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总工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21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总工会
分类号: D412.8
页数: 5
页码: 704-70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惠安县总工会的组织沿革和主要活动。自1950年成立以来,该工会通过劳动竞赛、劳动保护、职工教育、文化娱乐和企事业民主管理等活动,为职工提供服务并促进其发展。同时,工会还关注职工福利和女职工工作。
关键词: 惠安县 工人团体 总工会

内容

一、组织沿革
  1950年3月,在县城城隍庙正式成立惠安县工会筹委会,同时着手组建基层工会与发展会员。1951年,全县有基层工会83个,会员4641人。1953年3月29~31日,召开惠安县工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惠安县总工会。195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惠安县总工会改称惠安县工会联合会。1958年,根据福建省总工会通知,惠安县工会联合会改称惠安县总工会。惠安县总工会成立后,着手发展基层工会。1955年,全县有基层工会89个,会员8931人。同年,为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后的形势,产业工会组织机构按行业归口进行调整,建立教育、商业、供销三个产业工会组织,撤销区、乡工会组织。至1963年,全县有基层工会122个,会员543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惠安县总工会的工作遭到严重冲击,其所属的基层工会也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11月,县“工代会”取代县总工会。嗣后,原总工会的房屋、财产、经费,由县革命委员会接管,工作人员被下放劳动。1973年8月,召开县总工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各基层工会先后恢复活动。1979年,经过整顿、组建,全县有基层工会148个,工会小组809个,会员13313人;1984年,全县有基层工会173个,会员20230人;1987年,有基层工会175个,会员22061人。
  二、主要活动
  1950年3月,惠安县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即发动全县广大职工积极投入土改、镇反、抗美援朝及“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惠安县总工会成立后,在中共惠安县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下,至1987年10月,已先后召开九次代表大会,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劳动保护、职工教育、文化娱乐和企事业民主管理等活动,努力为职工说话办事,帮助职工排优解难,为中共联系广大职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一)劳动竞赛1953~1957年,县总工会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先进生产者运动,解决企业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至1956年,全县工贸系统开展劳动竞赛的单位占90.52%,参赛的职工占90.38%,带动其它行业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的开展。该年度全县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的有801人。与此同时,工会还发动广大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各单位普遍建立收集合理化建议的工作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处理有关合理化建议事宜,做到及时总结与推广,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57~1960年,全县工交、财贸各单位,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参加竞赛的职工占98%。在竞赛中,针对企业在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引导职工苦干和巧干相结合,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攻破原料关、技术关和设备关,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1959年,惠安县工交、基建、财贸等系统分别提前两个月至一个月完成年度计划,县管工业比1958年增长24.75%。全县提前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961~1963年,全县工人阶级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政策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克服自然灾害和其他方面带来的困难,为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而勤奋工作。1960年,县总工会组织职工开展以“双革”为中心的劳动竞赛,大搞革新创造,减轻一部分行业与工种的繁重体力劳动,提高工效。1961年,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以班组竞赛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促进生产发展。在备战支前中,开展支前生产立功运动。通过贯彻中共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有新的发展,全县掀起以争当“五好职工”、“五好班组(商店)”、“五好企业”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调动职工的工作、生产积极性。1963年上半年,全县工交、财贸、农林水三个系统被评为企业一级先进班组(商店)的单位占14.6%,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和优秀生产(工作)者的占职工总数32.8%。
  1964~1965年,县总工会开展以“五好”为目标的“比、学、赶、帮、超”增产节约运动,掀起办五好企业、创五好班组(店组)、当五好(六好)职工的竞赛热潮。至1965年底,工交、财贸和农林水等系统,评出先进集体(企业、单位、班组等)204个,先进个人计1342人。
  1980~1984年,县总工会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组织职工参加企业的整顿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工交战线的职工,为降低消耗、广开生产门路、增加花色品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积极提合理化建议。许多合理化建议都得到采纳和实施,仅1980~1981年就创造价值近45万元。一些企业甚至因此而扭亏为盈。基建战线的职工,带动和支持全县12万社队建筑工人,奋战在全国24个省市。1983年,惠安建筑工人的收入相当于是年全县工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1985~1987年,全县各级工会组织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促进群众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等活动更好开展,县人民政府成立以一位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不少企事业单位也相应建立领导小组或评审机构。各级工会都以此作为“双增双节”的有效途径和工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加以组织实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988年以来,全县各级工会继续组织职工开展“双增双节”、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等活动,在企业、班组、职工中展开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为惠安县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二)劳动保护
  1953年,惠安县总工会与县劳动科、卫生院等单位联合组成安全卫生检查组,对县城的地方国营酒厂、印刷厂、电灯厂和建筑、搬运以及私营的加工厂、纺织厂等10个企业进行一次安全卫生工作大检查,这对职工的劳动安全保护工作起到促进作用。惠安酒厂及时更换新的酿酒大锅,消除发生事故的隐患,并与职工共同制订安全操作规程和卫生工作定期检查制度,还为工人办理公费医疗证。建筑工程队为基建工地的工人增设药箱,并为工人办理短期的人身保险,搬运工会坚决限制女工搭背包搬运粮食,并拨出一笔资金,作为女工怀孕和产假期的工资,以及个别伤病工人的困难补助。
  1961年7月,惠安县人民委员会从劳动科、卫生科、公安局、计委会和总工会各抽调1名干部,联合组成检查组,重点深入惠女水库岭头工段、县化工厂、酒厂、食品厂、农械厂、电厂等单位,检查防暑降温、安全防护、卫生医疗的状况,促使各厂矿企业采取有力措施,改善防暑降温条件。
  1980年10月,县总工会召开群众劳动保护工作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劳动保护工作的指示,传达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和地区总工会关于群众劳动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参加会议的有各产业基层工会主席、产业工会专职劳动保护于部、县总工会委员和县直有关部、办、委、局分管劳动保护的负责人100人。会后,全县职工劳动保护工作得到较快的发展。
  1985年,惠安县总工会组织职工学习贯彻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三个条例”,配合劳动、主管部门、企业行政开展安全生产的大宣传大检查,与县劳动局联合举办“劳动保护电影”的放映,受教育的职工达1万多人次。县总工会连续几年举办劳动保护业务培训班22期,受训人数976人次,举办锅炉工培训班2期,受训人数366人次。
  (三)职工教育
  为了提高广大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县总工会重视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1951~1953年,县总工会根据中共的中心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对职工进行中共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总路线教育。1960~1963年,国家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县总工会组织职工中的老工人讲革命史、厂史和家史,进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1964~1965年,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1979年,组织职工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及全国总工会“九大”的各项文件,提高职工对新时期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工人运动方针的认识。1981年,开展学习雷锋、张海迪、“全民文明礼貌月”和“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从1987年起,县总工会组织全县职工参加“普法”的宣传教育。
  文化技术教育是职工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早在1953年,全县基层工会即在城关、洛阳、东园开办职工业余学校3所,有学员221人。1959年,职工业余学校发展到31所,入学职工达3539人,占应入学的青壮年职工总数的87.5%。是年,全县有1013名青壮年职工脱盲,出现24个无文盲单位。其后,职工业余学校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业余学校停办,至1978年才复办。复办后的县职工业余学校根据本县职工队伍的实际情况,先后办起电大补习班、高初中文化班和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培训职工2860多人次。并结合工会工作,举办各类工会干部岗位培训班230多班,培训各级工会于部(包括工会小组长)共10912人次。
  县总工会还经常组织职工开展读书活动和知识竟赛。1983年,县总工会成立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组织读书活动中心小组,培训骨干力量,发动职工投入读书活动。是年,有30多个基层工会开展读书活动,组织80多个读书小组,近1000名职工参加。县总工会还与图书馆等单位举办读书知识竞赛。惠安县在参加省、市举办的有关读书知识竞赛活动和演讲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不少单位和个人获得省职工读书自学成才先进集体、积极分子、自学成才奖。
  (四)文化娱乐
  县总工会成立以后,建立工人俱乐部,内设图书阅览室,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服务。在县工人俱乐部的带动下,1957年,全县基层工会建立6个俱乐部(室)、31个图书阅览室,1985年增至70个俱乐部(室)、162个图书阅览室,藏书达12580册。1960年全县基层工会组织成立7个业余剧团,35个文艺活动小组。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以工人俱乐部为中心,各基层工会为基础,采取分散活动、组织联欢、集中表演、比赛评比等形式,开展节日的文艺创作会演和经常性的职工业余文娱活动。
  随着职工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职工文娱活动的领域也不断拓宽。1989年9月,成立惠安县职工美术书法协会。根据全县集邮爱好者中职工占60%以上的特点,县总工会在县邮电局和邮协的支持下,经常开展职工集邮活动。
  县总工会和各基层工会组织,还积极开展各项职工体育活动。县总工会在工人俱乐部设置灯光篮球场,并筹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基层工会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有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及各种棋类等项目的活动场所。全县共组织156队体育运动队,队员达1017人。县总工会先后组织职工参加惠安县的“渡江渡海”游泳活动、民兵体育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国防杯”射击比赛、新春环城赛跑等大型的体育比赛活动。
  (五)企事业民主管理
  1981年,根据中共惠安县委的部署,县总工会把促进企业的民主管理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认真组织基层单位的职工学习中共中央1981年24号文件和《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并提出《关于我县企业民主管理,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的工作意见》,先后召开二次民主管理专题会议和三次民主管理座谈会。县总工会还指定一名副主席分管这项工作,配备1位专职干部具体负责。为保证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总工会连续举办4期民主管理学习班,培训职代会骨干300多人次。
  1982年,全县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的企事业单位达70个,至1986年底达148个。
  1986年3~6月,县总工会积极组织各系统对全县企事业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检查评比。县中百公司、县啤酒厂和印刷厂工会先后被评为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六)职工福利
  1953~1957年,商业系统10个单位628名职工办理国家劳动保险,享受劳动保险待遇。1957~1960年,商业、邮电、公路运输3个系统832名职工办理劳动保险。1963年,县木材公司实行国家劳动保险制度,农械厂、建筑公司也与职工签订劳动保险合同。1964年,全县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企业单位达41个,职工474人,履行劳动保险合同的有20个单位,职工73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会组织被撤销,职工劳动保险中断。
  工会组织恢复后,全县148个基层工会,实行国家劳动保险制度的有60个单位、4565名职工,履行劳动保险合同或其他办法的有48个单位、9165名职工。1984年全县173个基层工会,实行劳动保险制度的单位有148个、职工17060人,履行劳动保险合同或其他办法的单位有25个、职工5195人。
  与此同时,工会还建立互助储金会。1955年,全县基层工会已建立互助储金会11个,参加职工达649名、互助金额2540.98元。1956年,建立41个,参加职工1814人、互助储金额7929.05元。1959~1963年,互助储金会由89个发展到97个,参加职工由3765人增至6723人,金额由2.90万元增加到5.66万元。1980年,有互助储金71个,参加职工5420人,互助储金额7.81万元。1988年,有182个,参加职工15880人,互助储金额19.05万元。
  县总工会重视女职工工作。1987年3月,成立12人的女职工委员会;1989年3月,建立18人的第二届女职工委员会。在凡有女职工25人以上的基层单位,建立女工委员会。县总工会还印发《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发至各基层工会及有关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30多个工厂、企业单位进行抽查;还进行多次的女职工妇科病的普查普治工作。1988年,在第四次妇科病普查中,实查1124人,发现有妇科病的308人,发病率占27.4%;经治疗治愈274人,治愈率占89.1%。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雷锋
相关人物
张海迪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