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6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84
页数: 5
页码: 963-967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惠安县卫生防疫方面的工作,包括爱国卫生运动、公共卫生和预防接种等方面。
关键词: 卫生事业 卫生防疫 惠安县

内容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一、除“四害”
  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全县以破除迷信,改善室内外卫生,灭鼠保粮,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健康为主要任务;仅3个月,灭鼠13万余只,结合积卫生肥,清除垃圾100万余担。
  1952年,结合防御细菌战,掀起以灭鼠、灭蚊、灭蝇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1953~1956年,每年发动3~5次卫生运动,并在崇武镇用“1080”红海葱等灭鼠剂灭鼠。1958~1959年,根据中央发布的“农业发展纲要40条”,全县动员千军万马,采取捕、打、轰、挖、堵、捞、灌、熏等八字措施,围歼“四害”(鼠、雀、蚊、蝇,后将麻雀改为臭虫)。1960年以后,除“四害”转入经常化。
  二、水改厕改
  水改1949年底,全县水井不上3000口,有20%地区群众饮用河沟水,沿海突出部及岛屿居民更缺乏饮用淡水。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挖掘大口径井、中口径井、小口径井,兴建自来水厂,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问题。截至1985年,全县已有饮用水井11788口,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水样进行枯、丰水期检测,改良细菌学指标不合格和三氮不合格的饮水源。至1989年,农村水改受益人口达98.47%。
  厕改解放前,人们迷信思想浓厚,群众不讲究卫生。“明堂暗室”,住房的光线暗淡;人畜同房,前房住人,后房关猪;室内外挖洼地,贮积人畜粪尿,蚊蝇麇集,空气污浊。1951~1952年,在城关发动群众废除室内外粪缸、粪坑,改善居住条件。1953年起,发动城乡居民开展以厕改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抓厕所、粪坑的加盖,迁移不合理位置厕所,填平废厕,修理破厕、漏厕,废除村内粪池,修造田头粪池。同时建立惠安城关环境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制定卫生制度。清洁员每天到户收集粪肥运送到粪池,经无害化处理后,再运到田间当肥料。
  1963年,在城关的南门、东门、西门建造5座五级发酵化粪池,容量100立方米,并废除粪坑19844个,根治137条长达8500米的臭水沟;用石板、三合土铺设133条巷路,总长达930多米,3.38万平方米;新建垃圾围102个;并在环城公路、街道两边、居民住宅周围种植20万株树,初步绿化全城,改善环境条件。
  1970~1985年,共建三格化粪厕267座,“三合一”沼气池1748口。经粪管厕改的地区,肠虫病感染率明显降低。
  三、防御细菌战
  1952年4月份,敌机多次侵入县境骚扰。4月5日晨6时13分,敌机1架从西南海面侵入四区(现张坂镇)门头上仑村上空,投一黑色物后,飞向东北七里亭上空投掷黑色物,再折向下坑村(现山霞乡)东南方向飞去。驻军战士陈大河、群众苏民备等搜索至下午2时,发现上仑村3亩多田地上有密集的苍蝇、蟋蟀、跳蚤、蝶、白虱等昆虫。4月6日晨,这些昆虫蔓延扩大至10亩面积。同日下午4时,七里亭蜡烛山脚有2亩多田地发现蜘蛛等昆虫。当时由惠安防疫站、县卫生院的医疗工作者,及公安人员赶往现场,漏夜动员群众在昆虫密集处,用火焚烧,外围用“二二三”灭虫剂处理。4月10晨,敌机一架侵入三区(现涂寨镇)。上午10时,在涂寨乡发现苍蝇,分布面积约11亩,中间约1亩较为密集。11日下午2时,有敌机侵入该区五音、互助、美里等村散发传单一团,事后互助村的草厝发现昆虫,由县防疫站派员前往处理。4月15日7时30分,敌机一架自金门方向侵入,经五区(现东园镇)锦丰、祥仁交界处,投入传单一团,后入洛阳又投下传单一团,事后在葛厝发现蒲公英花盖甚多,六区(现洛阳镇)的屿头东头村发现棉花、蜈蚣、岞蜢等。同日下午2时30分,有敌机一架,侵入三区(现东岭镇)东南、鼓城、熊厝等村,盘旋一周后飞去;次日在东南乡东山村一个竹丛及芦苇发现昆虫,东寨村西北树丛内亦发现昆虫。4月20日下午7时,在八区(现涂岭乡)界山村柯寨山及东丘村白石岭发现昆虫甚多(未发现敌机)。4月29日上午潮涨时,十区(现后龙乡)南面滨海的诚中、诚朴、诚实(现并为诚峰、诚平两个村)、华亭、峥嵘、奎璧六个村,随海潮漂来大量苍蝇,冲积海岸上(当时适刮南风),面积宽为2尺,密度甚大,可用扫帚扫之;下午涨潮时又漂来一批(未发现敌机,仅于27日曾闻飞机声音)。
  凡是有敌机侵入发现昆虫地区,皆发动群众及医务、防疫工作者做物理和药物应急处理。
  第二节 公共卫生
  一、劳动卫生
  60年代,县内就有一定规模的工厂。70年代起,县卫生防疫站有专人分管,进行尘毒监测调查,建立工业卫生档案。1979年,对重点厂矿进行防尘、防毒的三废治理,并协助解决工艺改革及设计安装上防尘、防毒等设施,印刷厂铸字机加装排铅罩,五金厂喷漆的排气柜、碾米厂、腐植酸厂及涂寨化工厂等要求加设布袋除尘装置。
  1973年以来进行粉尘监测。1984~1985年,对木器、五金、机修、汽车修配及日杂用品厂家的油漆、喷漆及制鞋粘胶作业苯浓度进行监督监测,除五金厂喷漆一个点超过卫生标准外,其余各点均符合国家标准。1985年,全县4家印刷厂,采集铅烟2份、铅尘4份,经测试均未超标。自1974~1985年,先后对县内50家工厂、企事业的工人、职员进行接触粉尘作业体检1440人次、铅作业体检72人、苯作业体检73人、汽油接触体检43人、油漆作业体检34人、乡镇鞋厂工人体检325人。
  二、学校卫生
  1982年始,全县中小学组成学校卫生组,由县卫生防疫站派员负责学校卫生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学校配备专职校医或兼职保健老师,加以培训,从事学生的生长发育调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1984年,县卫生防疫站、县皮肤病防治院联合至惠安第四中学进行疥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药物治疗及其药效观察。该校疥疮患病率达22.73%,经药物治疗,治愈率为87.69%。并在部分中小学实施卫生学调查。
  三、食品、饮食卫生
  县内的食品卫生工作,在1965年的《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未颁布以前,仅做一般的督促检查,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卫生督导组,不定期地对各行业进行检查。《条例》颁发之后,食品卫生工作得到重视。对有毒、有害、腐败、霉变的食品予以销毁,并完善防蝇、防鼠、防尘的设备。
  1983年7月1日,《食品卫生法(试行)》颁发后,县委、县政府召开有关部门领导会议进行贯彻,组织各行业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卫生法》;县卫生局与工商局也发出联合通知,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开展食品行业人员体检和办证工作。多次出动宣传车深入农村广播,同时用显微镜对群众进行直观教育,还组织一支由30名监督员、检查员组成的执法队伍。对患传染病的食品从业人员,全部予以处理。1984年,食品从业人员4824人,经体检3800人,体检率78.77%。1985年,食品从业人员4635人,经体检4590人,体检率99.03%。
  1983年起,对食品、食具进行监测,各类食品的合格率有所提高。经监测合格者,方发给食品行业许可证。
  第三节 预防接种
  一、生物制品预防接种
  1951~1986年,在全县和重点地区预防接种的有小麻糖丸、牛瘟苗、乙型脑炎疫苗、霍乱菌苗、伤寒副伤寒三联苗、鼠疫菌苗、百白二联苗(百日咳、白喉)、麻疹疫苗、钩端菌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
  为保证生物制品的效用,50年代,由县防疫站自制小型手提水箱若干,以适应疫苗下乡的冷藏。60年代,由省、地拨下水壶及小型土水箱,分片轮种。70年代开始,逐年添置冷藏水壶和中型木制土水箱,以适应活菌的保存及计划免疫的需要。1989年,全县有水壶450个,中型水箱16个,80立升水链水箱20个,速水箱7个,基本解决冷藏问题。
  二、生物制品计划免疫
  60年代开始,县内使用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脑”疫苗,70年代穿插使用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或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苗。其发展过程:从试用到小规模验证、推广至较多人数的接种;从抑制性的应急接种至预防性分片轮种至计划免疫;从生物制品的新型由液体到糖丸(小麻)苗及浓缩苗(三联苗、乙脑疫苗)。
  预防接种资料登记方面,由零星登记到发卡登记,从全人口的一户一卡到一户双卡(以小队为单位,建立儿童和成人卡)。1978年,改建年龄集体卡(以小队为单位,订本为出生年份集体卡)。通过计划免疫,大大提高有效接种率和“四苗”的覆盖率。1982~1984年,县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省、地市嘉奖,并获地、市计划免疫考评三连冠。儿童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有大幅度的降低。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大河
相关人物
苏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院
相关机构
惠安第四中学
相关机构
惠安县政府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崇武镇
相关地名
张坂镇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山霞乡
相关地名
上仑村
相关地名
涂寨镇
相关地名
涂寨乡
相关地名
金门县
相关地名
东园镇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洛阳镇
相关地名
东头村
相关地名
东岭镇
相关地名
东南乡
相关地名
东山村
相关地名
东寨村
相关地名
涂岭乡
相关地名
东丘村
相关地名
白石岭
相关地名
后龙乡
相关地名
滨海县
相关地名
华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