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章 医疗 护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72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医疗 护理
分类号:
R472
页数:
3
页码:
975-977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惠安县在医疗护理方面的工作,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和护理等方面。
关键词:
卫生事业
医疗护理
惠安县
内容
第一节 中医
明代以前,县中医情况无考。嘉靖元年(1522年)黄册记载县有医户。明万历(1573~1619年)间,东下坑李照创建的“春生堂”药铺迁入县城东门街经营。
清代,县屡出良医。早期有何中安,长年在安溪行医,晚年居于家乡。晚清,县有名医李文澜、陈城、戴辰、陈伯震,时人称为“四大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崇武流行鼠疫,医生张子善、徐少房设义诊,知县分别赠予“妙手回春”、“春满莲城”匾额。
其时,中医药铺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县城下井街开设的“德水”药铺,道光二十五年(1843年)在县城桥仔头创办的“恒茂”药铺等。
民国时期,中医药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当时较有声望的中医有:崇武涂去病,擅用经方施治疑难杂症;县城李文珠擅治温病、儿科病,王椿树擅治温病;东岭张秋水擅治妇科杂症,蔡茂兰擅治骨伤科;东园黄松年擅治儿科;辋川陈祖禹擅治杂症,擅用单方、验方。
民国32年(1943年),福建省政府对省内开业医实行统一考试,颁发《中医师登记证》,准予在辖区内执行中医师业务。县内获证书的有李文珠、王椿树、黄秀峰、蔡晋谋、王硕卿、黄清顺、陈明见、陈嘉平、陈祖禹、李钖钖英、林锦如等11人。
民国35年,肺鼠疫流行,死者甚众,名老中医李文珠运用中药救活20多人;后因应邀出诊为肺鼠疫患者治病时染疫殉职。民国36年,,县城由陈长春、万源友记设“明德慈善部”施药部,为邑民治病。
根据调查,当时对鼠疫患者都以中药、草药治疗,常以锦大黄、生地、黄芩、粉丹、桃仁、苏木、连苕、赤芍、当归等炼成流膏盛水和土单方,如锈铁钉头、绿豆、冬瓜、六角英、乞丐碗(黉仔草)等内服,并大量饮用鸡汤,以滋补,解毒活血。腺肿局部以鸦片、青靛、沟泥土、一笔勾、蟾蜍和鲜鸡剖腹外敷,取得一定治疗效果。
此间,中药业有开设在县城圆智庵的“德和”药局、“恒茂”药局、“宏安”药店,下井街的“达■福记”药铺,溪北街的“福安”药铺、“万源”药局,东门街的“金长源”药行;开设在东园乡东园街的“老仁安”药铺等,均有坐堂中医。至民国37年,全县有中药铺97家,各家药铺发挥各自传统特色,加工炮制中成药。
第二节 西医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伦敦会”派遣医师陈和札驻惠创办仁世医院。陈和礼来惠安之前,先到厦门学习闽南方言二年,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进入惠安,曾先后在县城南门潘厝和城隍口开设西医诊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城关新城择址兴建仁世医院,设立门诊部、住院部、手术室和礼拜堂。此为西医、药传入县域之始。
仁世医院自建院至1951年,断断续续培养周荣元等一些医学生,发给证书,让其各自开业,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西医药治病创造条件。其中惠民诊所于民国13年(1924年)开设于县口街,西医林惠民;安人诊所于民国18年开设于东马路,西医廖安人。这是县域内较早的私人西医诊所。
1952年10月,惠安县人民政府接管仁世医院,将其并入惠安县卫生院。1955年10月,惠安县卫生院改为惠安县医院,成为一所县级综合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X光室、化验室、注射室、中、西医房。建筑面积17738.35平方米。
50~80年代,医疗技术不断提高。50年代只能施行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和开展剖腹产、子宫切除术;60年代能够施行胆囊、食道和全胃切除术,开展子宫脱垂、尿瘘修补术;70年代能够施行纵膈肿瘤、脊髓肿瘤切除术、肛门、尿道括约肌再造术和开展腹膜外剖宫产术、腹膜外内动脉手术;80年代能够施行非开胸食道内翻拔脱术和开展输卵管吻合术、尿瘘经腹膜外膀胱修补术。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1950年,县城有中医人员59人,分别以悬壶行医、设铺售药兼行医、寄砚行医等3种方式存在。1952~1955年,各区个体中医相应组建联合诊所,初步走上集体化道路。1956年5月,中医师王硕卿被吸收入公立的惠安县医院,同年惠安县医院建立中医科。1958年9月,各区联合诊所转为公社保健院,设立中医门诊室。1959年4月,县成立中医学校,为学制三年的中医士专业,招收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入学,毕业后充实县中医医生队伍。同年5月,县组织西医学习中医。1960年,县成立中医研究所,采取召开座谈会,登门拜访等方式,采集分散在民间的单方、秘方、验方等。是年12月25日,县召开“青草药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公社青草药老中医10多人。他们广泛交流运用青草防治常见病的经验,会上献方献药112方,其中有价值的98方,并进一步普及、推广针灸疗法。1976年,省评出惠安县名老中医有孙崧樵、王硕卿、刘跃南3名,他们分别带徒,总结继承中医传统经验。1980年,全县招收集体所有制和城乡闲散中医人员,安排进全民所有制单位。经考试,县内有4人被录取。1984年,惠安县医院建立中医骨伤科、推拿按摩科。1988年12月,成立惠安县中医院。
第四节 护理
民国及其以前,病患者主要由家属护理。民国38年(1949年)8月,仅仁世医院有护士4人。
1952年,全县有护士25名。1958年9月,县创办惠安卫生学校,培训助理护士一期26人,结业后分配至基层卫生单位担任护理工作。1959年,全县有护士27名、护理员31名。此后,每年都有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于县内,充实护理队伍。至1964年,全县有护士50名、护理员70名。护理范围有内、外、妇产、中医、传染、小儿等科。
1977年,全县有护士、护理员122人。
1979年9月,惠安县医院举办护士班一届,招生40名,学制三年。毕业后分配于县内各医疗机构工作。随着医疗护理人员的增加,全县病床数也逐渐增加。从1950年的15张,发展至1982年的1358张。
1989年,全县有病床1857张、护师103名、护士202名、护理员53名。护理范围包括内、外、妇产、中医、针灸、传染、小儿、五官、口腔、肛肠、皮肤、骨伤等科。以县医院为例,1978~1989年,住院病人治愈率由63%上升到82.5%;死亡率由2.4%下降到1.7%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照
相关人物
何中安
相关人物
名医
相关人物
李文澜
相关人物
陈城
相关人物
戴辰
相关人物
陈伯震
相关人物
张子善
相关人物
徐少房
相关人物
涂去病
相关人物
李文珠
相关人物
王椿树
相关人物
蔡茂兰
相关人物
黄松年
相关人物
陈祖禹
相关人物
黄秀峰
相关人物
王硕卿
相关人物
黄清顺
相关人物
陈明见
相关人物
陈嘉平
相关人物
林锦
相关人物
陈长春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惠安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惠安县人民委员会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科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局
相关机构
福建省政府
相关机构
万源友记
相关机构
明德慈善部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