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农业技术引进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农业技术引进推广
分类号:
G322.5
页数:
3
页码:
936-938
摘要:
本节主要介绍了惠安县在耕作制度、栽培技术引进、新品种选育、良种引进、禽畜品种引进改良和优良林木引种等方面的农业技术应用成果。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技术推广
惠安县
内容
一、耕作制度
民国时期,惠安多数耕地为一年二熟制,部分作物为一年一熟制。1949~1969年,发展为一年三熟制,农地为大豆一甘薯(豆薯)一大麦(或豌豆);水田为早稻一晚稻—蚕豆(或小麦)或早稻—甘薯(稻头薯)—大麦(或蚕豆)。1970~1979年,出现一年四熟制,农地种花生(花生畦中套种甘薯,花生沟间种高粱)—甘薯(花生薯)—大麦(或豌豆);水田种早稻—甘薯(稻头薯),(稻头薯畦腰间作秋大豆)—大麦。1980年以来,全县推广套种,有二分之一耕地由一年三熟改为一年四熟制。在改进耕作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975~1977年,城关公社霞东大队承担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小麦—水稻—甘薯三熟三高产试验,创造出全年亩产小麦400.5公斤、早稻514.5公斤、晚薯2967.5公斤的高产纪录,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7年,东岭公社潘湖大队科技组改革农地耕作制度,实行小麦(大麦)—花生(大豆)—甘薯一年三熟制,平均亩产达1045公斤;1986~1989年,县农技站吴龙祥等推广早地花生、大豆沟中套种玉米14.5万亩,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耕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复种指数。1960年、1970年、1980年复种指数分别为193.56%、201.66%、226.98%,比1949年的复种指数分别增加41.87%、49.97%、75.29%。
二、栽培技术引进
水稻栽培技术 50年代,早稻育秧以水秧为主。1959年,推广早稻湿润育秧。1964年以后,推广蒸气(温室)催芽、薄膜育秧、卷秧、铲秧等水稻育秧新技术,有效防止烂种烂秧,保证适时插秧,提高水稻产量。
大豆栽培技术 1981~1982年,县农业局江雪华等人试验推广大豆“薯畦梯层穴播”技术,种植面积8.5万亩。试验结果该种植法比宽平畦种植法增产10%~20%。1983年获福建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四等奖。1988年以来,县农技站许镇玉等人与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合作,应用聚乙烯醇预先处理大豆种子,可有效地防止春大豆烂种。
三、新品种选育
惠安花面豆 1958年,南埔公社岭头村农民林德技从莆田湄洲大豆变异株选育8粒变异豆粒,历经5年试验,培育出耐旱、早熟、高产的大豆新品种,命名为“花面豆”。1964年开始在省内多地以及浙江、广东、江西、江苏等省推广种植。1976年,被列为南方大豆主要优良品种,载入《大豆栽培技术》(农业出版社,1978);1980年获福建省农业厅技术推广三等奖;1983年列为福建省粮油作物优良品种;1985年载入《中国大豆品种志》(农业出版社,1985)。
早稻“洛阳1号” 1964年,洛阳公社农技站黄水土采用“汕矮1号”系统单株选育出“洛阳1号”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熟期短、产量高、米质好。1973~1974年,在全县推广种植10万亩;此后该品种在晋江地区和浙江省等地得到推广。
四、良种引进
甘薯 1978年的县农业局王清中、杨家育等人从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引进的“湘薯75-55”,以其丰产、优质、抗瘟性强等特点,成为全县甘薯的当家品种。此项成果,先后获福建省农业厅技术推广三等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麦 1980年以来,惠安先后从江苏、上海、浙江和省内莆田引进11个品种,其中1981年由县科技情报室庄兴发、县农科所黄友金等人从江苏省引进的“矮早三”,在惠安、泉州、晋江等地推广种植1万多亩。此项目1983年获福建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6年以来,县农科所与泉州市农科所承担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啤酒大麦良种引进选育研究,先后确定出适合泉州市种植的啤酒大麦新品种“83-m15”及“申麦1号”。1989年,通过由泉州市科委组织鉴定验收。
五、禽畜品种引进改良
杂交改良 民国以来,惠安鸭农采用番鸭为父本、麻鸭为母本杂交后代为半番鸭;该品种生长快,抗逆性强,这一技术流传至今。1958~1987年,先后从同安县天良种猪场和杭州引进“巴克夏”种公猪、“约克夏”种公猪、丹麦系长白公猪和共瑞系长白公猪共计203头,与地产母猪或莆田母猪杂交繁殖菜猪苗,获得成功。到1988年全县饲养的菜猪均为杂交一代猪苗。
人工授精技术 黄牛冷配。1978~1981年,从晋江地区牧医站引进国外良种公牛夏洛来牛、海福特牛、安洛斯牛、西门塔尔牛、新地红牛、利木赞牛、古巴黄牛、波罗门牛等品种的冷冻精液,与惠安当地黄牛进行人工授精,成功地繁殖一代肉用或肉、役兼用牛。
六、优良林木引种
1953年,崇武赤湖和后龙莲山首先引种木麻黄营造沙荒防护林获得成功。1959年,福建省林业厅在惠安县召开全省21个沿海县(市)木麻黄沙荒造林会议,推广惠安木麻黄造林育苗经验。1964~1965年,县林业局引进优质速生阔叶树种川楝,并试种成功。1972年后,县林业局许高明等试验推广“斩梢灭芽”栽培技术,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70年代期间,赤湖林场吕飞平等对50年代初期营造的木麻黄林带进行隔轮伐更新试验,1982年获福建省林业厅科技推广三等奖。1978~1981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柠檬桉获得成功,1982年获福建省林业厅科技推广四等奖。
七、水产技术
缢蛏养殖技术 50年代,县水技站总结推广缢蛏养殖“水、岸、改、深、种、出、管、防”8字高产技术经验。60年代初,开展“蛏苗附苗平畦预报”和推广氰化钠毒杀油龙(蛏的敌害),促进蛏苗生长和缢蛏丰产。70~80年代,县水技站推广“蛏埕轮种轮休制”和“蓄水养蛏”技术。后者1982年获福建省水产厅科技成果推广四等奖。
海带南移养殖 1958年,由晋江专署组织惠安、晋江水产科技人员到辽宁省大连学习海带南移养殖技术,运回首批海带苗。惠安首先在后龙海区试养成功。
贻贝育苗及养殖技术 1975~1980年,县水产局水技站李丕廉、胡嘉文承担晋江地区科技项目,开展翡翠贻贝海区附苗和人工养殖试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1981年,县水产局陈明发等从广东省引进华贵栉孔扇贝亲贝繁育,在肖厝湾海区进行单养和与海带套养试验成功。1982年,“贝藻间养技术”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业科技推广奖。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龙祥
相关人物
江雪华
相关人物
黄水土
相关人物
王清
相关人物
杨家育
相关人物
黄友金
相关人物
许高明
相关人物
吕飞
相关人物
李丕廉
相关人物
胡嘉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城关公社霞东大队
相关机构
东岭公社潘湖大队
相关机构
惠安县农业局
相关机构
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相关机构
福建省农业厅
相关机构
湖南省农科院
相关机构
惠安县科技情报室庄兴...
相关机构
泉州市农科所
相关机构
泉州市科委
相关机构
福建省林业厅
相关机构
惠安县林业局
相关机构
惠安县水产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许镇镇
相关地名
莆田市
相关地名
湄洲镇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江西省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同安县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崇武镇
相关地名
赤湖镇
相关地名
大连市
相关地名
龙海区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惠安县耕作制度
相关专题
水稻栽培技术引进
相关专题
大豆栽培技术引进
相关专题
惠安花面豆
相关专题
早稻“洛阳1号”
相关专题
甘薯良种引进
相关专题
大麦良种引进
相关专题
杂交改良
相关专题
人工授精技术
相关专题
缢蛏养殖技术
相关专题
海带南移养殖
相关专题
贻贝育苗及养殖技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