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3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口
分类号: C92
页数: 10
页码: 130-1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历代人口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清乾隆三十一年至道光九年人口增长最快,从16719人增加到254765人。自然变动方面,安溪县出现过五次人口生育高峰,分别是南宋淳祐年间、清乾隆三十六年至道光九年、1952年至1957年、1962年以后以及1986年至本世纪末。机械变动方面,安溪县有大量人口迁入迁出,包括台湾、海外以及其他省市的迁徙。安溪县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凤城镇为最高,每平方公里有2031人,而丰田乡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仅有44人。
关键词: 安溪县 人口

内容

第一节 人口源流
  据古文化遗址调查在安溪县金谷乡金谷村望云山等17处(详见卷三十七)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商周遗址,从遗址采集的生活用具残陶片和生产工具的磨制石器,证实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古越族就在境内清溪、蓝溪两岸繁衍生息。
  唐中叶以前,安溪人口稀少,数量无考。唐后期至五代十国90余年间,北方兵荒马乱,战争不息。泉州地处东南一隅,远离动乱中心,地方安静,经济兴隆,北方人口大量南下播迁。先是西晋永嘉二年(308)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胡、何八姓,辗转流徙,其中一部分移居安溪今域。唐总章二年(669)岭南行军总管陈政与其子陈元光受朝廷委派率领河南固始58姓3600多名将士入闽平息“蛮獠骚乱”,后镇守闽东南。其中一部份流入安溪,卜地定居,开垦荒地,繁衍生息。唐垂拱二年(686),安溪紫云黄氏一世祖黄克纲自武荣州(今泉州)迁今县城东门葛盘,后又迁参山(今参内参山)。唐开元二十四年(736),陈忠与其子陈邕自江西万年县入闽,先居兴化枫亭,旋移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移居安溪。
  唐光化元年(898)林珊偕父自永春桃源移居小溪,西头大洋井兜(今域官桥莲兜美)。后林乾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自德化梓溪迁居安溪县柏叶(今域西坪镇柏叶村)为驷岭林氏始祖。
  后梁开平三年(909)廖俨入小溪场受命为场长,遂定居其地。后晋开运三年(946)陈光绪入居小溪场感化大亭(今域湖头后溪)。后周显德二年(955),安溪置县,詹敦仁为第一任县令,定居清溪,后隐居祥华多卿。闽王审知孙王直道,显德三年继任清溪县令,后迁居芦田招卿(今域招坑)。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遭倭寇骚乱,沿海一带居民避祸迁安溪为数众多,嘉靖三十一年(1552),安溪总人口10312人。
  清康熙十一年(1672),主客户三千五百二十五,男子成丁4738,妇女6953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实行增益人丁,归入《盛世滋生册》,永不加赋。雍正二年(1724)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康雍的丁税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民众安居乐业,刺激诸姓人口自行繁衍。乾隆三十一年(1756)以后,人口急剧增长,至道光九年(1829),全县共54242户,254765人。
  民国元年(1912)以后,因军阀混战,匪患、抓丁、瘟疫、灾害,人口处于低出生,高死亡,安溪人口日趋减少,民国20年,仅剩16636户,174431人。民国23年以后,人口又逐渐增加,民国24年至38年,安溪人口一直在30万左右徘徊。
  安溪县人民政府成立时,全县总人口293119人,随着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生活水准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促进人口再生产。70年代后,县政府重视和加强计生工作,人口出生得到有效控制,因经济改革的新形势,入居安溪的各民族,姓氏也随之大量增加。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有9个民族,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增加到24个民族,入姓丛后周显德三年(956)数姓增加到1990年128姓,诸姓入居繁衍,至1990年全县人口增加到916204人。
  第二节 人口变动
  一、自然变动
  安溪县历代人口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六个人口发展阶段,出现了五次人口生育高峰,三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型。
  安溪置县后,经历六个起伏曲折的人口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后周显德二年(955)以后,安溪人口除自身繁衍,多数还是北方人群南迁,人口虽有增加,但还不够几千人,这个阶段是安溪人口稀少的时期。直至宋淳祐年间(1241~1252)人口不断增加,开始进入人口兴盛时期,并一直持续至宋末元初。元代后期,人口又逐渐衰减。
  第二阶段: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19)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是安溪人口增长处于静止时期,经历了325年,只增加2675人。
  第三阶段:清乾隆三十一年(1756)至道光九年(1829),是安溪人口高增长时期。人口从16719人增加到254765人。七十三年间,增长了238046人。
  第四阶段:清道光二十年(1840)至民国20年(1931),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列强入侵,带来经济衰退,人口增长处衰减时期,本县人口比道光九年减少80334人。
  第五阶段:民国24年至民国38年,安溪人口一直在30万左右徘徊。
  第六阶段:1950年至1990年是安溪人口增长最快时期,历期41年,县内人口增加606637人,年平均出生率32.589‰。
  历代出现了五次人口生育高峰:
  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安溪人口开始突破万人大关,主客户19735人(其中客户丁口6273人)。
  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清乾隆三十六年(1761)至道光九年(1829)人口达254765人。
  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新中国建立后的1952年至1957年,五十年代初,土地改革带来的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为人口再生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形成了解放后县内人口第一次生育高峰,期末人口为402221人。
  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1962年以后,人口出生率出现补偿性的上升,人口出生率即由1961年的19.98‰‰猛增到36.38‰,1963年又继续大幅度上升到47.04‰,尔后10年人口出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2年共出生257827人,年平均出生率为34.56‰。
  第五次人口生育高峰:1986年至本世纪末正是解放后第二高峰期出生人数将陆续进入结婚、生育,这次人口生育高峰将持续十几年。
  从历朝历代的人口演变,出现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型(即稳定型、增长型、控制型)。自建县至民国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950年至1970年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1980年至1990年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二、机械变动
  公元955年建县后,部份姓氏是从外地陆续迁入定居,据记载,陈、黄、林、王、李等五姓氏最多,以后诸姓人口相继迁入,迁入丁口无详载。元初因水旱灾及瘟疫,迁出人口达数千人。
  清顺治末,康熙初迁台人数达210人,郑成功率兵复台时期,安溪不少乡民随郑往台,仅官桥赤岭就达500多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率兵继复台湾,此期,仍有大量台眷迁台。民国时期,因兵荒马乱,社会动荡不安,近千人乡民往台。据安邑海外同乡会引证,在“台北25姓叙例”中,据族谱记载有十姓源于安溪。台湾白氏同乡会资料载述,仅安溪龙榜镇白氏世裔在台就有5000多户,26000多人。
  民国15年,日本驻台督府官房调查,当时安溪籍在台湾44万人。据张叶文章引文记载,至七十年代安溪籍在台约180多万人。侨居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及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日本、柬埔寨、老挝和欧美诸国的安溪籍侨民30多万人。
  民国36年,迁入606人,迁出105人。民国37年,迁出4408人,其中迁出在本省辖内3938人,外省363人,港台国外107人;迁入1139人,其中本省其他县、市迁入907人,省外205人,港台国外27人。
  抗战期间,厦门集美学校搬迁安溪,并有不少难民迁入避难,抗战胜利后纷纷迁出。1948~1949年国民党官兵大量撤台。安溪也有不少人随军到台湾。
  历代迁入、迁出人员类别都没有详细记载。解放后,每年服役、退伍、大中专招生录取及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申请出境的人口变动达数百人。1977年至1990年大中专院校录取学生迁出8107人,仅1989年录取学生迁出就达1067人,每年大中专毕业生分配迁入100多人。1985年7月1日至1990年6月30日,五年来跨县、市婚姻迁入5699人,其中男196人,女性5503人,占迁入人口中最多。
  第三节 人口密度
  安溪县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1990年末总人口91620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00人,比1950年每平方公里增加197人。凤城镇为高人口密度区(2031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在500人以上的有湖头镇、官桥镇、尚卿乡、蓬莱镇、城厢镇、参内乡等六个乡镇,人口低密度区为丰田乡、福前农场、桃舟乡、湖上乡等四个乡镇(场),最低的是丰田乡,每平方公里仅44人,省政府定为政策性二胎的生育区。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