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5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姓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3
页码: 157-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的姓氏人口分布多样,共有128个姓氏。其中,陈姓人口最多,林姓次之。黄、廖、林、詹、陈五姓为最早出现的姓氏。在安溪县,许多姓氏的祖籍地都在河南固始县,如黄氏、廖氏、林氏、詹氏和陈氏。这些姓氏的后裔在安溪县广泛分布,并逐渐迁徙到其他地区。
关键词: 安溪县 人口 姓氏

内容

1990年12月统计,全县常住姓氏128个,其中单字姓124个,复姓4个。按姓氏笔划为序:
  丁于马万邓尤王韦毛方公包冯卢占庄叶史孙石申田皮白朱刘许阮吕江池纪李曲何余佘苏陈邹花吴汪巫沈宋祁张杜庞季严辛林金卓周郑范杨枫易赵侯司马部郭洪姚柯胡施钟罗姜郝高凌袁徐梁殷钱聂贾倪耿章上官翁隋萧崔康唐焉龚黄韩程章褚汤温董蒋詹谢傅曾鄞蔡蓝锜赖雷谭翟裴潘樊薛戴廖魏欧阳诸葛
  安溪最早出现的姓氏有黄、廖、林、詹、陈5姓。第四次人口普查安溪常住姓氏128个,总人口916204人,其中陈姓人口最多,林姓次之。姓氏人口在5万以上的有陈、林、王、李、黄、谢、吴、苏等8姓,姓氏人口1~5万人间有洪、廖、詹、沈、易、朱、杨、郭、白、钟、叶、张、刘、郑、许、周等16个,万人以下姓氏人口占绝大多数,诸如焉、连、江、崎、丁、温、马、凌、裴、司马、唐、花等104个。
  黄姓 黄氏祖籍地河南固始县。开先安溪始祖黄克纲,系泉州黄守恭三子,于唐垂拱二年(686)移居小溪葛盘,后迁参山(今参内参山村)。现黄姓分布在县内20个乡镇,其中聚居地有参内乡罗内、大厝、枯水、美塘、镇东、镇中,魁斗镇镇西,尚卿乡科名、科洋、科山、中山、银坑、黄岭,剑斗镇仙荣,官桥镇山珍、碧一,感德镇槐植等地区。嗣后其后裔渐次迁徙南安仁宅、罗溪及永春、德化、浙江、江西、广东等。清康熙、嘉庆间近1000人移居台湾上下淡水、盐水港及西部沿海地区,后又分衍香港、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廖姓 廖氏祖籍地河南光州汝南。分衍安溪有2支。一支先祖廖立,自河南汝南于东汉末年避乱徙居福建南剑将乐(今域邵武县)。其后裔廖俨于后梁开平三年(909)避乱入泉州小溪场,辟为场长,遂定居小溪,为廖氏始祖。其裔迁上苑、善益、马狮、新厅、益林,数世繁衍,蔚为大族。另一支廖静(即欧阳德安),于明永乐年间(1420~1436)自南安东田迁居尚卿乡新楼,今尚卿乡翰苑、灶美、徐州林场等即为其裔。现廖姓分布在县内10个乡镇。清末至民国时期,部分廖氏后裔移居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繁衍生息。
  林姓 林氏祖籍地河南固始县。晋时林禄入闽,称“闽林始祖。”其后裔开基安溪的有两支派,一支为林珊金紫派,唐光化元年(898)林珊偕父一郎自永春桃源移居小溪西头大洋井兜(今域官桥莲兜美村);另一支为林乾柏叶派,南宋淳祐十年(1250)自德化梓溪(今域大田县)迁西坪柏叶。现林姓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场。主要聚居地有西坪、官桥、龙门、蓬莱、虎邱、湖头、芦田等乡镇。清康熙年间至民国初期,部份林氏后裔移居台湾台北、上下淡水、盐水港等地,后又分衍香港,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
  詹姓 詹氏祖籍地河南固始县,始祖詹敦仁,其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居仙游县植德山下,后移居泉州城北泉山(今清源山),敦仁于后周显德二年(955)自泉郡入仕居清溪;一年后卸任,卜居多卿佛耳山下。现詹姓分布在县内7个乡镇,其中聚居地有虎邱镇罗岩,蓝田乡内村,祥华乡多卿、美西、新寨、白玉,西坪镇西原等。清末民初,部份詹氏后裔移居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营生繁衍。
  陈姓 陈氏祖籍地河南颖川,始祖陈轸。其后裔肇基安溪的有20余支系。其中较早的有:陈光绪、荣绪兄弟于后晋开运三年(946)自永春迁徙小溪场感化大亭(今域湖头后溪)及感德槐植;陈君泽肇基永春,其裔于宋孝宗、光宗年间,元至正二十年(1360)和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永春先后迁居长坑南斗、城厢同美和蓬莱州堂;陈崇德于明洪武六年(1373)自漳平永福迁徙龙涓里庄山;陈逸溪自南安霞美入居安溪山;陈振溪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自永春蓬壶东溪迁居金谷东溪;陈碧溪自晋江涵口迁徙魁斗奇观和东洋;陈作铸裔孙自漳平迁徙虎邱芳亭;陈仕成于明天顺六年(1462)自漳平长荣乡入居崇善里庵兜(今域金谷华芸)。今陈姓分布在全县25个乡镇场。其中聚居地有城厢镇同美、团结,官桥镇吾宗、官郁,长坑乡南斗、玉南、山格,祥华乡福洋、珍山,丰田乡双垵、尾洋,龙门镇山头、和平,龙涓乡举溪、庄灶,金谷镇东溪、金东,蓬莱镇新坂等地。清代和民国时期,部分陈氏后裔移居台湾台北,彰化县及西部沿海地生息繁衍,后又分衍香港,东南亚等地区。
  王姓 王氏祖籍地河南固始县。系出五代闽王王审知派下,肇基安溪主要有6支。王直道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入仕居清溪,后隐居芦田招坑,今钱塘、玉湖、平原、产地等为其裔;王管斌原居南安英内,宋淳化二年(991)徙居长坑,今长坑文坪、由义、月星、芒州等即出其派;王允贤原居同安石■,于元末徙居官桥五里埔,今洪塘、恒美、草坂、新林、寮海即出其派;王真治于元时自泉州入迁西坪盖竹,今盖竹、珠洋等即出其派;王管礼,原居南安英内,其裔孙(王进秀)于明初迁少卿,今福井、文美即出其派;王兴祖于明洪武年间入芦田,其裔于明正德二年(1507)徙居尧阳(即今尧阳、尧山、南岩、上尧)。今王姓分布在县内22个乡镇。清康熙、乾隆和民国时期,部分王氏后裔迁徙港台、东南亚等地生息繁衍。
  李姓 李氏祖籍地甘肃陇西。分衍安溪主要有2支。一支始祖李嘉龙,南宋初,参知政事李邴徙居泉州,其孙李嘉龙移居安溪龙涓仙景美阳。另一支始祖李君达,南宋时,李君达自平和小溪徙居湖头。今李姓分布在本县22个乡镇。其中聚居地有城厢镇玉田,参内乡罗内,蓬菜镇鸿福、际内,金谷镇芸美,湖头镇,龙涓乡下洋、西兴、后田、美岭、赤片、碧岭等。清代和民国时期移居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繁衍生息,尤以印度尼西亚的椰城为盛。
  谢姓 谢氏祖籍地河南光州固始县,元初,肇基安溪始祖谢大帽自泉州城厢金鱼巷迁永安里东皋乡(今域城厢厚垵)。谢氏开闽始祖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为黄连镇(今属建阳县)镇将,其裔一支派徙居泉州。今谢姓分布在县内16个乡镇,其中聚居地有城厢镇南坪、古垵、路英、员宅、过溪、砖文、土楼、石古,参内乡员潭,长坑乡月眉,虎邱镇芹后、文斗山,龙涓乡吉山,剑斗镇举口等。清代和民国时期,谢氏后裔近200人移居台湾深坑、台北斗街、淡水鸡笼、东都、东螺,近300人移居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繁衍生息。
  苏姓 苏氏祖籍地河南固始县。入闽始祖苏益,唐末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后徙居同安县。迁徙安溪的主要支派有:一支苏结,北宋嘉祐五年(1060)自同安入迁衡阳;另一支苏唐宫,元至大四年(1311)避祸逃入官桥岭头,后迁至湖头横山。现苏姓分布在县内17个乡镇。其中聚居地有长坑乡衡阳、西溪,蓬莱镇岭南,湖头镇横山、溪美、汤头,官桥镇岭头,湖上乡雪山、上路、长林等地。清末民初,部分苏裔移居越南、台湾、香港、马来西亚、东南亚地区繁衍生息。
  吴姓吴氏祖籍地河南固始县。入居安溪主要有2支,均吴仁禄为始祖。一支于唐时自江苏常州入迁长坑。另一支裔孙吴启衷,于明洪武间自漳州南靖迁城厢镇墩坂。现吴姓分布在县内22个乡镇。其中聚居地有西坪镇阳星,金谷镇金东,城厢镇墩坂,感德镇华地、潘田、石门,祥华乡祥华、祥东,剑斗镇圳下、后井,桃舟乡下格等地,清康熙、乾隆及民国时期,部分吴裔迁居台湾、香港、东南亚地区繁衍营生。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