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篇 医药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50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二篇 医药卫生
分类号: R199.2
页数: 31
页码: 953-983
摘要: 本篇主要介绍了惠安县医药卫生的多个方面,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医疗队伍、卫生防疫、疾病防治、妇幼保健、医疗护理、药物以及管理等方面。
关键词: 医药 卫生 惠安县

内容

民国及其以前,境内地瘠民贫,卫生落后,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不断流行,患病死亡人数颇为惊人,绝户者时有所闻。仅鼠疫一病流行了62年次,殃及全县7个区、2个镇、19个乡、1219村、5个铺,罹病者75665人,死亡达73688人。民国时期,虽有中西医务工作者及国民政府官办的卫生医疗机构,然皆集于城镇,广大农村仍缺医少药。
  1950年,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防疫灭病工作。1951年,免费普种牛痘苗。1952年,彻底消灭鼠疫,各种传染病发病率迅速下降。与此同时,大力整顿卫生工作队伍,不断加强城乡卫生机构的建设。
  截至1989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5个,拥有病床1857张,各种卫生技术人员1667人,比1952年增加5.5倍。在医务人员中,已获得主治(主管)医师职称的有152人。卫生队伍空前壮大,乡乡均有卫生院,有745个村级医疗点,初步形成城乡医疗卫生网络,做到小病不出村,扭转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天花、霍乱、疟疾等恶性传染病在境内已经绝迹,新法接生普及率达99%,小儿普遍接受乙脑、麻疹等防疫注射,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第一章 医疗卫生机构
  第一节 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一、县医院
  清光绪廿八年(1902年),基督教英国伦敦西差会派陈和礼(英国人)来惠,创建仁世医院。1952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管仁世医院,并入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3年3月,卫生院分为二个单位:惠安县卫生院,址设城隍庙;惠安县医院,址设于原仁世医院。1959年,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另选城关镇中山北路(现院址)进行基建。1962年医院基建竣工,建筑面积6527平方米。病床由50张增至140张,增设小儿科、传染科、五官科。
  1978年以后增添脑血流图仪、心电图诊断仪、超声波诊断仪、心脉仪、蛋白电泳仪、食道镜、膀胱镜、大型麻醉机、颅脑手术器械包、胃肠吻合器、空调器、牙科综合治疗机、氢氟激光器、半自动电光分析天平等医疗机械与设备。医院在建筑规模、仪器设备、技术队伍、业务水平等方面都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
  1989年,医院土地使用面积18040.12平方米,建筑面积17738.53平方米,有病床400张,设内、外、妇、儿、传染、中医等16个临床科室及药、检、放射等15个医技科室,成为全县医疗、教学、科研的中心。
  二、县中医院
  该院创建于1988年12月26日,址设螺城镇西门外螺山南麓,占地面积6338平方米,住院部拥有病床50张。门诊部设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X光室、化验室、注射室、中、西药房。
  三、县玉埕医院
  1955年该院由华侨骆木森、骆清河、骆联兴、骆连胜、骆嘉麦等人捐资创办,院址设于张坂镇埕边村。1956年春破土兴建,当年11月竣工开诊,建筑面积600平方米。设门诊、住院二部,拥有病床40张。
  1989年,全院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含1986年投建的3层综合大楼1幢,面积1300平方米),编制床位80张,设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正骨科、口腔科;医技科室有放射科、检验科、心电图室、B型超声波室、纤维胃镜室、制剂室。并在张坂街附设第二门诊部。主要医疗设备有10.0MA、200MAX光机各1台,心电图机2台,A型超声波诊断仪2台,进口B型超声波诊断仪、进口纤维胃镜各1台以及牙科综合治疗机等。
  四、县皮肤病防治院
  该院原名为惠安县麻风病防治站,1958年冬正式成立,址设黄塘乡坝下的小仕尾。租赁民房1座约200平方米,供该站人员办公和住宿之用。1965年10月,县人民政府拨款人民币3万元在石佛建站舍,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增建病房250平方米,设病床80张,收容77人。同时改建第二病区,命名“新村”。1973年省拨款人民币1万元于新村扩建病房1座,面积200平方米,两个病区总床位数120张。1974年改为惠安县皮肤病防治院。1975年在螺城镇的工业路修建门诊楼1座450平方米,1984年扩建门诊部,建筑面积349.75平方米。自1986年起该院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效果明显。1989年,设有院务委员会,下辖医务组、社会防治组、后勤生管组。
  五、县卫生防疫站
  该站前身为医防总队第16巡回队,经接管后于1950年1月11日改组为福建省防疫大队第2分队,管辖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晋江、惠安、仙游、莆田以及待统一的金门等11个县的防疫工作。站址在泉州北门原体育馆。
  1951年,福建省防疫大队第2分队改为华东区福建鼠疫防治所惠安防治站,管辖仙游、莆田、惠安3县防疫工作;是年4月中旬,迁入惠安县城关南门陶性小学。1952年,华东区福建鼠疫防治所惠安防治站改为华东区福建鼠疫防治所第7防治队。1953年改为惠安鼠疫防治站。1958年10月,惠安鼠疫防治站更名为惠安县卫生防疫站,站址由南门迁移到立新街洪厝围新址。1969年1月,惠安县卫生防疫站与惠安县妇幼保健所合并为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
  1970年5月,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撤销,并入惠安县医院,由县医院附设防保组。同年10月间,恢复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革命领导小组,站址设在城隍庙,与影宣队(高甲剧团)共居。1972年春,站址迁至原仁世医院旧址。
  1974年1月,县卫生防疫、县妇幼保健分开,恢复惠安县卫生防疫站。1977年11月,站址迁回洪厝围旧址。从此,卫生防疫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各项规章制度重新建立并日趋完善。人员、器械配备也逐渐充实。
  1989年12月,内设10个股室。建筑面积3792平方米。
  六、县妇幼保健所
  1953年3月,成立县妇幼保健站,站址设在螺城镇东门街一民房内。1957年,改名为惠安县妇幼保健所,所址设在城庙内。1969年1月,妇幼保健所并入县卫生防疫站,改称为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内设妇幼股。1970年5月,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并入惠安县医院、妇幼股纳入医院妇产科。10月,恢复惠安县卫生防疫保健站,站址设城庙。1974年1月,妇幼股从县卫生防疫保健站分出,恢复惠安县妇幼保健所。所址设在仁世医院旧址。从此,县妇幼保健所在县卫生局的领导下,独立承担全县妇幼保健工作,具体指导各乡(镇)卫生院产科业务,负责培训村卫生所接生员,承担科研任务。1989年,全所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655平方米,生活用房815平方米,其它用房350平方米。内设产科、儿科、计划生育咨询门诊、药房、化验室、手术室、注射室以及产科病床20张。主要医疗设备有无影灯1架,显微镜2架,万能手术床1台。
  七、山腰盐场职工医院
  其前身为盐民诊所,创建于1951年3月。1962年9月升格为地方国营惠安盐场职工医院。1989年,院舍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设有中医科、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注射室、理疗室、X光放射室、A型超声波室、心电图室、B型超声波室、检验室、手术室,有病床70张。
  八、县工人医院
  1954年,县卫生科组织县城几个个体开业中医成立城关第二联合诊所。1957年,诊所转为县手工业医疗所。1958年春,医疗所升格为惠安县工业局工人医院。1959年,医院由县工业局移交给县总工会管理,改名为惠安县工人医院,承担城关范围内的国营、集体工厂的医疗工作,定期派医务人员下厂巡回医疗送药到厂,并先后协助各工厂组建医疗室。1970年10月,医院奉令撤销,人员、药物、器械等并入黄塘公社保健院。
  九、县药品检验所
  药品检验所建立于1988年8月,其职责为检定药品质量,监督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药品质量,研究改进检验方法。
  十、县干部疗养院
  该院创建于1960年秋,院址设于惠安城关西门外螺山南麓,设疗养病床20张,有治疗室、护理室、药房、医护办公室和疗养病人活动场所。该院专为县内干部中慢性患者的疗养而设,系县内第一所康复医院,后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6野战医院,1965年5月撤销。
  十一、县精神病人疗养院
  疗养院隶属于县民政局,创办于1959年,选址涂寨镇文峰村,借用九峰寺开展工作。1960年,院址移至黄塘乡松溪村。1965年改称惠安县精神病人收容所,开放病床60张。1979年升格为惠安县精神病人疗养院。1985年5月,迁入螺阳乡西竿林村新院址。新址占地面积11988平方米,分内外两个病区,外病区设门诊、化验、药房、治疗等科室,配备有微波治疗仪、救护车。
  第二节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
  一、惠东华侨医院
  1951年11月成立东岭联合诊所。1958年10月,改组为东岭公社保健院,纳入集体所有制单位。1960年,改为飞跃公社中心防保院。1963年,以地名改为东岭公社中心保健院。1965年,建立住院部,开始收治病人。1972年,改为东岭公社中心卫生院。1984年,在东岭乡东桥村设分院,在东岭街设“便民诊所”。翌年东岭公社中心卫生院更名为惠东华侨医院。
  1959~1984年,由侨胞捐资筹建门诊部和建造5层门诊大楼1幢。1987年,建筑面积为6675平方米,拥有病床120张,设医务、防疫、行政后勤三个组及门诊、住院两部分。置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五官科及手术室、化验室、X光室、超声波室、心电图室、制剂室等和中西药房。可以开展腹部外科手术,计划生育“四术”等项目,已成为颇具规模的农村综合性医院。
  二、惠南华侨医院
  该院前身乃第一、第二联合诊所。1958年始由著名华侨教育家黄泰楠、旅外乡贤陈培金倡议定名为惠南华侨医院。1960年,东园、洛阳、张坂合并为上游公社,医院因而相应更名为上游公社中心防保院。1962年,改名东园公社中心保健院。1972年,改为东园公社中心卫生院。1980年,改称惠南医院。1986年,恢复惠南华侨医院。
  1989年,设置病床80张,设门诊部、综合住院部、第二门诊部和里春、秀江两卫生站。医院基建面积9000平方米,设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牙科、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图室、中西药房、制药厂。配置X光机、心电图、显微镜、光电分析天平、A型超声波诊断仪等医疗设备。
  三、惠北华侨医院
  该院前身乃山腰联合诊所。1958年公社化,联合诊所改组为山腰公社保健院。1960年,保健院与盐民诊所合并,成立超先公社防保院。1962年,体制下放,超先公社防保院与盐民诊所分开,称为山腰公社中心保健院。当年在旅外侨胞捐资支持下,兴建病房楼1幢,同时改称惠北华侨医院。“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新风医院,以后仍称山腰公社保健院,1972年,易名山腰公社中心卫生院。1984年,恢复惠北华侨医院名称。
  1989年,医院拥有病床105张,门诊部设西医内科、中医科、妇科、五官科、牙科、眼科、正骨科、痔疮科、小外科、理疗科;住院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医技科室有检验室、制剂室、放射室、药检室、注射室、心电图室、AB超声波室、供应室和急救室。医院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基建面积为4446平方米。科室设备和器械设备较为齐全,成为惠北地区的医疗中心。院以下分设山腰街门诊和坝头、前黄两个站。
  四、崇武镇中心卫生院
  中心卫生院前身为崇武卫生所和祟武、青山、山霞等联合诊所。1963年,院址建在原崇武综合厂。1965年春,搬进新院址。1974年翻建楼房1座,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1976年底在原门诊部平屋上加1屋楼房。该院设医务、防疫、行政后勤3个组和门诊、住院2个部。门诊部置西医科、中医科、中医妇科、五官科、小外科、注射室、换药室、骨伤科、计生科、针灸科、推拿科、中西药房、X光室、检验室、超声波室、心电图室;住院部拥有综合病床40张,产科病床40张。配备有100MAX光机、超声波诊断仪、心电图等。对常见病、多发病、危重、急性疾病能及时就地处理;担负着崇武全镇人民的防病、治病、计划生育、卫生、保健等工作。1987年7月,建立红十字会崇武救护站。1989年,全院占地面积12555平方米,建筑面积1674平方米。
  五、螺城镇卫生院
  1953年,始建第一区联合诊所。1958年春,与城关第二联合诊所北关站、镇妇幼保健站合并成立城关医院。1960年,与上坂医院并为红旗公社中心防保院;是年冬,扩建2层门诊楼1幢150平方米。1961年,改称为城关公社保健院。1977年1月,利用原有溪渠空间拱盖扩大建筑面积,兴建门诊、宿舍3层综合楼1幢,增设50毫安X光室、理疗、五官科。1980年,增设计划生育科和手术室。1983年、1984年,增设A型超声波和心电图室、中医妇科。1985年11月,扩建3层门诊楼1幢858.8平方米,同年更名为螺城镇卫生院。翌年,创办住院部,置病床30张,增设急诊室和小儿科。1989年,增设生化检验室,添置200毫安X光机1台。截至1989年,全院占地面积1122.7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48.2平方米,病床60张(含产科30张)。
  六、涂寨镇卫生院
  1953年,由个体开业医生7人投资,组建涂寨联合诊所,所址设在原培青学校校舍,设内、外科门诊,中西药房。1956年,添设妇产科。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联合诊所改为涂寨公社保健院,设观察床4张、产床6张。1960年组并为飞跃公社防保院。1962年,体制下放,改称为涂寨公社保健院,增设岩峰、芹峰、塔后、亭仔4个保健站。1972年,改称为涂寨公社卫生院,重建妇产科病房1座207平方米。1973年,建2层职工宿舍楼1座、消毒室2间。1975年,增设X光室、化验室、手术室、理疗室,重建门诊楼1座。1985年,翻建3层病房楼1座,增设牙科门诊、超声波室等。至1989年,建筑总面积3510平方米,设置病床80张,产床30张,负责全镇的卫生防疫、医疗保健、计划生育等工作。
  七、洛阳镇卫生院
  民国时期,洛阳街原设有洛阳卫生所,隶属惠安县卫生院,从事洛阳镇的医疗卫生工作。1952年,由个体开业医生组成洛阳第一联合诊所。1955年,成立第二联合诊所。1958年,第一、二联合诊所、洛阳妇产院、杏田中西联合诊所、医药营业处合并,成立洛阳公社保健院。1960年,洛阳公社保健院并入上游公社中心防保院,设内外科、药房、病床,医疗用房260平方米。1962年,洛阳分院恢复原有洛阳公社保健院名称,设门诊部、住院部、产科、外科、注射室、药房、防疫组。下设杏田、陈坝、洛江、屿头4个保健站。1965年,筹建新院舍,建筑面积2754.3平方米。1988年,旅港华侨许荣金先生捐资人民币12.7万元,兴建病房楼1座。1989年医院设有门诊、妇产、计生、外科、注射、防疫、X光、化验等科室和住院部,院下设杏田、洛江分站及街道第二门诊部。
  八、张坂镇卫生院
  卫生院前身为门头联合诊所,创办于1953年。1958年,升格为张坂保健院,下设玉塘保健站。1960年,张坂保健院并入上游公社中心防保院,称为门头分院。1962年,改称为张坂公社保健院,下设后曾、下宫、玉塘3个保健站。1963年,院址迁入上塘村。1970年,张坂公社保健院与玉埕医院合并,改为张坂医疗组。翌年,又与玉埕医院分开恢复张坂公社保健院,择址张坂村筹建院舍1座,面积100平方米,人员、药械概由下宫保健站迁入应诊。1975年,增设透视室、化验室、计划生育手术室等。
  九、辋川镇卫生院
  卫生院前身为辋川联合诊所,创办于1953年春。1958年秋,升格为辋川公社保健院,下设新街、承天、桥洋等保健站。1960年,称为超先公社中心防保院辋川分院,同年,基建门诊楼1座。1961年,曾以分院为基础,组办超先公社辋川卫生学校,在辖区内选拔男女青年学员53人,培训1年,结业后分配到本地区各分院或水利工地服务。1962年,改称辋川公社保健院。1972年,更名辋川公社卫生院,1987年,改为辋川乡卫生院。1989年,全院有床位50张,设有门诊部、住院部、中西药房、妇产科、化验室、X光室和新街保健站。院区占地面积4143平方米,建筑面积3208平方米。
  十、螺阳乡卫生院
  该卫生院成立于1958年,由联合诊所合并而成,隶属于城关公社保健院,院址借用上坂村祠堂。1963年,当地华侨捐资就地修建工作房1座,迁入新院址。1970年,改为城关公社保健院,院址设在杜厝村。1973年1月,院址迁往大红铺。1984年,改称为螺阳乡卫生院,下设上坂站。1989年,医院有住院部床位45张,设中医门诊室、妇产科、X光室、急诊室等15个科室,有建筑面积2066平方米。
  十一、黄塘乡卫生院
  1958年,在原黄塘联合诊所的基础上成立黄塘公社保健院,下设紫山、杏林、后店、谢厝4个保健站。1960年,更名为东方红中心防保院。1962年,复称黄塘公社保健院。1970年,撤去杏林、谢厝、后店3个保健站,将惠安工人医院并入保健院。在增添人员、资金、药物、器械的情况下,保健院工作逐步规范化,开始收容病人。1972年,晋江地区卫生局拨款建2层楼房1幢1240平方米和生活用房142平方米。同年,黄塘公社保健院更名为黄塘公社卫生院,1984年10月,改称为黄塘乡卫生院。1989年,卫生院有病床40张,配备有超声波、心电图、X光、化验室、手术室和消毒室等。
  十二、山霞乡卫生院
  1976年6月,以崇武卫生院的山霞保健站为基础组建山霞公社卫生院,先在村外山仔头建筑工作用房1座,设门诊、小外科、药房以应诊。1977年,在山霞新街开辟新院址,建门诊楼1座,总面积600平方米;设中、西门诊、外科、注射室。1979年,添设观察床10张,并成立院委会和防疫股。1981年,筹建住院部,设病床40张,增设护理室、急救室、值班室,开展计划生育手术等业务。1982年,增设化验、X光室。1983年,设妇产科,置产床8张。1984年,更名为山霞乡卫生院。
  十三、净峰乡卫生院
  卫生院前身为净峰联合诊所,1958年,称为净峰公社保健院。1960年,更名为飞跃公社东岭中心保健院净峰分院,设门诊、病床、药房。同时择建新院舍,占地面积729平方米。1962年,恢复净峰公社保健院。1974年,扩建门诊综合楼1座,面积366平方米。1980年,兴建宿舍楼1座,面积308平方米。至1989年,累计建筑面积2357平方米。医院下设业务技术组、防疫组、行政后勤组;有内科、儿科、中医科、骨伤科、牙科、妇产科、放射科等,超声波室、化验室、手术室等和住院部,并在东周村设有分站。
  十四、小岞乡卫生院
  其前身为小联合诊所。1958年,升格为小岞公社保健院。1960年,并入飞跃公社中心防保院。1962年,恢复小岞公社保健院。1975年,称为小岞公社卫生院。1984年,称为小岞乡卫生院。
  1989年,医院占地面积4.42亩,建筑面积1416平方米。门诊设中医科、内科、外科、妇产科、骨伤科、小儿科、肺科、药房、X光室、化验室、超声波室、心电图室、注射室、制剂室和计划生育手术室等,拥有病床25张。
  十五、涂岭乡卫生院
  其前身为涂岭卫生所和涂岭联合诊所。1958年10月,称为涂岭公社保健院。1960年,更名为超先公社中心防保院涂岭分院。1962年,复称涂岭公社保健院。
  1984年,改称涂岭乡卫生院,翌年,在涂岭街增设第二门诊部。至1989年,门诊部有中医科、内科、外科、牙科、注射室、X光室、超声波室、心电图室、急诊室、药房、化验室、妇产科等13个科室。全院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
  十六、南埔乡卫生院
  其前身为南埔联合诊所,1958年,改为南埔公社保健院。1962年后,门诊部设中医科、内科、小外科、妇产科、化验室,住院部设病床20张。1980年,增设X光室、手术室。1982年,兴建门诊楼1座,面积1060平方米。1987年,旅菲律宾侨胞捐资建造手术楼1座,并把住院部加层使用。1989年,医院门诊部设骨伤科、小儿科、外科、五官科、牙科、针灸室、超声波室、药房。住院部设有产科手术室,院下设4个保健站和第二门诊部。拥有综合病床40张,妇产科病床20张。
  十七、后龙乡卫生院
  其前身为峰尾联合诊所和个体医生联合诊所。1958年10月,成立后龙公社保健院,下设峰尾、涂坑、鲤峰、奎壁保健站。1960年,增设产科和牙科门诊,设病床5张、产床2张。1965年,病床增至20张。1989年,院设外科、化验、X光、产科、计划生育、小手术等门诊科室和住院部。下分设峰尾、涂坑两个保健站。
  第三节 村卫生所(站)
  县内村一级卫生防疫机构,始建于60年代,由县卫生局组织派遣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开展防病治病工作,在辋川公社培训一批不脱产卫生员,建立大队卫生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队卫生所发展为合作医疗站,不脱产的卫生员称为“赤脚卫生”。当时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运用“一根针、一把草”防治疾病,力求达到“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的目的。1969年,全县有合作医疗站338所。各公社保健院原来下设的60个保健站相继撤销,有的保健院还将撤销站、点的原有器械、药物无偿移赠所在地合作医疗站使用。1981年,合作医疗站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的承包责任制,群众“谁看病,谁出钱”,合作医疗制度随之逐渐消失。
  1986年11月,县整顿村卫生组织。至1987年5月,共建立村卫生所395个。乡(镇)卫生院也在1981~1989年增设下属站、点37个。
  各个村设保健站的任务是门诊,防治常见病、多发病,预防接种各种生物制品,开展计划生育,有条件的村分院如峰尾站也收容住院病人。
  第四节 私人诊所
  民国时期,县内医疗诊所均属个体开业,药房里常聘有座堂医生。民国36~38年(1947~1949年),全县有中医59人、西医27人,中药店97家、西药房14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中、西医药人员走上合作化道路,或被吸收到全民、集体医疗卫生单位工作,或组织合作医药商店,或并入医药公司。社会上仅存的个体开业医大多数为镶牙生、牙技士以及其他有一技之长者。
  1962年3月,县卫生局再次对个体开业医实行考试,给239名合格者发证。1982年3月,省卫生厅、公安厅、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福建省个体开业医管理暂行办法》后,经多次清理整顿,考试合格和符合免试条件者共475人。1985年以来,换发新证获《开业医生许可证》者249人,获《开业医生暂准证》者82人。这些人共分为2类、18个科别;西医有牙科、内科、外科、助产、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中医有内科、外科、妇科、伤科、骨伤科、针灸、痔疮、按摩推拿、皮肤科、小儿科。至1989年,全县个体开业医生设点305个。
  第五节 其他医疗机构
  一、工厂医疗室
  60年代,为保护工人健康,防治职业病,县在70人以上的规模较大的工厂都配备卫生员或厂医,建立卫生室。1989年,全县有企业办的卫生室11个。
  二、学校医疗室
  县内的完全中学均设有医疗室,配备校医。1982年2月,县防疫站卫生股以卫生医士2名,组成学校卫生组,负责各学校的卫生指导、检查、督促工作。全县中、小学配备专职校医10人、兼职保健老师40多名。从1983年始,县教育局同县防疫站联合,一年举办一次卫生培训班,培训各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的校医、保健老师。全县经培训的中学达52所,小学350所,每年培训人数35人。1989年,全县中小学设有卫生室13个。
  第二章 医疗队伍
  第一节 构成
  县内的医疗队伍分为中、西医两部分。中医多为世代承袭,西医源于教会。1902年,英国伦敦教会派遣医师陈和礼来惠安创办基督教教会的仁世医院。民国14年(1925年)起,仁世医院着手培训医学生,发给证书,让其各自开业行医。自此,社会上出现私人开设的西医诊所。至1950年,县内有西医药人员90人,中医人员59人。以后,陆续从大专院校分配中、西医本、专科毕业生,从其他学校分配各种中等学历的医学毕业生。1963年,县首次实施卫生技术人员定职晋升。1987年8月,县成立卫生技术职改领导小组。1987~1989年,县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4名、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25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634名。至1989年,全县卫生技术人员1667人。其中中医师110人,西医师268人,护师103人,中药师12人,西药师19人,检验师15人,其他技师8人;中医士110人,西医士153人,护士202人,助产士52人,中药剂士67人,西药剂士38人,检验士26人,其他技士15人;护理员53人,中药剂员34人,西药剂员50人,检验员14人,其他初等卫生技术人员82人,卫技员236人。
  第二节 培训
  历年来县举办各种医疗、卫生培训班。1950年,惠安县医务工作者协会举办中医进修班,对象为社会个体开业中医,学员30名;惠安县中医学校举办助理护士班,学员26名;西医学中医班,学员44名;医士班,学员72名。1961年,辋川卫生院举办“红医班”。此后,还有不脱产保健员培训班、赤脚医生班、中草药加工炮制班、中药剂员培训班、护士培训班、西药剂员培训班、对内招收中专助产士班、统招中专护士班、遗传学学习班、乡村医生培训班、在职培训成人中专文化补习班、中专自费助产班、个体医牙科专业班等。70年代起,县卫生主管部门拨专款选送政治素质较好的卫生技术人员到上一级医院或成入中专学校进修培训。一般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送省、市或医学院校进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医务人员送市、县医院或卫校进修培训。1972~1989年,送省级医院进修23名,市级医院进修101名,县级医院进修89名。
  第三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一、除“四害”
  1950年下半年至1951年,全县以破除迷信,改善室内外卫生,灭鼠保粮,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健康为主要任务;仅3个月,灭鼠13万余只,结合积卫生肥,清除垃圾100万余担。
  1952年,结合防御细菌战,掀起以灭鼠、灭蚊、灭蝇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1953~1956年,每年发动3~5次卫生运动,并在崇武镇用“1080”红海葱等灭鼠剂灭鼠。1958~1959年,根据中央发布的“农业发展纲要40条”,全县动员千军万马,采取捕、打、轰、挖、堵、捞、灌、熏等八字措施,围歼“四害”(鼠、雀、蚊、蝇,后将麻雀改为臭虫)。1960年以后,除“四害”转入经常化。
  二、水改厕改
  水改1949年底,全县水井不上3000口,有20%地区群众饮用河沟水,沿海突出部及岛屿居民更缺乏饮用淡水。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挖掘大口径井、中口径井、小口径井,兴建自来水厂,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问题。截至1985年,全县已有饮用水井11788口,并对具有代表性的水样进行枯、丰水期检测,改良细菌学指标不合格和三氮不合格的饮水源。至1989年,农村水改受益人口达98.47%。
  厕改解放前,人们迷信思想浓厚,群众不讲究卫生。“明堂暗室”,住房的光线暗淡;人畜同房,前房住人,后房关猪;室内外挖洼地,贮积人畜粪尿,蚊蝇麇集,空气污浊。1951~1952年,在城关发动群众废除室内外粪缸、粪坑,改善居住条件。1953年起,发动城乡居民开展以厕改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抓厕所、粪坑的加盖,迁移不合理位置厕所,填平废厕,修理破厕、漏厕,废除村内粪池,修造田头粪池。同时建立惠安城关环境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制定卫生制度。清洁员每天到户收集粪肥运送到粪池,经无害化处理后,再运到田间当肥料。
  1963年,在城关的南门、东门、西门建造5座五级发酵化粪池,容量100立方米,并废除粪坑19844个,根治137条长达8500米的臭水沟;用石板、三合土铺设133条巷路,总长达930多米,3.38万平方米;新建垃圾围102个;并在环城公路、街道两边、居民住宅周围种植20万株树,初步绿化全城,改善环境条件。
  1970~1985年,共建三格化粪厕267座,“三合一”沼气池1748口。经粪管厕改的地区,肠虫病感染率明显降低。
  三、防御细菌战
  1952年4月份,敌机多次侵入县境骚扰。4月5日晨6时13分,敌机1架从西南海面侵入四区(现张坂镇)门头上仑村上空,投一黑色物后,飞向东北七里亭上空投掷黑色物,再折向下坑村(现山霞乡)东南方向飞去。驻军战士陈大河、群众苏民备等搜索至下午2时,发现上仑村3亩多田地上有密集的苍蝇、蟋蟀、跳蚤、蝶、白虱等昆虫。4月6日晨,这些昆虫蔓延扩大至10亩面积。同日下午4时,七里亭蜡烛山脚有2亩多田地发现蜘蛛等昆虫。当时由惠安防疫站、县卫生院的医疗工作者,及公安人员赶往现场,漏夜动员群众在昆虫密集处,用火焚烧,外围用“二二三”灭虫剂处理。4月10晨,敌机一架侵入三区(现涂寨镇)。上午10时,在涂寨乡发现苍蝇,分布面积约11亩,中间约1亩较为密集。11日下午2时,有敌机侵入该区五音、互助、美里等村散发传单一团,事后互助村的草厝发现昆虫,由县防疫站派员前往处理。4月15日7时30分,敌机一架自金门方向侵入,经五区(现东园镇)锦丰、祥仁交界处,投入传单一团,后入洛阳又投下传单一团,事后在葛厝发现蒲公英花盖甚多,六区(现洛阳镇)的屿头东头村发现棉花、蜈蚣、岞蜢等。同日下午2时30分,有敌机一架,侵入三区(现东岭镇)东南、鼓城、熊厝等村,盘旋一周后飞去;次日在东南乡东山村一个竹丛及芦苇发现昆虫,东寨村西北树丛内亦发现昆虫。4月20日下午7时,在八区(现涂岭乡)界山村柯寨山及东丘村白石岭发现昆虫甚多(未发现敌机)。4月29日上午潮涨时,十区(现后龙乡)南面滨海的诚中、诚朴、诚实(现并为诚峰、诚平两个村)、华亭、峥嵘、奎璧六个村,随海潮漂来大量苍蝇,冲积海岸上(当时适刮南风),面积宽为2尺,密度甚大,可用扫帚扫之;下午涨潮时又漂来一批(未发现敌机,仅于27日曾闻飞机声音)。
  凡是有敌机侵入发现昆虫地区,皆发动群众及医务、防疫工作者做物理和药物应急处理。
  第二节 公共卫生
  一、劳动卫生
  60年代,县内就有一定规模的工厂。70年代起,县卫生防疫站有专人分管,进行尘毒监测调查,建立工业卫生档案。1979年,对重点厂矿进行防尘、防毒的三废治理,并协助解决工艺改革及设计安装上防尘、防毒等设施,印刷厂铸字机加装排铅罩,五金厂喷漆的排气柜、碾米厂、腐植酸厂及涂寨化工厂等要求加设布袋除尘装置。
  1973年以来进行粉尘监测。1984~1985年,对木器、五金、机修、汽车修配及日杂用品厂家的油漆、喷漆及制鞋粘胶作业苯浓度进行监督监测,除五金厂喷漆一个点超过卫生标准外,其余各点均符合国家标准。1985年,全县4家印刷厂,采集铅烟2份、铅尘4份,经测试均未超标。自1974~1985年,先后对县内50家工厂、企事业的工人、职员进行接触粉尘作业体检1440人次、铅作业体检72人、苯作业体检73人、汽油接触体检43人、油漆作业体检34人、乡镇鞋厂工人体检325人。
  二、学校卫生
  1982年始,全县中小学组成学校卫生组,由县卫生防疫站派员负责学校卫生的指导和检查、督促。学校配备专职校医或兼职保健老师,加以培训,从事学生的生长发育调查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1984年,县卫生防疫站、县皮肤病防治院联合至惠安第四中学进行疥疮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药物治疗及其药效观察。该校疥疮患病率达22.73%,经药物治疗,治愈率为87.69%。并在部分中小学实施卫生学调查。
  三、食品、饮食卫生
  县内的食品卫生工作,在1965年的《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未颁布以前,仅做一般的督促检查,指定专人负责,组织卫生督导组,不定期地对各行业进行检查。《条例》颁发之后,食品卫生工作得到重视。对有毒、有害、腐败、霉变的食品予以销毁,并完善防蝇、防鼠、防尘的设备。
  1983年7月1日,《食品卫生法(试行)》颁发后,县委、县政府召开有关部门领导会议进行贯彻,组织各行业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卫生法》;县卫生局与工商局也发出联合通知,宣传、贯彻《食品卫生法》,开展食品行业人员体检和办证工作。多次出动宣传车深入农村广播,同时用显微镜对群众进行直观教育,还组织一支由30名监督员、检查员组成的执法队伍。对患传染病的食品从业人员,全部予以处理。1984年,食品从业人员4824人,经体检3800人,体检率78.77%。1985年,食品从业人员4635人,经体检4590人,体检率99.03%。
  1983年起,对食品、食具进行监测,各类食品的合格率有所提高。经监测合格者,方发给食品行业许可证。
  第三节 预防接种
  一、生物制品预防接种
  1951~1986年,在全县和重点地区预防接种的有小麻糖丸、牛瘟苗、乙型脑炎疫苗、霍乱菌苗、伤寒副伤寒三联苗、鼠疫菌苗、百白二联苗(百日咳、白喉)、麻疹疫苗、钩端菌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
  为保证生物制品的效用,50年代,由县防疫站自制小型手提水箱若干,以适应疫苗下乡的冷藏。60年代,由省、地拨下水壶及小型土水箱,分片轮种。70年代开始,逐年添置冷藏水壶和中型木制土水箱,以适应活菌的保存及计划免疫的需要。1989年,全县有水壶450个,中型水箱16个,80立升水链水箱20个,速水箱7个,基本解决冷藏问题。
  二、生物制品计划免疫
  60年代开始,县内使用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脑”疫苗,70年代穿插使用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或百白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苗。其发展过程:从试用到小规模验证、推广至较多人数的接种;从抑制性的应急接种至预防性分片轮种至计划免疫;从生物制品的新型由液体到糖丸(小麻)苗及浓缩苗(三联苗、乙脑疫苗)。
  预防接种资料登记方面,由零星登记到发卡登记,从全人口的一户一卡到一户双卡(以小队为单位,建立儿童和成人卡)。1978年,改建年龄集体卡(以小队为单位,订本为出生年份集体卡)。通过计划免疫,大大提高有效接种率和“四苗”的覆盖率。1982~1984年,县荣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卫生部、省、地市嘉奖,并获地、市计划免疫考评三连冠。儿童主要传染病的发病率有大幅度的降低。
  第四章 疾病防治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1951年县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根据疫情资料记载,截止1986年,共发现传染病15种。除鼠疫于1952年消灭外,其中肠道传染病有伤寒副伤寒、菌痢、阿米巴痢、传染性肝炎、灰质炎;呼吸道传染病有“流脑”、白喉、百日咳、麻疹、“流感”;虫媒传染病有“乙脑”、恙虫、疟疾;体表传染病有钩体病、狂犬病。通过历年来的综合防治措施,各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有不同程度下降,大部分基本达到指标要求。
  一、鼠疫
  县内的鼠疫发生,有文字记载,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止于1952年,共流行62年次。疫区分布在9个区镇、19个乡、1219个村,疫村数占全县村数的90.88%,共流行3968村次。发病75665人,死亡73688人。其中以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八年(1896~1902年)流行最为严重。发病人数每年2000~4500人之间,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3年(1904~1924年)、民国15~18年每年发病人数1000~2000人。民国35年发病358个村,人数5104人。嗣后各年发病数百人或少些。县内鼠疫的病型:腺型鼠疫占患病例90%,肺炎性、皮肤型亦有发现,均系继发性。
  1950年,鼠疫发病75例,死亡31例。1951年发生2例,无死亡。经灭鼠运动、检鼠检蚤、探索疫情、灭蚤等措施,1952年全县消灭鼠疫。
  二、伤寒副伤寒
  根据疫情资料记载,1959~1989年,全县计发生24人次,发病数316例,均为散在性发生。病例较多的年份是1963年,地点为东园公社。年发病率0.39/10万。
  三、痢疾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生痢疾20669例,死亡人数144例。发病最多年份为1960年,发病数1377例,发病率24546/10万,死亡人数34例,病死率2.46%,年发病率55.35/10万。
  四、病毒性肝炎
  1959~1989年,共发病21266例,发病时间大部分集中于10月份,发病区域遍及全县15个乡(公社)、镇,病例较多的有辋川、城关、涂寨、张坂、山腰、崇武。年发病率55.74/10万。
  五、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1959~1989年,共发现468例,病例较多为1966年,发病139例,发病率为21.98/10万。1970年开展计划免疫之后,发病率大幅度降低。至1980年以后,发病率控制在0.1/10万以下,基本达到要求。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自1959~1989年,全县发病12336例,死亡607例,分布于16个公社、镇,呈散在性发生,高峰期在2~3月份。4月份以后渐趋平息。1967年是流行最为严重的一年,发病6156例,年发病率950/10万;病死266例,病死率4.32%。在省、地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县组织一支220人的防治队伍,深入基层进行防治。从1971年始,每年于其流行前期、流行期、流行后期选择城关地区小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定点、定时、定班级进行各项调查。1985年起,有计划地对重点人群进行“冻干流脑多糖体菌苗”免疫。
  七、白喉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病2555例,病死195例。发病最多的年份为1959年,发病数457例,发病地区为城关公社(含城关镇),发病季节为春、秋、冬较严重。通过采取口服预防药、疫区(疫点)处理、健全疫情报告。白喉类毒素和百白破三联苗预防接种等措施,至1986年,发病率降至0.20/10万。
  八、麻疹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生麻疹90424例,死亡649例。其间,较大流行的有4个年次,局部暴发流行的有2个年次,其中1959年发病20808例,发病率3742.83/10万,死亡151例,病死率0.75%;1962年发病13564例,发病率2047.6/10万,病死率0.495%;1965年发病15929例,发病率2567.94/10万,病死108例、病死率0.68%;1966年发病10210例、发病率1614.48/10万,死亡75例,病死率0.73%。局部暴发流行为:1975年发病2743例,发病率327.85/10万,病死44例,病死率1.60%;1976年发病3535例,发病率411.72/10万,死亡40例,病死率1.13%。县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防治,在流行前期对易感者普遍口服中草药预防和麻疹疫苗计划免疫,在流行期中尤其是重点疫区,则采取应急措施,发病率有所控制。80年代,发病数逐年减少,发病率控制在0.4%左右。
  九、乙型脑炎
  1957~1989年,全县共流行发生30个年次,发病数4252例,病死数400例,病死率为9.48%;发病季节6月份为流行前期,7、8、9月份为流行高峰期,10月份为流行后期。流行较烈的年份为1967年,发病数707例,发病率108.42/10万。防治措施采取消灭乙型脑类传染媒介蚊子,开展“乙脑”疫苗预防注射等,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把好“三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情大部分好转。从1974年后,发病率控制在0.4/10万~4.0/10万。
  十、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在县内的发生和流行,自1958~1989年(其中1961~1963年未发现),共发病1809例,死亡2例。呈暴发流行的有3个年次4个点。暴发流行与暴雨、洪水有关,每次暴发流行皆于暴雨之后,人群接触污水而感染。更主要的是传染源的存在。传染源中间宿主为野鼠和生猪。经过施治,发病率逐年下降。80年代,年发病率控制在0.2/10万左右。
  十一、狂犬病
  1966~1989年,全县被犬、猫咬伤者数以万计,但其中发病者165例,均不治而死。
  十二、恙虫病
  根据县卫生防疫站疫情报告,共登记33例,未发现死亡,自1984年以来未发现病例。
  十三、流行性感冒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病1763例,死亡3例,病死率0.02%,最高发病年份为1975年,发病数为3728例,发病率44.56/10万,死亡1例,病死率0.027%。80年代,发病率控制在5.0/10万左右。
  十四、百日咳
  1959~1989年,全县共发病10833例,病死38例,病死率0.36%。最高发病年份为1980年,发病数1426例,死亡3例,病死率0.21%。
  十五、空肠弯曲病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
  1981年,发现县内存在这两种病人。从4041份肠炎病人中检出21株子氏菌。从8种动物860份标本中查到猪、鸡、鼠等四种动物带有耶氏菌,分离菌株6株。对动物宿主携带的动态,进行为期5年的观察。从789例腹泻患者中,经病原学或血清学诊断为空肠弯曲菌肠炎的32例。经检测屠宰场宰杀后在市场出售的猪肉携带的空肠弯曲菌高达25%。
  十六、布氏杆菌
  1985年起,全县共调查13个乡镇、36个单位和摊点,对密切接触家畜7种重点人群,用布氏菌素皮试480人,除外出等原因失误,观察反应451人,发现阳性反应43人,阳性率5.6%。1986年,再次对重点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皮试检查841人,观察803人,局部反应阳性53人,阳性率6.6%。
  第二节 地方病调查
  一、地甲病调查
  1982年10月,进行水碘测定,以螺城镇为中心,确定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东在东岭乡东湖村,西在黄塘乡油园村,南取螺阳乡锦水村,北取涂岭乡驿坂村,中取螺城镇八二三小学的水井水样做碘含量测定。测定结果,含碘均属偏低。
  二、地氟病调查
  1982年10月,进行水氟测定,取饮水标本45份(其中5份按上述水碘测定点取样)余40份按上述分区东、西、南、北四片,每片各取5份取样点做定点进行,调查结果:全县45份样本总体均值为0.18毫克/升比较,P>0.05差别没有显著意义。
  同年对全县所有正式中学(不包括附中)及黄塘的紫山小学、涂岭的团结小学、山腰的钟厝小学、后龙的田里小学、涂寨的陈芹小学、螺阳的工农小学、张坂的玉埕小学、辋川的坑南小学等进行调查,19所中学10936人和9所小学3895人,共14531人,发现有氟斑釉牙的学生12名。较集中有黄塘公社的紫山大队、辋川公社的坑南大队。经追踪调查并进行饮用水的含氟量测定,其水氟含量均低于1.0毫克/升。
  第三节 慢性病防治
  一、肺结核病查治
  肺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于1985年6月下旬至7月进行,在净峰乡的东洋村开展抽样1543人,应查1294人,接受普查1290人,普查率99.7%。同年,对螺阳乡的116例结核病患者进行调查治疗管理,其中发现排菌病人17人。1985年5~10月,完成全县16个乡镇肺结核病线索调查任务,其后开展防治。
  二、麻风病防治
  1958年,县对麻风进行普查,共发现麻风病患者459人(L.176人、T.283人)。1959~1984年,进行重点调查、线索调查、疫源地调查及皮肤门诊,又发现麻风病患者1072人(L.308人、T.764人),共计麻风病患者1531人。经院内治愈331例,院外治愈841例,治愈率为76.5%。1989年,有49例患者尚在治疗中。
  三、血管病查治
  1978年5~6月间进行高血压普查,以黄塘公社为试点。黄塘系山区农业公社,95%以上的群众是农民。普查对象为全公社15周岁以上的人群,不分性别、职业,进行血压测量。测量结果,有高血压的女略高于男,其中社直机关发病率最高。30岁以下青年人,其高血压患病率占有一定比例;5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发病率为9.13%,占高血压总数的2/3强。
  第四节 寄生虫病防治
  一、疟疾防治
  根据疟疾疫史情况,1970年以前,都属散在性发生。唯1970年,集中暴发于黄塘公社地区。其时,黄塘地区兴建水库,民工集中,而这批民工的绝大部分在由惠安前往沙县、霞浦等疫区支援建设工程时感染过疟疾,未得根治,返县参加黄塘地区水库建设而复发,因此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暴发流行,仅8~11月,黄塘公社发病3780人,发病率达8140/10万。
  由于人群的流动,疫情涉及全县13个公社,影响工农业生产,当即采用群防群治办法,开展灭蚊运动,进行3次抗复发和现症治疗,本标兼治,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进行重点调查,发病者主要是在外地感染的。
  三、钩虫病及其它肠虫病防治
  全县的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普遍存在,通过查治,并于1961年采用大兵团结合巡回、门诊,给予四乙烯内服等药,计治疗钩虫病患者176836人,蛔虫病患者79192人。此后,每年分别用灭虫灵、噻嘧啶、左旋四咪唑、复方槟榔丸、花椒丸等中、西药物治疗。
  根据全县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还对有关鼠类和昆虫病媒种类进行本底调查。
  鼠类:1950~1958年,通过分类的有108727只,发现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臭和野栖的黄毛鼠共5种,其构成比为黄胸鼠54.31%,褐家鼠5.18%,小家鼠8.45%,臭鼯11.04%,黄毛鼠1.02%。
  鼠蚤:1951~1958年,全县共发现鼠蚤6种,其中蚤指数,印度客蚤0.62%,不等单蚤0.02%,优胜病蚤0.002%,猫栉首蚤0.001%,致痒蚤0.001%,缓慢细蚤10.42%。
  恙螨:1984年,从不伺鼠种体外捡获恙螨1076只,经鉴定分隶于2亚科2属2种,其指数,地里纤恙.螨0.99%,中华无前恙螨0.76%。
  革螨:1984年,一次本底调查,从鼠体外检获革螨17只,经鉴定分隶于1科4属4科,其中毒棘厉螨10只,纳氏厉螨4只,鼠腭毛厉螨1只,下盾螨2只。分别寄于黄毛鼠、小家鼠、臭鼬等体外,黄胸鼠和褐家鼠均未检出。
  蚊:1983年4~10月,在黄塘、螺城、山腰、后龙、崇武等5个乡镇进行定点不定时的摸底性调查,共获蚊虫6属23种,其中按蚊2个亚属4种,库数5个亚属13种,伊蚊1个亚属2种,阿蚊属1种,曼氏蚊属1种,蓝带蚊属2种。
  蝇:1983年,从毒毙蝇尸4440只分类,其中害蝇4050只,占91.26%;金蝇378只,占8.5%;麻蝇3只,占0.07%;绿蝇7只,占0.16%。
  蜚:1984年,进行室内辈种群及密度调查,其查获3222只,其中美洲大蠊占38.35%、褐斑大蠊54.04%、澳洲大7.42%、斑蠊0.06%、蔗蠊0.12%;美洲大蠊、褐斑大蠊为本地主要虫种。
  二、丝虫病查治
  1958年,开展丝虫病普查普治。普查338707人,发现阳性病人15813人,感染率为4.67%,治疗11711人。1959年,再次普查217184人,发现阳性14046人,感染率6.52%。而后经多次查治,凡检出阳性者,给予海群生内服治疗和重点进行普服海盐的防治工作,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全县血检420786人,阳性7898人,感染率1.88%。至1989年,全县基本消灭丝虫病。
  第五章 妇幼保健
  第一节 妇科病查治
  一、尿瘘、子宫脱垂查治
  50年代末、60年代初,县内曾进行“尿瘘、子宫脱垂(两病)”查治,发现膀胱阴道尿瘘27例。其中黄塘调查产妇4661人,患有膀胱阴道尿瘘10例。病程最长者竟达30多年。
  1959年8月,对已生育妇女子宫脱垂普查及尿瘘手术治疗10例,会阴Ⅲ度破裂修补手术3例进行随访,并联合县医院产科对500例子宫脱垂患者采用29-3注射治疗。1964年,对尿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15例,治愈12例。1978年,省再次派手术队到县协助对子宫脱垂和尿瘘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并对以前经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随访。1979年,为90例子宫脱垂患者、尿痰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对370例子宫脱垂患者进行上托环处理。1982年,根据1978年全国子宫脱垂防治会议诊断标准,组织县、乡、村妇幼工作人员逐队进行一次全面普查落实,全县共有子宫脱垂患者1543例。
  历年来总共治疗1364例,总治疗率88.4%,其中,Ⅰ~Ⅱ度治疗1043例,治疗率89.4%,有效率88.2%。手术治疗474例,治疗率94.8%,有效14人,失败1人。1984~1987年,对子宫脱垂患者进行扫尾治疗,计手术867例,尿瘘31例,已治疗27例。疗效达标为甲级20例,乙级2例,丙级3例,评价者2例。
  二、闭经病查治1960年,结合查治妇女“两病”,对闭经病亦开展治疗。根据边宣传、边治疗、边休息、边营养四结合的原则进行工作。全县治疗1037例,治愈率达99%。
  三、子宫颈癌(附子宫颈糜烂)查治
  1974年,在城关镇的5个街道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973人,从中发现宫颈糜烂者114例,患病率11.7%。1976年,在东岭公社的19个生产大队检查妇女1951人,经阴道细胞涂片1560人,患病人数630人,患病率为32.9%,其中宫颈糜烂132例,子宫颈癌1例。
  四、阴道滴虫查治
  1974年,在城关镇5个街道普查妇女973人,其中阴道滴虫14例,阴道炎3例。1976年,在东岭公社妇女普查中,发现滴虫性阴道炎110例。
  第二节 优生优育
  一、新法接生
  县内以往妇女分娩均为旧法接生。除城镇有少数专业接生婆外,农村、渔区皆由产妇自生自接,或请邻居有生育经验的老婆婆帮助。分娩多生在大木盆、尿桶,或蹲在地上作产。断降方法有用剪刀剪、瓷器碎片割,甚至用牙齿咬断。脐眼出血用“香灰”、“符纸灰”捺。遇难产用旧油纸伞的伞纸、旧漆纸点燃或烧热铁淬入米醋刺激,或以手指、鸡毛探喉造成咳呛借以催生等等。往往造成大出血、会阴破裂感染或难产死亡,新生儿因破伤风而死亡者也甚多。民国32~38年(1943~1949年)间,涂岭某自然村,全村出生婴儿23个,只成活1个;黄塘紫山村某村妇生育13胎,用旧法接生,死亡12个。
  1951个,全县开始改造旧产婆,培养接生员工作。分期分批将新、旧接生员送往县医院及当地保健院产科轮训见习。1953年,先在洛阳产院建妇产科;1958年,先后于全县公社保健院建立妇产科,在大队建立妇产室,在村设接生组。
  1989年,全县有村级接生员359人。乡级妇产科拥有产床331张,年接收产妇23568人,其中住院分娩的15288人,住院分娩率64.87%,村级有妇产室17个,全县初具三级妇幼保健网规模;孕妇死亡率1.71/万人,婴儿死亡率2.4%。
  二、婚前体检
  1986年3月,先在螺城地区开展婚前体检工作,后普及全县。至1989年青年接受婚前保健者已达万余人次,对检出有疾病者均采取防治措施。
  三、孕产期保健
  县妇幼保健所,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使妇幼人员得以进修深造,对产科儿科业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对接生员采取培训—考核—发证的方式,提高全县范围接生员业务素质,以减少出现伤残儿和孕产妇的死亡。同时,推广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畸形,重视“钙与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关系”,提倡孕产期0~6岁儿童补充智力碘,为防治疾病,为妇女儿童的智力发育打好基础。
  第三节 儿童保健
  1951年,在王孙乡的王孙村和琼田乡的田边村试办农忙托儿所,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受托儿童60人。儿童的卫生工作,由基层卫生人员兼任,对入托儿童进行体检,并及时矫治缺点和疾病。
  50年代,县就建立儿童卫生保健制度,施以各种生物制品的预防接种。入园(托)儿童实行一人、一杯、一巾,培养儿童卫生习惯和“一要二不”(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吃苍蝇叮过的东西)。城镇幼托机构还增加晨检、入托体检、传染病管理和每年一次健康体检制度。
  1963年始,开展对儿童卡介苗,小儿麻痹症糖丸,百白二联疫苗等生物制品的预防接种。
  第六章 医疗护理
  第一节 中医
  明代以前,县中医情况无考。嘉靖元年(1522年)黄册记载县有医户。明万历(1573~1619年)间,东下坑李照创建的“春生堂”药铺迁入县城东门街经营。
  清代,县屡出良医。早期有何中安,长年在安溪行医,晚年居于家乡。晚清,县有名医李文澜、陈城、戴辰、陈伯震,时人称为“四大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崇武流行鼠疫,医生张子善、徐少房设义诊,知县分别赠予“妙手回春”、“春满莲城”匾额。
  其时,中医药铺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县城下井街开设的“德水”药铺,道光二十五年(1843年)在县城桥仔头创办的“恒茂”药铺等。
  民国时期,中医药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当时较有声望的中医有:崇武涂去病,擅用经方施治疑难杂症;县城李文珠擅治温病、儿科病,王椿树擅治温病;东岭张秋水擅治妇科杂症,蔡茂兰擅治骨伤科;东园黄松年擅治儿科;辋川陈祖禹擅治杂症,擅用单方、验方。
  民国32年(1943年),福建省政府对省内开业医实行统一考试,颁发《中医师登记证》,准予在辖区内执行中医师业务。县内获证书的有李文珠、王椿树、黄秀峰、蔡晋谋、王硕卿、黄清顺、陈明见、陈嘉平、陈祖禹、李钖钖英、林锦如等11人。
  民国35年,肺鼠疫流行,死者甚众,名老中医李文珠运用中药救活20多人;后因应邀出诊为肺鼠疫患者治病时染疫殉职。民国36年,,县城由陈长春、万源友记设“明德慈善部”施药部,为邑民治病。
  根据调查,当时对鼠疫患者都以中药、草药治疗,常以锦大黄、生地、黄芩、粉丹、桃仁、苏木、连苕、赤芍、当归等炼成流膏盛水和土单方,如锈铁钉头、绿豆、冬瓜、六角英、乞丐碗(黉仔草)等内服,并大量饮用鸡汤,以滋补,解毒活血。腺肿局部以鸦片、青靛、沟泥土、一笔勾、蟾蜍和鲜鸡剖腹外敷,取得一定治疗效果。
  此间,中药业有开设在县城圆智庵的“德和”药局、“恒茂”药局、“宏安”药店,下井街的“达■福记”药铺,溪北街的“福安”药铺、“万源”药局,东门街的“金长源”药行;开设在东园乡东园街的“老仁安”药铺等,均有坐堂中医。至民国37年,全县有中药铺97家,各家药铺发挥各自传统特色,加工炮制中成药。
  第二节 西医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伦敦会”派遣医师陈和札驻惠创办仁世医院。陈和礼来惠安之前,先到厦门学习闽南方言二年,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进入惠安,曾先后在县城南门潘厝和城隍口开设西医诊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城关新城择址兴建仁世医院,设立门诊部、住院部、手术室和礼拜堂。此为西医、药传入县域之始。
  仁世医院自建院至1951年,断断续续培养周荣元等一些医学生,发给证书,让其各自开业,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西医药治病创造条件。其中惠民诊所于民国13年(1924年)开设于县口街,西医林惠民;安人诊所于民国18年开设于东马路,西医廖安人。这是县域内较早的私人西医诊所。
  1952年10月,惠安县人民政府接管仁世医院,将其并入惠安县卫生院。1955年10月,惠安县卫生院改为惠安县医院,成为一所县级综合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X光室、化验室、注射室、中、西医房。建筑面积17738.35平方米。
  50~80年代,医疗技术不断提高。50年代只能施行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和开展剖腹产、子宫切除术;60年代能够施行胆囊、食道和全胃切除术,开展子宫脱垂、尿瘘修补术;70年代能够施行纵膈肿瘤、脊髓肿瘤切除术、肛门、尿道括约肌再造术和开展腹膜外剖宫产术、腹膜外内动脉手术;80年代能够施行非开胸食道内翻拔脱术和开展输卵管吻合术、尿瘘经腹膜外膀胱修补术。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
  1950年,县城有中医人员59人,分别以悬壶行医、设铺售药兼行医、寄砚行医等3种方式存在。1952~1955年,各区个体中医相应组建联合诊所,初步走上集体化道路。1956年5月,中医师王硕卿被吸收入公立的惠安县医院,同年惠安县医院建立中医科。1958年9月,各区联合诊所转为公社保健院,设立中医门诊室。1959年4月,县成立中医学校,为学制三年的中医士专业,招收初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入学,毕业后充实县中医医生队伍。同年5月,县组织西医学习中医。1960年,县成立中医研究所,采取召开座谈会,登门拜访等方式,采集分散在民间的单方、秘方、验方等。是年12月25日,县召开“青草药经验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各公社青草药老中医10多人。他们广泛交流运用青草防治常见病的经验,会上献方献药112方,其中有价值的98方,并进一步普及、推广针灸疗法。1976年,省评出惠安县名老中医有孙崧樵、王硕卿、刘跃南3名,他们分别带徒,总结继承中医传统经验。1980年,全县招收集体所有制和城乡闲散中医人员,安排进全民所有制单位。经考试,县内有4人被录取。1984年,惠安县医院建立中医骨伤科、推拿按摩科。1988年12月,成立惠安县中医院。
  第四节 护理
  民国及其以前,病患者主要由家属护理。民国38年(1949年)8月,仅仁世医院有护士4人。
  1952年,全县有护士25名。1958年9月,县创办惠安卫生学校,培训助理护士一期26人,结业后分配至基层卫生单位担任护理工作。1959年,全县有护士27名、护理员31名。此后,每年都有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于县内,充实护理队伍。至1964年,全县有护士50名、护理员70名。护理范围有内、外、妇产、中医、传染、小儿等科。
  1977年,全县有护士、护理员122人。
  1979年9月,惠安县医院举办护士班一届,招生40名,学制三年。毕业后分配于县内各医疗机构工作。随着医疗护理人员的增加,全县病床数也逐渐增加。从1950年的15张,发展至1982年的1358张。
  1989年,全县有病床1857张、护师103名、护士202名、护理员53名。护理范围包括内、外、妇产、中医、针灸、传染、小儿、五官、口腔、肛肠、皮肤、骨伤等科。以县医院为例,1978~1989年,住院病人治愈率由63%上升到82.5%;死亡率由2.4%下降到1.7%第七章 药物
  第一节 地产药材
  县内有动、植物药材资源398个品种。其中植物药材321个品种、动物药材28个品种、矿物类5个品种。按地域分布:
  西部、西北部地区峰峦高峻、林木茂盛,药源丰富。包括黄塘、涂岭、南埔等乡,有药材270多个品种。其中野生药材植物类有天冬、桔梗、香附、射干、葛根、百部、白花蛇舌草等品种;家种药材有党参、玄参、田七、川芎、生地、白术等品种;动物类有莲蛇干、地鳌虫、蝉蜕、斑蝥、蜂房等品种;矿物类有磁石、石英、无名异等。
  中部、东南部地区包括螺阳、涂寨、山腰、辋川、东园、张坂、洛阳、山霞等村落,沿福厦公路两侧郊野,菱溪、坝头溪、林辋溪、黄塘溪等支流流域。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利条件良好,沃野遍布,其高度、气温、降雨量等适合野生药物生长,故野生资源丰富,拥有药材资源250个品种,除与西部、西北部品种雷同之外,尚有沙参、半夏、芦根、薤白、苇茎、枸杞等,由野生转为家种的有沙参、天冬、射干等品种。
  海洋和沿海地区除上述品种外,有海滨前胡、乙厘、老鹤草、无根草等,海生药材有海藻、昆布、海马、海龙、海蛆、玳瑁、海带、琼脂等,还新发现有蒺藜、海蛇等11种药材资源。
  第二节 加工炮制
  自有药铺以来,县内中药材的炮制即沿袭古制,通常分为治削、水制、火制、水火制等几类。明清时期,经采撷用于治病的中药材不下百种,包括豆、瓜、果、谷、花卉、矿石诸类,其中较为常用的有23种。
  1958年10月,县医药公司创建制药厂,生产蒸馏水、红药水、紫药水、碘酊、冻疮膏,中成药的丹、膏、丸、散,以及中药饮片等。
  1963年,制药厂扩建,改称加工厂,以传统古法为据订出144个加工品种并逐步扩展。1965年,加工炮制品种扩大到204个,并对县内中药材进行调查、分类、总结,计有根茎类、果实种子类、草叶花本类、寄生树脂类、动物昆虫类、矿物类、其它类等计201个品种。制药厂详细阐述加工炮制的基本方法,以保证药品质量。1972年,扩大再生产,建造制炒工场、烘干房,逐步由手工操作转为机械操作。至1989年,加工品种达221个。
  县内加工炮制的中成药,按方法分为:切段、片、扎、泡、生炒、炒黑、醋炒制、盐炒制、酒炒制、特制、土炒、米炒、蜜炙、漂洗、蒸制、水挥、煅制、霜制、姜制。
  中成药主要有万应青果散、丹枝逍遥散、八珍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六一散、益元散、紫河车散、磁珠丸、六味茶、香薷药茶、紫雪丹、王宝丹、避瘟丹、吊伤散,当归养血膏、熟地膏、小儿疳积糕、金樱膏、小药膏、艾条、火烧油、水肿糕。
  加工成粉剂的有:三黄散、金黄散、冲和散、铁科散、白芨粉、甘草粉、黄柏粉等。
  制成酒类的有:虎骨木瓜酒、十全大补酒、周公百岁酒、风湿药酒等。
  第八章 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52年6月,成立县人民政府卫生科。1955年12月,改称惠安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1958年8月,文教局、卫生科合并为县文教卫生局。1959年8月,文教卫生局撤销,恢复县人委卫生科。1961年10月,县卫生科改称县卫生局。后几经周折,或称科、或称组。1977年2月至今,仍改为卫生局,负责全县医政、药政、财务等工作。
  第二节 医政管理
  明清两代,县设有医学训导1员,管理全县的医学。
  民国24~26年(1935~1937年),创建惠安县戒烟院,主管戒烟(鸦片)、戒毒事宜,兼行卫生行政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设卫生科、局,管理全县医政。1949年9月,接管原惠安卫生院,改称惠安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52年10月,接管仁世医院,并入惠安县人民政府卫生院。
  1951年始,把私人诊所组织起来,在其所在地成立联合诊所。至1957年,全县有联合诊所18家。1958年,这些联合诊所改组为公社保健院。此后,随着体制的改变,先后改称为公社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社会上仅存的个体开业医,大多数为镶牙生、牙技士以及一技之长者。
  60年代,县在农村建立村级卫生组织—村卫生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发展为由大队、生产队、个人三者集资开办的“合作医疗站”,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1年以后,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消失。1987年2月,在全县各乡镇普遍开展对村级卫生组织的整顿。5月,整顿工作基本结束,共建立村卫生所395个;经考试合格的乡村医生273人、合格的卫生员317人、合格的接生员185人。
  1962年3月,县卫生局对个体开业医实行考试,合格者239人,给予发证。1982年后,经多次清理整顿,考试合格和符合免试条件者475人。1985年后,获《开业医生许可证》者249人,获《开业医生暂准证》者82人。
  1989年,全县有公立卫生部门8个、工业及其他部门的医疗机构29个、集体所有制卫生机构18个、村及个体设置的医疗点745个。
  第三节 药政管理
  1950~1989年,县内的药政管理工作,由县卫生局(科)编制专职干部2人直接负责,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具体配合执行。
  1982年,为健全药政队伍,加强药品监督工作,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惠安县兼职药品监督员6名,并发给医药管理检查证。1985年,《药品管理法》颁发以后,县编委根据省编委文件给卫生局配备1名专职药品干部。
  1988年9月,成立惠安县药品监督所,县人民政府又批准任命县药品监督员7名。全县18个乡(镇)还推选卫生、医药有关人员60名担任基层药品质量检查员,从而形成县、乡两级药品监督网络。
  50年代,惠安县人民政府卫生科曾委托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查处一批伪劣中药材焚烧。1962年6月,在国家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县内各地发现一些社会个体开业医生、药业摊贩、流动游医、镶牙医乘自由市场开放和农村卫生基层组织体制调整之机,藉治病和推销药品为名到处流窜进行黑市活动,采取以假冒真,以劣充优的手段,制售假药。县公安局、卫生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社会个体开业医、药业摊贩、流动药商、镶牙的管理意见》的文件,惠安县卫生局还制定《惠安县社会个体开业医生、药业摊贩、流动药商暂行管理办法》并付诸执行。
  1982年9月,惠安县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关于公布淘汰127种药品的通知》。晋江地区卫生局、商业局联合组织对县医药卫生单位进行一次全面质量大检查,对霉烂变质过期失效、淘汰药品和未经省卫生厅审批非法生产的药品等逐一列表查处。
  1984年,县转发省、地《关于省内外一批不合格药品处理意见的通知》、《关于转发停止销售、使用不合格药品的通知》、《关于查处十八种中药材伪品的紧急通知》,县卫生局立即组织成立查处十八种药材伪品领导小组,由县医药公司、县卫生协会组成,并抽调县卫协、县医院和县医药公司有关人员7人组成检查组,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和医药部门自查上报基础上进行检查,共查出伪劣中药材11种,其中属于18种中药伪品有杜仲、阿胶、川贝、沙宛子、天麻、黄芪、乌梅、珍珠以及其他伪品银花、蓁艽、厚朴等1743公斤,标值15895.21元。
  198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颁布实施。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县卫生局印发《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实施办法》等宣传材料,通过广播、墙报、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组织执法及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加强药品产、供、销三个环节的监督管理,使药品管理逐步走上法制管理轨道。5月、7月份县卫生局与工商局、医药公司在联合检查的基础上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检查。查出淘汰药品和伪劣中药材179种,价值472956元,分别给予销毁、封存或处以罚款。
  1986年,在组织24人参加市卫生局举办的“中药材鉴别培训班”的同时,抓好全县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验收工作,并组织查处伪劣中药材。在41个单位共查出伪劣中药材3775公斤,标植3238.71元,处以罚款1835元。
  1987年,县成立基层药品质量检查领导小组,组织全县医疗卫生单位(含村卫生所、个体开业医)、医药部门药库、药房进行自查自纠,发现未销毁的淘汰、过期药品234种,价值7986.58元,由各单位自行销毁,随后,市、县两级组织抽查验收。县还成立惠安县医药市场整顿领导小组,建立“精神药品供应卡”、“药品购买证”的供应制度,同时取缔无证办医售药者35家,处以经济罚款12329元,上缴财政部门。
  1989年,根据“治理、整顿”精神,组织对基层单位进行全面药品质量大检查,经检查277个单位,覆盖面达37.3%;检查药品总数59634种次,不合格药品达680种次,不合格率为0.32%,责令停业及限制整顿8家。
  第四节 经费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将卫生事业经费长期作为一项社会主义福利事业费支出。
  1982年以前,卫生事业经费由省、地(市)直接分配,地方财政拨款。其后实行“分灶吃饭”,由地方财政统筹安排使用。县卫生局根据“预算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分三类统筹安排。
  全额预算管理的单位有: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所、县皮肤病防治院、县卫生进修学校、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县药检所、县红十字会、县公费医疗办公室等。
  专项补助的有:合作医疗(村卫生所)、科研经费、干部培训、大型修缮、基本建设、医疗器械添置等。
  差额预算管理单位分为定项预算管理单位和定额预算管理单位两类。定项预算管理单位有县医院、中医院、惠安玉埕医院(按病床数定额),各乡(镇)卫生院为定额预算管理单位。
  1982年始,改人员工资的补助为补助费与任务挂钩,即按“工资、任务、三配套”的比例进行分配。每年年终根据检查评比完成任务的情况按所得分数分配任务补助经费,这对巩固和发展农村三级卫生网起到促进作用。
  第五节 医疗制度管理
  一、公费医疗
  1952年起,对县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公费医疗经费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每人每年1.5元,由县卫生科统一管理使用。
  其时,全县14个区,相应设立公费医疗预防门诊部,分别称为“惠安县公费医疗预防第×门诊部”,凡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只限在县级医院或定点的门诊部治疗,给予记帐,造表报销。1958年公社化时期,各区联合诊所升格为公社保健院,各公费医疗预防门诊部撤销,由公社保健院承担公费医疗门诊工作,医药费按实际数字向县卫生局报销。
  1960年底,全县“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各系统干部调动频繁,更动面大,造成公费医疗管理混乱。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统一制发公费《诊病证》,重申享受公费医疗对象和各自门诊所属、报销范围及手续;重新划定15处院站为公费医疗门诊,以管好公费医疗工作。
  1980年起,县公费医疗实行定额包干分口控制使用的管理办法,每人每年30元,1985~1988年增至40元,1989年增至55元。重病号经县级以上医院治疗的医药费、住院费由县统筹拨补。全县从1953~1985年,实际支出总额5695842元,人年均报销金额31.09元。
  二、劳保医疗
  县劳保医疗制度始于50年代,先在国营企业的公司实行,继而在地方国营工厂、邮电、银行、工区、粮食系统和供销合作社等实行。报销办法:职工本人医疗费实报实销,其直系亲属(非享受公费医疗者)在“包生不包死”的原则下医疗费减半报销。
  1984年起,实行医药费包干使用,其标准国家未做硬性规定,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但最低年标准不低于人均30元,危重病人的住院或转院就医医药费由工厂、企业承担,至于直系亲属的医药费的报销,个别经济状况较好的单位还在执行,但大部分单位已取消。
  三、减免费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五老户”(退伍老红军、老游击队员、老地下党员、老地下交通员、老接头员)、少数民族、残废军人以及生活有困难的烈军属、退伍军人实行减免费医疗。同时对烈性传染病、疟疾、丝虫病和子宫脱垂、尿瘘等患者亦给予减免医疗费。
  减免医疗费办法为县财政拨给专款由县卫生局掌握,供各医疗卫生单位实施减免医疗费,或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以及疫区进行免费医疗,对享受减免医疗费的对象因患重、急病住院者,酌情给予减免部分医疗费。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和礼
相关人物
张增
相关人物
骆木森
相关人物
骆清河
相关人物
骆联兴
相关人物
骆连胜
相关人物
骆嘉麦
相关人物
黄泰楠
相关人物
原培青
相关人物
许荣金
相关人物
陈培金
相关人物
陈大河
相关人物
苏民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惠安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院
相关机构
惠安县医院
相关机构
惠安县中医院
相关机构
仁世医院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局
相关机构
惠安县卫生科
相关机构
惠安县工业局
相关机构
惠安县总工会
相关机构
惠安县工人医院
相关机构
黄塘公社保健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崇武镇
相关地名
张坂镇
相关地名
东北镇
相关地名
山霞乡
相关地名
上仑村
相关地名
涂寨镇
相关地名
涂寨乡
相关地名
金门县
相关地名
东园镇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洛阳镇
相关地名
东头村
相关地名
东岭镇
相关地名
东南乡
相关地名
东山村
相关地名
东寨村
相关地名
涂岭乡
相关地名
东丘村
相关地名
白石岭
相关地名
后龙乡
相关地名
滨海县
相关地名
华亭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