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油加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208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粮油加工
分类号: F762.1
页数: 3
页码: 518-520
摘要: 本节介绍了惠安县的粮油加工历史和现状。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加工方式所取代,国营粮食加工厂和私营碾米厂共同发展。油料加工和饲料加工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 惠安县 粮油 加工

内容

一、粮食加工
  县内的粮食加工,历来依靠人力或畜力,用土砻、石磨、碾盘等土碾土磨完成。民国时期出现机器加工并逐步代替落后的手工操作,但发展迟缓,设备简陋,生产水平很低。民国20年(1931年),涂岭农民蔡二妹在本乡创办第一家粮食加工厂,命名为“瑞昌”号米厂。其加工设备有6匹柴油机、上海产的二号铁滚筒碾米机、鼓风机各1台。不久城关出现“禾丰”、“农友”、“惠秀”3家以机械为动力的粮食加工厂。嗣后,洛阳、辋川、南埔也先后出现以机械为动力的粮食加工厂;山腰则利用海潮带动机械加工粮食。
  50年代初期,加工粮食的大部分是私营企业。他们除为农户加工部分粮食外,还为县粮食科加工公粮。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取消粮食自由市场,规定私营碾米厂只能为粮食部门加工粮食,一些私营厂即关闭或转业。4月,县粮食局在城关接收一些私营厂,创办“地方国营惠安第一碾米厂”。1955年,该厂迁建东门外马路顶,更新加工设备,日加工大米从原来的5吨提高到30吨。是年,全县尚有私营碾米厂17家。
  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私营粮食加工厂,改造为国营企业,并加以调整,扩大其生产能力。19561962年,县粮食部门在洛阳、黄塘、涂岭、辋川、涂寨等地新建一批国营粮食加工厂。1978~1987年,国家又在东岭、山腰、南埔、东园、张坂、后龙粮站投建粮食加工厂;同时对城关等主要集镇碾米厂进行技术改造,淘汰旧的设备,采用经国家商业部定型的胶辊砻谷机、砂辊米机、喷风米机等生产设备。经更新设备后的粮食加工厂,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一般都达到设计要求:增强去石、去稗、除杂效果,产品纯度提高,能生产“标一”、“标二”米以上产品。
  1989年底,全县各地国营粮食加工厂,年加工大米共计11711吨,其中“标一米”8512吨,“标二米”3199吨。
  二、油料加工
  油料加工,主要是把花生果或花生米加工成花生油。
  50年代以前,榨油作坊多用木制榨油车,即用石锤、木绞车、杠杆木等构件以撞压方式榨出油脂,工具十分笨重。
  1951年,县人民政府财粮科在惠东花生主要产区创办惠安县涂寨油厂。主要设备有木制千斤锤榨油车2台,日加工花生果1.5吨。1953年,实行油料统购统销后,涂寨油厂扩大榨油车间,配备7台机械小油压机,日加工花生果3.6吨。在不断提高国营油厂加工能力的同时,粮食部门还委托各乡村社队榨油坊加工油料,弥补国营油厂加工能力的不足。至1960年,全县各社队还有土榨油坊53家,各种木制石锤榨油车201台;社队土榨油坊年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50%左右。60年代初期,粮食部门大力扩大油料加工,在城关、辋川、崇武、洛阳、东岭、净峰等粮站创办粮油加工厂,安装土榨油车22台。1963年1月,原属县工业局管理的城关南门油厂,交由粮食部门管理。1964年,涂寨油厂更新设备,安装2台250型液压榨油机,配备滤油器和剥壳机,提高出油率和产品质量。1975年,城关粮油加工厂在大红埔创建榨油车间,安装东方红螺旋榨油机1台,75千瓦发电机组1套,日加工花生油3吨。1978年,扩建大红埔榨油车间,建立惠安油厂。1979~1986年,国家先后投资24万元改造惠安油厂工艺设备,该厂承担粮食部门大部分花生加工任务,年加工花生果350万公斤左右。1989年,惠安油厂向县粮食局、财政局实行第一轮承包经营,承包后对剥壳车间、去毒车间进行技术改造,增设辅助蒸锅,提高产品质量,被市、县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当年,县粮食部门产花生油1101吨,其中惠安油厂产花生油892.8吨。
  三、饲料加工
  县内城乡群众大多利用甘薯蔓叶、谷皮糠、麦糠、泔水等农产品下脚料作为饲料,沿海地区也以鱼杂、海菜饲养家禽家畜。
  50年代初期,国家粮食部门只负责供应军马饲料;私营粮商以少量糠麸作为饲料零星销售。1956年后,饲料粮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统一经营,各地粮油加工厂相应附设饲料加工车间,开始生产混合饲料。城关、洛阳、涂岭的粮食加工厂还为群众加工饲料。1958年,城关粮食加工厂的饲料车间,安装2台磨粉机,3台铁滚筒碾米机,日产混合糠饲料1.5吨。这些饲料,都是用谷壳配以糠麸粉碎而成的,粗纤维超过18%,属粗饲料。60年代,各地粮站、粮食加工厂除加工糠饲料外,还积极发动群众,利用水面种植的水浮莲、浮萍和大米草等水生物制作青饲料。1964年,全县各粮食加工厂都安装240型、380型、611型饲料粉碎机,为农户加工薯藤、豆秆、麦草、秕谷等粗饲料。1974年,县粮食局组织技术人员,改造涂寨油厂饲料车间的设备,安装自动吸糠机、谷壳分离器;风网管道等设备,建成风运饲料车间。1975年,城关、洛阳、黄塘、辋川、山腰、东岭、南埔、东园等地的粮食加工厂也先后建成风运饲料车间,形成大米、饲料加工一条龙。至1976年,全县粮食部门年加工糠类饲料达5300吨。1978年,国家投资8.6万元,扩建惠安油厂饲料车间,安装560型粉碎机2台,40米风运管道,将花生壳直接输送到饲料车间。是年,加工饲料2000吨。1979年,惠安县成立饲料工业公司。1984年,该公司建成饲料车间,安装饲料混合机组,年生产配合饲料1440吨。同时向农村大力推广这些科学配制的组合饲料,改变单一饲料的传统饲养方法。1986年4月,饲料公司在县城南门外建成大型配合饲料厂。1987年3月,城关碾米厂投资11万元,建成配合饲料车间,引进饲料配合机、冷却器和字盘定值配料称等先进设备。1989年,全县各粮油加工厂、公司共计生产各种饲料7305吨(其中以科学配方的配合饲料3011吨)。
  四、粮食复制品加工
  粮制食品,分为米制品和面制品两大类。米制品有米粉、炊粉等;面制品有线面、波纹面巴、湿大面等。此外还有以豆类为原料的豆签、冬粉等。
  在粮制品的长期生产中,县内创造出一些名优产品。面线以辋川、城关及惠东南的打结线面销路较大。米粉主要产地在黄塘,尤以黄塘乡的苏塘、南坑山、尾园、下园村的米粉加工质量较优。1964年,曾由外贸部门组织出口至东南亚各国。炊粉以后龙、南埔等地产量较大,质地较好。上述粮制品都具有食用方便,经济实惠等特点,已成为城乡人民日常主要副食、节令餐宴或馈赠亲友的传统食品,也是饮食店、摊点的大众化食品。
  粮制品的加工作坊遍布城乡。据1954年统计,全县私营粮制品加工作坊有2500多家,其中米制品有700多家。这些私营作坊操作工具原始,生产规模较小。1959年国营粮食部门在城关、洛阳、辋川、东园、东岭、崇武、涂岭粮站建立粮食复制品厂,并安装压片机、出条机等机械设备。1962年后,全县各地粮站都建立粮食复制品厂,安装磨粉机、搅拌机、压片机、出条机等全套加工机械设备。1982年,创办国营洋坑粮油食品厂,年产面制品800吨。以后,县粮食系统每年都召开粮制品展销会,各粮站、厂家都选出优质产品参展评优。1987年,国营粮食部门已有26条粮制品生产线,日产米、面制品30.5吨。1988年4月,洋坑粮油食品厂引进“波纹面”生产线,年产波纹面700吨。1989年,县粮食部门产米制品713吨,面制品3845吨。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机构

惠安县政府
相关机构
惠安县粮食局
相关机构
国营粮食加工厂
相关机构
涂寨油厂
相关机构
惠安油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