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3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旱灾
分类号: P426.616
页数: 2
页码: 125-1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历史上多次严重的旱灾。从北宋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1955年、1962年和1971年等,都遭受了严重的旱灾。这些旱灾不仅导致农作物歉收、饥荒和人员死亡,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一些旱灾甚至延续了数月之久,受灾面积广泛,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旱灾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人们为应对旱灾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安溪县 自然灾害 旱灾

内容

北宋崇宁元年(1102),大旱,水泉涸,民汲水行至二十余里,乡民多渴死。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四月至八月不雨,岁大荒。
  明天顺二年(1458),旱,岁大饥。
  成化二十二年(1486),三月旱,六月亦大旱,禾死岁荒,民多流移他郡。
  嘉靖五年(1526),旱,木麻菽栗枯死,作物歉收。七年又旱。
  清康熙四年(1665)秋,大旱,十月至次年三月俱不雨。八年秋大旱。
  乾隆七年(1742),自春至夏季大旱,谷种不入地。
  民国22年(1933),各地旱灾,光德里尤甚。
  28年春大旱,秋冬旱。
  32年3月25日至5月16日,久旱不雨,田园龟裂,稻作失时,受旱面积378461亩。
  35年入春以来,亢旱不雨,溪流及池沼相继干涸,田园龟裂,灾情倚重,灾民计9万余人。
  37年春,特大旱,秋冬特大旱。
  1949年春,特大旱。
  1953年7月4日至8月17日,47天仅下雨75.4公厘。全县受旱面积50437亩,农作物晒死743亩,田地龟裂无法下种有5570亩。
  1954年3月,5月两次旱灾,受灾面积12900多亩,9月下旬再次发生旱灾,受灾面积37000多亩,时间蔓延40多天。
  1955年春季,久旱不雨,全县没水播种3232亩,缺水翻犁64324亩,春收作物枯死6460亩,枯黄7393亩。夏季再次遭旱。春夏两季受旱面积11万多亩。
  1962年10月至1963年5月,发生特大干旱,山泉枯竭,溪涧断流,高山村民生活用水难。全县旱灾面积22.2万亩。
  1965年春旱、夏大旱。
  1967年春夏小旱,入秋以后旱情趋重。全县晚稻、薯受旱13865亩,其中枯死4418亩。
  1971年特大干旱,全年仅下雨1170公厘,比历年平均少下雨389公厘。尤其春夏雨量仅为36.7公厘,对晚季农作物生长影响大。
  1977年春至夏大旱,乏水翻犁下种,影响插秧。
  1988年5月28日至6月15日不雨,全县普遍受旱,城厢、西坪、湖头等10乡镇尤重,面积达10.3万亩。
  1989年6月8日至7月16日炎夏,雨量只有16.8厘米。全县受旱面积156800亩。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