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寄生虫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6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寄生虫病防治
分类号: R183
页数: 2
页码: 971-972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惠安县在疟疾、钩虫病及其它肠虫病、丝虫病等方面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 卫生事业 寄生虫病防治 惠安县

内容

一、疟疾防治
  根据疟疾疫史情况,1970年以前,都属散在性发生。唯1970年,集中暴发于黄塘公社地区。其时,黄塘地区兴建水库,民工集中,而这批民工的绝大部分在由惠安前往沙县、霞浦等疫区支援建设工程时感染过疟疾,未得根治,返县参加黄塘地区水库建设而复发,因此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仅8~11月,黄塘公社发病3780人,发病率达8140/10万。
  由于人群的流动,疫情涉及全县13个公社,影响工农业生产,当即采用群防群治办法,开展灭蚊运动,进行3次抗复发和现症治疗,本标兼治,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进行重点调查,发病者主要是在外地感染的。
  三、钩虫病及其它肠虫病防治
  全县的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普遍存在,通过查治,并于1961年采用大兵团结合巡回、门诊,给予四乙烯内服等药,计治疗钩虫病患者176836人,蛔虫病患者79192人。此后,每年分别用灭虫灵、噻嘧啶、左旋四咪唑、复方槟榔丸、花椒丸等中、西药物治疗。
  根据全县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还对有关鼠类和昆虫病媒种类进行本底调查。
  鼠类:1950~1958年,通过分类的有108727只,发现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臭和野栖的黄毛鼠共5种,其构成比为黄胸鼠54.31%,褐家鼠5.18%,小家鼠8.45%,臭鼯11.04%,黄毛鼠1.02%。
  鼠蚤:1951~1958年,全县共发现鼠蚤6种,其中蚤指数,印度客蚤0.62%,不等单蚤0.02%,优胜病蚤0.002%,猫栉首蚤0.001%,致痒蚤0.001%,缓慢细蚤10.42%。
  恙螨:1984年,从不伺鼠种体外捡获恙螨1076只,经鉴定分隶于2亚科2属2种,其指数,地里纤恙.螨0.99%,中华无前恙螨0.76%。
  革螨:1984年,一次本底调查,从鼠体外检获革螨17只,经鉴定分隶于1科4属4科,其中毒棘厉螨10只,纳氏厉螨4只,鼠腭毛厉螨1只,下盾螨2只。分别寄于黄毛鼠、小家鼠、臭鼬等体外,黄胸鼠和褐家鼠均未检出。
  蚊:1983年4~10月,在黄塘、螺城、山腰、后龙、崇武等5个乡镇进行定点不定时的摸底性调查,共获蚊虫6属23种,其中按蚊2个亚属4种,库数5个亚属13种,伊蚊1个亚属2种,阿蚊属1种,曼氏蚊属1种,蓝带蚊属2种。
  蝇:1983年,从毒毙蝇尸4440只分类,其中害蝇4050只,占91.26%;金蝇378只,占8.5%;麻蝇3只,占0.07%;绿蝇7只,占0.16%。
  蜚:1984年,进行室内辈种群及密度调查,其查获3222只,其中美洲大蠊占38.35%、褐斑大蠊54.04%、澳洲大7.42%、斑蠊0.06%、蔗蠊0.12%;美洲大蠊、褐斑大蠊为本地主要虫种。
  二、丝虫病查治
  1958年,开展丝虫病普查普治。普查338707人,发现阳性病人15813人,感染率为4.67%,治疗11711人。1959年,再次普查217184人,发现阳性14046人,感染率6.52%。而后经多次查治,凡检出阳性者,给予海群生内服治疗和重点进行普服海盐的防治工作,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全县血检420786人,阳性7898人,感染率1.88%。至1989年,全县基本消灭丝虫病。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黄塘镇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螺城镇
相关地名
海盐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惠安县疟疾防治
相关专题
鼠类
相关专题
鼠蚤
相关专题
恙螨
相关专题
革螨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相关专题
蜚蠊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