办法,根据早稻的不同生育期对水份要求的特点,采用前期湿润,中期搁田,后期干湿交替的管理办法。晚稻推广浅水返青,薄水促蘖,搁田控蘖促蘖,湿润孕穗方法。杂优采用浅、搁、烤等措施培育苗架。大小麦控水保温,抑制株高,防止早衰。50年代水稻交粪插秧,送嫁肥发展到缺素施肥;70年代初,推广深层施肥,采用球肥、粉肥、湿肥深施,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稳、缓、长”的释肥规律。80年代,根外追肥、配方施肥、施用微肥等科学施肥方法协调土壤的养分平衡。治虫灭病的田管技术也逐步提高,从人工到药械,从药械到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
  四、高产栽培技术
  县内农村根据不同海拔高度安排农作物熟制,进行高产栽培,提高复种指数,获均衡增产;合理利用光能,协调农作物间的群体与个体关系,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50~z60年代根据本地光温资源,选配单季、双季水稻品种(或组合),进行科学栽培,防御“三寒”(春寒、梅寒、秋寒),获高产优质。70年代选育矮秆良种、抗病品种,提高水稻产量。80年代合理利用光温资源,进行稻田养萍、养鱼、配方施肥,变低产田为高产田。1990年全县粮食亩产520公斤,比1949年的147.5公斤,增长252.54%。
  第四节 植物保护
  一、作物病虫害
  县内地形复杂,气候温暖,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多。水稻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叶鞘腐败病、稻粬病、小球菌核病、恶苗病、胡麻叶斑病、绵腐病、立枯病、云形病、叶鞘网斑病、赤枯病、紫秆病;虫害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台湾稻螟、黑尾叶蝉、稻绿蝽、白翅叶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稻丛卷叶螟、稻眼蝶、稻螟蛉、负泥虫、稻象虫、铁甲虫、稻瘿蚊、稻苞虫、粘虫、稻蝗。小麦病害有赤霉病、秆锈病、叶锈病、条纹病、散黑穗病、白粉病、颖枯病;虫害有,蚜虫。甘薯病害有薯瘟病、疮痂病、蔓割病、丛枝病、软腐病、黑斑病;虫害有小象虫、大象虫、茎螟、旋花天蛾、小绿龟?、麦蛾。其他作物病害有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菌核病、白锈病、黑斑病、褐斑病;虫害有地老虎、斜纹夜蛾、黄腹灯蛾、红腹灯蛾、双线天蛾、银纹夜蛾、豆茎螟、豆食心虫、豆芜青、豆蚜、菜青虫、黄条跳?、黄守瓜、菜蚜、蔗螟、蔗龟、蔗绵蚜、蔗蓟马、潜叶蝇、蟋蟀、蝼蛄、蛴螬等。
  20世纪60年代,安溪“病虫中心测报站”成立以前,县内农作物病虫害情况没有科学、准确、系统的记载。据60年代以后病虫测报资料记载,1963、1977、1984年螟害最严重。1980年薯瘟最严重。1980、1982年稻纵卷叶螟危害最严重。1981、1990年小麦赤霉病最严重。
  二、害虫天故
  县内害虫天敌资源较多。水稻害虫天敌就有五大类,昆虫天敌有捕杀及寄生两类。青蛙、益鸟、寄生菌亦为害虫天敌。昆虫天敌常见有,稻田狼蛛、八点球腹蛛、草间小黑蛛、食粮瘤胸蛛、圆尾肖峭、卷叶刺足蛛、芥子宽龟、黑肩绿盲蝽、青翅隐翅虫、褐红瓢虫、七星瓢虫、稻螟赤眼蜂、稻虱缨小蜂、叶蝉缨小蜂、螟蛉绒茧蜂,螟蛉瘤姬蜂、广黑点瘤姬蜂等。
  三、病虫害测报
  60年代,全县设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站及长坑测报点。80年代全县病虫测报已形成网络。1984年,加强种苗进出境植物检疫工作。1985年,通过定点检查和普查相结合,系统地汇集病虫测报资料。
  四、病虫害防治
  民国以前,县内农作物发生病虫害严重时,农民束手无策,听天由命,收多少算多少。50年代初期,农民在秧田、稻田点灯诱蛾;冬季挖掘稻根,减少虫源。60年代以后,采用农作物栽培技术防病,推广抗病害品种,选育无病虫害种苗,合理种植,适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农作物抗病虫能力。发现农作物病虫害时,选择广谱、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对症下药,做到防早、治少、治了,药物轮流使用。
  第五章 农村能源
  1958年,安溪县在金谷金东大队兴建第一个沼气池。建池材料采用“三合土”(石灰、砂、红土)。1976年,县内成立沼气服务公司(归属农业局),农村沼气池材料用条石、砖头浆砌,后又采用混凝土半型模浇灌粉刷。1981年沼气池用全模混凝土浇灌,沼气的容积由原来的6立方米逐步推广至8至10立方米,较大容积20至50立方米。沼气始用于点灯,后发展为以炊事为主结合照明。1986年以后,沼气对水果保鲜方面也进行利用,沼液作为养猪的饲料添加剂及施肥用(叶面喷射,根外追肥),并用于作物病虫害防治。在城镇,沼气还可以作为一种处理污染源和广积肥源措施得到应用。至1990年全县兴建沼气池998口,分布在14个乡镇。
  1985年安溪县已成为农村改灶节柴的试点县。是年,县成立农村能源服务公司。到1990年全县共改灶7万户,节能灶比常规灶(旧式灶)节柴30~45%,年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在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林业资源,节约劳力的间接效益更大。1986年全县农村推广以煤代柴的排污节能灶,占总农户数的40,半煤半柴占35,纯用生物能源的仅占25%左右。排污节煤灶比旧式炉灶节能达15%以上,提高热效率10%以上,又净化了空气。1987年开始进行茶叶能耗改造、试验、示范,推广以煤代柴。1990年,全县70%的茶叶初、精制改用以煤为能源,经济效益提高4~5倍。面粉加工、香菇烘焙、砖瓦陶瓷、果品加工等也都推广以煤代柴。
  县内15个乡、镇先后举办31期砌灶技工培训班,受训1000多人次,提高农村砌灶技工素质,确保节能灶质量,并相应建立供煤点、节能灶具、基层服务站等服务体系。
  第六章 畜牧业
  第一节 畜禽饲养
  一、家畜
  安溪家畜以猪、牛、兔为主。明代志书记载,猪、牛属大牲畜,富户饲养较多,故有“穷人养小猪、富人养大猪”之说。历史上曾养过马作为役畜。牛饲养量大,并有小量乳牛及乳羊。1949年,户养猪0.63头,养牛0.31头,养羊0.12头。50年代以后,家畜业迅速发展。
  县内农家养猪以本地黑猪、槐猪两种为主。黑猪体型比槐猪大,早熟易肥,皮薄,肉质鲜嫩,屠宰率高。槐猪早熟易肥,产脂率高,体型较小,生长缓慢。1958年受“左”的思想影响,全县生猪存栏数127862头,比1957年减少4875头,下降3.8%。1961年全县生猪存栏数降为33700头,比1949年下降12.8%。1962年以后生猪执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国家调高生猪价格,生猪存栏数又逐年回升。1966年全县生猪存栏数172804头,比1949年增加3.47倍。“文化大革命”期间,强调生猪生产以集体饲养为主,社员家庭养猪为辅。1970年集体养猪37302头,占当年存栏数的17.9%。1973年,引进“北京黑猪”、“新淮猪”、“中约克”、“福州黑猪”等猪种。1975年开始进行猪的人工杂交。全县兴建15个集体养猪场,年终生猪存栏数190914头,比1949年增加152224头,增加3.93倍,其中集体养猪38246头,占26%。1978年以后,农村出现一批养猪专业户、重点户。1986年引进美国瘦肉型“杜洛克”公猪、“长白猪”。1987年,龙门养猪专业户林建通年养猪224头,收入3.7万元,纯利4850元。尚卿乡科山村人均养猪2.2头,比1978年增加8.1倍,成为养猪专业村。1990年,全县生猪存栏285204头,比1949年增加246514头,增长6.37倍。
  县内农户养黄牛、水牛两种。黄牛具有易牧、早熟、耐旱、抗病力强。水牛适应性强,抗病,怕热畏寒,酷暑喜浸水,寒冬要用干草垫栏。1957年全县牛存栏39623头。1962年下降至31431头,比1957年减少8192头。1963年,全县饲养量开始回升,年底存栏32755头。1978年耕牛存栏42227头,比1966年增长19.7%。1979年首次进行黄牛冷配,繁育杂交牛种。肉用牛及乳牛相应发展,出现一些重点户、专业户,16个社队建立牛场,饲养耕318头,养牛重点户25户,养耕牛96头、乳牛28头。1990年全县耕牛59141头。
  历史上安溪农户就有“养羊、种姜”的习惯。农家养的羊多为戴云山羊种。1959年引进“陕西奶羊”,后又引进“湖羊”;1984年从福建省畜牧局引进“莎能羊”;1987年引进“四川麻羊”。1980年全县养羊35052头,比1949年增长3.5倍。养羊山区多,平原少,内安溪占77.87,外安溪占22.13%。1990年全县养羊8060头。
  县内农村农户养小量本地品种肉用兔,适应性和生活力强,繁殖快,肉为滋补品。50年代从日本引进兔种,并引进意大利“青紫兰”、“力克斯”、“大耳兔”。1981年引进新西兰“大白兔”、安哥拉长毛兔。
  农村个别农家小量放养中蜂,中蜂属土著蜂种。1959年引进意大利蜂150箱,发展快,产蜜率高。1990年全县养蜂5546箱,中蜂占25%。
  1974年,县内为解决医药上的鹿茸短缺,县医药公司从吉林省引进梅花鹿7头(5雌2雄),在蓝田乡蓝一村的朝天山麓建场饲养。到80年代,繁殖70多头,其中出售7头,宰30多头,采制鹿茸28.9公斤,售给国家26.5公斤。1989年底,存栏46头,因当时村制拆分,未继续饲养。
  二、家禽
  县内家禽饲养历史较久。明代志书记载有鸡、鸭、鹅。清代从国外引进鸭种,乾隆《安溪县志》载:“番鸭,来自番国,能抱蛋。”1949年前农村家禽饲养量少,养鸡较多,鸭其次,鹅个别农户饲养。鸡有本地黑、黄鸡,母鸡就巢性及觅食力强,易肥,肉质鲜美,体型小,产量少,生长慢。火鸡为外来品种,体型大,母鸡年产蛋80粒左右,蛋期能抱窝。鸭有麻鸭、番鸭及半番鸭。麻鸭觅食及抗病力强,体型小,母鸭无就巢性,为地方品种。半番鸭是母鸭和麻鸭的杂交后代,俗称菜鸭,生长快,肌肉丰满,肉质好,无生殖能力。鹅体型大,本地品种。解放后,随着农业发展,荒杂地垦复,粮食充裕,饲源富足,养禽业迅速发展。1956年引进“狮头鹅”与本地鹅杂交,繁育后代。1957年全县家禽存栏166443只。1966年全县家禽饲养量减少近半。1979年引进“浙黄鸡”;1983年引进“星杂288”鸡种;1985年引进“新浦东”、“白洛克”、“星波罗”鸡种,“樱桃谷肉用鸭”;1986年引进“红波罗”、“红康”、“罗斯”、“奥平顿”鸡种;1987引进“法国大鸡”,又从广东、安徽、江苏等地引进“狮头鹅”、“豁鹅”3500只;1988年引进法国“白番鸭”、美国“七彩山鸡”种。县内还有零星饲养肉用鸽、鹧鸪、本地山鸡。1990年,全县家禽饲养1756034只。
  第二节 疫病防治
  猪的常见病及传染病有:猪丹毒、小猪伤寒、仔猪白痢、猪肺疫、破伤风、口蹄疫、水泡病、气喘病、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细小病毒病、溶血性链球菌病等。牛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血痢病、布氏秆菌病等,此外,还有禽畜中毒性疫病,寄生虫病及胎衣不下,眼结膜炎等内外科病变。羊多患传染性胸膜炎。兔患兔瘟较多。鸡多患新城疫、禽霍乱。鸭多患鸭瘟。
  解放前,农村禽畜发生疾病,由民间兽医行医,遇疑难疾病,仍无法防治。50年代初,畜禽疾病,采用消毒、隔离、扑灭、掩埋等办法。1952年开始用猪瘟疫苗预防;1955年采用猪瘟结晶紫疫苗预防猪瘟。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疫病的防治深入发展,1959年自制兔化疫苗。1972年,生猪防疫占存栏数的57%,1987年,猪瘟防治密度达92.5%,猪丹毒、猪肺疫,鸡、鸭瘟都得到普遍防治,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疫情的发生和禽畜死亡率明显下降,1979年的疫情调查统计下降7.5%。80年代以后,检疫制度走上正轨,日趋完善。
  第三节 畜禽饲料
  县内气候条件优越,适应多种植物生长,可作饲料的种类颇多,饲源丰富。除稻谷、甘薯、杂粮外,菜叶、豆叶、马铃薯、稿秆、芋叶等都可利用。1950年引进水浮莲等水生饲料。70年代,引进紫花苜蓿、紫云英、象草、聚合草、岸杂一号及牙根等高蛋白饲料植物。80年代,引进墨西哥玉米、黑麦草、宽叶雀稗、狗尾草、大翼豆、柱花草及银合欢等多年生牧草50多种,进行区域性品种试验,推广墨西哥玉米、宽叶雀稗、岸杂一号、黑麦草、柱花草、银合欢等十多个优良牧草。
  50~60年代以后,采用铡、切、磨、蒸、浸及发酵、糖化等加工调剂方法,加工组合饲料有中曲发酵饲料、糖化饲料、盐化饲料等。同时,农户采集野苋菜、野咸菜、鸭舌草、浮萍、野芋荷、盐肤木等野生青饲料。
  1981年9~11月,对全县10个乡、镇、场,115个大队的草坡疏林地、弃耕地、边杂地进行全面调查,查清杂边草地261668亩,草场130934亩,并查清主要牧草种类,其中禾本科26种,豆科9种,其它49种,可饲用植物种类占85.5%。
  第七章 淡水养鱼
  第一节 鱼类资源
  据乾隆《安溪县志》记载:县内鱼类有“鲤、鲫、鲢、鳅、鲈、鳝、鳗、溪鳓、草鱼、觥鱼、田螺、金鱼、虾、蟹、蚌、螺、龟、蛙、鳖、石鳞、斗鱼等种类。西溪流域的仙苑、城关的岩岭脚、过溪及参内的溪尾湾、同美湾,素有“鱼滩”(鱼回游产卵繁殖场所)之称。
  1958年调查记载,安溪淡水鱼(含引进品种)计58种,分隶8目14科6亚科42属。以鲤形目及鲈形目为主,其中鲤形目38种,占鱼类总数的65.52,有青鱼、草鱼、团头、鱼、平胸鲂、鳡鱼、赤眼鳟、宽鳃〓、鯮鱼、马口鱼、鳊鱼、银须颔鱼、南方拟鳖、翅嘴红鲴、温州厚唇鱼、东方墨头鱼、鲢鱼、鳙鱼、鲤鱼、兴国红鲤、荷花红鲤、沅江鲤、荷沅鲤、散鳞镜鲤、大阪鲫、鲫鱼、异育银鲫、露斯搭野鲮、黑脊倒刺鱼鲍、细鳞斜面鲴、银鲴、圆吻鲴、唇?、福建捧花鱼、金鱼、丰鲤、泥鳅、花鳅。鲈形目8种,占13.79%,有鳜鱼、花、月、斑鳢、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福寿鱼等。鲶形目6种,占鱼类总数10.34%,有鲶鱼、胡子鲶、革胡子、黄颡鱼、粗唇觤等。鳗鲡目2种,占3.45%,有日本鳗鲡、花鳗鲡。其他4目共4种,占6.9%,有形目的香鱼。鳞形目的青鳉。合鳃目的黄鳝,脂鲤目的淡水白鲳。其他淡水动物,据调查有5类14种:龟、鳖、蟹、河蚌、三角帆蚌、河、田螺、福寿螺、玛瑙螺、青蛙、牛蛙、棘胸蛙等。还有珍稀水生动物大鲵鱼(蛙蛙鱼)。1988年实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后,一些名优水产品种引进繁殖,野生的名贵品种也进行人工繁殖。
  第二节 水产养殖
  全县水域面积104940亩,其中养鱼水域面积占4.34%。山塘、水库540处,可供养鱼占71.5%。此外尚有池塘、稻田、温泉等均可开发利用。
  一、鱼种繁殖
  清嘉庆十五年(1815),长坑玉湖村村民王庭揭从江西九江引进鲤鱼种。民国期间,青、草、雠、四大家鱼普遍放养。解放后淡水养鱼业发展较快。1960年5月至1963年,建同美鱼种场,设北石鱼苗供应站;1972年3月建员潭鱼种场;1982年2月建涝港鱼种场;1983年4月又建龙门鱼种场。1986年10月至1989年5月先后创建光德养殖场,湖头登贤养鳗场及玉湖鱼种站,每年为县内繁殖400多万尾鱼苗。这些国营鱼种场,在药铒投喂鱼苗、培育成单雄性鱼、人工催产孵化等方面获得成功,由鱼苗品种单一化(四大家鱼)发展到多种化,有本地的草鱼、雠鱼及外来的淡水白鲳、罗非鱼等。
  二、成鱼捕养
  县内城关、湖头、尚卿、官桥等地历史上曾捕捉“溪鱼”。湖头、尚卿产溪鳗,城关盛产黑脊倒刺肥(觥鱼)。解放前,农村采用炸、毒、钓、鱼网捕捉各种鱼类。捕鱼工具有鱼网、鱼钓、网斗、鱼栅笼、竹排、鳌托等。解放后,农村使用单层定刺网和单层流刺网等工具捕鱼,水库养鱼采用围网捕捉,或用网箱养鱼。60年代农村利用山塘水库放养鱼苗,生产淡水鱼。1979年以后,全县加强淡水渔业管理,淡水养鱼实行生产责任制,进行专业承包。在养殖管理上实行三防(防病、防逃、防偷),四改(改革生产体制、改革养殖工艺、改造养殖水域、改良养殖品种),五结合(鱼、牧、果、蔬、禽结合),六抓(抓早放苗、抓投铒精养、抓预防病害、抓放大规格鱼苗种、抓多品种混养、抓轮捕轮放),捕大留小,扭转“年头放鱼、靠天养鱼、年终等待捕鱼”的陋习,改革单一品种、单一生产,走向多品种密放,进行综合经营,提高单位面积养鱼产量,推广“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措施。1990年养殖面积4560亩,比1980年增长153.3%,水产品72.7吨,渔业总产值175.5万元。
  三、鱼种引进
  70年代引进莫桑比克罗非鱼。80年代先后引进大阪、团头鲂、尼罗罗非鱼、占胡子鲶、革胡子鲶、散鳞镜鲤、兴国红鲤、荷包红鲤、沅江鲤、红罗非鱼、异育银鲫、淡水白鲳,同时又杂交繁育丰鲤、荷元鲤、福寿鱼以及单雄性罗非鱼。1990年,全县引进鱼类品种5目7科28种,还有水生动物引进7种。溪河放流增殖大、大头龟两种、中华绒毛蟹。1985年,引进法国蜗牛。
  四、鱼病防治
  县内常见的鱼病有:赤皮病、白皮病、打印病、烂鳃病、水霉病、肠炎病、竖鳞病;病毒引起的有草鱼出血病;寄生虫引起的虱病、锚头蚤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和水蜈蚣敌害病等。病毒、细菌、真菌、病原体侵入引起传染性鱼病,寄生虫引起侵袭性鱼病。发生鱼病和水域环境差、病源生物感染、鱼体抗病力弱有关,渔民采取相应措施,如池塘放养前对池塘及食物进行消毒,加强管理,严格技术操作,保持水质清新,增强鱼体抗病力,减少鱼病。
  第三节 渔政管理
  民国时期,虽有渔业保护法,但没有很好实施。县内农村采取炸、毒、钓、网滥捕各种鱼类,鱼类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直至1986年县农业局成立渔政管理站,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实施(淡水)渔政监督管理,宣传《渔业法》,“以法养鱼、以法兴鱼”,查清鱼类资源,确定保护对象,规定禁鱼区、禁鱼期、禁捕种类及自然繁殖保护区,制定处罚细则。对电、毒、炸鱼者进行处罚,保证渔人和养鱼专业户的合法权益。1989年,县规定虎邱乡竹园溪流为大头龟和大鲵自然繁衍保护区。
  第八章 农业机构
  第一节 行政机构
  民国以前,知县直接管理农业。
  民国期间,县政府设置建设科,配备农业技士分管农业行政事务。
  解放后,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设置建设科,农业行政、事业均属建设科主管。1951年5月,分设农林科,与建设科合署办公,是年10月,设置农业科。
  1956年7月,农业科升格为农业局。
  1960年2月,分设畜牧水产局(局里只配备一名水产技术员),与农业局合署办公。
  1963年9月,机构调整撤并,改为科建制,畜牧水产局同时撤销,业务归农业科管辖。
  1968年9月,农业科属县革命委员会生产领导组,后生产领导组改为生产指挥组,不久又改为生产指挥处。
  1969年11月,成立农业科学服务站革命委员会。
  1970年9月,恢复农业局。
  第二节 事业机构
  民国期间,县政府建设科设置垦荒管理所。
  1953年3月,成立农业技术指导站,后改称农业技术推广站。
  1956年12月,成立畜牧兽医站、种子站
  1962年12月,改国营农场为良种繁育场。
  1963年1月,种子站改称种子公司。
  1967年,成立会计辅导站。
  1978年11月,成立农业科学研究所。
  1981年10月,成立水产技术推广站。
  1985年9月,改沼气站为农村能源咨询服务站。
  1986年1月,成立渔政管理站。
  1986年2月,改会计辅导站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第三节 农(茶)场
  民国28年(1939)县苗圃改为县农场,归救济院管辖(前身为垦荒管理所)。
  解放后,1952年2月,创办虎邱国营农场。1958年4月,创办福前农场。1959年10月,创办芦田茶场(原称芦田畜牧场)。1960年1月创办同美农场。1990年,各场职工总计2179人,耕地2576亩,产粮1605.3吨,产茶649.6吨,农业总产值765.76万元,盈利31.5万元。
  一、良种繁育场
  场址位于虎邱乡湖西村,距县城29公里,1952年2月成立国营农场,1962年12月改为良种繁育场,为县直全民单位。场辖农业组、茶叶组及水办分场。80年代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发展茶叶加工业。建场以来,先后承担省、市、县及有关部门各类试验课题50多个,试验品种300多个,并繁育大量良种。1990年全场职工28人,耕地106亩,茶园148亩,农业总产值11.85万元,盈利1.5万元。
  二、福前农场
  场址位于县内西北部,与漳平县接壤,距县城112公里。1958年4月建场,全民建制。下辖场前、石狮、格口、坑仔口、郭埔及果林场7个分场。以林、茶、柑桔为主。80年代场办电厂、茶厂、综合厂、建材厂、开发公司。漳泉铁路、福深公路通过境内,简易公路贯通各分场,交通方便。1990年全场职工1314人,耕地1981亩、茶园3545亩、农业总产值362.48万元,盈利12.5万元。
  三、芦田茶场
  场址设芦田村,1959年10月办场,初为畜牧场,后改为农场,1965年底改为茶场。全民建制。辖芦田、西坪、福潭、石门、芹草坪5个耕作管理区,25个分场。距县城54公里,交通方便。80年代,茶叶生产发展较快,生产与加工技术都获得科研成果。茶叶品质不断提高,为县内茶叶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全场职工330人,耕地164亩,茶园3756亩,农业总产值305.95万元,盈利16万元。
  四、同美农场
  1960年1月创办,全民建制。场址位于县城西郊,辖北石、炭坑内、中寮3个分场。80年代发展茶叶加工业,泉安公路、安同公路跨越场境,交通方便。气候、水利条件优越。1990年全场职工480人,耕地325亩,茶园587亩,农业总产值35.48万元,盈利1.5万元。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