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安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610
颗粒名称: 卷二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31
页码: 99-1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安溪县自然地理的情况。其中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关键词: 安溪县 自然地理

内容

安溪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泉州市西南隅。位于北纬24°50′~25°26′,东经117°36′~118°17′。东接南安县,西连华安县,南临同安县,北邻永春县,西南与长泰县接壤,西北同漳平县交界。东西长74公里,南北宽63公里,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
  县境内山地属戴云山脉向东南的延伸部份,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半部多低山丘陵,地势相对较平缓,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河谷盆地串珠状分布其间。西半部山峦起伏,山势陡峭,海拔高度700米以上。境内水系分属晋江水系和九龙江水系。
  以地形地貌之差异,境内大致有内外安溪之分。自湖头镇和湖上乡的交界线开始,过陈五阆山,连尚卿乡的科洋,转南经虎邱镇福井,至龙门镇跌死虎西缘,为其地形分界线。东部俗称外安溪,西部俗称内安溪。
  境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受地形地势影响,西部、西北半部村落,气候差异,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称。矿产资源较丰富,分布在湖上、剑斗、感德、官桥诸乡镇,已发现的矿种有煤、铁、锰、铅、锌、稀土、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等28种。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安溪县境内各时期地层均有分布,出露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不同时期地层厚度变化幅度从0~2295米。按地层层序、古生物群、接触关系、岩相、沉积旋回及火山喷溢次序等,全县地层从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元古界1.震旦系下统龙北溪组(Z1I)地层出露于潘田、华地、南华、汤内坂、剑斗等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711米。岩性为绿泥白云石英片岩和绿泥绿帘片岩,下部绿泥片岩中含有古片藻、面球孢、八面体孢等化石。与上伏震旦系上统(Z2—Pzi)地层呈整合接触。
  2.震旦系上统(Z2—Pz1)地层出露于感德、南华、岐阳、东阳南部等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大于861米。岩性为二云绿泥石英片岩变粒岩。与上状古生界石炭系下统(C1—2)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石炭系中下统(C1—2)地层出露于潘田一带,剑斗汤内坂亦有零星出露,面积小于2平方公里。潘田沉积厚度449米,汤内坂处于古陆边缘沉积厚度仅有5.3米,曾在粉砂岩中采到园印木化石。岩性为石英砂砾岩,粉砂岩、千枚岩,是主要的含铁层位。与上伏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地层零星出露于潘田、珍地、汤内坂,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110米。岩性为灰岩、大理岩。含有假希瓦格?、希瓦格?、筛口虫等化石。是产有石灰矿、铁矿的主要层位。与上伏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g)地层呈整合接触。
  3.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g)地层零星出露于长坑的银场、潘田、霞春、剑斗、东阳、珍地、青洋等地,面积小于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52~175米。岩性为含燧石灰岩。含有拟纺锤?、双园海百合茎等化石。是产有石灰岩矿的主要层位。与上伏二迭系下统文笔山组(P1w)地层呈整合接触。
  4.二迭系下统文笔山组(P1w)地层出露于霞春一带、剑斗山尾崎、东阳、珍地等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05~162米。岩性为页岩、硅质岩。含有师尔文贝、鼓凸拟马丁贝、网格长身贝等化石。与下伏二迭系下统童子岩组(P1t)地层呈整合接触。
  5.二迭系下统童子岩组(P1t)地层出露于青洋、珍地、东阳、后井、霞春、潘田、尾厝、福前等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02816米。岩性为泥岩、炭质泥岩、炭质砂岩、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细砂岩。含有阿尔图菊石,经县矮小戟贝、师尔文贝、大羽羊齿、封印鳞木等化石。是本县主要含无烟煤层位。与上伏二迭上统翠屏山组(P2cp)地层呈假整接触。
  6.二迭系上统翠屏山组(P2cp)地层出露于东阳——青洋一线东部、尾厝北部、高棠棣西北及福前南部等地,面积15平方公里,沉积厚度22~168米。岩性为粉砂、细砂岩、含砾石英砂岩。含有瓣轮叶、朝鲜羽羊齿、蕉羊齿、红色准直形贝等化石。与上伏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地层呈整合接触。
  7.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地层出露于尾厝、棠棣西北等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沉积厚度157米。岩性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含有拟栗哈、江西海登贝、准直形贝、似瓦岗贝等化石。与上伏中生界三迭系下统溪口组(T1x)地层呈整合接触。
  三、,中生界
  1.三迭系下统溪口组(T1x)地层出露于福前、郭埔北部、尾厝、福安、潘田西部、高棠棣北部,此外在连祠、湖头附近、寮坑西部亦有零星出露,面积约50平方公里。岩性下段(T1xa)为条带状硅质岩、石英砂岩。中段(T1xb)为钙质砂岩、砂质灰岩。上段(T1xc)为泥质粉砂岩。中下段(T1xa—b)含有铅、锌、石灰岩矿产层位。与上伏三迭系上统大坑组(T3d)地层呈整合接触。
  2.三迭系上统大坑组(T3d)出露于连祠、美岭、碧岭一带,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为一套陆相的沉积岩系,沉积厚度44~68米。岩性为粉砂岩、炭质粉砂岩。含有鳞羊齿、瘦长网叶蕨、掌鳞杉、中国侧羽叶、新芦木、苏铁杉等化石。与上伏三迭系文宾山组下段(T3wa)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3.三迭系上统文宾山组(T3wa)地层出露于福前——后坪山一带、福洋、潘田、南其、碧岭、龙涓、半林、珠洋等地,面积约90平方公里。以陆相碎屑岩沉积为主,次为海相碎屑沉积,沉积厚度为49~720米。岩性下段(T3wa)为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类中薄层高炭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含有植物化石:侧羽叶、枝脉蕨、尼尔桑、异叶藻。海相化石有舌形贝等化石。上段(T3wb)岩性为粉砂岩、石英砂岩。含有植物化石:卡勒菜新芦木、带羊齿、苏铁杉等。与上伏侏罗系下统梨山组(J1e)地层呈假整合接触。产有煤线及铁矿产。
  4.侏罗系下统梨山组(J1e)地层出露于潘田附近、后田、白舌西南、朝天山东北等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为陆相山间盆地碎屑沉积为主,沉积厚度252~701米。下段(J1ea)岩性为含砾砂岩、石英砂岩。上段(J1eb)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含有煤线,不可采。与上伏侏罗系中统漳平组(J2z)地层呈整合接触。
  5.侏罗系中统漳平组(J2z)地层出露于郑坑——竿花仑一带,面积约8平方公里,为湖相碎屑岩沉积为主,沉积厚度877米。岩性为泥岩、粉砂岩、砂岩。含有图尔蚬、苏铁杉、披针苏铁杉等动植物化石。与上伏侏罗系上统长林组(J3c)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6.侏罗系上统长林组(J3c)地层出露于福前北部——尾厝、郭埔——乌土、陈五阆高厝庵一带。此外在潘田、悬钟岩、竿花仑、佛子格东、湖头附近、后塘南、东溪等地亦有零星出露,面积约45平方公里。以陆相碎屑沉积为主,局部有火山碎屑岩堆积,沉积厚度为108~906米。岩性为砂砾岩、砂岩、粉砂岩、凝灰岩。与上伏侏罗系上统南园组(J3n)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7.侏罗系上统南园组(J3n)地层出露于福前、后井、剑斗、湖头、郭埔、上塘、福鼎尖、银场、竿花仑北部、美西东北、白荇、白玉坂、大福春、福德、金福楼、长基、洋樟岗、半山、飞新、衡阳、岭头、外黄柏、三洋、内寮、珠洋、福潭、三房、扬第、石狮山、国公山、莲花山、朝天山、紫云山、芦田、尚卿、坂里、东溪北部、衙内、龙居圩、金谷、芸美、魁斗北部、西坪西部、白叶髻、罗塔、竹园、桂瑶西部、沶内、文美、暗淡山、上智、林东、蓬莱、高龙尾、城关、龙门、茉莉尖、高村、风鼓北等地,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为一套陆相火山喷发沉积岩系,分成五个岩性段(J3na—c),每个岩性段呈不整合接触,沉积厚度在74~2295米。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熔岩、安山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熔结凝灰岩、熔结角砾岩。含有纤细柏型枝似丛型枝、坚叶杉、枝脉蕨、柏型枝、侧羽叶、苏铁杉、雅致柏型枝、瘦小枝脉蕨、耳羽叶、延吉叶肢介、直线叶肢介等植物化石,动物化石有费尔干蚌。在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地层中有银、铅、锌矿产。与上伏侏罗系上统坂头组(J3b)地层呈整合接触。
  8.侏罗系上统坂头组(J3b)地层出露于田底村、仙荣西北等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属陆相火山岩系沉积,沉积厚度200~1093米。岩性为页岩、泥岩、粉砂岩、凝灰岩、熔岩、凝灰质粉砂岩。含有直线叶肢介、雅致柏型枝、北方毛羽叶、枝脉蕨等植物化石,动物化石有含副脐鱼、真骨鱼类等。与上伏白垩系上统沙县组(K2s)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9.白垩系上统沙县组(K2s)地层出露于西北部郭村一带,面积约2平方公里,为陆相粗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小于272米。岩性为凝灰质砾岩、花岗质砾岩。不整合覆盖于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r52(35)及南园组(J3n)地层之上。与上伏新生界第四系(Q)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四、新生界
  新生界第四系(Q)地层零星出露于河床较开阔的山间盆地之中,如湖头、城关、官桥、感德、长坑、蓬莱、虎邱、尚卿等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属冲、洪积成因,缓坡地段、圆顶山包上往往风化成因的残坡积层堆积。沉积、堆积厚度约0~22米。岩性为泥质碎石角砾及粘土等,产有粘土矿,是制造水泥的配料,烧制砖瓦等的原料。
  第二节 侵入岩(含次火山岩)
  安溪县境内侵入岩(含次火山岩)活动频繁,燕山早期晚侏罗系曾发生五序幕火山喷溢活动,13个岩体侵入,有六种岩石类型。燕山晚期八次较大的岩浆侵入活动,83个岩体侵入,有20种岩石类型。喜马拉雅山期曾发生三序幕浅、超浅成岩体侵入活动,3个岩体浸入,有3种岩石类型。还有脉岩小侵入活动,零星分布县境内各地。这么多次岩浆活动,对境内影响极大,使原来沉积岩系受变质,使金属矿产迁移富集,成为工业矿体。岩体出露面积约950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近三分之一。岩浆岩依期次顺序分述于下。
  一、燕山早期晚侏罗系次火山岩
  1.次石英闪长玢岩(δouJ3)出露于安溪城关东南及田底东西,面积约2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及北东向构造带以岩墙状侵入于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之内。岩体名称为:安溪城关东南岩体、田底东西岩体。
  2.次二长花岗斑岩(ηrπJ3)出露于新田坪一带,面积约3平方公里,沿太华岩火山中心呈北东向展布。岩体名称为:新田坪岩体。
  次安山岩(auJ3)出露于莲花山火山喷发中心东北部,面积2.5平方公里,呈岩瘤状侵入于南园组第四岩性段(J3nd)内。岩体名称为:莲花山岩体。
  3.次花岗斑岩(rπJ3)出露于宝都东、旧日寨东北、福鼎山东北及西部、铜发山等地,面积约70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或北东向构造带侵入。岩体名称为:宝都东岩体、旧寨东北岩体、福鼎山东北及西部岩体、铜发山岩体。
  4.次流纹斑岩(λπJ3)出露于福德、尾园尖、珍山等地,面积约7.5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或北东向次级构造侵入,此岩性中产有硫矿产。岩体名称为:尾园尖岩体、珍山岩体。
  5.次流纹岩(λJ3)出露于紫云山——莲花山一带、际兜、石盾山等地,岩体沿莲花山、紫云山喷发中心呈环状岩瘤、岩脉展布。岩体名称为:紫云山——莲花山岩体、际兜岩体,石盾山岩体。
  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四次侵入岩
  第一次侵入岩:二长花岗岩(nr52(3)a5)出露于湖头镇附近,面积约20平方公里,被第四系(Q)地层覆盖,仅零星出露,岩体沿北西向与东西向构造复合部位呈岩株侵入于长林组(J3c)地层,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之中,后又被黑云母花岗岗岩(r52(3)c)所侵入。岩体名称为:湖头岩体。
  第二次侵入岩:辉石闪长岩(Vδ2(3)b)5、石英闪长岩(δo52(3)b)、花岗闪长岩(rδ52(3)b)5。
  辉石闪长岩(V52(3)b5)出露于招坑。面积3.7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第四岩性段(J3nd)地层之内,后又被黑云母花岗岩(r52(3)c5)所侵入。岩体名称为:招坑岩体。
  石英闪长岩(δo52(3》b)出露于盛富,面积约8平方公里,岩体沿北西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中,后又被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所侵入。岩体名称为:盛富岩体。在此岩体中产有铜、铅、锌矿产。
  花岗闪长岩(成2(3)a)出露于龙门大湾,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内,后又被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所侵入。岩体名称为:龙门北东岩体。
  第三次侵入岩:黑云母花岗岩(r52(3)c)5、花岗斑岩(rπ52(3)c)。5
  黑云母花岗岩(r52(3)c5)出露于南山、金山、珠洋、定治、下洋、桂地、后圹、大厝、龙门、五里榕、陈五阆、长坑、七格、福春、景山、高棠棣等,面积约620平方公里,其中长坑岩体规模最大,面积约255平方公里。这些岩体分别沿着不同方向构造带或交汇处呈岩基或岩株侵入于南园组(J3n)地层之内,部分岩体又被后期的细粒花岗岩(r52(3)d5)岩体所侵入,高棠棣岩体被沙县组(K2s)地层覆盖,同位素年龄测定为77~108百万年。岩体名称为:南山岩体、金山岩体、珠洋岩体、定治岩体、下洋岩体、桂地岩体、大厝岩体、龙门岩体、五里榕岩体、陈五阆岩体、长坑岩体、七格岩体、福春岩体、景山岩体、高棠棣岩体。这些岩体中产有铁、铅、锌、稀土、钍、硫等矿产。
  花岗斑岩(r52(3)c)出露于西部翰林岭,面积约2平方公里,岩体沿北西向构造带侵入于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3)地层中。岩体名称为:翰林岭岩体。
  第四次侵入岩:细粒花岗斑岩(r52(3)d)5、花岗斑岩(rπ52(3)d)。
  细粒花岗岩(r52(3)d5)出露于西部寮祁山、宝都、庄灶、珠塔、珍田(即边溪);东部有猴山、水洋等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岩体呈小岩株、岩瘤产出。东部岩体主要沿东西向构造带侵入于陈五阆、龙门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c5)及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西部岩体主要沿北向构造带侵入龙涓、长坑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2(3)c5)及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中;珍田南东(即边溪)岩体又被磨岩体钾长花岗岩(r53(1)c)所侵入。岩体名称有:寮祁山岩体、宝都岩体、庄灶岩体、珠塔岩体、珍田南东(即边溪)岩体、猴山岩体、水洋岩体。
  花岗斑岩(rπ52(3)c)出露于西部下村仔(畲内)、后井(金光山)、石井、番山谷底、招垵坑等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向及东西向构造带呈岩瘤或岩墙侵入于南园组(J3n)地层之中;招垵坑岩体又被郑坑岩体石英辉长闪长岩(Vδo3(1)b5)所侵入。岩体名称为:下村子(畲内)岩体、后并(金光山)岩体、石并岩体、番山谷底岩体、招垵坑岩体。
  三、燕山晚期第一阶段四次侵入岩
  第一次侵入岩:石英辉石闪长岩(Vδo3(1)a)5、石英闪长岩(δ53(1)a、角闪花岗岩(ψr53(1)a)花岗闪长岩(rδ53(1)a)。
  石英辉石闪长岩(Vδ3(1))出露于郑坑、田头岭(昆山),面积约5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向构造带呈小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及招垵坑岩体花岗斑岩(rπ52(3)d5)之中,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92.19士3.75及84.8士2.7百万年。岩体名称为:郑坑岩体、田头岭(昆山)岩体。岩体中产有磷、铜矿产。
  石英闪长岩(δ53(1)a)出露于真武过、大格、白花洋(福海)及高山洋等地,面积约5.5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及南北向构造带以小岩株为主侵入于南园组(J3n)地层之中,白花洋岩体又被后期花岗斑岩(rπ53(1)d5)所侵入。岩体名称为:真武过岩体、大格岩体、白花洋(福海)岩体、高山洋岩体。
  角闪花岗岩(ψr53(1)a5)出露于感德附近五甲,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岩体沿北北东向构造带呈小岩株侵入于长坑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c)之内。岩体名称为:五甲岩体。
  花岗闪长岩(rδ35(1)a)出露于岩厝坂、霞春、洋山头、大横坑、珍地、后坑、珊屏、砖文、梧桐山、东溪、田底南等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南北、北东向构造带方向以岩株为主侵入于长坑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c、龙门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c5)或南园组(J3n)地层之中;珊屏岩体花岗闪长岩(rδ3(1)a)又被后期的田中岩体钾长花岗岩、晶洞钾长花岗岩(r53(51)c)所侵入。岩体名称为:岩厝坂岩体、霞春岩体、洋山头岩体、大横坑岩体、珍地岩体、后坑岩体、珊屏岩体、砖文岩体、梧桐山岩体、东溪岩体、田底南岩体。在此岩体中产有铜、硫等矿产。
  第二次侵入岩:二长花岗岩(η53(1)b、含黑云母花岗岩(r53(1)b)。
  二长花岗岩(ηr53(1)b)出露于外灶(后林)、苦坑、内灶、举溪、美西、双坑、云集、半山东北等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或北西向构造带以小岩株为主侵入于龙涓、长坑、桂地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或南园组(J3n)地层之内;苦坑岩体二长花岗岩(ηr53(1)b)又被后期的达磨岩钾长花岗岩(r53(1)c5)岩体所侵入。岩体名称为:外灶(后林)岩体、苦坑岩体、内灶岩体、举溪岩体、美西岩体、双坑岩体、云集岩体、半山东北岩体。
  含黑云母花岗岩(r53(1)b)出露于蓬莱西北部,面积约2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南园组第二岩性段(J3nb)内。岩体名称为:蓬莱西北岩体。
  第三次侵入岩:钾长、晶洞花岗岩(r53(1),出露于洋樟岗北部、五里榕、西南亭、火烧桥、坑内、水尾、达摩岩、下湖桥、蔡厝洋、田中、坪溪、西坪、护国岩、平塔等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或南北向构造带呈岩株、岩瘤、岩墙侵入于长坑、桂地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珊屏花岗闪长岩(rδ53(1)a)岩体及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内。岩体名称为:洋樟岗北部岩体、五里榕岩体、石南亭岩体、火烧桥岩体、坑内岩体、水尾岩体、达摩岩岩体、下湖桥岩体、蔡厝洋岩体、田中岩体、坪溪岩体、西坪岩体、护国岩岩体、平塔岩体。这些岩体中有的产有稀土矿、白云母矿、钨矿、钼矿。
  第四次侵入岩:花岗斑岩(rπ53(1)b)出露于大埔、白花洋南东、衙内北、镇西、奇观西南等地,面积约12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或北西向构造带呈岩瘤或岩墙侵入于白花洋石英闪长岩(δo53(1)a)岩体、龙门黑云母花岗岩(r52(3)c)岩体或南园组第三岩性段(J3nc)地层之内。岩体名称为:大埔岩体、白花洋南东岩体、衙内北岩体、镇西岩体、奇观西南岩体。岩体中产有铅矿、锌矿等。
  四、喜马拉雅山期侵入岩
  1.喜马拉雅山早期侵入岩有:石英闪长岩(δo61)、花岗斑岩(rπ〓)。
  石英闪长岩(δo〓)出露于下坪仔(碧岭),面积约1.3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与东西向构造带交汇处呈小岩株侵入于平塔岩体钾长——晶洞花岗岩(r52(3)c5)之内。岩体名称为:下坪仔(碧岭)岩体。
  花岗斑岩(r〓)出露于昌溪,面积约0.5平方公里。岩体沿北东向构造带呈岩墙侵入于燕山晚期石英二长岩(ηo53(1)a)岩体之内。体名称为:昌溪岩体。
  2.喜马拉雅山晚期侵入岩:含石英辉长岩(V〓)出露于丰田南部白桃,面积约2.5平方公里,岩体沿东西向构造带呈岩株侵入于燕山早期七格亭岩体黑云母花岗岩(r52(3)5)之内。岩体名称为:白桃岩体。是制造石板材的原材料。
  五、脉岩
  零星分布于县境内各地,规模一般小,岩石种类有
  浅肉红色花岗斑岩(rππ)、二长花岗斑岩(ηrπ)、花岗岩(r)、石英斑岩(λπ)、石英岩(q)、灰色石英闪长岩(δo)、石英闪长玢岩(δou)、闪长岩(s)、闪长玢岩(δu)、辉石闪长岩(Vδ)、辉石闪长玢岩(Vδu)、黑绿色辉长岩(V)等。官桥西南的闪长岩脉、后田西部及莲花山南部的辉石闪长岩脉等均有一定的规模,值得开发利用,这类岩石是当前国内外畅销的中、高档石材原料。
  第三节 构造
  安溪县经历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多次构造运动,现今以褶皱、断裂为主的构造形迹非常发育,归纳简述于下。
  一、褶皱
  1.北部东西向背斜分布于福前至剑斗,向斜分布于圆潭,由元古界至中生界的地层组成。
  2.中部偏东青洋——珍地背斜,由上古生界地层组成,呈南北向展布。
  3.西部南北向背斜分布于福安、香菇园,向背斜分布于石门堪、郑坑、南林山,由元古界至中生界地层组成,呈南北向展布。
  以上对铁、锰、煤、石墨、钼、铜、黄铁矿、石灰岩矿等矿床的产出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4.北东向晚侏罗系陆相碎屑——火山岩系小盆地分布于田底南、芹内、云顶山等地。火山基底隆起带分布于剑斗——锦治一带,火山构造盆地分布于梅水坑、紫云山、西坪等地。
  5.北北东向晚白垩系构造盆地分布郭春等地,火山构造洼地分布于云中山等地。
  6.北西向火山构造洼地分布于长基等地。
  二、断裂
  县境内有东西向(EW)、南北向(SN)、北东向(NE)、北北东向(NNE)、北东东向(NEE)、北西向(NW)等组主要断裂,这些不同方向组的断裂对铁、锰、金、银、铜、钼、铅、锌、黄铁矿、煤、石灰、石灰岩等矿床的产出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东西向(EW)断裂带主要有:福前农场——剑斗——湖头断裂带,该断裂带以压性,压扭性断裂为主。龙涓——西坪——安溪断裂带,该断裂带主要由一系列高角度张性或压性断裂组成。
  2.南北向(SN)断裂带主要有:珍地——西坪——白花洋断裂带。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南北向(SN)压性断裂所组成。山塔——双——招坑断裂带,则以张性断裂和压性断裂为主。
  3.北东向(NE)断裂带主要有:安溪——东岭山断裂带,由一系列高角度压扭性断裂为主所组成。金谷——尚卿——连祠断裂带。则以上百条压性大小断裂所组成。
  4.北北东向(NNE)断裂带主要有:洋婆山——云中山、桃舟——下洋、西山——上寮、仙荣——岐阳等地一系列近平行展布的北北东向(NNE)压扭性断裂所组成。
  5.北东东向(NEE)断裂带主要有:大坪——洋婆山断裂带,由一系列高角度压扭性断裂所组成。
  6.北西向(NW)断裂带主要有:仙荣——湖头——安溪断裂带,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北西向(NW)大小不一压性、压扭性断裂所组成。银场——芦田——大坪断裂,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北西向(NW)高角度压性、压扭性断裂所组成。以上各方向组断裂带均有自己生成、发展的时间,先期形成的断裂有的地段被后来岩浆岩侵入而吞噬,或被火山岩、新的沉积岩层所覆盖;中生代以来,县内火山活动强烈,形成火山活动十分醒目,大部分洼地内存在着若干个火山喷发中心,这些喷发中心除了火山口现存14个外,有的周围还发育有一系列环状及放射状断裂而组成火山机体。有的地段后来又经历过多次活动进一步扩展。因此,这些不同方向的断裂带往往能见到互相交切而构成一幅复杂的应变图象。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貌特征
  安溪县属戴云山脉向东南延伸部分。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山峦起伏,山峰林立,山势峻峭,坡度大,河谷狭窄,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最高山峰太华尖1600米。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东南部地势相对较平缓,千米高山475座,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城厢经兜村最低海拔32米。以丘陵山地为主,河谷盆地串珠状分布在西溪、蓝溪沿岸。主要河流贯串盆地,并切穿盆地之间的山岭。
  第二节 地貌类型
  全县地貌有低丘、高丘、低山、中山类型,河谷盆地分布其间。海拔50~250米有445.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14.58%。主要分布在凤城、城厢、参内、魁斗、蓬莱、金谷、湖头、龙门、官桥等乡镇,是本县较大面积河谷盆地;海拔250~500米有668.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21.88,主要分布在城厢、参内、魁斗、莱、金谷、桥、龙门、白濑、虎邱、尚卿、龙涓、剑斗、福前等乡镇场;海拔500~800米有1156.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37.84%,主要分布在湖上、剑斗、尚卿、西坪、虎邱、龙涓等乡镇;海拔800~1600米有785.6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25.70%,主要分布在感德、祥华、丰田、桃舟、芦田、龙涓、剑斗、大坪、长坑等乡镇场。
  一、主要山脉
  县境为戴云山脉向东南的延伸部分。主山脉太华尖~紫云山~大坪山脉。该山脉从福前农场与漳平县交界的太华尖(海拔1600米)入境,沿感德镇与桃舟乡接壤线向东南延伸,经感德潘田格,转南过长坑乡与祥华乡毗连兔仔格(漳泉格)到铜发山(海拔1504.8米),过大太湖山(海拔1256.3米),继而向东南入蓝田乡黄柏乌石寨(海拔1130米),到芦田的鹅角髻一尖(海拔1349.7米),转向西南到芦田镇新村林场,又转东南至虎邱镇的双格,延伸至大坪乡入同安县。从西北至东南将安溪分成两大水系。东部属晋江水系,西部属九龙江水系。沿主脉及主脉两侧山峰林立,千米以上山峰有:
  太华尖,位于福前农场,海拔1600米
  狮坑湖尖,位于福前农场,海拔1337.8米
  柿果子山,位于福前农场,海拔1322米
  云中山,位于福前农场,海拔1226.3米
  蜡烛湖,位于桃舟达新,海拔1265.8米
  柿格山,位于福前农场,海拔1246.1米
  天马山,位于福前农场,海拔1252米
  棋仔仑山,位于感德尾厝,海拔1320.7米
  加池山,位于感德尾,海拔1384.7米
  黑光山,位于感德尾厝,海拔1336.7米
  雷打石,位于感德尾厝,海拔1061.7米
  山狗献尖,位于感德尾厝,海拔1161.3米
  白荇寨,位于丰田白桃,海拔1277.5米
  赤荇尖,位于福前农场,海拔1257.9米
  艮瓶尖,位于福前农场,海拔1179.2米
  小崠山,位于感德达新,海拔1187.3米
  大崠山,位于感德达新,海拔1173.1米
  深垵,位于感德达新,海拔1011.1米
  香炉崎尖,位于桃舟吾培,海拔1246.1米
  风南格,位于桃舟吾培,海拔1336.9米
  圣公尖,位于桃舟桃舟,海拔1168.2米
  双格尾,位于桃舟棠棣,海拔1108.7米
  石狗尖,位于桃舟棠棣,海拔1215.5米
  陈坑寨,位于桃舟康随,海拔1026.9米
  陈斗岐,位于桃舟康随,海拔1344.2米
  营芦尖,位于丰田白桃,海拔1419.8米
  犁壁山尖,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099.8米
  石刀崎,位于感德西坑子,海拔1090.7米
  狗头崎,位于感德西坑子,海拔1117米
  尾园尖,位于感德西坑子,海拔1266.8米
  岭尖仑尾,位于感德西坑子,海拔1350.3米
  上寨山,位于感德槐植,海拔1125.7米
  上炉山,位于感德槐植,海拔1155.5米
  上格口,位于感德槐植,海拔1089.2米
  白灰山,位于长坑南洋,海拔1042.8米
  小太湖,位于祥华东坑,海拔1221米
  大太湖,位于祥华东坑,海拔1256.3米
  风山尖,位于祥华东坑,海拔1290.2米
  莲花山,位于祥华东坑,海拔1212.6米
  鹅角髻,位于祥华东坑,海拔1333.2米
  大林兜,位于祥华郑坑,海拔1151.9米
  红树仑,位于祥华郑坑,海拔1014米
  乌石山,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107米
  铜发山,位于祥华祥地,海拔1504.8米
  仑,位于祥华祥地,海拔1204.8米
  香丁岭,位于祥华祥地,海拔1289.8米
  荇格山,位于祥华祥地,海拔1076.6米
  漳泉路,位于祥华祥地,海拔1002.3米
  良关仑,位于祥华祥地,海拔1018米
  牛鼻尖,位于长坑珊屏,海拔1177.7米
  大墓山,位于芦田芦田,海拔1165.1米
  猴公山,位于芦田芦田,海拔1138.1米
  双高髻,位于芦田招坑,海拔1161.1米
  福鼎山,位于芦田招坑,海拔1015.7米
  大则尖,位于芦田招坑,海拔1102.2米
  犁壁山,位于芦田朝阳,海拔1039.2米
  边防寨,位于芦田朝阳,海拔1007.4米
  马头尖,位于芦田朝阳,海拔1089米
  石尾棋,位于芦田朝阳,海拔1099米
  军寨山,位于芦田内寮,海拔1036.5米
  刀石山,位于芦田云山,海拔1105.4米
  西云林,位于芦田云山,海拔1076米
  狮形山,位于芦田云山,海拔1170.3米
  银瓶山,位于芦田云山,海拔1411.4米
  虎林尖,位于芦田云山,海拔1189.1米
  虎尾山,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123.6米
  安著岭,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019.3米
  牛舌尖,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077.1米
  内冬格,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141.2米
  圭角港,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014米
  笔架山,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067米
  金银珠,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163.6米
  田头尖,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159.9米
  莲花山,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225.2米
  鹅角髻一尖,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349.7米
  鹅角髻二尖,位于芦田三洋,海拔1303.4米
  打蛇岭,位于芦田云山,海拔1150.1米
  双格山,位于芦田云山,海拔1124.6米
  犁壁山,位于芦田云山,海拔1076.2米
  面前山,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076.6米
  三角林,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090.2米
  替只岭,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040.5米
  乌石寨,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130米
  虎暗过,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103.5米
  浮岸格,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095.1米
  白叶林,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087.6米
  石头湖,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112米
  朝天山,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366米
  树槛,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176.7米
  南槛,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013.3米
  南林寨,位于蓝田黄柏,海拔1010.6米
  抱紫尖,位于长坑福春,海拔1376.2米
  洋寨,位于长坑福春,海拔1292.6米
  弹坂山,位于长坑福春,海拔1485.9米
  井潭尖,位于长坑福春,海拔1344米
  加剪格,位于长坑福春,海拔1272米
  规坑仑尾,位于长坑福春,海拔1402.3米
  双过山,位于长坑福春,海拔1399.8米
  大宝山,位于西坪赤水,海拔1163.2米
  欧村尖,位于西坪欧村,海拔1057.5米
  南山尖,位于西坪南岩,海拔1002.1米
  跋死虎,位于西坪赤水,海拔1206.5米
  暗淡山,位于西坪上尧,海拔1265.1米
  风鼓北,位于竹园林场,海拔1072.3米
  善益林,位于官桥益林,海拔1047.5米
  谷架尖,位于龙门仙地,海拔1008.6米
  跋死虎,位于龙门洋坑,海拔1044.4米
  云顶山,位于龙门桂林,海拔1175.2米
  观音山,位于龙门桂林,海拔1002.9米
  烧饭蒂山,位于龙门桂林,海拔1113.7米
  树林寨,位于大坪萍州,海拔1013米
  禄国岭尖,位于大坪萍州,海拔1068.4米
  湖尾山(向天罗),位于大坪萍州,海拔1097.6米
  观音山,位于大坪萍州,海拔1091.3米
  马尖山,位于大坪萍州,海拔1219.8米
  鹅头山,位于大坪萍州,海拔1038.4米
  大垵仑,位于大坪萍州,海拔1037.8米
  立石尖,位于大坪萍州,海拔1104.3米
  白叶髻,位于虎邱罗岩,海拔1006.3米
  石尖,位于大坪大坪,海拔1194.2米
  羊角尖,位于虎邱双格,海拔1240米
  乌石坡,位于虎邱双格,海拔1061.7米
  共122座,无标名山峰1736座
  二、支脉
  1.潘田格~大雾山山脉。位于主山脉的东侧,从感德镇潘田格过大坂的大雾山到剑斗镇圳下村。沿支脉千米以上的山峰有:
  大牛山,位于感德洋山,海拔1180.6米
  现米桶,位于感德洋山,海拔1081.4米
  蔗头山,位于感德潘田,海拔1277.4米
  石门堪,位于感德潘田,海拔1301.4米
  大雾山,位于感德大坂,海拔1148.8米
  大湖屏,位于桃舟桃舟,海拔1044.6米
  车车寨,位于桃舟下格,海拔1005.2米
  老鹰尖,位于感德石门,海拔1021.4米
  石门尖,位于感德石门,海拔1058.2米
  莲花山,位于感德龙通,海拔1099.1米
  计10座,无标名山峰198座。
  2.风过尖~大尖山山脉。位于主山脉的东侧,从长坑乡山格的风过尖向东延伸,到金谷镇洋山的大山尖(海拔720米),至元口村。沿支脉及两侧千米以上的山峰有:
  风过尖,位于长坑山格,海拔1124.2米
  红观山,位于长坑山格,海拔1127.9米
  水缸山,位于长坑水缸,海拔1033.2米
  白发山,位于长坑水缸,海拔1036.3米
  大睹山,位于长坑山格,海拔1258.7米
  大尖尾,位于长坑山格,海拔1277.1米
  石公母岭,位于长坑山格,海拔1099.6米
  主为山,位于长坑山格,海拔1086.2米
  天北山尾,位于长坑山格,海拔1095.2米
  刺坑尖,位于长坑西溪,海拔1023米
  大尖,位于长坑西溪,海拔1105.8米
  大针尾,位于长坑西溪,海拔1099.2米
  虎亭山,位于长坑扶地,海拔1089米
  东山庙,位于湖上珍地,海拔1006米
  古寨尾,位于湖上珍地,海拔1138.1米
  内溪林,位于湖上珍地,海拔1028.3米
  悬钟岩,位于湖上珍地,海拔1070.4米
  茅担尖,位于湖上珍地,海拔1116.2米
  五阆山,位于湖头,海拔1256.7米
  上山湖,位于尚卿青洋,海拔1187.1米
  崎尾,位于尚卿青洋,海拔1112.7米
  劈格尖,位于尚卿青洋,海拔1161.2米
  大尖山,位于长坑南湖,海拔1049.6米
  岐尾山,位于剑斗月星,海拔1072.4米
  崎坑山,位于剑斗月星,海拔1084.5米
  计25座,无名山246座。
  3.国光山~清水岩山脉。位于主山脉东侧,从蓝田乡九磜国光山向东延伸至官桥镇新春村天马山(海拔670米),过城厢镇上营村观音山(海拔899米)达蓬莱镇清水岩山。千米以上山峰2座,其中无名山1座。
  国光山,位于蓝田九磜,海拔1034.5米
  其他山峰都在千米以下,有天马山,位于官桥新春,还有虎头石山。
  4,芦田~南林尖山脉。位于主山脉西侧西南部,从芦田镇芦田村西部过龙涓乡山后村南林尖达半林林场的金光镭。千米以上山峰有:
  南林尖,位于龙涓山后,海拔1053米
  燕子尖,位于龙涓山后,海拔1131米
  岭头,位于龙涓后田,海拔1087.1米
  奸刑山,位于龙涓后田,海拔1083.2米
  柘头山,位于龙涓后田,海拔1077米大弯山,位于龙涓后田,海拔1001米
  大斗东,位于龙涓山坛,海拔1190.5米
  险山尖,位于龙涓山坛,海拔1016米
  田尖山,位于龙涓山坛,海拔1099.5米
  塔仔尾,位于龙涓山坛,海拔1135.9米
  江林后,位于龙涓山坛,海拔1062.6米
  望安尖,位于龙涓内灶,海拔1119.9米
  风山,位于龙涓内灶,海拔1136.2米
  横路吊灯,位于龙涓山坛,海拔1046.9米
  观音山,位于龙涓山坛,海拔1035.2米。
  赤角棋,位于龙涓碧岭,海拔1219.3米
  观音山,位于龙涓碧岭,海拔1079米
  南林尖,位于龙涓玳堤,海拔1053.6米
  燕尾顶,位于龙涓石塔,海拔1171米
  麒麟尖,位于龙涓珠塔,海拔1001米
  乌仔仑尖,位于龙涓崎畲,海拔1045.8米
  加锥林,位于龙涓长林,海拔1001米
  共22座,无名山89座。
  5。壁岩山~佛耳山山脉。位于主山脉西侧,从祥华乡石狮村壁岩山至白玉村佛耳山。千米以上山峰有:
  壁岩山,位于祥华石狮,海拔1438.1米
  佛耳山,位于祥华白玉,海拔1535.5米
  牛屎山,位于祥华白玉,海拔1316米
  冬坑寨头,位于祥华白玉,海拔1225米
  二尖,位于祥华白玉,海拔1411米
  大林尖,位于祥华白玉,海拔1152米
  杉树格,位于祥华多卿,海拔1086米
  双过山,位于祥华多卿,海拔1065.8米
  全艮林,位于祥华多卿,海拔1087.4米
  雷公崩,位于祥华多卿,海拔1067.1米
  石贡旗,位于祥华多卿,海拔1004.5米
  周仔仑,位于祥华多卿,海拔1399.5米
  后头崎尖,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056米
  下格仑顶,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097米
  大尖尾,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291米
  内湖尖,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223米
  米湖尖,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292米
  双比尖,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312米
  下村岭,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031米
  福锅尖,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503.3米
  上山林,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150.8米
  共21座,无名山145座。
  6.和春~大佛山山脉。位于主山脉西侧,从祥华乡和春村至大佛山到福前农场。千米以
  上山峰有:
  大佛山,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526.8米
  暗德岭头,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039米
  上奋尾,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079.7米
  翁林山,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234.4米
  双髻山,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455.2米
  双格尖,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238.3米
  石寨尖,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490.1米
  大圳凭,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314.3米
  大鸳山,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521.2米
  人仔头山,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576米
  中山,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213米
  羊角尖,位于祥华福洋,海拔1436.7米
  观音仔山,位于丰田,海拔1001.8米
  狮咀石山,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075米
  东坪寨,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063.8米
  牛仑屈尾,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114.5米
  石过尖,位于祥华珍山,海拔1045.2米
  格前尖,位于丰田,海拔1055.8米
  天湖加池,位于丰田,海拔1449米
  共19座,无名山299座。
  东北部白濑乡的车马湖山,海拔达1062.9米
  主山脉入同安县境,又从龙门镇桂林村入安溪境,过桂林村云顶山(海拔1175米)并延安溪县与南安接邻线向东北方向延伸,经官桥镇仁峰村大尖尾(海拔958米),到城厢镇路英村犁头标(海拔746米)、中尖、石鼓稳固山(海拔876米)三山峰,又称笔架山,至玉田村。
  另一支山脉,由南安县钱塘山入县境歧分,西系镇抚、钟洋山,经大犁尖、大卫尖至凤髻山(凤冠山);东系镇抚,经雷田寨,至南安高田凌云山。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点
  本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之差异,形成内外安溪明显不同气候特点。东部外安溪属南亚热带,年平均温度19—21℃,年降雨量1600毫米,夏季长而炎热,几乎占近半年时间,冬季短暂而无严寒,农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内安溪山峦起伏,地形错综复杂,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加上山脉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复杂气候状况,夏秋局部多雷阵雨,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年平均温度在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热,秋季冷得较早,春季来得稍迟,农作物常受“三寒”(春寒、梅寒、秋寒)危害,一般一年只有两熟,生长比外安溪普遍迟一个节气。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气温
  境内年平均温度在16~21℃之间,一年中七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在22~29℃,一月份温度最低,月平均气温在7~12℃。最高气温的7月份外安溪的城关平均为34.2℃,极端最高气温在37~39℃,1967年6月29日最高达39℃。内安溪的芦田月平均为29.2℃,极端最高气温在32~34℃,1975年7月27日最高气温达34.8℃;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外安溪城关为8.7℃,极端最低气温在1~3℃,1967年1月17日达0.9℃,内安溪芦田为5.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3℃,1967年1月17日最低达零下5.4℃。冷空气南下,影响本县,年平均为35次,从苏联西伯利亚西部出发,经我国新疆,然后南下到我省沿海一带,这条路南下次数最多,是冷空气主力。以10月至翌年5月为最多,平均每月34次。1966年3月8日强冷空气影响,24小时最大降温值达10℃。
  二、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1782.4毫米,内安溪年平均1854.8毫米,比外安溪年平均1637.6毫米多217.2毫米。最多的西坪珠洋年平均降水量2023.8毫米。一年中以6月份降水量最多,城关平均为280毫米,芦田达339.3毫米;11月份为最少,城关平均仅38毫米,芦田只有39毫米,平均雨量最多月为最少月的8倍多。
  全年可分为四个降水季节:春雨季(2~4月)降水量220~290毫米,占全年20;梅雨季(5~6月),降水量500~650毫米,占全年30~32%;台风雷雨季(7~9月),降水强度大、雨量集中,一年之中,一日最大降水量也出现在这一季节。这一季(三个月)降水量600~750毫米,占全年37~39%;少雨季节(10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180~250毫米,占全年12~14%。降水的年际间变化不稳定,同一地区,同样的月份降水量各年间差别很大,城关年降水量最多的1961年为2446.3毫米,最少的1962年仅1193.2毫米,雨量最多6月份,1965年6月432.4毫米,而最少的1961年仅99.2毫米。
  一年中降水日数,内安溪多于外安溪。外安溪城关年降水日数平均在14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8%,最多的1975年达17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47%,而最少的1963年仅10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0%。1964年、1966年、1968年、1974年雨量最集中的6月份,最多雨日达24天,而1961年这个月最少仅8天。在雨日最少的11月份,最多的1972年这个月雨日达14天,而最少的1964年、1968年、1971年11月都滴雨未下。
  三、湿度
  境内城关年平均绝对湿度为20.0毫巴。7月份的平均绝对湿度达30.0毫巴,1月仅10.6毫巴。历年极端最大绝对湿度38.6毫巴(1967年7月20日),极端最小仅1.8毫巴(1963年1月25、26日)。城关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0。极端最大相对湿度82%0,出现在6月份,极端最小相对湿度10%0,出现在1963年1月25日、2月26日。相对湿度一般内安溪比外安溪大5%0。
  累年平均蒸发量1051.5毫米,1955年最大蒸发量1235.5毫米,1979年最小蒸发量933.8毫米。1962年7月份最大月蒸发量168.6毫米,1959年2月份最小,月蒸发量22.9毫米。
  四、日照
  全县绝大部分地区日照充足,但地形复杂,山谷较多,日照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别,外安溪(城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3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6%0,而内安溪(芦田)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57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42。城关与芦田相比,日照时数年平均少173小时。一年中3、4、5、6四个月实际日照时数最少,平均月日照141.3小时。7、8、9三个月实际日照时数最多,平均月日照227小时。
  五、霜雪
  境内霜期短。外安溪初霜1月5日,终霜1月25日,年平均霜日4天,最多年17天;内安溪初霜11月28日,终霜3月8日。年平均霜日21天,最多年35天,最少年4天。
  境内多年见雪。1656年、1718年、1721年、1728年、1751年的1月各出现一次降雪。1975年12月14日全县普降一次鹅毛雪,四周皆白,高山平地积雪1~2寸,芦田雨夹雪总量2.15毫米,三天才溶化。
  六、云雾
  县境内年平均总云量为68成(指云量占天空成数),月平均最多是6月份8.5成,最少是12月份5.6成,年平均低云量为4.9成。按总云量观算,全年晴天49天,阴天为177天,按低云量观算,全年晴天102天,阴天98天。
  外安溪城关年平均雾日只有3天左右,内安溪芦田年平均雾日为18~20天。
  七、气压
  年平均气压为1004.2毫巴,年际变化不大,一年之中8月份气压最低,平均为995.9毫巴,而1月份气压最高,平均为1011.9毫巴。八、风
  境内风速小,各地的风向和风速具有地方性,在四周开阔,地形显露的高山顶上常有大风出现,祥华佛耳山麓秋冬季常有偏北大风出现。城关地区常年偏东风。全年各月平均风速在2~3米/秒,盛夏闷热。台风对本县影响较集中在7月中旬至9月上旬,平均每年四次,最多的1961年有8次,最少的1974年仅有1次。
  附:气候谚语
  正月“立春”春水迟,早暖后冷。
  未食五月粽,破袄不甘放。
  重阳一阵风,久晴到“立冬”;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干一冬。
  干冬节(至)、湿年兜。
  春南(风)夏北(风),无水磨墨。
  清明谷雨,寒死虎母。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有雨从戊起,无雨从戊止。(戊指天干之戊日)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春蒙日,夏蒙雨,秋蒙风,冬蒙霜。
  西边虹,溪尾水;东边虹,饿死鬼。
  东闪东挪光,西闪白田园,南闪抱子返,北闪三冥方。
  云闭中秋月,雨打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未“惊蜇”先鸣雷,猪牛仔免打锤。
  春天孩子面,一天三次变。
  六七月里吹北风,一二天内刮合风。
  “冬至”在月头,霜雪逼年兜。
  冬寒断滴,春寒雨至。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日出胭脂红,没雨也有风。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早霞晚雨,晚霞重露。
  空心雷,不过午时雨。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县境内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来水量为29.90亿立方米,平均每人占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随海拔的增高、山峦起伏、热力对流和地形抬升影响,村内、珠洋、珊屏降水量大于1900mm,为本县高值区,长坑次之,为1800—1900mm;祥华、感德、剑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岭为1700—1800mm;龙涓、福前、仙荣、湖头、蓬莱、城关、官桥、桃舟为1600—1700mm。
  县境内东部河流属晋江水系,流域面积1909.6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63.38%。干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蓝溪、龙潭溪、坑仔口溪、双溪、金谷溪、龙门溪。西部河流属九龙江水系,流域面积1103.2平方公里,占全县流域面积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华溪、龙涓溪、举溪,河系发育受地层结构影响,呈格子状分布。
  一、晋江水系
  西溪位于晋江水系之西得名。境内称清溪,发源流有二,北支流源境外永春一都鬼子洞山东北面,初东北流,至一都折东南汇南支流于下口坂;南支流在境内福前与漳平大深毗界太华山东北坡,始西流东,过达德坂、高会至桃舟转东北出境进永春一都下口坂合北支流,经横口复入境,在剑斗汇双溪与坑仔口溪,贯东南流,沿程于元口纳龙潭溪、金谷纳金谷溪、仙苑纳蓝溪。境内流程过剑斗、白濑、湖头、金谷、蓬莱、魁斗、城厢、凤城、参内乡镇辖地,在墩坂坂顶出县境入南安仑仓东南流,于井兜与晋江东溪汇合,经泉州湾入海。流程全长145公里,境内流程105公里。安溪水文站多年(35年)测量平均年流量达83.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6.3亿立方米,年径流深度1064.6毫米,年径流模数33.7立方分米/平方公里,境内西溪流域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变幅大,地势以湖头为分,上游河道狭窄,环山穿谷,坡陡流急;下游河道渐宽,坡降递小,水流趋稳。仙苑以下河道开阔,上游水土流失,多沙含砾。33年统计,年平均输沙率2075.37公斤/秒,年输沙量6548.3万吨,年侵蚀模数26544吨/平方公里。1957年前,西溪道深水碧,舟楫航于湖头、泉州两地。尔后,淤沙水浅止航。
  蓝溪境内西溪最大支流,又称官桥溪。发源于芦田猴公山(1138.1米)南麓,从西北流向东南,经芦田、湖坑、福潭、百尺、双溪口、西坪、湖坵、金榜、赤岭、官桥、石壁、雅兴、光德至仙苑汇入西溪干流。流程全长52公里,流域面积551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0.5%,主要支流有后格溪、内赊溪、芳亭溪、竹园溪、龙门溪。
  龙潭溪境内西溪第二大支流,别称长坑溪。源于长坑西部太湖峰,始西北流向东南,流程全长55公里,流域面积4166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1.4%。沿程经珊屏、玉湖、上磜、下磜溪边、翰苑,至龙居转东北流,过新林至源口汇入西溪干流。其支流后溪、玉美溪、青洋溪、新楼溪、灶美溪、少坑溪汇纳龙潭溪。
  坑仔口溪又名举口溪,潮碧溪,属境内西溪第三大支流。发源在境外永春天湖山南麓,初北流向东南,经水春下洋、境内潮碧,于举口汇入西溪干流。流程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290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4.6%。
  双溪别名剑斗溪,系西溪在境内第四大支流。发源于感德潘田石门堪南麓,初西北流向东南,过感德、霞春汇支流岐阳溪,达剑斗汇入西溪干流。流程全长20公里,流域面积127平方公里,河道坡降29.6%。
  金谷溪别称佛口溪,系境内西溪第五大支流。源流有二,境内金谷东溪大吕山南麓;境外永春达埔天马山南麓,自西北向南流,沿程经东溪、芸美汇支流河美溪,至金谷汇入西溪干流。流程全长19公里,流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河道坡降25.7%。
  龙门溪是蓝溪最大支流,发源于境外同安水洋山(756米),初西南向东流4.5公里后转北流,经境内溪内、溪坂、湖山、龙门,至官桥与蓝溪汇合。流程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203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3.5%。沿程纳桂瑶溪、仙地溪、寮山溪3条主要支流。
  二、九龙江水系
  福美溪别称福德溪,属九龙江北溪在境内最大支流。发源于长坑铜发山北麓,初向西北流,过福新至福德转流西,流经庵兜、后坪山、石狮、坑仔口于丰田暗潭与祥华溪汇合后,在福前圆潭过境汇入漳平,于涵口注入北溪。境内流程全长41公里,流域面积381.5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9.6%,主要支流为祥华溪。
  龙涓溪属九龙江水系在境内第二大支流。源始于龙涓三乡和尚山南麓,初北南流,经钱塘至深内偏西南流,过下洋、新兴、坪塔、茶溪、长基、溪泊折西流。从里口出境复西南流向,在长泰高层注入九龙江北溪干流。境内河段32公里,流域面积183.8平方公里,河道坡降18.4%。堤、福昌、西坑、仙景、湖鼻、庄灶诸溪属其在境内的支流。
  举溪又名罗岩溪,是九龙江水系在境内第三大支流。发源于西坪珠洋乌石坡山西南麓,初北向西南流,经长林、举溪、于尾林折向东流,至水云波纳东溪后转东南流,过内灶、下马水出县境入长泰枫洋上存。境内河段长33公里,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坡降17.7%。东溪属支流。
  祥华溪别称后溪,属九龙江北溪在境内第四大支流。源于长坑铜发山西南,始东南流向西北,沿程经东坑、祥华于丰田暗潭与福美溪汇合。流程全长31公里,流域面积147平方公里,坡降32.1。支流有祥华、小道、美仑、睹洋尾诸溪。
  白荇溪又称白溪,系九龙江北溪在境内第五大支流。发源于芦田紫云山西北坡,初东南向西北流,经乌土至红村转西南流,达龙涓后田村折西北流。于祥华白玉过境入华安仙都复西南流汇入九龙江北溪。境内流程全长23公里,流域面积131平方公里。坡降25.2%。三洋、旧寨、新寨、白叶坂诸溪属其支流。
  第二节 地下水
  全县每年天然地下水资源为3.7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绝对最枯水径流有3亿立方米。全县现有从岩浆岩裂隙中露出的泉眼180个,据29年资料分析,每个泉眼平均流量0.105升/秒,每年达0.03亿立方米。
  境内有地下热水10处,多属高热温泉,流量比较稳定。各地温泉矿化变化在0.39~0.33克/升,可溶性二氧化硅在75~95毫克/升之间,氟离子介子8.5~15.5毫克/升。PH值大于7,并有气体逸出,溶解气体体积在21毫克/升以上,氮的含量在20毫克/升以上,属极软水,历来为人们沐浴的好去处(见下表)。
  续上表
  第五章 土壤与植被
  第一节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全县耕地面积41.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8.4万亩,旱地面积2.7万亩。
  县境内的水稻土,是在人为开垦,经旱耕、水耕熟化过程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性土壤,它的分布受地形、母质、水文、农业生产条件及人为综合影响而呈区域性分布。分为河谷平原区和山坡、山垄地片。
  一、水稻土
  是本县主要耕地土壤,面积38.36万亩,有3个主要亚类:①渗育型水稻土:遍布全县各地,以山地丘陵坡地、山垄坡地、河谷两岸阶地为主,面积有21.06万亩,占耕地面积51.3%。有四个土属:黄泥、红土田、白土田和沙质田;②潴育型水稻土,成土母质以冲积物及坡积物为主,分布于河谷盆地和村落周围。所处地形部位较平缓,水源充足,地下水位70~110厘米,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耕地土壤类型,面积10.61万亩,占耕地面积25.75%,有乌泥田、灰泥田、潮沙田、石灰泥四个土属;③潜育型水稻土,发育于凝灰熔岩及少量的花岗岩母岩上,分布在山垄峡谷及山坡下部低凹处。由于地下水位高,常年积水,土壤处于强烈的还原状态,亚铁含量高,有明显的青泥层,土壤潜育化特征明显。面积6.94万亩,占耕地面积16.28%。有两个土属:青泥田和冷烂田。
  二、砖红壤性红壤
  亦称赤红壤,是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岩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部份凝灰熔岩。主要分布在外安溪海拔50~250米的低丘台地。面积618亩,占耕地面积的0.39%。多为旱作土壤,只有一个赤土亚类。有两个土属:乔土属,赤沙土属。
  三、红壤
  系地带性土,在海拔880米以下,为旱作耕地土壤。面积13171亩,占耕地面积的3.21%。只有一个红土亚类。有红泥土和红泥沙土两个土属。
  四、黄壤
  属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海拔880米以上中山地带,集中在祥华、感德、芦田等乡镇,成土母质以凝灰熔岩、花岗岩为主,在植被条件好、湿度大、气温较低的条件下经人为开垦而成,为黄泥土土壤亚类。面积7960亩,占耕地面积1.94%。有黄泥土和黄泥沙土两个土属。
  五、潮土土类
  分布在溪流河漫滩地和沙州地上,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养分含量丰富,多为农业旱作耕地。面积4115亩,占耕地面积1%,分为淤土和沙土两个亚类。
  耕地土壤肥力境内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在0.68~4.46,平均为1.98士0.345%0,为中等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变化0.0440.212%,平均为0.104士0.0154%。土壤含磷量变化在0.015~0.077%,平均为0.039士0.013%。土壤全钾含量在0.68~2.66%,平均为1.6士0.186%。含钾素缺乏的面积34.21万亩,占耕地面积88.34%。土壤酸碱度,全县属酸性土的(PH值4.5~5.5)面积7.10万亩,占耕地面积17.52%;微酸性土(PH5.5~6.5)面积33.11万亩,占耕地面积80.66;中性土(PH6.5~7.5)面积6850亩,占耕地面积1.67%;微碱性土(PH7.5~8.5)面积607亩,占耕地面积0.15%。
  全县耕地土壤普查面积410473亩,一级土壤占10.23%,二级土壤占36.26%,三级(差的)土壤占53.51%。
  第二节 山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全县山地面积331.53万亩,山地土壤自东南向西北展布,呈砖红壤性红壤一红壤一黄壤地带性分布;同时境内地貌有低丘、高丘、低山、中山之分,又有呈垂直土壤分布规律。海拔300米以下,以砖红壤性红壤为主;250~700米则为红壤区;700~880米是红壤与黄壤的过渡性土壤——黄红壤;880米以上多为黄分布。
  据山地土壤普查,县境内土壤有砖红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六个土类,十三个亚类、三十九个土属。
  一、砖红壤性红壤
  分布在3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面积14.95万亩,占山地面积4.16%。有赤红壤、粗骨性赤红两个亚类、五个土属。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流纹岩等。赤红壤亚类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带。土层平均厚度13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3厘米,有机质含量1.44%,PH值5~5.6之间,大部分属水土流失区;粗骨性赤红壤分布在海拔200~300米,含有较多的石砾碎块。
  二、红壤
  是境内分布最广的自然土壤,面积270.04万亩,占山地面积83.22。有红壤、黄红壤、暗红壤、水化红壤和粗饰性红壤五个亚类、二十四个土属。红壤亚类占山地面积35.38%,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0厘米,有机质含量1.85%,中等肥力。黄红壤占山地面积37.6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0.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肥力较高。暗红壤占山地面积2.64%,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2.6厘米,有机质含量1.65%,肥力较高。水化红壤占山地面积2.16%,土层深厚,腐殖质层厚11.7厘米,有机质含量1.91%,肥力高。粗骨性红壤占山地面积5.08%,土层浅薄,平均厚度70厘米,腐殖质层厚6.3厘米。
  三、黄壤
  分布在8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面积38.77万亩,占山地面积11.95%,土层深厚,平均在12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9厘米,有机质含量1.90%,中等肥力。有黄壤、表潜黄壤、粗骨性黄壤三个亚类。黄壤亚类面积占山地9.73%,土层厚135厘米,腐殖质层厚9.0厘米,有机质含量1.94%。表潜黄壤占山地面积0.14%,土层厚150厘米以上,腐殖质层厚2.0厘米,有机质含量2.0%。粗骨性黄壤占山地面积2.07,土层厚72厘米,腐殖质层厚9.1厘米,有机质含量1。71%,肥力较低。
  四、黄棕壤、紫色土、石灰性土等土类
  是在特定母岩母质上发育、成土条件下形成的,面积7299亩,占山地面积0.23%。
  县境内山地肥力,属一等肥力的山地面积14.39万亩,占4.43%;二等肥力面积282.86万亩,占87.17%;三等肥力面积27.24万亩,占8.22。全县山地土壤肥力属中等水平。
  第三节 植被
  县域内西北部中低山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照叶林),东南部丘陵低山区属亚热带雨林植被带。大致界线是从剑斗的潮碧大牛山,连后井、月星,经长坑的扶地、山格凤过山、珊屏铜发山、东坑太湖山,过祥华石狮碧岩山、白玉佛耳山一线为界,界西北海拔1300~1500米,山峰林立,为照叶林带;界东南在海拔400~450米以下为亚热带雨林带,在400米以上的山地则仍有区域性的叶林植被。由于长期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两个植被群落特征已不明显,所存面积不大,多数由杉木林、马尾松林、建柏林等人工林代替。
  据调查,县域内有4种类型植被。
  一、常绿阔叶林
  全县常绿阔叶林占有林地面积5.6%,反映在植被本身特点上,可分为亚热带雨林和照叶林。(1)亚热带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建群种有栲树、红栲、厚壳桂、红楠、木荷、臀形果、米槠等;灌木种类有九节木、野牡丹、柏拉木、罗伞树、杜茎山、三桠苦、毛冬青、毛算盘子、苦竹、草珊瑚等;草本以山姜、狗脊、单叶新月蕨、扇叶铁线蔗;藤本有买麻藤、藤黄檀、龙须藤、红叶藤、华南省藤等。(2)照叶林,乔木主要有甜槠、石栎、栎叶枇杷、青岗、细柄蕈树、蕈树、南岭柯、檫树虎皮楠、少叶黄杞等;灌木以翅柃、乌药、岭南杜鹃、秀丽野棠、箬竹、粗枝腺拎等为主;藤本细小,以网叶酸藤果、山鸡血藤、流动子为主。草木层以芒萁、五节芒、狗脊为主,还有扇叶线藤。
  二、竹木
  境内毛竹林、刚竹林属于单轴型竹林。毛竹林群落外貌较整齐,层次分明,上层以毛竹占优势,个别马尾松、荞木散生。灌木层发达,主要有黄常山、野牡丹、紫珠、梵天花等。草木层生长较旺盛,以乌毛蕨、苔草、芒萁等为主,刚竹在西北部个别村旁、低山有小片分布。
  三、暖性针叶林
  以松柏目乔木种类为建群种植被类型,是县境内森林中面积最大的类型。主要群系有马尾松林、杉木林、建柏林,并有引种湿地松、火炬松、黄山松、池杉、柏木、侧柏、园柏等。灌木有桃金娘、小叶赤楠、山芝麻、黄端木、梅叶冬青、杜鹃、乌药等;草木植物以芒萁为主。尚有狗脊、五节芒、淡竹叶、灯心草等。
  四、灌草丛(惯称荒山灌丛草坡)
  是森林累遭破坏后形成较低级的不稳定类型。其群系芒萁灌草丛在全县各地均有分布,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主要分布鹧鸪草灌草丛。芒十野古草灌草丛,常见于海拔千米以上的中山顶部,以禾草为共建种的群落类型。
  第六章 生物
  林木树种有马尾松、建柏、油杉、木荷、樟树、苦楝、赤皮、栲树、红栲、米槠、甜槠、石栎、两广石栎、青岗栎、南岭栎、栎叶枇杷、红楠、大叶楠、檫树、酸枣、山杜英、红豆树、少叶黄杞、蕈树、山矾、相思树等。主要供作用材。樟树供作造船和炼制樟脑油之用。
  野生果类有毛花猕猴桃(俗称毛桃)、京梨(俗称扁担锥)、茅莓、桃金娘。
  牧草种类有野古草、芒白茅、五节芒、美丽胡枝子、截叶铁扫帚、鸡眼草、野葛、刺子莞、碎米莎草、马兰、胜红蓟等多种以及杂草。
  药用植物有山苍籽、三尖杉、黄柏、狗脊、黄枝子、巴戟等。
  野生动物分布于内安溪山区。
  兽类虎、豹、狼少见,主要是山獐、豪猪、豹猫(石虎)、野兔、山羊、水獭、穿山甲等。
  爬行类有蟒蛇(锦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壁虎等。
  两栖类有棘胸蛙、虎致蛙、泽蛙、水龟、平胸龟。
  鸟类种类繁多,遍布全县,主要有鸠、家燕、老鹰、布谷鸟、白闲、普通秧鸡、蓝胸秧鸡、鹦鹉、猫头鹰、斑啄木鸟、黄鹂等。
  微生物食用菌资源,主要有红菰、香菰等。
  第七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水灾
  南宋乾道二年(1166)五月初一日起大雨,四旬不止,溺坏民居六十余间。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自春徂夏,积雨连旬,田禾稼多坏。
  弘治十六年(1503)七月大水,漂没民居。
  万历四十二年(1614)八月淫雨不止,水从地出,平地数尺,城垣崩坏,冲塌民舍几百间,民溺死者几百人。万历四十七年五、六月,大风暴雨,长泰山裂数十丈,水从地涌出,县城垣被水冲坏。
  祯五年(1632)六月初八至十七日,淋雨大浸连山。
  清顺治十二年(1655)春雨,赤水复数雨丝。十四年七月复雨丝数日。
  康熙二年(1663)四月朔,黑光摩荡如连环状,自辰至午乃止,五月七日皆大水。三年六月二十六日暴风雨,自辰至申时,大水骤涨,庐舍倾圯无数,田禾绝粒。七年六月大水,七月又大水。五十七年八月初二,日厉风淫雨,崩坏民居甚多。
  雍正二年(1724)大雨,水涨至南关外观音亭。三年七月二十日大水,漂民房田地甚惨。八月十五日又大水。
  乾隆十七年(1752)七月初七、八日,连日大雨,洪水骤涨,几入西关衙,冲坏城外民房无数。十九年,大水,双溪上流尽成泽国,田庐淹没十有六七。
  光绪三十一年(1905)六月初一(阳历7月4日),山洪暴发,大水为灾,(注:历史调查县城洪水位达48.7米,洪水最大流量7140m3/秒)。
  民国4年(1915)9月5日夜八时至十时,崇信里罗岩乡暴雨水涨,成巨灾,水浸民房,倒塌民房近三分之一,压溺死者近百人。
  24年,入秋以来,淫雨缠绵,狂风肆虐,七月初一(阳历7月31日)发生特大水灾(注:历史调查县城洪水位达49.7米,洪水最大流量8500m3/秒)灾情惨重,亘古未有。受灾5538户,3万多人,死亡187人。坍房734座计11944间。
  34年10月1、2日,飓风暴雨为灾。沿溪农田淹没,其他各地则遭猛烈飓风,已成熟冬稻平均损失达三分之二,晚稻因暴雨摧残而枯萎,灾民达11338户55230人。
  36年7月15日、28日连遭大风雨。8月30日狂风暴雨前后两昼夜。9月12日大雨三昼夜,山洪暴发,损失严重。受灾13654户计69225人。
  37年六月,大雨,山洪暴发,民舍禽畜诸财物损失多。
  1952年6月13日至15日,连续大雨,15日洪水暴涨。全县50个乡受淹农作物7044亩,冲坏水渠945处,冲走木桥7座又渡船2条,死亡7人,受灾户4889户计22734人。
  1953年4月28日下午,二区雅兴乡暴风雨刮走房屋瓦片一万多片,复盖单季稻种子310多斤,早稻被淹85亩。
  1954年5月上下旬,两次大雷雨,9个区部份村浸淹农作物244亩,冲坏水渠216处,房屋倒塌压死3人。
  1955年8月下旬,骤降3次大雨,二、三、四、十、十一区洪水成灾,冲坏水渠59条、水坝56处、桥1座,房屋倒塌6间,死1人、农作物受淹100多亩。1956年9月18日至19日,连续降雨,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城关西溪洪水位47.2米,城关、蓬莱、官桥、西坪区遭灾较重。全县倒塌房屋1872间,受淹农作物29779亩,浸湿粮食5.8万斤,死亡4人,受伤4人。
  1958年7月15日至18日,城关三昼夜降雨411.1公厘,西溪洪水位47.2米,冲毁农作物53144亩,房屋倒塌5070间,死亡9人,伤11人。
  1959年6月6日至25日,全县遭受三次风雨灾害,农作物、水利、禽畜损失严重,死亡11人。
  1961年9月8日和13日,全县遭受二次强台风暴雨袭击,风力10级,最大12级,各地降雨量:城关429公厘,湖头417公厘,感德453公厘,长坑383公厘,龙涓427公厘。因而山洪暴发,溪河猛涨,城关西溪13日7时30分最高水位达49.24米,超过警戒水位7.24米,湖头登贤一带13日3时洪水上涨达7小时。是1935年以来最大一次水灾。全县有294个生产大队受灾惨重,占全县大队数81.5%,重灾2293户计13686人。农作物受灾17万多亩,占秋季面积45%损失粮食2634万斤;倒塌民房12393间、仓库92间、畜栏粪棚1071间,泥沙复盖厕所计4056个;家俱、农具冲压坏32820件,死亡93人;耕牛死53头,家禽死15051只;刮损瓦片有仓库123间、民房56549间,损坏瓦片1530万片;冲毁水利17770,影响灌溉23万1干多亩,其中灌溉千亩的12处;冲坏公路360公里、桥梁35座、涵洞33处、溜方511180立方米、塌方480立方米。县城至仑仓、西坪、湖头公路桥梁冲毁7座,全县交通全部断阻。
  1962年5月至6月,持续50多天阴雨或大雨,农作物遭害严重。
  1965年6、7月,屡遭暴雨洪涝,损失大。
  1966年4月22日,剑斗、感德倾盆大雨,民舍、农作物、果树毁坏多。
  1969年8月7日至11日,境内出现暴雨,酿成洪涝之灾。
  1972年7月10日至15日,大风雨,降雨达200公厘,早稻倒伏万余亩,发芽有9千亩。
  1973年10月20日,境内大风雨持续5个多小时,刮损民房43138间瓦片1428万片。死亡3人,伤5人。山区成熟中稻谷粒吹落,损失严重。1974年5月14日剑斗降暴雨,山洪暴发,死亡2人。23日再遭暴雨,农作物受灾面积687亩。1976年5月26日,感德2小时降暴雨148.1公厘,房屋倒塌81座,农作物被淹2977亩,冲毁2012亩,损失粮食1293650公斤,死亡11人。
  1977年6月1日,芦田暴雨,山洪冲坏农作物345亩,刮走瓦片3万多片,洪水冲走死3人。
  1983年1至4月下旬,全县阴雨连绵,降雨量达干多公厘,误农时耕作。6月16、17日和19、20日暴雨洪水泛滥,受淹水稻22万亩,严重涝害7万亩。
  1984年8月30日午夜后持续大风,31日至9月3日全县普降大雨和暴雨。房屋倒塌压死5人,伤8人,洪水冲走溺死1人,船翻死2人。压死猪49头、牛2头。祥华乡詹良兴一家房屋10间山崩皆毁,压死3人,伤2人。
  1985年6月23日至26日,暴风雨袭击,降雨335.7公厘,24日至25日24小时降雨量达238.8公厘,山洪暴发,山崩溜坡。受灾严重的有14个乡镇156村,全县民房倒塌4109间,损毁严重5262间。压死生猪65头、耕牛39头。生产队址、仓库等倒塌77间;中小学倒塌教室51间、宿舍33间、厨房11座;受淹没冲毁农作物118791亩,茶园冲坏2300亩;受毁水渠529处、蓄水工程30座、电站水轮泵30处,溪堤岸8处;输电线杆倒折209支,电话线杆倒折5处19支;公路路面被冲毁82公里、涵洞全毁24道、局部毁41道、塌方556处,护坡、驳岸、挡墙边坡冲毁459处;桥梁全毁1座、局部受毁4座。全县受灾2019户10900人。无家可归273户1741人。死亡19人、重伤7人、轻伤19人。最惨重是西坪乡南岩村王水旺、王秋洛二户16间房屋全部倒塌,压死5人、重伤4人。
  1990年7月30日至8月22日,连降四次暴雨灾害,城关雨量达462.8公厘,灾情严重,塌房5598间,淹没农作物6.5万亩,山体滑坡26处,损毁大量水利设施。死亡56人、伤94人。
  第二节 旱灾
  北宋崇宁元年(1102),大旱,水泉涸,民汲水行至二十余里,乡民多渴死。
  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四月至八月不雨,岁大荒。
  明天顺二年(1458),旱,岁大饥。
  成化二十二年(1486),三月旱,六月亦大旱,禾死岁荒,民多流移他郡。
  嘉靖五年(1526),旱,木麻菽栗枯死,作物歉收。七年又旱。
  清康熙四年(1665)秋,大旱,十月至次年三月俱不雨。八年秋大旱。
  乾隆七年(1742),自春至夏季大旱,谷种不入地。
  民国22年(1933),各地旱灾,光德里尤甚。
  28年春大旱,秋冬旱。
  32年3月25日至5月16日,久旱不雨,田园龟裂,稻作失时,受旱面积378461亩。
  35年入春以来,亢旱不雨,溪流及池沼相继干涸,田园龟裂,灾情倚重,灾民计9万余人。
  37年春,特大旱,秋冬特大旱。
  1949年春,特大旱。
  1953年7月4日至8月17日,47天仅下雨75.4公厘。全县受旱面积50437亩,农作物晒死743亩,田地龟裂无法下种有5570亩。
  1954年3月,5月两次旱灾,受灾面积12900多亩,9月下旬再次发生旱灾,受灾面积37000多亩,时间蔓延40多天。
  1955年春季,久旱不雨,全县没水播种3232亩,缺水翻犁64324亩,春收作物枯死6460亩,枯黄7393亩。夏季再次遭旱。春夏两季受旱面积11万多亩。
  1962年10月至1963年5月,发生特大干旱,山泉枯竭,溪涧断流,高山村民生活用水难。全县旱灾面积22.2万亩。
  1965年春旱、夏大旱。
  1967年春夏小旱,入秋以后旱情趋重。全县晚稻、薯受旱13865亩,其中枯死4418亩。
  1971年特大干旱,全年仅下雨1170公厘,比历年平均少下雨389公厘。尤其春夏雨量仅为36.7公厘,对晚季农作物生长影响大。
  1977年春至夏大旱,乏水翻犁下种,影响插秧。
  1988年5月28日至6月15日不雨,全县普遍受旱,城厢、西坪、湖头等10乡镇尤重,面积达10.3万亩。
  1989年6月8日至7月16日炎夏,雨量只有16.8厘米。全县受旱面积156800亩。
  第三节 风雹雪
  一、飓风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风异常,损坏县门楼。
  民国24年(1935),6月中旬至7月下旬,狂风肆虐,损失巨大,死亡181人。
  34年,境内遭飓风袭击,成熟冬稻损坏三分之二。
  35年9月25日飓风暴雨成灾。
  36年7月15日至9月间,狂风大雨多次交加成灾。
  1956年9月18日至19日,强台风影响,阵风达10级,损失严重。
  1958年7月15日至18日,受强台风影响,阵风力10级,摧残农作物、果树甚多。
  1961年4月5日,局部地区狂风大作,历时15分钟,刮走房舍瓦片、农作物受摧残。
  1963年7月1日,台风影响,阵风力10级,飘损瓦片,农作物受损严重。
  1966年4月22日,感德、剑斗公社遭受飓风袭击,夹带倾盆大雨,受灾21个生产大队1954户计10122人,房舍受损4584座,刮走瓦片102.6万片。
  1976年2月18日,龙卷风袭击蓬莱公社岭美生产大队,摧毁民舍仓库多,死1人、重伤7人、轻伤40多人。
  1981年3月14日,遭受罕见龙卷风袭击,风力强、范围广、损失大。
  1986年7月10日至12日,受台风影响,损坏民舍瓦片多。
  二、冰雹
  清康熙九年(1670)九月初一,雹大如指,坠地不破。
  民国7年(1918)农历2月22日,降鸡蛋大的冰雹,房屋瓦片被打碎,在露天过路的牛被砸死。
  1954年4月16日,七区双格、八区珠洋、举溪、九区美岭降冰雹伴暴雨,损坏房屋瓦片8万多片,茶树折枝损叶1073亩,损失毛茶万斤。
  1961年4月5日,龙门公社美卿生产大队受冰雹袭击,大的如鸡蛋,历时2至3分钟,瓦破农作物受损。6月,西坪公社龙坪生产大队下冰雹,历时15分钟,伴有大风暴雨,损坏瓦片,打烂甘薯叶、烟叶。
  1962年4月8日,山区局部地带遭冰雹之害。
  1963年6月5日魁斗公社钟山、贞洋生产大队降冰雹伴暴雨,粒最大如鸡蛋,瓦片被打坏,室内淋湿。
  1965年4月4日,湖头公社盛富、黄武等九个生产大队,感德公社槐植、剑斗公社月星、福斗生产大队,受冰雹及伴来暴风袭击,瓦片打坏65万片,农作物损失严重。
  1972年4月20日、6月13日,两次雷阵风带来冰雹,长坑公社大坪生产大队,雹重最大半斤,人被打伤,瓦片打碎,农作物损失甚多。
  1973年4月11日,长坑公社华美等13个生产大队遭受雷阵雨伴随大风、冰雹的袭击,损坏民房1500间瓦片20万片,受伤1人,农作物打折792亩。
  1974年4月7日,降雹,粒大如黄豆,伴随降雨。
  1975年6月,长坑公社福春生产大队降冰雹,7月3日龙涓公社西兴大队降冰雹,雹粒最大4两,农作物、瓦片损失严重。
  1976年7月18日,湖头公社沙堤生产大队降冰雹,雹最大四两,伴有大风,早稻掉粒损失16万多斤。
  1978年春,西坪、龙门公社遭冰雹灾,历时7至10分钟,雹粒大如龙眼核,暗角之地积雹粒尺余,成熟大、小麦压死,麻雀砸死,瓦片打破严重。
  1980年7月24日,虎邱、官桥、西坪、剑斗公社降冰雹,伴随大风,雹大者如鸡蛋。受灾4240户,受损民房8420间,损失瓦片473.9万片。集体仓库、队址受灾318座,损坏瓦片100多万片。早稻受害7760亩,损失粮食80万斤。
  1981年3月4日,降冰雹,伴随暴雨、龙卷风袭击。时间短、风力强、范围广、损失重。
  1982年5月19日,尚卿公社遭受冰雹、大风雨袭击,民舍、农作物损失严重。
  1983年4月22日,3个公社74个村落受冰雹、龙卷风、暴雨之灾,历时30分钟。损失巨大。
  1984年6月29日,蓝田公社遭受35分钟厉风、冰雹暴雨袭击,雹大者重四两,破坏严重。
  1986年7月10至12日,降冰雹,伴来大风。
  1987年3、5、7月,多次遭冰雹袭击成灾。
  1989年4月3日,湖头等11个乡镇遭冰雹、龙卷风、暴雨袭击,雹粒铺地,危害甚烈。伤9人,农舍、农作物损失严重。溪美村一胸径4尺余老树连根拔倒。
  三、大雪
  清顺治十三年(1656),正月大雪。
  康熙五十七年(1718),正月大雪,三日方消。
  康熙六十年正月二十七、二十八两日积雪,四山皆白,三日方消。
  雍正六年(1728)正月初六大雪,平地积雪尺余,山头数日不化。
  1975年12月12日至14日,全县降雪,内安溪大雪,四周皆白。祥华雪量17公厘,村间道路不能行走,冻死林木甚巨。芦田雨夹雪总量21.5公厘。大雪结成雪松,压断电线多处,压折和冻死林木、毛竹很多。个别高山背阴低谷,积雪一个月才溶化完。城关地带四周山头也积雪,三日后才溶化完。
  第四节 地震
  北宋治平四年(1067)秋,地震,声如雷。
  元至正十年(1350)十月乙酉,候山鸣一日。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二月癸未,地震。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九月六日,地三震。
  正德十一年(1516)八月地震,午山(吾峰山)崩。十二年八月,地震,声如雷。地生白毛,如马尾,长尺余。十四年,地二震。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地大震。
  万历二十八年(1600),地震。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墙屋摇动,山川崩裂。
  清康熙十年(1671)十月二十五日夜,地震有声,六、七次乃止。十二年三月十六日午,地大震,声如微雷。
  民国7年(1918)2月13日,地震,少数房屋丢瓦,土墙龟裂,有的梁柱脱落,倒木架屋。
  23年,大地震,震级5.43级。
  1971年11月4日,潘田西北部微震,震级2.2级。
  1979年4月6日,县西北部微震,震级2.3级。
  1983年10月15日,县西北部微震,震级2.1级。
  第五节 山崩滑坡
  1970年9月1日早晨6时30分,西坪公社后格生产大队黄古仑山溜崩,房屋倒塌5座36间,冲坏8座71间,山崩黄壤土覆盖田地10多亩,受灾22户,压死9人,伤2人。
  1983年春,湖头公社半山生产大队北山坡发生滑塌,分布面积0.08平方公里,危及三个自然村民房53座519间(住94户543人)和大队部、学校、医疗站、代销店、加工厂以及400亩耕地。
  1983年春,西坪公社尧山生产大队尾角落发生断裂,溜塌范围长1.5公里,宽500米,面积1000亩,危及57户300多人,民房32座433间,小学校舍1座,还有300亩水田、50多亩农地、150亩茶园。
  1984年,西坪乡内社村垵边林角落,地断裂滑坡,长250米,宽150米,约30亩范围,呈现无规则地表裂口、陷落,整个梯田地弧形向下移动,危及人口板村民41户233人,住房46座493间以及250亩田地。
  1985年,长坑乡田中村西行山仑(均是茶园),多层次裂绽下陷,裂缝深数米,整座山裂缝面积30亩,山体呈往下滑趋势。危及底村民25户183人、民房15座202间。
  第六节 虎患
  明正德十六年(1521)春,猛虎群出,伤害人、畜,民艰往来。知县龚颖募壮士于四月连打三虎。
  万历四十五年(1617)正月间,猛虎为患,有三群藏于大寨山林内。
  清顺治中,虎患日告,远近里民,屡遭啖害,苦不聊生。
  康熙二年至十年,虎患尤剧。数年之内,全县死于虎害达千余人。
  雍正五年(1727),虎患噬害樵人。
  民国25年(1936),虎患,全县被咬死60人。
  34年7月,潘桃(今潘田桃舟一带)虎祸猖獗,咬死50多人。
  1950年至1953年春,十三区石龙乡虎患惨重被虎咬死48人;1951至1953年4月,十二区剑斗、仙荣、御屏、长举乡虎患,先后被虎咬死30人。
  第七节 瘟灾
  清光绪二十年(1894)四月,龙门白拆益往厦门经商,途经泉州染鼠疫,回家不日病亡,随后鼠疫蔓延乡里,流行全县。
  民国10年(1921),县内疟疾盛行。
  37年至38年,登贤等地疟疾流行,并有天花、脑膜炎等。

知识出处

安溪县志

《安溪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志采用述、记、志、传、图、表、录、引等体裁,以志为主,辅以图、表和照片。全志设概述、专记、大事记、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索引等。各专业分志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相结合的实际出发,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顺序排列,共设42卷。

阅读

相关地名

安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