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1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
页数: 4
页码: 113-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气候的情况。其中包括气候特点、气候要素等。
关键词: 安溪县 自然地理 气候

内容

第一节 气候特点
  本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之差异,形成内外安溪明显不同气候特点。东部外安溪属南亚热带,年平均温度19—21℃,年降雨量1600毫米,夏季长而炎热,几乎占近半年时间,冬季短暂而无严寒,农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内安溪山峦起伏,地形错综复杂,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加上山脉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复杂气候状况,夏秋局部多雷阵雨,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年平均温度在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热,秋季冷得较早,春季来得稍迟,农作物常受“三寒”(春寒、梅寒、秋寒)危害,一般一年只有两熟,生长比外安溪普遍迟一个节气。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气温
  境内年平均温度在16~21℃之间,一年中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在22~29℃,一月份温度最低,月平均气温在7~12℃。最高气温的7月份外安溪的城关平均为34.2℃,极端最高气温在37~39℃,1967年6月29日最高达39℃。内安溪的芦田月平均为29.2℃,极端最高气温在32~34℃,1975年7月27日最高气温达34.8℃;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外安溪城关为8.7℃,极端最低气温在1~3℃,1967年1月17日达0.9℃,内安溪芦田为5.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3℃,1967年1月17日最低达零下5.4℃。冷空气南下,影响本县,年平均为35次,从苏联西伯利亚西部出发,经我国新疆,然后南下到我省沿海一带,这条路南下次数最多,是冷空气主力。以10月至翌年5月为最多,平均每月34次。1966年3月8日强冷空气影响,24小时最大降温值达10℃。
  二、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1782.4毫米,内安溪年平均1854.8毫米,比外安溪年平均1637.6毫米多217.2毫米。最多的西坪珠洋年平均降水量2023.8毫米。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最多,城关平均为280毫米,芦田达339.3毫米;11月份为最少,城关平均仅38毫米,芦田只有39毫米,平均雨量最多月为最少月的8倍多。
  全年可分为四个降水季节:春雨季(2~4月)降水量220~290毫米,占全年20;梅雨季(5~6月),降水量500~650毫米,占全年30~32%;台风雷雨季(7~9月),降水强度大、雨量集中,一年之中,一日最大降水量也出现在这一季节。这一季(三个月)降水量600~750毫米,占全年37~39%;少雨季节(10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180~250毫米,占全年12~14%。降水的年际间变化不稳定,同一地区,同样的月份降水量各年间差别很大,城关年降水量最多的1961年为2446.3毫米,最少的1962年仅1193.2毫米,雨量最多6月份,1965年6月432.4毫米,而最少的1961年仅99.2毫米。
  一年中降水日数,内安溪多于外安溪。外安溪城关年降水日数平均在14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8%,最多的1975年达17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7%,而最少的1963年仅10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0%。1964年、1966年、1968年、1974年雨量最集中的6月份,最多雨日达24天,而1961年这个月最少仅8天。在雨日最少的11月份,最多的1972年这个月雨日达14天,而最少的1964年、1968年、1971年11月都滴雨未下。
  三、湿度
  境内城关年平均绝对湿度为20.0毫巴。7月份的平均绝对湿度达30.0毫巴,1月仅10.6毫巴。历年极端最大绝对湿度38.6毫巴(1967年7月20日),极端最小仅1.8毫巴(1963年1月25、26日)。城关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0。极端最大相对湿度82%0,出现在6月份,极端最小相对湿度10%0,出现在1963年1月25日、2月26日。相对湿度一般内安溪比外安溪大5%0。
  累年平均蒸发量1051.5毫米,1955年最大蒸发量1235.5毫米,1979年最小蒸发量933.8毫米。1962年7月份最大月蒸发量168.6毫米,1959年2月份最小,月蒸发量22.9毫米。
  四、日照
  全县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但地形复杂,山谷较多,日照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别,外安溪(城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3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6%0,而内安溪(芦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城关与芦田相比,日照时数年平均少173小时。一年中3、4、5、6四个月实际日照时数最少,平均月日照141.3小时。7、8、9三个月实际日照时数最多,平均月日照227小时。
  五、霜雪
  境内霜期短。外安溪初霜1月5日,终霜1月25日,年平均霜日4天,最多年17天;内安溪初霜11月28日,终霜3月8日。年平均霜日21天,最多年35天,最少年4天。
  境内多年见雪。1656年、1718年、1721年、1728年、1751年的1月各出现一次降雪。1975年12月14日全县普降一次鹅毛雪,四周皆白,高山平地积雪1~2寸,芦田雨夹雪总量2.15毫米,三天才溶化。
  六、云雾
  县境内年平均总云量为68成(指云量占天空成数),月平均最多是6月份8.5成,最少是12月份5.6成,年平均低云量为4.9成。按总云量观算,全年晴天49天,阴天为177天,按低云量观算,全年晴天102天,阴天98天。
  外安溪城关年平均雾日只有3天左右,内安溪芦田年平均雾日为18~20天。
  七、气压
  年平均气压为1004.2毫巴,年际变化不大,一年之中8月份气压最低,平均为995.9毫巴,而1月份气压最高,平均为1011.9毫巴。八、风
  境内风速小,各地的风向和风速具有地方性,在四周开阔,地形显露的高山顶上常有大风出现,祥华佛耳山麓秋冬季常有偏北大风出现。城关地区常年偏东风。全年各月平均风速在2~3米/秒,盛夏闷热。台风对本县影响较集中在7月中旬至9月上旬,平均每年四次,最多的1961年有8次,最少的1974年仅有1次。
  附:气候谚语
  正月“立春”春水迟,早暖后冷。
  未食五月粽,破袄不甘放。
  重阳一阵风,久晴到“立冬”;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干一冬。
  干冬节(至)、湿年兜。
  春南(风)夏北(风),无水磨墨。
  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有雨从戊起,无雨从戊止。(戊指天干之戊日)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春蒙日,夏蒙雨,秋蒙风,冬蒙霜。
  西边虹,溪尾水;东边虹,饿死鬼。
  东闪东挪光,西闪白田园,南闪抱子返,北闪三冥方。
  云闭中秋月,雨打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未“惊蜇”先鸣雷,猪牛仔免打锤。
  春天孩子面,一天三次变。
  六七月里吹北风,一二天内刮合风。
  “冬至”在月头,霜雪逼年兜。
  冬寒断滴,春寒雨至。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日出胭脂红,没雨也有风。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早霞晚雨,晚霞重露。
  空心雷,不过午时雨。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