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分类号: S155
页数: 2
页码: 120-1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的情况。其中包括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土类等。
关键词: 安溪县 山地土壤 分布

内容

全县山地面积331.53万亩,山地土壤自东南向西北展布,呈砖红壤性红壤一红壤一黄壤地带性分布;同时境内地貌有低丘、高丘、低山、中山之分,又有呈垂直土壤分布规律。海拔300米以下,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250~700米则为红壤区;700~880米是红壤与黄壤的过渡性土壤——黄红壤;880米以上多为黄分布。
  据山地土壤普查,县境内土壤有砖红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六个土类,十三个亚类、三十九个土属。
  一、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在3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面积14.95万亩,占山地面积4.16%。有赤红壤、粗骨性赤红两个亚类、五个土属。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流纹岩等。赤红壤亚类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带。土层平均厚度13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3厘米,有机质含量1.44%,PH值5~5.6之间,大部分属水土流失区;粗骨性赤红壤分布在海拔200~300米,含有较多的石砾碎块。
  二、红壤
  是境内分布最广的自然土壤,面积270.04万亩,占山地面积83.22。有红壤、黄红壤、暗红壤、水化红壤和粗饰性红壤五个亚类、二十四个土属。红壤亚类占山地面积35.38%,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0厘米,有机质含量1.85%,中等肥力。黄红壤占山地面积37.6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0.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肥力较高。暗红壤占山地面积2.64%,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2.6厘米,有机质含量1.65%,肥力较高。水化红壤占山地面积2.1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1.7厘米,有机质含量1.91%,肥力高。粗骨性红壤占山地面积5.08%,土层浅薄,平均厚度70厘米,腐殖质层厚6.3厘米。
  三、黄壤
  分布在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面积38.77万亩,占山地面积11.95%,土层深厚,平均在12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中等肥力。有黄壤、表潜黄壤、粗骨性黄壤三个亚类。黄壤亚类面积占山地9.73%,土层厚135厘米,腐殖质层厚9.0厘米,有机质含量1.94%。表潜黄壤占山地面积0.14%,土层厚15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2.0厘米,有机质含量2.0%。粗骨性黄壤占山地面积2.07,土层厚72厘米,腐殖质层厚9.1厘米,有机质含量1。71%,肥力较低。
  四、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土类
  是在特定母岩母质上发育、成土条件下形成的,面积7299亩,占山地面积0.23%。
  县境内山地肥力,属一等肥力的山地面积14.39万亩,占4.43%;二等肥力面积282.86万亩,占87.17%;三等肥力面积27.24万亩,占8.22。全县山地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