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源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3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源流
分类号: C923
页数: 5
页码: 130-1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据调查,安溪县新石器时代古越族就在境内清溪、蓝溪两岸繁衍生息。唐中叶以前人口稀少,唐后期至五代十国90余年间,北方人口大量南下播迁,开垦荒地,繁衍生息。后梁开平三年(909)廖俨入小溪场受命为场长,遂定居其地。清康熙十一年(1672)主客户三千五百二十五,男子成丁4738,妇女6953口。民国元年(1912)以后,因军阀混战,匪患、抓丁、瘟疫、灾害,人口处于低出生,高死亡,安溪人口日趋减少。70年代后,县政府重视和加强计生工作,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入居安溪的各民族姓氏也随之大量增加。
关键词: 安溪县 人口 人口源流

内容

据古文化遗址调查在安溪县金谷乡金谷村望云山等17处(详见卷三十七)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商周遗址,从遗址采集的生活用具残陶片和生产工具的磨制石器,证实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古越族就在境内清溪、蓝溪两岸繁衍生息。
  唐中叶以前,安溪人口稀少,数量无考。唐后期至五代十国90余年间,北方兵荒马乱,战争不息。泉州地处东南一隅,远离动乱中心,地方安静,经济兴隆,北方人口大量南下播迁。先是西晋永嘉二年(308)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胡、何八姓,辗转流徙,其中一部分移居安溪今域。唐总章二年(669)岭南行军总管陈政与其子陈元光受朝廷委派率领河南固始58姓3600多名将士入闽平息“蛮獠骚乱”,后镇守闽东南。其中一部份流入安溪,卜地定居,开垦荒地,繁衍生息。唐垂拱二年(686),安溪紫云黄氏一世祖黄克纲自武荣州(今泉州)迁今县城东门葛盘,后又迁参山(今参内参山)。唐开元二十四年(736),陈忠与其子陈邕自江西万年县入闽,先居兴化枫亭,旋移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移居安溪。
  唐光化元年(898)林珊偕父自永春桃源移居小溪,西头大洋井兜(今域官桥莲兜美)。后林乾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自德化梓溪迁居安溪县柏叶(今域西坪镇柏叶村)为驷岭林氏始祖。
  后梁开平三年(909)廖俨入小溪场受命为场长,遂定居其地。后晋开运三年(946)陈光绪入居小溪场感化大亭(今域湖头后溪)。后周显德二年(955),安溪置县,詹敦仁为第一任县令,定居清溪,后隐居祥华多卿。闽王审知孙王直道,显德三年继任清溪县令,后迁居芦田招卿(今域招坑)。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遭倭寇骚乱,沿海一带居民避祸迁安溪为数众多,嘉靖三十一年(1552),安溪总人口10312人。
  清康熙十一年(1672),主客户三千五百二十五,男子成丁4738,妇女6953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实行增益人丁,归入《盛世滋生册》,永不加赋。雍正二年(1724)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康雍的丁税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刺激诸姓人口自行繁衍。乾隆三十一年(1756)以后,人口急剧增长,至道光九年(1829),全县共54242户,254765人。
  民国元年(1912)以后,因军阀混战,匪患、抓丁、瘟疫、灾害,人口处于低出生,高死亡,安溪人口日趋减少,民国20年,仅剩16636户,174431人。民国23年以后,人口又逐渐增加,民国24年至38年,安溪人口一直在30万左右徘徊。
  安溪县人民政府成立时,全县总人口293119人,随着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促进人口再生产。70年代后,县政府重视和加强计生工作,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因经济改革的新形势,入居安溪的各民族,姓氏也随之大量增加。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有9个民族,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增加到24个民族,入姓丛后周显德三年(956)数姓增加到1990年128姓,诸姓入居繁衍,至1990年全县人口增加到916204人。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政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黄克纲
相关人物
陈忠
相关人物
陈邕
相关人物
林珊
相关人物
林乾
相关人物
廖俨
相关人物
陈光绪
相关人物
詹敦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安溪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