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篇 科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428
颗粒名称: 第三十一篇 科技
分类号: G322.757
页数: 35
页码: 918-952
摘要: 本篇主要介绍了惠安县构的科研成果、科普活动、技术引进与推广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科技 发展情况 惠安县

内容

惠安受到南迁晋民(约公元307年)带来中原铁制农具等先进工具及技术的影响,经宋、元、明时期的发展,科学技术进入初兴时期。
  明末至民国时期,由于朝政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社会动荡,尽管20世纪初境内出现修筑公路,组建汽车公司;购进机器,纺纱织布;使用牛痘防疫,用西药治病等,惠安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依然缓慢。直到1949年,全县仅有少数几个医务人员,科技人才奇缺,农、林、渔业长期沿用传统生产技术,科技总体水平低下,生产力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建立管理机构、科研机构,现代科技逐步发展。50~60年代,大搞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兴建乌潭、菱溪水库等,农业科技有较大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惠安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惠安科技事业进入全面振兴与初步繁荣时期。80年代以后,中共惠安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一系列发展科技工作的决(规)定,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普宣传,开展科技示范乡建设,奖励科技成果和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至1989年,全县已有各类专业人员9394人,其中自然科学科技人员2964人;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48项;先后获得县以上政府表彰的科技成果117项,其技术水准达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的1项,属国内首创的3项,属国内领先地位的2项,国内先进水平的5项。科技事业的进步,有力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一章 机构队伍
  第一节 科研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安未设立研究机构。1950年秋,在黄塘林口村筹建县水土保持实验区,开展马尾松等引种试验。1952年春,实验区撤销,改办惠安县苗圃,开展造林、育苗试验,举办林业技术培训,为惠安早期的农林科学试验基地。
  1958年以后,相继成立县水产实验所、县中医研究所、县医学科学研究所、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县水土保持试验站、县农业机械研究所、县科技情报研究所以及县农业、林业、水产技术推广站,县淡水实验场等。1987年,创办民营科研所,至1989年5月,全县有民营科研机构5家,其中惠安县龙山石雕工艺研究所是全省首家民办研究所。
  一、惠安县水产实验所
  1953年6月,福建省农业厅水产局在崇武设立水产生产指导站。1954年5月,更名为惠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1959年8月,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更名为惠安县水产实验所,隶属县人民政府水产科,配备科技人员5名,有渔民出身的技术干部4名,开展水产科技实验、成果推广和科技普及。1964年6月,水产实验所再更名为惠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1968年,机构撤销。1975年3月起,正式恢复惠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二、惠安县中医研究所
  1959年12月成立,隶属县卫生局。该所积极开展访贤活动,发掘、收集、整理民间单方、验方、秘方和应用中草药经验,推广“一根针、一把草”,交流中医信息,总结老中医学术经验。1960年10月,创办《惠安中医药》刊物。1959年12月及1960年5月编印《民间验方》2集,共收载166方。1962年撤销,并入惠安县医学科学研究所。
  三、惠安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1960年成立,与县农技站合署办公,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活动。1975年7月,重新成立惠安县农科所,隶属县农业局。有试验水田26亩,玻璃温室1座。80年代以来,该所承担省、市、县科委以及中国农科院、福建省农业厅、省农科院下达的科技项目,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良种引进、区域试验和栽培技术研究。1988年后,先后2次被授予泉州市科技先进集体和科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四、惠安县医学科学研究所
  1960年成立,隶属县卫生局,开展肿瘤、高血压普查工作,编印《惠安医药资料汇集》2集,出版孙松樵著的《樵叟医话》一书,组织学术讲座,推广新技术、新疗法。1963年撤销,1974年重建。1982年6月,机构撤销,人员归入惠安县卫生进修学校。
  五、惠安县淡水实验场
  1964年1月,经福建省水产厅批准,惠安县淡水养殖场改称惠安县淡水实验场,事业编制,隶属县水产局。以从事鱼苗培育为主,承担新技术和新品种实验任务。1971年,更名为地方国营惠安淡水养殖场,改为企业经营单位。
  六、惠安县农业机械研究所
  1978年7月成立,隶属县农机局,开展农业机械推广、农机人员培训和科研试验。1980~1983年,承担福建省农机局下达的“甘薯生产过程机械化”研究试验课题,研制出地瓜起垄机样机。1984年机构撤销,人员并入县农机局。
  七、惠安县科技情报研究所
  1978年9月成立,隶属县科委。1987年10月,更名为惠安县科技情报所。开展科技情报的搜集、加工、整理、传递和科技情报调研,编辑出版《惠安科技》、《资料与建议》、《科技信息动态》、《实用技术资料》等。1987年8月至1989年4月,分期分批在南埔、小岞、洛阳、螺阳、东园、东岭、黄塘等7个乡镇和山腰乡坝头村建立科技信息站,配备兼职信息员,举办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
  第二节 科技队伍
  历朝以来,惠安的能工巧匠不乏其人。最著名的当数清代康熙年间的石雕圣手李周,清末的建筑大师王益顺等,但总的来说县内技术人才匮乏。民国期间,重视师范教育和水产职业人才的培养,其他技术人才仍较缺乏,科技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吸收、培养、使用。至1954年,全县有计划分配的大中专生十几个人,充实到学校、农业、林业、水产等部门。自50年代初开始,政府的有关部门注意从有经验、有技术的农民和林业工人中招聘技术员,仅林业就有半脱产的64名;50年代后期,工业大发展,又从工人中选拔一批能工巧匠作为工厂的技术骨干。1958年,县水电局创办水利学校,培养一批技术力量。此后,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加,至1963年全县已达103人。1965年,县林业局招聘18名专职人员组建规划队,70年代先后转为工人或技术干部。1970年始,县农业局招聘农民技术员,截至1983年共招聘56人。
  1971~1978年,先后从外地调入工业、农林水、医务等技术人才160多人。
  1976~1988年,全县共安置军转技术干部93人到各对应行业的技术部门。1981~1988年,全县共接收工业、农林水、医疗卫生、财务、统计等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1048人。
  1981~1989年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394人,其中农业270人、林业65人、水产50人、水利水电139人、工业369人、建筑789人、交通通讯53人、医卫987人。
  第二章 科普活动
  第一节 科学普及
  一、科普宣传
  1981年,县科协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县科协创办2开油印小报《惠安科普》。1985年该报更名为《登科山》,改为4开4版铅印小报,每季度出版一期,年发行量1.2万份,发行范围为各乡镇、中学、学区、县级机关各部门,同时与全国有关省市科协系统交流。
  80年代,县科协先后配备科普宣传车、16毫米电影放映机、大1/2录像机、电视机各1部,以及活动科普宣传架一套,同时在南岭桥街道一侧设立科普专栏1座。县科协利用科普车,到全县各乡镇巡回宣传展出科普图片近20场;在螺城大街、农村空地、厂矿广场放映科普电影、录像30多场;利用小报专栏、广播,发表科普文章千余篇,科普图画几十幅,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把科学知识、科技成果、信息以及新产品、新技术及时传播给千家万户。
  县科协下属25个学会(协会、研究会)利用期刊、墙报、上街宣传等形式,开展内容广泛的科普宣传。县医学会、县护理学会在县医院宣传栏里,开展医卫科普宣传近百期;其内容丰富,版式新颖,得到市科协的好评。1980~1988年,县卫生防疫站编写《惠安卫生》小报62期9.5万多份;出版《卫生墙报》78期,该刊图文并茂,文章短小,内容新颖,常常吸引行人驻足观读。
  全县19个乡镇(场)科普协会利用墙报专栏、广播及各种会议,宣传农业科技、反对封建迷信。1989年,山腰盐场、辋川、黄塘、南埔、涂岭、东岭、螺阳、螺城、崇武等9个乡镇(场)科普协会创办科普小报,总印数在3000份左右。
  此外,还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提高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在全县建立以乡镇文化站为依托,各中学群测点为纽带,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地震科普宣传网。利用有线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电影幻灯等进行地震科普宣传。从1972年以来,放映电影、幻灯60场,出版黑板报、专栏115期,广播几百次,发放地震宣传材料200多册。1986年8月,县地震办在有关单位协助下,举行“惠安县青少年地震科学知识智力竞赛”。1986年,县地震办编印的《地震知识》科普小报获福建省地震局科普宣传三等奖。
  二、科普创作
  50年代,曾担任惠安县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委员会(县科协前身)主任委员的惠安一中教师连家瑶编辑出版泉州早期的科普读物《课外知识》共6集,开始科普创作与宣传活动。80年代以来,惠安科普创作逐渐增多。县卫生防疫站庄雨斌撰写卫生科普文章1000多篇,分别发表在《登科山》、《健康报》、《福建日报》、《福建科技报》等报刊。山腰盐场刘荣旗撰写科普文章多篇发表在报刊上,其科普文章《清晨,晶莹的露珠》获1986年福建省科普作品三等奖。
  三、科技培训
  80年代开始,全县开展大规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全县各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开展茶果种植、畜牧兽医、真菌培养、淡水养殖、家电维修、农用机械、毛线编织等实用技术培训。1986~1989年,共办班400期,培训3万余人。与此同时,粮食、商业、供销、工商管理等系统的职业学校也开展技术培训。1988年,这些学校的中级技术培训6个专业405人,经市统考有215人取得中级技术合格证书。此外县科协及其系统自办或与县业务主管部门联办的短期技术培训,有水稻、甘薯、花生栽培,玉米套种,优化施肥,牡蛎吊养以及电焊、计算机、节能灶等近30期次培训班。
  四、科技咨询
  1985年以来,县科协及其系统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其中有决策咨询、技术咨询服务和为法庭提供技术依据咨询等。
  1985~1989年县中医学会撰写的《惠安中医发展规划》、县盐学会撰写的《惠安盐业发展规划和战略对策》、县水产学会撰写的《惠安水产发展和远景》、县畜牧兽医学会撰写的《惠安沿海养禽专业户的调查及改进生产的意见》和《珍珠鸡的引进及推广展望》、县水电学会撰写的《惠安县2000年、2030年供水工程的规划报告》和《惠安县氯碱厂供水工程可行性论证》等,都为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89年,县科协编印《惠安科技工作者建议》2期,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1987年10月,惠安县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开始技术咨询服务。该中心程春成工程师为晋江怡宾华侨罐头厂提供生产工艺咨询,使该厂由一个乡村糖果饼干小厂发展成为年产值1000多万元的外向型罐头企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1988年该项目获福建省科协优秀科技咨询成果三等奖。
  五、科技交流
  (一)技术输出
  甘薯栽培技术输出17世纪初期,日本国北谷间切野国村(现冲绳县嘉手纳町)野国总官从惠安带去甘薯种及其栽培技术,在琉球种植,并传播到日本全国各地。
  水稻栽培技术输出1968年4月至1970年7月,南埔乡农民技术员林福太由农业部选派,赴马黑托加布古农场指导水稻种植,创造水稻单季亩产502.6公斤新纪录。1972年2月至1975年10月,县农业局科技干部林先民由农业部、外经部选派,赴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指导水稻栽培技术,在800亩示范片中比当地亩产提高4倍,其中有6亩水稻单季亩产584公斤,创该国最高纪录,受到圭亚那经济发展部及国家大米公司的表彰。
  沼气技术输出1988年4月,县沼气站技术人员柳德聪由农业部选派,赴布隆迪传授建造沼气池和节能灶技术,指导建造中国水压式砼浇注结构沼气池27口,总容积1510立方米;同时培训一批沼气技术人员,受到该国政府的高度赞扬。
  医学技术输出1989年12月,县医院妇产科刘清珠、眼科刘建南参加中国援助塞内加尔医疗队。在该国齐甘绍尔市卫生中心“肃静医院”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他们2人同医疗队其他人员一道,克服各种困难,出色完成任务,塞内加尔总统乌夫亲自签署嘉奖,授予全体医疗队员“国家级狮子勋章骑士勋位”。
  (二)科技考察
  1957年6月,苏联防疫专家舒那耶夫教授等3人来惠安考察鼠疫防治工作。
  1965年5月,福建省科委、省人委农林水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组成山地利用与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到惠安进行综合考察。
  1982年11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处长帕斯特·哈杰德等3人,前来惠安考察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1985年5月30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林业专家肯·弗尔顿等,到弄内、石井、赤湖3处考察柠檬桉等造林技术。
  同年6月,应惠籍旅居菲律宾华侨庄鼎水邀请,由刘木连、许荣源、汪进兴3人组成水产考察小组前往菲律宾参观斑节对虾、石斑鱼等养殖。
  1985年11月和1986年9月,辋川盐务所王水建、县盐管处庄志达分别随省盐务局组团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考察盐业生产。1987年2月,县盐管处柳清珍随省盐管局局长前往菲律宾考察盐业生产。
  1988年7~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所和北京大学2个考察组56人,对湄洲湾大气污染、气象等进行科学考察。
  1989年6月,应华闽(集团)有限公司邀请,黄炯辉、李清炳、陈新兴、王其文等对印尼雅加达、泗水、巴仓里等地进行渔业考察。
  (三)学术交流
  1958年3月24~26日,晋江专署水产科在崇武召开墨鱼捕捞技术观摩会议,晋江、莆田、东山、惠安等县近20人参加会议。
  1958年6月,省卫生厅在惠安召开福建省新法接生普及现场会。
  1959年春,省林业厅在惠安召开沿海21县(市)木麻黄育苗现场会,推广惠安县苗圃培育木麻黄经验。
  1963年1月,惠安工区庄木金到广西桂林参加全国公路会议,介绍惠安工区的养路技术。
  1982年10月,县林业局许高明参加在浙江省雁荡风景区召开的全国桉树学术讨论会,介绍惠安柠檬桉引种栽培技术。
  是年,县卫生防疫站郭景祥参加在湖北襄阳召开的全国计划免疫工作会议,其文章《我们是怎样开展计划免疫工作的》入编会议论文集。
  1984年5~6月,上海新华医院吴裕浩主任医师带队到县医院推广输卵管药物粘堵术,成功率93.6%。该方法具有不开刀、安全、有效、痛苦少、不住院等优点,但术后较难复通,仅适宜二胎以上的育龄妇女。
  1984年7月上旬,全国第五次桉树学术讨论会在惠安召开。
  1984年7月23日,惠安县被福建省科委列为浅海滩涂综合技术开发研究试点县。11月14~16日,省科委、省水产厅科技处、晋江地区科委等14个单位在惠安召开浅海滩涂技术开发论证会。
  1985年12月25~28日,省水产厅在惠安召开褶牡蛎养殖方法改革推广现场会。
  1986年,福建农学院和外国有关专家专程来惠,了解惠安植保站在防治花生病害研究中筛选出最佳农药“百科”的情况,并进行交流座谈。
  1989年6月16日,福建省卫生厅在县医院召开医院微机应用于《医院标准化管理》鉴定会。
  1989年,县精神病疗养院庄腾方参加全国民政系统第三次医学学术交流会,在会上宣读他撰写的论文《康复之路的三年实践》,与会专家学者肯定他为“为衰退精神病人的康复提出一条新路”;县医院许如琛先后参加全国中老年妇女保健学术会议和全国妇科剖宫产学术研讨会,并以论文《老年妇女子宫脱垂87例病因及疗效分析》、《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唇针电麻的体会》分别参加会议交流。
  六、青少年科技活动
  1984年,根据晋江地区科协布置,县科协等组织青少年参加全省“爱科学月”活动。同年10月,惠安一中计算机兴趣小组被评为福建省青少年“爱科学月”活动先进集体。
  1985年,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成立以后,在全县少年科技辅导活动中,开展“三小”(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活动、生物科技活动、航模制作表演以及数理化、地理、计算机等学科比赛。至1989年,全县青少年在参加各项科技活动时,获得市级以上竞赛奖励的37人,获得省级奖励的4人,有2人获全国中学生“智化杯”竞赛二等奖。
  第二节 科技示范
  一、科技示范乡镇
  1987年10月,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科技示范乡镇工作会议确定,螺阳乡、东园乡为全省首批科技示范乡镇。通过成立乡镇科技领导小组、乡镇科委,配备科技副乡镇长等措施,加强科技领导,从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推广科技成果,实施“星火计划”,组织技术培训等,以促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让这些乡镇在科技进步方面起示范、辐射作用。
  二、粮油丰产示范片
  1986~1989年,全县分别建立大麦、小麦、甘薯、玉米、大豆、花生等6个丰产(或规范栽培)示范片,每个品种每年示范片的面积从0.5万多亩到6.4万多亩不等,累计大麦、小麦、甘薯、玉米、大豆、花生示范面积分别达4.10、3.18、0.95、2.51、2.23、12.96万亩,增产大麦26.13万公斤、小麦130.51万公斤、甘薯23.7万公斤、大豆90.78万公斤、花生209.11万公斤,套种玉米总产244.51万公斤。
  三、科技示范户
  农村科技示范户是1986年落实生产责任制后应运而生的。1988年,全县有农业科技示范户560户,林业科技示范户65户,畜禽专业户160多户。著名的农业科技户有:肖厝村的肖斌德(1954年创造甘薯多叉苗栽培法)、南埔岭头村的林德枝(1969年选育大豆良种“花脸豆”)、山腰前黄村黄炳炎(1969年杂交培育抗瘟甘薯良种“176”)、南埔柳厝村连德玉(1981年选育出甘薯优良品种“新选8号”)、辋川更新村陈金成(1980年试验推广花生小畦双行密植法)、螺阳前型村张妈成(1959~1965年推广应用“甘薯堆”栽培法)、东岭潘湖村吴却示(1977年创旱地一年三熟制亩产超吨粮)、螺阳霞东村吴成土(1976~1984年,带领全村创麦、稻、薯三熟三高产,亩产粮超1.5吨)、净峰上村村周亚西、张坂玉塘村骆丽琼、涂寨庄内村庄瑞兰、南埔介山村柯清桂等。著名的畜禽业科技(专业)户有:山腰庄志元、庄绍军父子,螺阳庄汉青等。著名的林业专业户有:山霞安固村曾志宗、涂岭路打村黄奕卿等。
  第三章 科研成果
  第一节 农业技术科研
  一、栽培技术
  甘薯栽培技术 1958年以后,惠安科技人员致力于甘薯栽培技术的探讨与研究,主要有:推广“多叉苗”、“人”字型假多叉苗及双行密植;改斜插薯蔓苗为平插,增加入土节数,提高甘薯结薯数;采用“甘薯堆”栽培方式,施下包心肥。1976年,东岭公社赤石村以此法种植1.21亩“新种花”甘薯,平均亩产6052公斤。1960~1965年,县农技站谢桂武开展甘薯空株原因调查,提出防止空株的技术措施。1960~1963年,县农技站江雪华开展甘薯摘心试验,获得增产,1964年在全县示范推广。
  水稻栽培技术 1983年,县农业局谢桂武、林先民等开展早稻抗涝性调查,提出涝害保产技术措施,1984年其论文《早稻孕穗结实期涝淹损失及补救措施的调查研究》,获福建省农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花生栽培技术 自60年代起,开展以合理调整花生个体与群体结构为主要课题的研究。1964年,试验花生穴播二粒种子。1966年,张坂公社玉塘大队等7个生产队采用该法及其他技术措施,开展花生高产栽培试验;70年代,花生亩产高达362公斤,该课题列为晋江地区科技计划项目,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0年,推广花生小畦双行密植法,畦宽85厘米,每畦播种2行,行距30厘米,株距6~8厘米,每亩播种2.2万穴。同年,县花生协作攻关组通过试验,提出“花生三·五栽培模式”,实行栽培花生和套种甘薯并举。1989年全县共推广该模式花生种植面积9万亩。
  海滩地甘蔗栽培技术1976年,惠安糖厂陈春元等人在“五一”垦区海滩地试种甘蔗获得成功,其论文《围垦海滩种蔗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发表在《甘蔗糖业》(1983.1)。
  二、新品种研究
  早稻“惠农早1号” 1975~1982年,县农科所郭金定等采用不落籼与红410杂交技术育成中熟早籼“惠农早1号”。该品种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大面积种植。该项技术成果1988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甘薯“惠薯3号” 1980年起,县农科所庄秋金、张青山和县农科站郑世玉等人承担泉州市科技项目,应用有性杂交技术育成惠薯1、2、3、4号等甘薯新品种,其中“惠薯3号”采用岩齿红与假芋薯杂交育成。该品种丰产、优质、抗瘟性强。该成果1988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甘薯“176” 1969年,山腰公社前黄村农民黄炳炎采用豆沙薯与甘薯86杂交技术育成“176”甘薯新品种。该品种抗薯瘟性能好,在全省有13个县推广种植,至1989年累计种植面积25万亩。
  早稻“惠早术” 1982年,辋川公社陈庄村农民庄续全从V20保持系中发现一穗属于糯性变异单株选育糯稻新品种“惠早术”,经鉴定,表现早熟(全生育期110天)、高产、抗性好,惠安其他地区和莆田均有推广种植。
  三、农药使用及施肥技术
  60年代初至70年代,县土肥站开展大豆、花生、水稻、大小麦及甘薯施用氮肥和磷肥增产效果试验,取得氮肥增产率:水稻15%、甘薯和小麦15%~25%;磷肥增产效果显著。1974~1980年,县农业局试验推广花生、大豆施用钼酸根瘤菌剂,累计施肥面积20万亩,花生平均增产12%。该项目1981年获得福建省农业厅推广应用四等奖。1980年,在黄塘乡开展氮、磷、钾混合配比施用的肥效试验研究,取得成功。1987年始,县土肥站郑燕远参加福建省农科院主持的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经过112次田间试验“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得出结论:施硼肥增产率水稻9.2%、小麦17.6%、花生9.2%、大豆19.5%;施铜肥增产率水稻7.8%、小麦5.9%、花生13.5%、大豆17.6%;施锌肥增产率水稻8.2%、花生12.1%等成果。1989年该项目获国家星火二等奖。
  1981~1984年,县植保站探索花生锈病发病规律,通过防治试验,筛选出最佳农药“百科”。这一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注意,1986年,福建省农科院及外国有关专家专程来惠安进行现场鉴定。
  四、禽畜孵化技术
  1987年春,山腰种鸡场在县畜牧兽医学会和县电子学会协助下研制出造价低廉、操作方便、性能可靠的一次可孵化3600枚鸡(鸭)蛋的拼装式“F3600型自动孵化机”。1988年12月,正式通过市级评审,性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1988~1989年,螺阳乡侨群珍禽养殖场开展珍禽苗开放式隧道沼气结合煤灶余热蒸汽孵化试验,获得成功。番鸭、七彩山鸡、珍珠鸡受精蛋的孵化率分别为83.7%、87.2%及89.3%;孵化能源成本降低90%左右。
  五、苗木繁育技术
  容器育苗 50年代,县苗圃采用两个半圆的瓦管(俗称瓦筒)合为圆筒容器,装上肥土,培育单株速生和侧根少的树种,分开瓦管后带土造林。60年代初期发展为营养砖(用砖围成)育苗。70年代采用稻草、泥浆和塑料薄膜为材料做成营养篮、营养杯、营养袋等,培育根少和引种的珍贵新树种。80年代采用塑料袋,制成内装氮、磷、钾成一定比例,土杂肥、化肥匀拌的培养基的不同规格的“容器”。这些育苗法不占耕地、造林成活率高、不受季节限制、成本低,可实现育苗工厂化。1986年,县林业局许高明等根据惠安容器育苗方法编写的《林木容器育苗方法》编入福建省林学会编辑的《经济树种嫁接和育苗》一书。《林木容器育苗方法》由福建省科协普及部编印作为农村实用技术资料,被福建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编为教材。
  全光培育杉木实生苗1957年,县苗圃五社分圃,利用对立地、土壤、基肥、播种期等方面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开展全光培育杉木实生苗试验,获得成功。1958年,这一成果参加林业部举办的展览。
  六、余甘研究
  1981年始,县农业局经作站王浴沂等对余甘品种资源进行调查,从中选育出优良单株“惠安19”,后经审定命名“兰丰余甘”。县农业局经作站科技人员对余甘的植物学形态特征、抽梢结果习性和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推广切接、腹接、芽接、小苗嫁接技术和壕沟种植等余甘栽培技术,变野生余甘品种为人工培育良种,进行园艺性栽培。这些研究成果收进该站编写的《惠安果树》(1989.4)“余甘”一章内。
  1984年以来,开展余甘保健系列产品研究,成立余甘冲剂攻关课题组,开发出余甘糖水罐头、余甘原汁、余甘津、余甘蜜饯、甘草余甘等制品。
  1989年,县水土办陈金华等开展野生余甘资源调查,提出开发利用余甘的途径。
  七、植保技术
  甘薯病虫害防治技术 1964年,县农技站开展红蚂蚁防治甘薯基螟和白僵菌防治甘薯小象虫试验;1977~1981年,县农技站王清中等人开展豆沙薯抗瘟性鉴定以及甘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试验均获成功。1980年分别获福建省农业厅技术推广三、四等奖。
  木麻黄虫害防治 1961~1963年,县林业科黄炳勋等在赤湖林场开展木麻黄害虫星天牛生活习性及防治试验。1982~1987年,赤湖林场黄远辉、县林业局杨月娥等与福建省林科所合作,在国内首次系统开展木麻黄多纹豹蠹娥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该成果198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褶牡蛎养殖技术
  宋代,惠安已有以石为基质的牡蛎人工移殖技术。民国以前,传统的牡蛎养殖采用块石排放或条石“竖株”。民国后期,割山等地采用石条横架的“塔桥”式养殖牡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自50年代始,县水技站总结推广褶牡蛎养殖“选、移、竖、疏、管、防、精”7字高产经验。1964年,县水产实验所开展“褶牡蛎海区产卵附苗预报”获得成功。1980年后,惠安先后承担晋江地区、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开展褶牡蛎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及浅海、滩涂综合技术开发研究。1983年,在县水产局、水技站指导下,山腰庄宝元养殖联合体进行棚栏式挂养牡蛎,比条石养蛎增产2倍。与此同时,后龙诚峰大队刘金顺、刘静顺、刘清宗、刘玉荣等4人采用尼龙丝串结蛎壳作附着基质,缠绕于株式或桥式的蛎石间隙附苗养蛎成功。1984年,晋江地区水产局在惠安召开现场会并在全区推广。1986年,县水技站林永泉、胡嘉文等承担泉州市星火计划项目,将褶牡蛎这一养殖方法加以完善提高,在南埔、后龙、山腰3个乡,采用集中附苗、移殖挂养浮台式、棚架式、蛎石间挂式等养殖方法,分别比传统的株、桥式条石养殖法增产1~4倍。该项目1988年分别获福建省水产厅技术推广三等奖,“七五”期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1989年分别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由国家科委星火计划科技电视节目办公室委托福建省科技情报所摄制《牡蛎养殖新法》星火科技电视片。
  第二节 工业技术科研
  一、制盐技术
  宋代,惠安沿海地区已出现淋卤煎盐技术。元明时期,开始采用纳潮制卤、“静置”晒盐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盐技术不断改进创新,促进盐业生产的发展。
  旋盐技术 该技术依据天气情况和卤水饱和状况,科学地确定旋动卤水次数,造成卤水振荡,使卤水在饱和度较小的情况下析出晶核,以较低的结晶速度成长,可以提高盐的质量和数量。此项技术于1956年11月在省盐务局工作组协助下,由山腰盐场初步试验成功。19651978年,该场罗会明等继续对旋盐工艺进行试验研究,盐产量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该技术先后推向国内南、北方盐田,反映良好。1975~1978年,罗会明总结旋盐的原理及技术工艺,撰写论文多篇。同时,编著《南方海盐生产工艺学》,在国内盐场交流。
  滩晒天然精盐生产工艺 1984~1986年,惠安埕边盐场骆荣辉、惠安盐管处柳清珍等与福建省盐业公司研究所合作,改进传统的精盐生产二次重结晶法工艺,试验利用硋片坎结晶池直接滩晒天然精盐一次结晶法生产工艺,并成功地设计出反射式燃烧热风炉,制得一级精盐。该工艺降低能耗,减少设备,节约成本,综合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成果1988年分别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福建科技进步二等奖。
  保健低钠盐生产工艺 1983年,惠安盐管处辋川第一盐场柳清珍等对氯化钠、氯化钾分别精制,并加入硫酸镁,试产首批保健低钠盐。1985年6月投入批量生产。该产品经福州军区总医院临床试验,具有降低老年人高血压,减轻体重的疗效,并有调节人体钠、钾平衡的作用,可作为保健食品推广。该项目1987年由泉州市轻工业局组织通过技术鉴定。
  二、海洋化工技术
  盐卤化工生产技术 1958年以来,惠安化工厂开展盐卤化工综合利用开发试验,先后研制生产硫酸钠、氯化钾、氯化镁、碳酸镁等盐卤化工产品。1976年,惠安化工厂柳清珍、郑镇鑫以盐卤为原料,应用机械冷冻法制取芒硝;1979~1980年,试验成功高低温制硝生产工艺。1984~1985年,惠安化工厂与福建省盐业公司研究所合作,以盐卤为原料,应用氯气氧化、水蒸汽蒸馏法制溴获得成功。该项目1988年通过由福建省轻工业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属本省首创。1988年,惠安化工厂以盐卤为原料,应用高低温盐冻制工艺提取硫酸镁获得成功,产品出口东南亚等国。
  琼胶生产技术 1959~1960年,惠安农肥化工厂试用地产小石花叶及进口雪花菜制作琼胶成功。1979年,惠安化工厂潘锦文利用后期(俗称“末水”)坛紫菜制取琼胶,用热水提取紫菜多糖,经碱合剂处理,将紫菜胶改性为紫菜琼胶获得成功,1984年正式列入晋江地区科技计划项目。该项目通过1985年由晋江地区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经福建省科技情报所进行国际联机检索,为国内首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该成果1986~1987年分别获泉州市、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988年,惠安制碘厂柳良水等对末水紫菜提取琼脂的碱煮转化条件进行改革,改高碱(30%~33%)转化法为中碱(17%~19%)转化法,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1987~1989年,惠安化工厂潘继东等承担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研制成细菌学琼脂。
  三、染料及染色技术
  1981年,惠安布厂加强棉纱前处理、染料干缸还原、染缸操作、染后氧化及皂煮操作,创造出一套染纱好技术,该厂梁金发总结经验,并撰写论文。
  1989年,惠安源兴助剂厂以硬脂酸、乙二醇为主要原料,添加乳化剂等辅助材料,研制成功涂料印花A帮浆(乳化浆A),可用作涂料印花浆的增稠剂、去渍剂。同年,该产品通过由福建省石油化工厅组织的技术鉴定,获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
  四、机械制造技术
  (一)薯类加工机械研制
  1964年,惠安农械厂研制成钢针滚筒式薯类磨碎机。1965年,该产品由福建省科委情报所编入《福建省重点推广的农机具选编》。1972~1976年,惠安农械厂许清泉、蒋侃等研制的CP65-45型CP65-45A型手摇薯类切片机、41-30型薯类磨碎机,由机械工业部推荐,参加哥伦比亚、古巴、马里、香港等国际博览会或展销会;被认为是全国优秀农机产品。70年代后期,蒋侃、林春祥等承担机械工业部任务,研制成MQD-800型斜压式脚踏电动两用薯类切片机、MQD-800A型斜压式薯类切片机。该产品由机械工业部推荐,多次参加尼日利亚、哥伦比亚、澳大利亚、香港等国际博览会或展销会,并出口越南。
  (二)水利启闭机制造
  1958年以来,惠安农械厂先后研制生产螺杆式、卷扬式启闭机。1976~1977年,农业部指定惠安农械厂生产0.5吨启闭机及3种涵闸,援助塞拉利昂。1983~1985年,惠安水利工程机械厂许应松等与福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合作,研制生产QHP15T深孔闸门盘香式启闭机。该项目1987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小型拖拉机制造
  1973年,惠安农械厂试制红卫-12型12匹马力小四轮拖拉机。1975~1978年,该厂蒋侃、卢坤生等研制成工农-3型、福建-3型、福建-5型手扶拖拉机及其犁耙、收割、脱粒、运输、排灌等配套农具,实现一机多功能综合利用。1977年,工农-3型、福建-3型手扶拖拉机由国家一机部机械研究院编入《国内外农用小动力及其配套农具》。该厂研制生产的福建-5型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割晒机、圆盘脱粒机等收获机械,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HA7Y-1.5系列农用运输车制造 1985年,惠安农械厂卢坤生、王连兴等试制HA7Y-1.5型农用运输车,1986年3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平均先进水平。该项目1988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又先后研制成功五种系列农用运输车:HA7Y-1.5A(单排座2100)、HA7Y-1.5C(单排座3100)、HA7Y-1.5Z(自卸车)以及HA7Y-1.5SP(双排座)、HA7Y-1.5CSP(双排座3100)。1988年10月,这5种系列农用运输车通过省级技术鉴定,专家们认为,后三种产品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其余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平均先进水平。
  (四)文丘里麻石系列除尘器研制
  1986年,崇武麻石除尘设备厂开发研制文丘里麻石系列除尘器,其中WMA-4型除尘器获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
  五、船舶制造技术
  1984年,惠安造船厂建成M8102型147瓦(200马力)木质拖网渔船,采用压浪型船尾,具有拖力大、自由航速快和适渔性能好等特点,1988年被选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海洋机动渔船图集(群众渔业)》。
  1986~1987年,惠安造船厂王其文等设计建造M8401S型106总吨木质母子延绳钓机帆渔船,1988年通过由福建省水产厅组织技术鉴定,属国内首创的新型机帆渔船,其船型被编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海洋机动渔船图集(群众渔业)》。该成果1989年分别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建筑工程技术
  (一)古建筑技术
  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府蔡襄等组织能工巧匠在晋惠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建成的万安桥(今洛阳桥),桥长360余丈(约合1106米),宽1.5丈(约合4.6米),桥墩46座,为中国古代第一座跨海梁板式石桥。首创“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梁空以行”以及“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等工程技术和施工方法。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崇武名匠王益顺建成惠北峰尾东岳庙中亭的藻井顶盖。藻井俗称蜘蛛结网,是以千百块碎木凿为斗拱叠接而成的,成八角形,用三跳斗拱承托,逐层上收,绘以精美图案。与此同类的还有王益顺所承建的台北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八卦亭等二处八角藻井。
  (二)公路建筑技术
  1954年,惠安工区庄木金等试行弯弓敲石法及路面铺设磨耗层,并开展木桥防腐养护试验。1959年,路面磨耗层铺设及其养护技术在晋江专区全面推广。1960年,交通部授予惠安工区“全国养路红旗”。
  1979年,惠安公路段庄秀法等利用蒸汽雾化渣油的方法,研制成功以渣油为燃料的熬油设备及其蒸气雾化燃烧工艺,大大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效率。该项目1980年获福建省科技成果四等奖。
  (三)堤坝灭害技术
  1986年11月,乌潭水库邱经良等配合福建省水管技术服务中心研究提出“灭治堤坝白蚂蚁新方法——毒饵法”,技术成果通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七、石雕技术
  清乾嘉年间(1736~1821年),惠安五峰石雕圣手李周将绘画艺术应用于石雕工艺,使石雕风格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以石狮、石龙柱为代表,高浮雕的繁复造型。福州南郑会馆的李氏蟠龙柱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间,李周发明针黑白工艺,为影雕之雏形。
  1960~1962年,惠安石雕厂、五峰石雕厂、崇武石雕厂和溪底石雕厂等,先后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发展影雕和兼具圆、浮雕特点的灯笼系列产品。
  70年代,惠安石雕厂艺匠蒋友才在美术师蒋清奇指导下,把“针黑白”工艺发展创新为平面石雕艺术,并定名为影雕。
  80年代中期,惠安发明彩色青石雕。
  第三节 医药卫生技术科研
  一、医疗技术
  香草油治疗烧伤 70年代,县医院采用民间单方、验方,经临床观察、综合比较,研制出治疗烧伤药物——香草油。1977~1981年,县医院黄世民等应用香草油治疗烧伤624例,有效率达90%以上。
  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医术70年代以来,境内有机磷农药中毒现象屡有发生,县医院于进行抢救的同时,开展实验研究。1988年,该院叶传勇等经总结,提出改用定时定量静脉推注阿托品给药抢救法,成功率提高至92.3%。
  苋曲汤治疗急性肠炎 1980~1984年,县医院科技人员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发现苋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黄莲、杭芍、川楝有清热解毒理气止痛之效,二芽、山楂、建曲能消导和胃,遂即以苋为主药,辅以黄莲、二芽等药物制成治疗急性肠炎新方——苋曲汤。该药高效、便宜,无副作用,是治疗湿热型泄泻良药。
  腹膜外子宫腹壁固定术 1980~1985年,县医院妇产科和县妇幼保健所的科技人员,对子宫脱垂伴子宫颈延长患者采用腹膜外子宫腹壁固定术。该术式不必打开腹腔,也无须切除延长的宫颈,采用缝线(最下一针在宫颈部)固定子宫,效果显著,其特点是固定位置较高,不易复发。
  小儿急性扁桃体炎、黄疸肝炎治疗 1980~1987年,惠北华侨医院赵伟强应用自拟黄花赤芍汤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活血截黄汤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均取得显著疗效。
  空肠弯曲菌病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病的调查研究 1981~1983年,县卫生防疫站郭景祥、郑昌烈等与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合作,从惠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耶氏菌和空肠弯曲杆菌,并开展耶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弯曲菌宿主动物分布调查及其药物敏感性试验。耶氏菌病和弯曲病菌的调查与研究项目,分获1982年、1983年福建省科技成果二、三等奖。
  二、酒检测技术
  1985~1989年,县卫生防疫站张式金、陈朝阳等开展对酒类高锰酸钾、微量锰含量监测和真假酒鉴定研究,取得成果。1989年,骆建祥、张式金等采用褐藻酸处理酒中锰、铅的实验研究,获得成功。
  三、《计算机医院管理责任制软件》开发
  1988~1989年,县医院陈少忠等研制应用于财务、医药档案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医院管理责任制软件》获得成功,为全省首创。该项目1989年获福建省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四节 其他科研
  一、环保技术
  1985年,肖厝开发办曾仁昌和福建省环保科研所、厦门大学海洋系、晋江地区环测站合作,开展(肖厝厝)福建炼油厂污染物迁移扩散数值预测研究。该成果1987年获国家环保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气象观测技术
  1981年,崇武气象站王可英应用相关对比、相似分析方法,开展县内干旱分析和预报研究,提出干旱预报指标。该项目1982年获福建省气象局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2年,晋江地区气象台与崇武气象站合作,采用“完全预报”方法,试作坛紫菜人工养殖气象要素中期预报,拟合率达82.6%,其论文1983年参加福建省气象学术会议交流。
  1984年,崇武气象站黄景明建立MOS预报方程,用于紫莱采苗期气象预报,拟合率达86.5%,其论文编入《福建省专业气象预报方法选编》(1989年)。
  三、地震预测技术
  惠安县地震监测始于1972年。70年代中期,惠安一中王泽楚、惠安二中吴良禧等人,利用土地电、土倾斜和土应力等简要仪器进行观测地震前兆研究,撰写《方差分析周期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小电导与地震》、《几种土仪器对应地震的初步看法》、《磁偏角资料分析方法的探讨》等论文,分别发表在《地震战线》、《福建地震》、《泉州震讯》等刊物。
  1977年10月,惠安二中地震科研小组吴良禧等研制成悬丝式分量简易磁变仪。该仪器由垂直、水平和偏角三种分量磁变仪及记录器和光源等组成,应用于观测地磁场的变化情况,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同期,惠安一中地震测报组研制成感光磁偏角记录仪,应用于观测地磁场的变化情况,预测震情。1982年,惠安二中、惠安一中地震测报组编制的地磁观测资料获晋江地区地震办评比二、三等奖。
  县内的惠安一中、惠安二中、惠安五中三个地震微观点为1974~1988年测报骨干点,还有洛阳养殖场、养鸭场二个地震宏观点。他们分别获福建省地震系统先进测报组称号4个组次,地区地震系统先进测报组称号14个组次,县级地震系统先进测报组称号17个组次,其中惠安五中地震测报点二次获省地震系统先进测报组称号。
  四、基础资料调查成果
  (一)农作物病虫害普查
  1978年及1986年,县植保站开展2次普查,得出结果,县内主要有病、虫、草、鼠等四害。1963~1987年,县植保站先后整理编辑“1963~1970”、“1971~1978”、“1979~1987”年3个时期全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科技资料3本,为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提供依据。
  (二)水土流失调查
  1954年,开展全县第一次水土流失调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70%,强度流失达106万亩。通过调查和规划设计,由蒋济良撰写《惠安水土流失与治理意见》一文。1965年,省山地利用水土保持考察队对惠安进行水土流失考察,在其《山地利用水土保持考察报告》中指出:惠安水土流失524.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1%,其中山地水土流失261.5平方公里。1984年,开展第二次全县水土流失调查,水土流失面积82万亩,其中强度流失面积46.3万亩,轻度流失35.7万亩。
  (三)土壤普查
  1958年8月,开展第一次全县土壤普查。1982年夏,开展第二次全县土壤普查。查明全县耕地土壤有5个土类,8个亚类,15个土属,35个土种;林业用地土壤有3个土类,5个亚类,13个土属,并编写附有《惠安县土壤图》、《惠安县土壤养分图》、《惠安县土壤利用分区图》的《惠安土壤》一书。
  (四)森林资源普查
  1973年,第一次全县森林资源普查测得:森林覆盖率达到31%,绿化程度94.7%,木材蓄积量37870立方米(胸径8厘米以上林木)。1987~1988年,开展第二次全县森林资源调查,统计结果:森林覆盖率为29.4%,绿化度为83.3%,蓄积量(胸径5厘米以上林木)为387040立方米。
  (五)林业区划
  1958年,福建省林业勘测设计院为惠安沿海防护林进行规划设计,完成《固沙造林与农田保护林》设计任务书。1982年,县组织林业区划队伍,在省院的协助下,基本摸清全县林业用地土壤、森林植被情况,收集地貌、水文、气象、社会经济、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等有关资料,加以科学分析和综合,把全县划为3个区即:西北部低山水源涵养林、用材林、薪炭林区;中部丘陵薪炭林、水土保持林、经济林区;东南部沿海防护林、薪炭林区。该项区划于1984年通过省、市林业部门验收。
  (六)牧草资源普查
  1983年,县畜牧兽医站对全县草场进行普查,调查结果:全县草场及零星草地面积346566亩,相当于42609头标准黄牛单位,其中5000亩以上的草地2片,1000~1500亩的14片,300~1000亩的11片,300亩以下的202片。
  (七)水资源调查与水利化区划
  1984年,县水利电力局组织科技人员,根据气候、水文、溪河等资料评价、核实调查情况,经过全面综合分析,撰写出《惠安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化区划报告》。该报告获泉州市水利学会“1985年水利科技成果”三等奖和省水电厅“1986年县级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水利区划”二等奖。
  (八)综合农业区划
  1983年9月至1985年3月,县综合农业区划编写组在对全县种植业、林业、畜牧、土壤、水利、渔业、乡镇企业等12个专业的调查和区划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惠安县综合农业区划》一书,规划“惠西北低山丘陵果林粮牧双季稻区”、“惠中平原丘陵轻工果牧粮油蔗水旱轮作区”、“惠东南低丘台地建筑轻工粮油旱作区”、“惠东沿海养殖捕捞水产品加工渔业区”等4个农业综合分区以及各分区的发展构想。
  (九)农业气侯区划
  1981年8月至1985年3月,进行县级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农业气候区划。该项目通过福建省气象局和晋江地区农业区划办公室联合组织的验收。
  (十)中药资源普查
  1986年9月成立县中药资源普查队,聘请老药师担任指导,经过9个多月深入实地踏勘,走访药农,查明惠安有中药资源398个品种,其中植物药材321品种,动物药材28个品种,矿物类5个品种,总储量为35.38万公斤。根据普查结果,整理编绘出《惠安县药材重点品种分布图》、《惠安县中药资源普查区划图》、《惠安县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报告》、《惠安县中药资源普查目录》、《惠安县中药资源普查新品种汇编》、《惠安县中药资源普查混淆品种鉴别》、《重点品种黄枝子专题报告》、《海蛇资源开发与利用报告》、《惠安县单品种药材分级产量分布图》等9种图文资料。县中药资源普查队1987年获省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省经委授予的“福建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单项奖”。
  (十一)渔业调查
  民国21年(1932年)12月5日至18日,集美水产学校林泉歧于崇武一带进行渔业调查,写成《惠安县渔业》一书。全书分渔区、渔场概况和渔业种类三部分。
  1953~1954年,县水产工作组(水产科)和水技推广站在深入渔村,查清渔船、渔具、渔汤、渔法、渔期、水产品等情况后,按系统撰写专题资料,汇编为《惠安渔业概况》1~4期。1983年,惠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调查全县渔具,编写关于惠安县海洋渔具的结构、装配、渔期、渔法、技术改进等文章,并附以材料表及模式图。
  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县渔业区划组撰写出《惠安县渔业资源调查与渔业区划报告》,经晋江地区农业区划办、渔业区划办、水产局验收通过,符合省订标准。该报告系统介绍惠安各类水域资源、生物资源,以及自然资源条件和利用情况,同时提出六个不同资源渔业区划及其今后的发展途径。
  1989年4月,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编写《惠安县浅海滩涂技术开发资料汇编》一书。汇编收录:惠安县浅海滩涂技术开发验收大纲、科技三项费用专项合同书、惠安县浅海滩涂技术开发工作总结、惠安县褶牡蛎养殖方法改革、惠安县紫菜加工技术、惠安县尼罗罗非鱼海水养殖、后期紫菜制取琼胶工作小结及褶牡蛎养殖方法改革经济效益证明等有关资料的附件。
  五、技术标准制定
  1981年,惠安塑料制品厂张振东等起草省级企业标准闽Q/SG423-81《尼龙牙刷》,1983年获福建省优秀企业标准四等奖。1982年,县种子公司骆祥桂参加起草省级企业标准《福建省农作物种子标准》,该标准由福建省计量局批准发布。1984~1987年,县农业局农技站张惠山等参加制定省级地方标准《花生栽培技术规范》。
  1986年,县畜牧兽医站石灿辉、许芬成、何秀样起草省级畜禽地方标准FDB/NY1713-86《戴云山羊》。
  1986年,县林业局许高明、林世朗、庄锦春起草省级地方标准FDBT/LY3-86《木麻黄护林技术》,198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年,县盐管处柳清珍、辋川第一盐场郑良元起草省级地方标准FDB/QB1738-86《保健低钠盐》,1989年获福建省标准化科技进步三等奖。
  六、专利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指示灯张坂镇玉埕附中教师苏锦彬研制的“LED”指示灯,1986年6月被国家专利局批准为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86204327.1,系惠安第一个获批专利。该专利已由厦门市英元工贸公司购买批量生产。
  钢楔眼插片1988年以来,东园镇下垵村石工江显秋研制成功钢楔眼插片在惠安部分采石场应用,配合使用电钻、凿岩机劈裂石材,可提高工效2倍,减轻劳动强度,从而改变传统手工采石工艺,向机械化采石方向发展。1989年11月,国家专利局根据申请批准为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88201.53.9。
  第四章 技术引进与推广
  第一节 农业技术引进推广
  一、耕作制度
  民国时期,惠安多数耕地为一年二熟制,部分作物为一年一熟制。1949~1969年,发展为一年三熟制,农地为大豆一甘薯(豆薯)一大麦(或豌豆);水田为早稻一晚稻—蚕豆(或小麦)或早稻—甘薯(稻头薯)—大麦(或蚕豆)。1970~1979年,出现一年四熟制,农地种花生(花生畦中套种甘薯,花生沟间种高粱)—甘薯(花生薯)—大麦(或豌豆);水田种早稻—甘薯(稻头薯),(稻头薯畦腰间作秋大豆)—大麦。1980年以来,全县推广套种,有二分之一耕地由一年三熟改为一年四熟制。在改进耕作制度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975~1977年,城关公社霞东大队承担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小麦—水稻—甘薯三熟三高产试验,创造出全年亩产小麦400.5公斤、早稻514.5公斤、晚薯2967.5公斤的高产纪录,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77年,东岭公社潘湖大队科技组改革农地耕作制度,实行小麦(大麦)—花生(大豆)—甘薯一年三熟制,平均亩产达1045公斤;1986~1989年,县农技站吴龙祥等推广早地花生、大豆沟中套种玉米14.5万亩,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耕作制度的改革,提高复种指数。1960年、1970年、1980年复种指数分别为193.56%、201.66%、226.98%,比1949年的复种指数分别增加41.87%、49.97%、75.29%。
  二、栽培技术引进
  水稻栽培技术 50年代,早稻育秧以水秧为主。1959年,推广早稻湿润育秧。1964年以后,推广蒸气(温室)催芽、薄膜育秧、卷秧、铲秧等水稻育秧新技术,有效防止烂种烂秧,保证适时插秧,提高水稻产量。
  大豆栽培技术 1981~1982年,县农业局江雪华等人试验推广大豆“薯畦梯层穴播”技术,种植面积8.5万亩。试验结果该种植法比宽平畦种植法增产10%~20%。1983年获福建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四等奖。1988年以来,县农技站许镇玉等人与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合作,应用聚乙烯醇预先处理大豆种子,可有效地防止春大豆烂种。
  三、新品种选育
  惠安花面豆 1958年,南埔公社岭头村农民林德技从莆田湄洲大豆变异株选育8粒变异豆粒,历经5年试验,培育出耐旱、早熟、高产的大豆新品种,命名为“花面豆”。1964年开始在省内多地以及浙江、广东、江西、江苏等省推广种植。1976年,被列为南方大豆主要优良品种,载入《大豆栽培技术》(农业出版社,1978);1980年获福建省农业厅技术推广三等奖;1983年列为福建省粮油作物优良品种;1985年载入《中国大豆品种志》(农业出版社,1985)。
  早稻“洛阳1号” 1964年,洛阳公社农技站黄水土采用“汕矮1号”系统单株选育出“洛阳1号”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熟期短、产量高、米质好。1973~1974年,在全县推广种植10万亩;此后该品种在晋江地区和浙江省等地得到推广。
  四、良种引进
  甘薯 1978年的县农业局王清中、杨家育等人从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引进的“湘薯75-55”,以其丰产、优质、抗瘟性强等特点,成为全县甘薯的当家品种。此项成果,先后获福建省农业厅技术推广三等奖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麦 1980年以来,惠安先后从江苏、上海、浙江和省内莆田引进11个品种,其中1981年由县科技情报室庄兴发、县农科所黄友金等人从江苏省引进的“矮早三”,在惠安、泉州、晋江等地推广种植1万多亩。此项目1983年获福建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6年以来,县农科所与泉州市农科所承担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啤酒大麦良种引进选育研究,先后确定出适合泉州市种植的啤酒大麦新品种“83-m15”及“申麦1号”。1989年,通过由泉州市科委组织鉴定验收。
  五、禽畜品种引进改良
  杂交改良 民国以来,惠安鸭农采用番鸭为父本、麻鸭为母本杂交后代为半番鸭;该品种生长快,抗逆性强,这一技术流传至今。1958~1987年,先后从同安县天良种猪场和杭州引进“巴克夏”种公猪、“约克夏”种公猪、丹麦系长白公猪和共瑞系长白公猪共计203头,与地产母猪或莆田母猪杂交繁殖菜猪苗,获得成功。到1988年全县饲养的菜猪均为杂交一代猪苗。
  人工授精技术 黄牛冷配。1978~1981年,从晋江地区牧医站引进国外良种公牛夏洛来牛、海福特牛、安洛斯牛、西门塔尔牛、新地红牛、利木赞牛、古巴黄牛、波罗门牛等品种的冷冻精液,与惠安当地黄牛进行人工授精,成功地繁殖一代肉用或肉、役兼用牛。
  六、优良林木引种
  1953年,崇武赤湖和后龙莲山首先引种木麻黄营造沙荒防护林获得成功。1959年,福建省林业厅在惠安县召开全省21个沿海县(市)木麻黄沙荒造林会议,推广惠安木麻黄造林育苗经验。1964~1965年,县林业局引进优质速生阔叶树种川楝,并试种成功。1972年后,县林业局许高明等试验推广“斩梢灭芽”栽培技术,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70年代期间,赤湖林场吕飞平等对50年代初期营造的木麻黄林带进行隔轮伐更新试验,1982年获福建省林业厅科技推广三等奖。1978~1981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柠檬桉获得成功,1982年获福建省林业厅科技推广四等奖。
  七、水产技术
  缢蛏养殖技术 50年代,县水技站总结推广缢蛏养殖“水、岸、改、深、种、出、管、防”8字高产技术经验。60年代初,开展“蛏苗附苗平畦预报”和推广氰化钠毒杀油龙(蛏的敌害),促进蛏苗生长和缢蛏丰产。70~80年代,县水技站推广“蛏埕轮种轮休制”和“蓄水养蛏”技术。后者1982年获福建省水产厅科技成果推广四等奖。
  海带南移养殖 1958年,由晋江专署组织惠安、晋江水产科技人员到辽宁省大连学习海带南移养殖技术,运回首批海带苗。惠安首先在后龙海区试养成功。
  贻贝育苗及养殖技术 1975~1980年,县水产局水技站李丕廉、胡嘉文承担晋江地区科技项目,开展翡翠贻贝海区附苗和人工养殖试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1981年,县水产局陈明发等从广东省引进华贵栉孔扇贝亲贝繁育,在肖厝湾海区进行单养和与海带套养试验成功。1982年,“贝藻间养技术”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业科技推广奖。
  第二节 工业技术引进推广
  一、药用碘及褐藻胶生产技术
  1976年,惠安涂寨化工厂承担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试验成功钙化法制碘新工艺,并投入批量生产。1980年,惠安制碘厂引进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发的海带生产药用褐藻酸钠技术,并试验成功大批量生产工艺。1981年1月,该厂张碧聪撰写的论文《药用褐藻酸钠及其生产》参加全国海藻及其产品与科学技术讨论会交流。同年,该厂研制生产药用褐藻胶肠溶胶囊,通过由国家医药总局组织的技术鉴定,填补国内肠溶胶囊产品的空白。1982年,该项目分别获晋江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酿酒技术
  1978~1980年,惠安酒厂引进黑曲霉制曲菌种变异株AS3-4309,其糖化力比东酒1号提高1~3倍,甘薯干丝平均出酒率增长3.8%,且耗曲显著下降。该项目1982年获晋江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3年,惠安酒厂改造扩建为年产万吨的惠安啤酒厂,在晋江地区首次生产啤酒。该厂于80年代中期在省内首先采用露天一罐法发酵新工艺并加以改进,引深层地下岩水,经先进的工艺精酿,生产优质“惠泉”啤酒。采用新工艺使生产成本下降5.84%,利润提高48%。该厂生产的“惠泉”系列啤酒,先后获1986年福建省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鹤奖以及巴黎国际名优酒展金杯奖。
  三、机械制造技术引进
  石材机械制造 1986~1988年,惠安机械修造厂陈锡岩等研制成功JSQ-1600型锯石机,1989年获福建省二轻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以来,惠安三利源磨具厂曾贤明等先后研制生产多种型号的石材磨具、磨盘、磨片等系列产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84年以来,洛阳农械厂与福建省机械研究院、福建省供销社科技处、泉州市机械工程学会开展横向技术协作,先后研制成功SJ1.6型框架摆动式锯石机、MS30型桥式磨石机。1989年,该厂通过消化日产YPB-1型臂式磨石机,改进设计,制造“QBM-20型气压臂式手扶磨石机”,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认为其水平属国内首创,可以替代进口产品。同年,南埔机械厂与福州市机械研究所协作,引进消化日本产品,研制小型石雕机械DKC0.8型手持风动雕刻锤、雕刻锯、雕刻磨,该项目列入1989年泉州市星火计划。1989年11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认为该产品属国内首创的第一类新产品,能替代进口产品。
  舵机制造 1983~1984年,惠安造船厂与湖北农机液压件厂合作,承担晋江地区科技计划项目,研制成功YDS-05型手动液压舵机。该机结构紧凑、性能好、操纵灵活方便,可大大减轻劳动强度,1984年11月通过由福建省水产厅和晋江地区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四、石雕机具、技术引进
  1900年,邑人学习外国人用荷兰石打磨平面的方法,使碑石、建材类石雕件,达到平直光洁的程度。以碑石为主的产品大量出口东南亚,石雕业进入黄金时代。30年代,惠人开始引进砂轮石打磨石面。
  1985年,明磊石材有限公司,率先从西德引进石板生产设备和技术。此后,石板材生产技术开始走俏,又创办许多乡(镇)村属厂家。与此同时,其他石雕加工机械不断引进,使石雕工艺摆脱繁重劳动开始走向机械化生产。建筑石材生产也逐渐由机械替代。1986年,东园等地利用玉雕机械加工微型石雕品,使微雕品种更为多样化。
  五、造船技术
  1975年,惠安县造船厂与晋江县深沪山头大队承担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对机帆渔船船型进行改革,试造一艘围钓兼作的机帆渔船,1982年获福建省水产厅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
  六、能源技术
  沼气池建造技术 70年代中期,惠安承担晋江地区科技计划项目,试验利用沼气煮饭、照明,获得成功。1979~1981年,县农业局柳德聪、李树春改革沼气池建造技术,改集体大池、深池为家用小沼气池,改石灰、粘土、沙“三合土”砖砌结构为混凝土直接浇灌,全县建池406口,利用率达98%。1981年获福建省农业厅技术推广四等奖。1981~1983年,县农业局柳德聪等与晋江地区沼气办公室许自明在全地区推广家用水压式沼气池混凝土整体现浇技术,建池成功率达99%。其技术总结《沼气池全井整体现浇建池法》发表于《农业工程》(1983.4)。该项目1983年获福建省农业厅技术推广三等奖。
  节燃灶研制 长期以来,惠安农村民用柴草灶沿用老式“鸡母灶”。80年代初期,县燃料公司研制成外回烟道式及内回烟道式二种省草灶。1981年5月,惠安外回烟道省草灶参加国家科委、国家农委、农业部、商业部等联合召开的全国农村省柴省煤经验交流会,被列为全国重点推荐的先进灶,编入《农村省柴省煤炉灶图册》(农业出版社,1982)。1983年,惠安列入全国改灶节柴试点县,推广“惠安Ⅰ型”(自然通风灶)、“惠安Ⅱ型”(内回烟道铁锅灶)、“惠安Ⅲ型”(钢精锅回烟灶)等节燃灶,其中“惠安Ⅲ型”节燃灶为惠安县首创,已在全国6个省、市推广。1986年,惠安县改灶节柴试点县工作通过农牧渔业部验收。
  风力发电试验 1987~1989年,惠安县先后在净峰大竹岛、洛阳镇和崇武气象站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组,试验发电成功。
  第三节 医疗技术引进推广
  唇电针应用技术 1976~1987年,县医院李荣基将唇电针电麻应用于妇科手术,有效率98%。
  安定治疗破伤风 1980~1983年,县医院王振鸿等应用安定治疗破伤风取得显著疗效。
  环磷酰胺治疗精神分裂症 1978~1980年,惠安县精神病院庄腾方应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治疗精神分裂症,取的良好效果。
  第五章 管理
  第一节 人才管理
  一、落实知识分子政策
  1978年以来,惠安贯彻落实一系列中共和国家有关知识分子政策,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调动科技人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79年,开始逐步纠正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1980年,开展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科技人员调查工作,有32人得到合理调整。1981~1986年,有近500位科技人员的两地分居问题得到解决。从1983年以来,全县共有2001户科技人员家属“农转非”,随迁人口6716人。
  1984年6月16日,中共惠安县委发出《关于知识分子听报告、传达文件等问题的通知》就中级职称的知识分子享受县科、局级政治待遇及改善知识分子工作条件,解决住房困难等问题,提出规定和要求。1984年10月,中共惠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对专业技术干部的政治待遇、学习进修、工作生活条件等8项优惠政策。此后,多次召开科技人员座谈会,听取各类专业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1985年,给全县从事医药工作30年以上的32名中医(药)人员颁发荣誉证书。1989年,50名在农业战线连续工作25周年以上的科技人员荣获国务院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农业科学推广工作荣誉证书和荣誉奖章。
  1988年4月7日,惠安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我县放宽放活科技人员政策的若干问题规定》对专业技术人员以带薪兼职、停薪留职、调离、辞职等形式,到全民小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承包、领办、租赁等作详细规定。
  1989年12月15日,中共惠安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做好优秀拔尖人才管理的暂行规定》就拔尖人才的选拔对象、条件、办法、报批程序和拔尖人才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规定由中共惠安县委组织部主管,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工作、学习、生活、使用等方面,采取特殊优惠措施,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从1984年起,给在乡镇一级从事农业、林业、水产的大中专毕业生向上浮动工资一级;同时,给成绩突出、贡献大的科技人员晋升一级工资。
  至1989年,全县有85位在农学、工程和医卫方面取得科研成果和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获得工资晋级;有60多位优秀科技人员获得国家、省、市级先进工作者或劳动模范等各种荣誉表彰。其中惠安化工厂潘锦文1987年被授予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劳动模范称号;惠安县农业局王清中1984年评为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惠安县林业局许高明和惠安笔架林场林文启1984年被评为林业部林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惠安二中吴良禧1978年被评为福建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惠安县农科所张青山、郭金定分获1985、1986年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惠安制碘厂张碧聪1983年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惠安机械厂卢坤生1988年获泉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二、专业技术职称(务)评聘
  1963年,县卫生系统首次实施卫生技术人员定职晋升,确定黄锦吉定职为中药师,另有2人定职为助理中药师。“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职称确认工作中止。
  1980年底,成立惠安县科学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专业技术职务。其后相继成立化工、水产、机械、林业、建筑、农业、卫生、综合等9个评委会,采用职务套改、考核评定、晋升三种类型评定职务,1980年至1983年9月,全县共评定专业技术职务732名,其中高级职务2名,中级职务124名,初级职务606名。1983年9月后,职称评定工作暂停。
  1986年6月,成立惠安县专业技术职务改革领导小组,继续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先后成立8个系列职改领导小组和17个专业技术初级评委会、一个评议小组以及一个由市评委领导的中、小学教师(中级)评委会。至1989年12月,经省、市、县相应评委会评审,全县共有3010人(不含中、小学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7人,中级536人,初级2437人。对取得任职资格者,实行定期聘任,给予相应的待遇。
  第二节 项目与经费管理
  70年代初,惠安开始实施科技计划管理。其时,管理项目重点是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农业机械、海洋化工等;80年代,除继续管理粮油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外,重点还有安排浅海综合技术开发项目。1988年,根据泉州市科委提出各县要有科技龙头项目的要求,县科委提出以“水产、花岗岩石材技术开发”为惠安科技龙头项目。并制定1989~1995年的《惠安县水产科技中期规划》和《惠安县石材科技中期规划》。
  1980~1989年,全县实施计划项目148项,按任务来源划分,省级10项,市(地)级27项,县级111项;按科技专业划分,农学类89项,工程类40项,医学及其他19项。其中重大科研和攻关项目35项,星火计划12项。有12个项目通过省、市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其中省级鉴定5项,市级鉴定7项。
  60~70年代,科技经费一般由各系统的研究经费或技改经费开支。对专用于重要科研项目以及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等项目支出的补助经费,一般由下达单位拨款。列入省、市(地)科技计划项目,按计划任务书的核定指标,一次性或分期拨交项目的负责单位(或归口部门),实行科技三项经费预决算制度。1980年后,试行专项管理、分级负责、同行评议、签订合同的办法,变(科技三项费用)无偿为有偿、或部分有偿使用,扩大其使用效果。1980~1989年,县科委代表省、市(地)、县共136个计划项目,与几十个承担单位签定开发性、应用研究性的科研项目的承包合同,拨出98.55万元的科技费用。
  第三节 成果管理
  50~70年代初,工业、农业和医药卫生的科技成果由政府的主管部门分散管理。1977~1978年,科技成果管理开始纳入科委工作范围。1978年惠安县科委首次组织评审并推荐科技成果申报福建省科学大会参评。80年代,县科委计划股负责全县科技成果管理工作,逐步建立科技成果鉴定、登记、奖励等管理制度。
  1982年始,由惠安县科委负责进行两年一度的科技进步评奖活动,奖励范围主要是应用科技研究成果和重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同时将成果卓著的科研和科技推广项目向市、省科委推荐,申请报批。
  1988年9月13日,惠安县人民政府颁发《惠安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对奖励目的、意义,奖励范围,奖励等级,奖励申报、评审作详细规定,并成立县科技评奖委员会,县科委设立评奖办公室。
  第四节 情报管理
  1978年9月,县科委科技情报室成立。1987年10月,更名为惠安县科技情报所。此后在南埔等7个乡镇和山腰坝头村建立科技信息站,逐步形成全县管理网络。科技情报管理通过制订网络的工作任务,组织科技人员提供决策咨询、情报传递、情报调查研究、文献检索等项有效的科技情报服务,同时开展对外科技情报交流。此间编辑出版《惠安科技》(共29期)、《资料与建议》(共64期)、《实用技术资料》(共5期)、《科技信息动态》(共24期)4种刊物,对科技情报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成果的评选或报送、奖励或表扬等工作进行必要的管理。
  第五节 专利报批
  1986年起,惠安县专利工作由县科委计划科分管,专利管理工作以宣传、协助报批、推广为主要内容。1986~1989年,先后报批获准的有“发光二极管(LED)指示灯”和“钢楔眼插片”两个实用型专利。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松樵
相关人物
李周
相关人物
王益顺
相关人物
连家瑶
相关人物
庄雨斌
相关人物
刘荣旗
相关人物
程春成
相关人物
林福
相关人物
柳德聪
相关人物
刘清珠
相关人物
刘建南
相关人物
舒那耶夫
相关人物
帕斯特
相关人物
哈杰德
相关人物
汪进兴
相关人物
柳清珍
相关人物
黄炯辉
相关人物
李清炳
相关人物
陈新兴
相关人物
王其文
相关人物
许高明
相关人物
郭景祥
相关人物
许如琛
相关人物
肖斌德
相关人物
林德
相关人物
黄炳炎
相关人物
陈金成
相关人物
吴却示
相关人物
吴成土
相关人物
周亚西
相关人物
柯清桂
相关人物
庄志元
相关人物
庄绍军
相关人物
庄汉青
相关人物
黄奕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黄塘镇
相关地名
崇武镇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南埔镇
相关地名
小岞镇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