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港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96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港口
分类号:
F552.757
页数:
4
页码:
431-43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惠安县港口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肖厝港、峰尾港、山腰港、辋川港、斗尾港、小岞港等。
关键词:
交通运输
惠安县
港口
内容
一、肖厝港
肖厝港处于湄洲湾西岸,海湾深入内地18海里,三面为山峦环抱,岛屿罗列湾中。港内水域平稳、海域宽阔,面积达516平方公里。主航道水深13~35米,长27.5公里,宽800~1200米,深水岸线21.4公里。
肖厝港区西起屿仔,东至虾屿,长2.7公里,水深10~20米,现建有万吨杂货码头。南端鲤鱼尾港区,岸线长2.5公里,水深10~20米,正在兴建福建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的2个10万吨级码头。
民国10年(1921年)孙中山拟将肖厝港建设为国内的一流渔港,但未能实现。后当地航商肖碧川把虾屿与沙格之间的黄牛穴(全港最深处)取名“碧霞洲”,并向国民政府交通部申请为商港,经批准注册并载入国际航海图中。
肖厝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国务院批准把该港开辟为国内南方工业巨港,并列为全国“七五”计划期间国土规划试点开发项目之一。
港口设置的码头有:
百吨级轮渡码头 1984年11月26日投建,1985年6月竣工。为港口客轮专用码头。
万吨级杂货码头 位于南埔乡沙格村。1985年3月进行“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和平整场地),施工设备进场,9月正式开工。1989年11月25日码头第一期工程竣工。该码头以重力式建造万吨级泊位1个,泊位长190.84米,设计年吞吐量能力34万吨。工作泊位1个,长57.56米。引堤451.42米,道路面积204万平方米,堆场面积5740平方米。设置航标3台,其中电源标2台,钢管灯标1台。
10万吨级原油码头码头岸线长0.25公里,水深10~20米,属炼油厂专用码头。
二、峰尾港
峰尾港在湄洲湾口,总称峰尾澳,由诚峰、诚平及前亭3处澳口组成。明代设巡检司。诚峰村的姑妈宫澳为其主要澳口,港池内面积较大,适宜船舶停泊和避风。1973年建设有突岸式简易码头,泊位长30米、环港防波堤200多米。
三、山腰港
由白石港和菜堂港组成。白石港潮涨时可航行和停泊200多吨级的船舶。60~70年代,山腰大面积的围海建造盐埕,改变山腰的地理环境。白石港不断淤积,至1989年只能航行小吨位舶船;菜堂港也成“半死港”。山腰港目前主航道是“石眠床”至辋川港,其间设置4个码头:东海码头,大潮时可停泊200吨以下货船,500吨以下驳船;南海码头,停泊船舶与东海码头相似;西海码头,可停靠500吨以下货船,1000吨以下驳船可随潮水进出;下江码头,可靠停300吨位货船及500吨位驳船。山腰港年吞吐量10万吨左右。1955年设置县级航运管理中心站。
四、辋川港
位于湄洲湾鲤鱼岛内侧,明代在此置河泊所。港区位于该港西北部。抗日战争初期一度成为闽南货物集散地。1957年以后成为境内第二大中转站。年吞吐量达5万吨,陆续建造驳岸泊位5个:1958年建造长40米、宽23米、深7米,船位500吨的条石驳岸泊位;1962年建长30米、宽18米的驳岸泊位1965年建长30米、宽22米的驳岸泊位;1980年建长40米、宽18米、深5米的驳岸泊位;1986年建长40米、宽18米的驳岸泊位。1989年驳岸全长180米、宽18米,其中500吨泊位1个、200吨泊位1个、30~60吨泊位3个。1985年还建造盐业专用500吨码头1个,开辟至香港航线。1981年、1986年在码头上安装吊杆2台,实现装卸生产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五、斗尾港
该港位于莲城半岛后屿,史称黄崎澳。明代在此置巡检司。这里港区开阔,航道水深。港底为泥地和局部岩层。港道潮水深25~30米,可满足20~30万吨巨轮的水位要求。岸线长5.5公里,是福建省南北航线的主航道,又是避风良港。
六、小岞港
该港地处小岞半岛突出部,明代置巡检司。港区分主支港池,海域面积27平方公里。主港池前内澳(包括岛砂、中内澳)海域面积10平方公里;支港池大沪澳海域面积2平方公里,南寨澳海域3平方公里,东山澳海域面积2平方公里、后内澳海域面积10平方公里。1973~1981年在小屿门兴建防波堤,长730米,高程8~9.5米,大大改善泊稳条件。目前港内设有供水、供电及生活补给等设施。
七、港墘港
该港又名子良港,南连崇武,北对小岞港,内港区面积14.7万平方米。外港区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平均水深10米。在国际航海图上列为夏季西南风避风良港。自1958年以后,兴建驳岸和海滨公路,并多次清淤。1988年8月开始总体规划,投资335万元,修建海滨公路1042米。港池清淤炸礁22万立方米,建防波堤190米,驳岸190米。建设1个深水码头,2个泊位,并建简易码头1个,投建供水、供电和有贸易基础的码头设施。至1989年底已初具规模。
八、大岞港
又名三屿港。大岞古称大岞岬,历代为海防重地、崇武半岛门户,港外有3个小屿向南延伸、对内港起掩护作用。内港水深,海底平坦。1986年5月在三屿建截浪大堤1条长500米、宽20米、高5米。同时开1条长80米、宽30米、深6米的出入港航道,筑1条长400米、宽5米、高3米的防波堤。港池总面积7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200吨级的船舶200艘。工程总造价580万元。今为惠东南一个重要的避风良港。
九、崇武港
历史上,崇武为海防要地,宋时设小兜巡检寨,元设小兜巡检司,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改为崇武千户所。崇武港位于崇武半岛东南端,海岸线曲折、多岬角,全长28.8公里。其中沙线16.76公里,岩岸12.04公里。有尖峰、三屿、龟屿、洋屿、青屿及10多处礁石环绕。该港为国家二类口岸。港区分内、外港池。外港池系深水区。内港池早年满潮时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仅6.2万平方米。北岸于1955年建造。1956年在港内建1座土石结构的简易码头,仅能泊靠30~50吨木帆船,1964年进行清港清道,加宽加高码头,可泊靠50~100吨船舶。驳岸长60米、宽20米,条石砌岸。1979年国务院确定崇武港为对台接待港。1982年又疏浚港区。1986年11月在外港池北岸、龟屿西面建千吨级对台贸易码头1座。码头为突心重力式,长85米、宽20米,顶标高下,内外侧设1000吨和500吨2个泊位;引堤长117米、宽14米;驳岸长310米,堆场13000平方米,仓库1103平方米,设计年吞吐量12万吨。1989年确定该港为对台贸易港。港内有国际航标1座,高33米、定光射程15~20海里。
十、獭窟港
獭窟原为泉州湾湾口、大坠岛外侧的一个孤岛,又名浮山。它是历史上有名的商港,清光绪年间至民国27年设置海关关卡近60年。民国期间为台湾民船往来集中地。港内分为前澳、后墓垵、后海坪3个港区。前澳港内水深、潮涨潮退船只均可进入泉州湾寄泊。后墓垵港区为南风澳,港区无河流注入,不会淤积,水深稳定,正常潮水5.5米。后海坪港区面积近1.33平方公里。西北前头山,西南大沙丘,形成2个天然峡口港道(北普安、南乌兜西),港道情况错综复杂,涡旋浪急,三角汇流,港势险要,为避风良港。1970年已被围垦成陆域,獭窟遂成半岛。
十一、垵头港
位于泉州湾内,西接秀涂港,东与下垵澳连成一片,面对大坠岛,港区原水深2米左右,现因泉州湾淤积、港口逐渐变浅,水深仅1米许。
十二、秀涂港
地处泉州湾航道中部东侧,乃古泉州港支港之一,历史上向为重要港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置海关分关,至1949年,有“秀江南兴报关行”。民国30年,国民政府准许其为民船对外贸易地点之一。海船进入泉州港,大都以秀涂港为停泊地中转,由码头工人用“抛浮船”运载至后渚港。今为泉州港四个大型船舶锚地之一。港区开阔、舶域25万平方米。1989年吞吐量达10.48万吨。
十三、白奇港
该港位于县境正南端,其西南面对后渚港,港区三面环海,一面连陆,沿港可同时停泊舟船百艘,是泉州港四个大型船舶锚地之一,并被指定为外轮避风锚地。该港又是通往泉州的渡口,设置渡口码头1座。
十四、洛阳港
该港位于洛阳江中上游,是古洛阳小海的主要港口,泉州古港支港之一。港道深邃。宋、元时洛阳小海海域为50平方公里。当时在乌屿东北角建1座石塔,作为海舶通往洛阳港的航标,海商曾云集此港。洛阳小海因上游泥沙冲积和泉州湾海潮的回淤,形成许多泥质海滩,海域逐渐变小,现约27平方公里。深水航道也逐渐向南转移,港区逐渐淤积。50年代尚有小型船舶抵港,为境内货物中转站之一。港区设置3个简陋码头。近年来因洛阳江上游建水库蓄水,截断江流,港道逐年淤塞。1970年进行“五一”围垦后,船舶更难进港,现已无船舶抵港。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肖厝港
相关专题
百吨级轮渡码头
相关专题
万吨级杂货码头
相关专题
10万吨级原油码头
相关专题
峰尾港
相关专题
山腰港
相关专题
辋川港
相关专题
斗尾港
相关专题
小岞港
相关专题
港墘港
相关专题
大岞港
相关专题
崇武港
相关专题
獭窟港
相关专题
垵头港
相关专题
秀涂港
相关专题
白奇港
相关专题
洛阳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