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2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分类号: S15;Q948.15+2
页数: 4
页码: 119-1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土壤与植被的情况。
关键词: 安溪县 自然地理 土壤 植被

内容

第一节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全县耕地面积41.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8.4万亩,旱地面积2.7万亩。
  县境内的水稻土,是在人为开垦,经旱耕、水耕熟化过程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性土壤,它的分布受地形、母质、水文、农业生产条件及人为综合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分为河谷平原区和山坡、山垄地片。
  一、水稻土
  是本县主要耕地土壤,面积38.36万亩,有3个主要亚类:①渗育型水稻土:遍布全县各地,以山地丘陵坡地、山垄坡地、河谷两岸阶地为主,面积有21.06万亩,占耕地面积51.3%。有四个土属:黄泥、红土田、白土田和沙质田;②潴育型水稻土,成土母质以冲积物及坡积物为主,分布于河谷盆地和村落周围。所处地形部位较平缓,水源充足,地下水位70~110厘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耕地土壤类型,面积10.61万亩,占耕地面积25.75%,有乌泥田、灰泥田、潮沙田、石灰泥四个土属;③潜育型水稻土,发育于凝灰熔岩及少量的花岗岩母岩上,分布在山垄峡谷及山坡下部低凹处。由于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土壤处于强烈的还原状态,亚铁含量高,有明显的青泥层,土壤潜育化特征明显。面积6.94万亩,占耕地面积16.28%。有两个土属:青泥田和冷烂田。
  二、砖红壤性红壤
  亦称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岩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部份凝灰熔岩。主要分布在外安溪海拔50~250米的低丘台地。面积618亩,占耕地面积的0.39%。多为旱作土壤,只有一个赤土亚类。有两个土属:乔土属,赤沙土属。
  三、红壤
  系地带性土,在海拔880米以下,为旱作耕地土壤。面积13171亩,占耕地面积的3.21%。只有一个红土亚类。有红泥土和红泥沙土两个土属。
  四、黄壤
  属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880米以上中山地带,集中在祥华、感德、芦田等乡镇,成土母质以凝灰熔岩、花岗岩为主,在植被条件好、湿度大、气温较低的条件下经人为开垦而成,为黄泥土土壤亚类。面积7960亩,占耕地面积1.94%。有黄泥土和黄泥沙土两个土属。
  五、潮土土类
  分布在溪流河漫滩地和沙州地上,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养分含量丰富,多为农业旱作耕地。面积4115亩,占耕地面积1%,分为淤土和沙土两个亚类。
  耕地土壤肥力境内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在0.68~4.46,平均为1.98士0.345%0,为中等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变化0.0440.212%,平均为0.104士0.0154%。土壤含磷量变化在0.015~0.077%,平均为0.039士0.013%。土壤全钾含量在0.68~2.66%,平均为1.6士0.186%。含钾素缺乏的面积34.21万亩,占耕地面积88.34%。土壤酸碱度,全县属酸性土的(PH值4.5~5.5)面积7.10万亩,占耕地面积17.52%;微酸性土(PH5.5~6.5)面积33.11万亩,占耕地面积80.66;中性土(PH6.5~7.5)面积6850亩,占耕地面积1.67%;微碱性土(PH7.5~8.5)面积607亩,占耕地面积0.15%。
  全县耕地土壤普查面积410473亩,一级土壤占10.23%,二级土壤占36.26%,三级(差的)土壤占53.51%。
  第二节 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全县山地面积331.53万亩,山地土壤自东南向西北展布,呈砖红壤性红壤一红壤一黄壤地带性分布;同时境内地貌有低丘、高丘、低山、中山之分,又有呈垂直土壤分布规律。海拔300米以下,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250~700米则为红壤区;700~880米是红壤与黄壤的过渡性土壤——黄红壤;880米以上多为黄分布。
  据山地土壤普查,县境内土壤有砖红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六个土类,十三个亚类、三十九个土属。
  一、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在3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面积14.95万亩,占山地面积4.16%。有赤红壤、粗骨性赤红两个亚类、五个土属。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流纹岩等。赤红壤亚类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带。土层平均厚度13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3厘米,有机质含量1.44%,PH值5~5.6之间,大部分属水土流失区;粗骨性赤红壤分布在海拔200~300米,含有较多的石砾碎块。
  二、红壤
  是境内分布最广的自然土壤,面积270.04万亩,占山地面积83.22。有红壤、黄红壤、暗红壤、水化红壤和粗饰性红壤五个亚类、二十四个土属。红壤亚类占山地面积35.38%,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0厘米,有机质含量1.85%,中等肥力。黄红壤占山地面积37.6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0.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肥力较高。暗红壤占山地面积2.64%,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2.6厘米,有机质含量1.65%,肥力较高。水化红壤占山地面积2.1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1.7厘米,有机质含量1.91%,肥力高。粗骨性红壤占山地面积5.08%,土层浅薄,平均厚度70厘米,腐殖质层厚6.3厘米。
  三、黄壤
  分布在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面积38.77万亩,占山地面积11.95%,土层深厚,平均在12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中等肥力。有黄壤、表潜黄壤、粗骨性黄壤三个亚类。黄壤亚类面积占山地9.73%,土层厚135厘米,腐殖质层厚9.0厘米,有机质含量1.94%。表潜黄壤占山地面积0.14%,土层厚15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2.0厘米,有机质含量2.0%。粗骨性黄壤占山地面积2.07,土层厚72厘米,腐殖质层厚9.1厘米,有机质含量1。71%,肥力较低。
  四、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土类
  是在特定母岩母质上发育、成土条件下形成的,面积7299亩,占山地面积0.23%。
  县境内山地肥力,属一等肥力的山地面积14.39万亩,占4.43%;二等肥力面积282.86万亩,占87.17%;三等肥力面积27.24万亩,占8.22。全县山地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
  第三节 植被
  县域内西北部中低山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照叶林),东南部丘陵低山区属亚热带雨林植被带。大致界线是从剑斗的潮碧大牛山,连后井、月星,经长坑的扶地、山格凤过山、珊屏铜发山、东坑太湖山,过祥华石狮碧岩山、白玉佛耳山一线为界,界西北海拔1300~1500米,山峰林立,为照叶林带;界东南在海拔400~450米以下为亚热带雨林带,在400米以上的山地则仍有区域性的叶林植被。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两个植被群落特征已不明显,所存面积不大,多数由杉木林、马尾松林、建柏林等人工林代替。
  据调查,县域内有4种类型植被。
  一、常绿阔叶林
  全县常绿阔叶林占有林地面积5.6%,反映在植被本身特点上,可分为亚热带雨林和照叶林。(1)亚热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种有栲树、红栲、厚壳桂、红楠、木荷、臀形果、米槠等;灌木种类有九节木、野牡丹、柏拉木、罗伞树、杜茎山、三桠苦、毛冬青、毛算盘子、苦竹、草珊瑚等;草本以山姜、狗脊、单叶新月蕨、扇叶铁线蔗;藤本有买麻藤、藤黄檀、龙须藤、红叶藤、华南省藤等。(2)照叶林,乔木主要有甜槠、石栎、栎叶枇杷、青岗、细柄蕈树、蕈树、南岭柯、檫树虎皮楠、少叶黄杞等;灌木以翅柃、乌药、岭南杜鹃、秀丽野棠、箬竹、粗枝腺拎等为主;藤本细小,以网叶酸藤果、山鸡血藤、流动子为主。草木层以芒萁、五节芒、狗脊为主,还有扇叶线藤。
  二、竹木
  境内毛竹林、刚竹林属于单轴型竹林。毛竹林群落外貌较整齐,层次分明,上层以毛竹占优势,个别马尾松、荞木散生。灌木层发达,主要有黄常山、野牡丹、紫珠、梵天花等。草木层生长较旺盛,以乌毛蕨、苔草、芒萁等为主,刚竹在西北部个别村旁、低山有小片分布。
  三、暖性针叶林
  以松柏目乔木种类为建群种植被类型,是县境内森林中面积最大的类型。主要群系有马尾松林、杉木林、建柏林,并有引种湿地松、火炬松、黄山松、池杉、柏木、侧柏、园柏等。灌木有桃金娘、小叶赤楠、山芝麻、黄端木、梅叶冬青、杜鹃、乌药等;草木植物以芒萁为主。尚有狗脊、五节芒、淡竹叶、灯心草等。
  四、灌草丛(惯称荒山灌丛草坡)
  是森林累遭破坏后形成较低级的不稳定类型。其群系芒萁灌草丛在全县各地均有分布,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主要分布鹧鸪草灌草丛。芒十野古草灌草丛,常见于海拔千米以上的中山顶部,以禾草为共建种的群落类型。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