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1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95
页数: 8
页码: 99-1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地质的情况。其中包括地层、侵入岩、构造等。
关键词: 安溪县 自然地理 地质

内容

第一节 地层
  安溪县境内各时期地层均有分布,出露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不同时期地层厚度变化幅度从0~2295米。按地层层序、古生物群、接触关系、岩相、沉积旋回及火山喷溢次序等,全县地层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元古界1.震旦系下统龙北溪组(Z1I)地层出露于潘田、华地、南华、汤内坂、剑斗等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711米。岩性为绿泥白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绿帘片岩,下部绿泥片岩中含有古片藻、面球孢、八面体孢等化石。与上伏震旦系上统(Z2—Pzi)地层呈整合接触。
  2.震旦系上统(Z2—Pz1)地层出露于感德、南华、岐阳、东阳南部等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861米。岩性为二云绿泥石英片岩变粒岩。与上状古生界石炭系下统(C1—2)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石炭系中下统(C1—2)地层出露于潘田一带,剑斗汤内坂亦有零星出露,面积小于2平方公里。潘田沉积厚度449米,汤内坂处于古陆边缘沉积厚度仅有5.3米,曾在粉砂岩中采到园印木化石。岩性为石英砂砾岩,粉砂岩、千枚岩,是主要的含铁层位。与上伏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地层零星出露于潘田、珍地、汤内坂,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110米。岩性为灰岩、大理岩。含有假希瓦格?、希瓦格?、筛口虫等化石。是产有石灰矿、铁矿的主要层位。与上伏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g)地层呈整合接触。
  3.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g)地层零星出露于长坑的银场、潘田、霞春、剑斗、东阳、珍地、青洋等地,面积小于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52~175米。岩性为含燧石灰岩。含有拟纺锤?、双园海百合茎等化石。是产有石灰岩矿的主要层位。与上伏二迭系下统文笔山组(P1w)地层呈整合接触。
  4.二迭系下统文笔山组(P1w)地层出露于霞春一带、剑斗山尾崎、东阳、珍地等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05~162米。岩性为页岩、硅质岩。含有师尔文贝、鼓凸拟马丁贝、网格长身贝等化石。与下伏二迭系下统童子岩组(P1t)地层呈整合接触。
  5.二迭系下统童子岩组(P1t)地层出露于青洋、珍地、东阳、后井、霞春、潘田、尾厝、福前等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02816米。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炭质砂岩、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细砂岩。含有阿尔图菊石,经县矮小戟贝、师尔文贝、大羽羊齿、封印鳞木等化石。是本县主要含无烟煤层位。与上伏二迭上统翠屏山组(P2cp)地层呈假整接触。
  6.二迭系上统翠屏山组(P2cp)地层出露于东阳——青洋一线东部、尾厝北部、高棠棣西北及福前南部等地,面积1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2~168米。岩性为粉砂、细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含有瓣轮叶、朝鲜羽羊齿、蕉羊齿、红色准直形贝等化石。与上伏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地层呈整合接触。
  7.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地层出露于尾厝、棠棣西北等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57米。岩性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含有拟栗哈、江西海登贝、准直形贝、似瓦岗贝等化石。与上伏中生界三迭系下统溪口组(T1x)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中生界
  1.三迭系下统溪口组(T1x)地层出露于福前、郭埔北部、尾厝、福安、潘田西部、高棠棣北部,此外在连祠、湖头附近、寮坑西部亦有零星出露,面积约50平方公里。岩性下段(T1xa)为条带状硅质岩、石英砂岩。中段(T1xb)为钙质砂岩、砂质灰岩。上段(T1xc)为泥质粉砂岩。中下段(T1xa—b)含有铅、锌、石灰岩矿产层位。与上伏三迭系上统大坑组(T3d)地层呈整合接触。
  2.三迭系上统大坑组(T3d)出露于连祠、美岭、碧岭一带,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为一套陆相的沉积岩系,沉积厚度44~68米。岩性为粉砂岩、炭质粉砂岩。含有鳞羊齿、瘦长网叶蕨、掌鳞杉、中国侧羽叶、新芦木、苏铁杉等化石。与上伏三迭系文宾山组下段(T3wa)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三迭系上统文宾山组(T3wa)地层出露于福前——后坪山一带、福洋、潘田、南其、碧岭、龙涓、半林、珠洋等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以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次为海相碎屑沉积,沉积厚度为49~720米。岩性下段(T3wa)为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类中薄层高炭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含有植物化石:侧羽叶、枝脉蕨、尼尔桑、异叶藻。海相化石有舌形贝等化石。上段(T3wb)岩性为粉砂岩、石英砂岩。含有植物化石:卡勒菜新芦木、带羊齿、苏铁杉等。与上伏侏罗系下统梨山组(J1e)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产有煤线及铁矿产。
  4.侏罗系下统梨山组(J1e)地层出露于潘田附近、后田、白舌西南、朝天山东北等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为陆相山间盆地碎屑沉积为主,沉积厚度252~701米。下段(J1ea)岩性为含砾砂岩、石英砂岩。上段(J1eb)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含有煤线,不可采。与上伏侏罗系中统漳平组(J2z)地层呈整合接触。
  5.侏罗系中统漳平组(J2z)地层出露于郑坑——竿花仑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为湖相碎屑岩沉积为主,沉积厚度877米。岩性为泥岩、粉砂岩、砂岩。含有图尔蚬、苏铁杉、披针苏铁杉等动植物化石。与上伏侏罗系上统长林组(J3c)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6.侏罗系上统长林组(J3c)地层出露于福前北部——尾厝、郭埔——乌土、陈五阆高厝庵一带。此外在潘田、悬钟岩、竿花仑、佛子格东、湖头附近、后塘南、东溪等地亦有零星出露,面积约45平方公里。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局部有火山碎屑岩堆积,沉积厚度为108~906米。岩性为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凝灰岩。与上伏侏罗系上统南园组(J3n)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7.侏罗系上统南园组(J3n)地层出露于福前、后井、剑斗、湖头、郭埔、上塘、福鼎尖、银场、竿花仑北部、美西东北、白荇、白玉坂、大福春、福德、金福楼、长基、洋樟岗、半山、飞新、衡阳、岭头、外黄柏、三洋、内寮、珠洋、福潭、三房、扬第、石狮山、国公山、莲花山、朝天山、紫云山、芦田、尚卿、坂里、东溪北部、衙内、龙居圩、金谷、芸美、魁斗北部、西坪西部、白叶髻、罗塔、竹园、桂瑶西部、沶内、文美、暗淡山、上智、林东、蓬莱、高龙尾、城关、龙门、茉莉尖、高村、风鼓北等地,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为一套陆相火山喷发沉积岩系,分成五个岩性段(J3na—c),每个岩性段呈不整合接触,沉积厚度在74~2295米。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熔岩、安山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熔结角砾岩。含有纤细柏型枝似丛型枝、坚叶杉、枝脉蕨、柏型枝、侧羽叶、苏铁杉、雅致柏型枝、瘦小枝脉蕨、耳羽叶、延吉叶肢介、直线叶肢介等植物化石,动物化石有费尔干蚌。在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地层中有银、铅、锌矿产。与上伏侏罗系上统坂头组(J3b)地层呈整合接触。
  8.侏罗系上统坂头组(J3b)地层出露于田底村、仙荣西北等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属陆相火山岩系沉积,沉积厚度200~1093米。岩性为页岩、泥岩、粉砂岩、凝灰岩、熔岩、凝灰质粉砂岩。含有直线叶肢介、雅致柏型枝、北方毛羽叶、枝脉蕨等植物化石,动物化石有含副脐鱼、真骨鱼类等。与上伏白垩系上统沙县组(K2s)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9.白垩系上统沙县组(K2s)地层出露于西北部郭村一带,面积约2平方公里,为陆相粗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小于272米。岩性为凝灰质砾岩、花岗质砾岩。不整合覆盖于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r52(35)及南园组(J3n)地层之上。与上伏新生界第四系(Q)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四、新生界
  新生界第四系(Q)地层零星出露于河床较开阔的山间盆地之中,如湖头、城关、官桥、感德、长坑、蓬莱、虎邱、尚卿等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属冲、洪积成因,缓坡地段、圆顶山包上往往风化成因的残坡积层堆积。沉积、堆积厚度约0~22米。岩性为泥质碎石角砾及粘土等,产有粘土矿,是制造水泥的配料,烧制砖瓦等的原料。
  第二节 侵入岩(含次火山岩)
  安溪县境内侵入岩(含次火山岩)活动频繁,燕山早期晚侏罗系曾发生五序幕火山喷溢活动,13个岩体侵入,有六种岩石类型。燕山晚期八次较大的岩浆侵入活动,83个岩体侵入,有20种岩石类型。喜马拉雅山期曾发生三序幕浅、超浅成岩体侵入活动,3个岩体浸入,有3种岩石类型。还有脉岩小侵入活动,零星分布县境内各地。这么多次岩浆活动,对境内影响极大,使原来沉积岩系受变质,使金属矿产迁移富集,成为工业矿体。岩体出露面积约950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近三分之一。岩浆岩依期次顺序分述于下。
  一、燕山早期晚侏罗系次火山岩
  1.次石英闪长玢岩(δouJ3)出露于安溪城关东南及田底东西,面积约2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及北东向构造带以岩墙状侵入于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之内。岩体名称为:安溪城关东南岩体、田底东西岩体。
  2.次二长花岗斑岩(ηrπJ3)出露于新田坪一带,面积约3平方公里,沿太华岩火山中心呈北东向展布。岩体名称为:新田坪岩体。
  次安山岩(auJ3)出露于莲花山火山喷发中心东北部,面积2.5平方公里,呈岩瘤状侵入于南园组第四岩性段(J3nd)内。岩体名称为:莲花山岩体。
  3.次花岗斑岩(rπJ3)出露于宝都东、旧日寨东北、福鼎山东北及西部、铜发山等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或北东向构造带侵入。岩体名称为:宝都东岩体、旧寨东北岩体、福鼎山东北及西部岩体、铜发山岩体。
  4.次流纹斑岩(λπJ3)出露于福德、尾园尖、珍山等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或北东向次级构造侵入,此岩性中产有硫矿产。岩体名称为:尾园尖岩体、珍山岩体。
  5.次流纹岩(λJ3)出露于紫云山——莲花山一带、际兜、石盾山等地,岩体沿莲花山、紫云山喷发中心呈环状岩瘤、岩脉展布。岩体名称为:紫云山——莲花山岩体、际兜岩体,石盾山岩体。
  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四次侵入岩
  第一次侵入岩:二长花岗岩(nr52(3)a5)出露于湖头镇附近,面积约20平方公里,被第四系(Q)地层覆盖,仅零星出露,岩体沿北西向与东西向构造复合部位呈岩株侵入于长林组(J3c)地层,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之中,后又被黑云母花岗岗岩(r52(3)c)所侵入。岩体名称为:湖头岩体。
  第二次侵入岩:辉石闪长岩(Vδ2(3)b)5、石英闪长岩(δo52(3)b)、花岗闪长岩(rδ52(3)b)5。
  辉石闪长岩(V52(3)b5)出露于招坑。面积3.7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第四岩性段(J3nd)地层之内,后又被黑云母花岗岩(r52(3)c5)所侵入。岩体名称为:招坑岩体。
  石英闪长岩(δo52(3》b)出露于盛富,面积约8平方公里,岩体沿北西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中,后又被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所侵入。岩体名称为:盛富岩体。在此岩体中产有铜、铅、锌矿产。
  花岗闪长岩(成2(3)a)出露于龙门大湾,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内,后又被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所侵入。岩体名称为:龙门北东岩体。
  第三次侵入岩:黑云母花岗岩(r52(3)c)5、花岗斑岩(rπ52(3)c)。5
  黑云母花岗岩(r52(3)c5)出露于南山、金山、珠洋、定治、下洋、桂地、后圹、大厝、龙门、五里榕、陈五阆、长坑、七格、福春、景山、高棠棣等,面积约620平方公里,其中长坑岩体规模最大,面积约255平方公里。这些岩体分别沿着不同方向构造带或交汇处呈岩基或岩株侵入于南园组(J3n)地层之内,部分岩体又被后期的细粒花岗岩(r52(3)d5)岩体所侵入,高棠棣岩体被沙县组(K2s)地层覆盖,同位素年龄测定为77~108百万年。岩体名称为:南山岩体、金山岩体、珠洋岩体、定治岩体、下洋岩体、桂地岩体、大厝岩体、龙门岩体、五里榕岩体、陈五阆岩体、长坑岩体、七格岩体、福春岩体、景山岩体、高棠棣岩体。这些岩体中产有铁、铅、锌、稀土、钍、硫等矿产。
  花岗斑岩(r52(3)c)出露于西部翰林岭,面积约2平方公里,岩体沿北西向构造带侵入于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3)地层中。岩体名称为:翰林岭岩体。
  第四次侵入岩:细粒花岗斑岩(r52(3)d)5、花岗斑岩(rπ52(3)d)。
  细粒花岗岩(r52(3)d5)出露于西部寮祁山、宝都、庄灶、珠塔、珍田(即边溪);东部有猴山、水洋等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岩体呈小岩株、岩瘤产出。东部岩体主要沿东西向构造带侵入于陈五阆、龙门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c5)及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西部岩体主要沿北向构造带侵入龙涓、长坑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2(3)c5)及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中;珍田南东(即边溪)岩体又被磨岩体钾长花岗岩(r53(1)c)所侵入。岩体名称有:寮祁山岩体、宝都岩体、庄灶岩体、珠塔岩体、珍田南东(即边溪)岩体、猴山岩体、水洋岩体。
  花岗斑岩(rπ52(3)c)出露于西部下村仔(畲内)、后井(金光山)、石井、番山谷底、招垵坑等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向及东西向构造带呈岩瘤或岩墙侵入于南园组(J3n)地层之中;招垵坑岩体又被郑坑岩体石英辉长闪长岩(Vδo3(1)b5)所侵入。岩体名称为:下村子(畲内)岩体、后并(金光山)岩体、石并岩体、番山谷底岩体、招垵坑岩体。
  三、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四次侵入岩
  第一次侵入岩:石英辉石闪长岩(Vδo3(1)a)5、石英闪长岩(δ53(1)a、角闪花岗岩(ψr53(1)a)花岗闪长岩(rδ53(1)a)。
  石英辉石闪长岩(Vδ3(1))出露于郑坑、田头岭(昆山),面积约5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向构造带呈小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及招垵坑岩体花岗斑岩(rπ52(3)d5)之中,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92.19士3.75及84.8士2.7百万年。岩体名称为:郑坑岩体、田头岭(昆山)岩体。岩体中产有磷、铜矿产。
  石英闪长岩(δ53(1)a)出露于真武过、大格、白花洋(福海)及高山洋等地,面积约5.5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及南北向构造带以小岩株为主侵入于南园组(J3n)地层之中,白花洋岩体又被后期花岗斑岩(rπ53(1)d5)所侵入。岩体名称为:真武过岩体、大格岩体、白花洋(福海)岩体、高山洋岩体。
  角闪花岗岩(ψr53(1)a5)出露于感德附近五甲,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岩体沿北北东向构造带呈小岩株侵入于长坑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c)之内。岩体名称为:五甲岩体。
  花岗闪长岩(rδ35(1)a)出露于岩厝坂、霞春、洋山头、大横坑、珍地、后坑、珊屏、砖文、梧桐山、东溪、田底南等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南北、北东向构造带方向以岩株为主侵入于长坑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c、龙门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c5)或南园组(J3n)地层之中;珊屏岩体花岗闪长岩(rδ3(1)a)又被后期的田中岩体钾长花岗岩、晶洞钾长花岗岩(r53(51)c)所侵入。岩体名称为:岩厝坂岩体、霞春岩体、洋山头岩体、大横坑岩体、珍地岩体、后坑岩体、珊屏岩体、砖文岩体、梧桐山岩体、东溪岩体、田底南岩体。在此岩体中产有铜、硫等矿产。
  第二次侵入岩:二长花岗岩(η53(1)b、含黑云母花岗岩(r53(1)b)。
  二长花岗岩(ηr53(1)b)出露于外灶(后林)、苦坑、内灶、举溪、美西、双坑、云集、半山东北等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或北西向构造带以小岩株为主侵入于龙涓、长坑、桂地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或南园组(J3n)地层之内;苦坑岩体二长花岗岩(ηr53(1)b)又被后期的达磨岩钾长花岗岩(r53(1)c5)岩体所侵入。岩体名称为:外灶(后林)岩体、苦坑岩体、内灶岩体、举溪岩体、美西岩体、双坑岩体、云集岩体、半山东北岩体。
  含黑云母花岗岩(r53(1)b)出露于蓬莱西北部,面积约2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内。岩体名称为:蓬莱西北岩体。
  第三次侵入岩:钾长、晶洞花岗岩(r53(1),出露于洋樟岗北部、五里榕、西南亭、火烧桥、坑内、水尾、达摩岩、下湖桥、蔡厝洋、田中、坪溪、西坪、护国岩、平塔等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或南北向构造带呈岩株、岩瘤、岩墙侵入于长坑、桂地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珊屏花岗闪长岩(rδ53(1)a)岩体及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内。岩体名称为:洋樟岗北部岩体、五里榕岩体、石南亭岩体、火烧桥岩体、坑内岩体、水尾岩体、达摩岩岩体、下湖桥岩体、蔡厝洋岩体、田中岩体、坪溪岩体、西坪岩体、护国岩岩体、平塔岩体。这些岩体中有的产有稀土矿、白云母矿、钨矿、钼矿。
  第四次侵入岩:花岗斑岩(rπ53(1)b)出露于大埔、白花洋南东、衙内北、镇西、奇观西南等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或北西向构造带呈岩瘤或岩墙侵入于白花洋石英闪长岩(δo53(1)a)岩体、龙门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或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内。岩体名称为:大埔岩体、白花洋南东岩体、衙内北岩体、镇西岩体、奇观西南岩体。岩体中产有铅矿、锌矿等。
  四、喜马拉雅山期侵入岩
  1.喜马拉雅山早期侵入岩有:石英闪长岩(δo61)、花岗斑岩(rπ〓)。
  石英闪长岩(δo〓)出露于下坪仔(碧岭),面积约1.3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与东西向构造带交汇处呈小岩株侵入于平塔岩体钾长——晶洞花岗岩(r52(3)c5)之内。岩体名称为:下坪仔(碧岭)岩体。
  花岗斑岩(r〓)出露于昌溪,面积约0.5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向构造带呈岩墙侵入于燕山晚期石英二长岩(ηo53(1)a)岩体之内。体名称为:昌溪岩体。
  2.喜马拉雅山晚期侵入岩:含石英辉长岩(V〓)出露于丰田南部白桃,面积约2.5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燕山早期七格亭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5)之内。岩体名称为:白桃岩体。是制造石板材的原材料。
  五、脉岩
  零星分布于县境内各地,规模一般小,岩石种类有
  浅肉红色花岗斑岩(rππ)、二长花岗斑岩(ηrπ)、花岗岩(r)、石英斑岩(λπ)、石英岩(q)、灰色石英闪长岩(δo)、石英闪长玢岩(δou)、闪长岩(s)、闪长玢岩(δu)、辉石闪长岩(Vδ)、辉石闪长玢岩(Vδu)、黑绿色辉长岩(V)等。官桥西南的闪长岩脉、后田西部及莲花山南部的辉石闪长岩脉等均有一定的规模,值得开发利用,这类岩石是当前国内外畅销的中、高档石材原料。
  第三节 构造
  安溪县经历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多次构造运动,现今以褶皱、断裂为主的构造形迹非常发育,归纳简述于下。
  一、褶皱
  1.北部东西向背斜分布于福前至剑斗,向斜分布于圆潭,由元古界至中生界的地层组成。
  2.中部偏东青洋——珍地背斜,由上古生界地层组成,呈南北向展布。
  3.西部南北向背斜分布于福安、香菇园,向背斜分布于石门堪、郑坑、南林山,由元古界至中生界地层组成,呈南北向展布。
  以上对铁、锰、煤、石墨、钼、铜、黄铁矿、石灰岩矿等矿床的产出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北东向晚侏罗系陆相碎屑——火山岩系小盆地分布于田底南、芹内、云顶山等地。火山基底隆起带分布于剑斗——锦治一带,火山构造盆地分布于梅水坑、紫云山、西坪等地。
  5.北北东向晚白垩系构造盆地分布郭春等地,火山构造洼地分布于云中山等地。
  6.北西向火山构造洼地分布于长基等地。
  二、断裂
  县境内有东西向(EW)、南北向(SN)、北东向(NE)、北北东向(NNE)、北东东向(NEE)、北西向(NW)等组主要断裂,这些不同方向组的断裂对铁、锰、金、银、铜、钼、铅、锌、黄铁矿、煤、石灰、石灰岩等矿床的产出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东西向(EW)断裂带主要有:福前农场——剑斗——湖头断裂带,该断裂带以压性,压扭性断裂为主。龙涓——西坪——安溪断裂带,该断裂带主要由一系列高角度张性或压性断裂组成。
  2.南北向(SN)断裂带主要有:珍地——西坪——白花洋断裂带。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南北向(SN)压性断裂所组成。山塔——双——招坑断裂带,则以张性断裂和压性断裂为主。
  3.北东向(NE)断裂带主要有:安溪——东岭山断裂带,由一系列高角度压扭性断裂为主所组成。金谷——尚卿——连祠断裂带。则以上百条压性大小断裂所组成。
  4.北北东向(NNE)断裂带主要有:洋婆山——云中山、桃舟——下洋、西山——上寮、仙荣——岐阳等地一系列近平行展布的北北东向(NNE)压扭性断裂所组成。
  5.北东东向(NEE)断裂带主要有:大坪——洋婆山断裂带,由一系列高角度压扭性断裂所组成。
  6.北西向(NW)断裂带主要有:仙荣——湖头——安溪断裂带,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北西向(NW)大小不一压性、压扭性断裂所组成。银场——芦田——大坪断裂,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北西向(NW)高角度压性、压扭性断裂所组成。以上各方向组断裂带均有自己生成、发展的时间,先期形成的断裂有的地段被后来岩浆岩侵入而吞噬,或被火山岩、新的沉积岩层所覆盖;中生代以来,县内火山活动强烈,形成火山活动十分醒目,大部分洼地内存在着若干个火山喷发中心,这些喷发中心除了火山口现存14个外,有的周围还发育有一系列环状及放射状断裂而组成火山机体。有的地段后来又经历过多次活动进一步扩展。因此,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带往往能见到互相交切而构成一幅复杂的应变图象。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