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封山育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封山育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1
页码: 25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惠安县在1951年开始实施封山育林,建立山林管理委员会,组织护林委员会和小组,保护新造林地。黄塘南坑村和南埔界山村的封山育林成效显著,马尾松林平均树高和胸径增加,蓄积量提高。1982年开始对达到标准的封山育林进行奖励。1983至1989年,全县封山育林面积逐渐增加,主要分布在黄塘、涂岭两乡。
关键词: 营林育林 惠安县 封山育林

内容

1951年,全县封山育林3000多亩,建立东寨、松洲两个山林管理委员会。1952年,全县封山育林156片,总面积2.56万亩,要求全部封禁新造林地。全县春季组织区(乡)护林委员会8个,护林小组31个,参加护林人数275人。1952年,黄塘南坑村首次封山育林700亩,经过3年封山,林茂草密,水土流失停止,3年后开山割草225吨,全村的烧柴问题得到解决。1960年,南埔界山村封山育林2931亩,至1982年马尾松林平均树高11米,平均胸径15.1厘米,每亩蓄积量9立方米。1966年,螺阳乡梅山村半封5000亩,1982年平均树高6米,平均胸径8厘米,每亩蓄积量3立方米,价值186万元。
  1982年,对封山5年每亩幼林达300株以上,平均树高2米以上,郁闭度0.7以上标准者,予以奖励。
  1983年,全县封山育林2300亩;1984年,封山育林1.17万亩;1989年增至2万亩。主要分布在黄塘、涂岭两乡。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