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基地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17
颗粒名称:
二、基地造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251-2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在历史上缺乏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建设,但自1950年代开始,积极开展杉木、柠檬桉、油茶等用材和经济林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197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推广柠檬桉营养杯育苗造林,建立用材林小基地(点),营造示范林等,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关键词:
营林育林
惠安县
造林绿化
内容
全县在搞好荒山、荒滩绿化的同时,积极开展用材林和经济林两个基地建设。
(一)杉木用材林基地
历史上惠安县用材靠外援。1953年开始引进杉木种子,在县苗圃育苗试验成功后,于黄塘半岭村和涂岭乡的五社村、涂岭村和南埔乡的界山村等地进行杉木实生苗造林。但生长缓慢,萌蘖丛生。1958年,建立笔架林场,营造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1959年,笔架林场根据国营造林规程,进行选地、整地,营造杉、松混交林,初获成功后,在全县推广。1973年,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杉木林保存面积11440亩,其中笔架林场占6295亩。
1974年,县规划旗头山(朝阳场)、笔架山(黄塘乡半岭村、官溪村)、烟倒山(涂岭乡涂岭村、南埔乡界山村)三个杉木用材林基地。1975~1979年,全县营造杉木林11342亩。由于管理不善,成活率不高。1979年,经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杉木基地进行调查,共保存7702亩,保存率为60%。一类的只有307亩,占4%;二类的3174亩,占41%;三类的4295亩,占55%。
1980~1989年,全县每年营造杉松混交林1000~1500亩。1988年,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杉木保存面积11278亩,其中以笔架林场规模最大,面积3433亩;全县杉木总蓄积量31695立方米,笔架林场占21190立方米。
(二)柠檬桉用材林基地
民国26年,县苗圃(考棚)引种大叶桉,供螺城街道和校园绿化栽培,至1953年,保存约300多株。1951年春,在福厦公路惠安地段两侧种植大叶桉。1952年,开始引种柠檬桉、蓝桉、赤桉、窿缘桉、柳叶桉等10多种,并连续零星栽培。1954年柠檬桉引种成功,至1979年,全县四旁栽植桉树类20万多株,皆已成林成材。70年代末,群众中出现营造“柠檬桉热”。
1978年春,总结县苗圃在50~60年代以后“容器”育苗的经验,在东岭举办全县“容器”育苗技术训练班,推广柠檬桉营养杯育苗造林。此后,每年培育柠檬桉“容器”苗60~100万株,同时在路口、世上、前欧、松园、后张、前烧、东岭、屿头、石井、庄内、盘龙、下曾、官溪、何剑、松溪、跳虎、仙境等23处,采取挖大穴、下肥土,成片造林,建立用材林小基地(点)。通过调查、计算,幼林年高生长一般1~1.5米,最高可达3米,24年生的柠檬桉,树高可达23米。幼林年胸径生长一般1.5~2.0厘米,最大达7厘米,胸径24年生可达53.8厘米,单株材积可达2.18立方米。东岭石井农场,砍伐15年生的柠檬桉33株,材积19.2立方米,平均单株材积0.58立方米。
1984年,县政府把建设柠檬桉用材林基地列为惠安县八大基地建设项目之一,提出全县建设万亩柠檬桉速生丰产林。同年6月,全国桉树学术讨论会在惠安召开,13个省(市)80多名代表出席,并参观东岭的石井、涂寨的弄内等桉树基地。
1987年,与广东省雷州林业局合作在屿头、坑尾、瑞东营造柠檬桉速生丰产试验林250亩,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在涂岭乡前欧村营造示范林500亩,在黄塘乡赤土村营造250亩。全县至今保存16万亩柠檬桉林木。
(三)木本油料林基地
1956年,从大田县广平购进油茶种子4000公斤。1957年,从福安县购进1.5万公斤,先后在黄塘乡的松溪村,涂岭乡的涂岭村、溪西村、五社村和笔架林场直播造林。至1960年,全县计营造油茶林1.02万亩。1962年,由于调整山地,抚育未跟上,至1973年仅保存0.48万亩,保存率为47%。1975~1980年,惠安县第二次发展油茶,又营造油茶林0.66万亩,至1980年,全县油茶林种植面积达1.14万亩。其中可采收面积0.55亩,每年采收茶子25~30吨。
1977年以来,对1956~1960年营造的油茶林,进行垦复,3年间共垦复3259亩。垦复后,油茶复壮很快,结实逐年增多。1978年,亩均收茶油21.5公斤;1979年,51公斤;平均每人可得油4公斤,增加集体收入1180元,并提供农用茶饼0.5吨。由于县内历史上没有经营油茶习惯,垦复后又荒芜。1980年,把5000多亩的油茶低产林改为种余甘、湿地松、柠檬桉林。1989年,全县仅保存4886亩油茶林。
(四)沙滩开发柑桔基地
1958年,由南靖县引种柑苗山地栽培;翌年县苗圃培育大批实生苗供应全县。1972年继续发展。目前界山、涂岭、梅山、仙境等处山地年产数万公斤供应市场。
1974年,在省农科院指导下,惠安县于郭厝、诚峰、溪底海岸沙滩引种以温州蜜柑、芦柑为主的品种,栽培15亩试验观察;1977年以后,后龙、净峰、山霞、崇武等6个沿海公社(乡)10个大队(村)相继引种,试种面积537亩,品种达22个。经过10年的自然选择后,郭厝、诚峰、山霞、溪底等四处保存11个品种,面积385亩。1980年投产250亩,收果实5.17万公斤。
(五)经济林基地
余甘 1949年,全县余甘面积约500亩(指嫁接的田船余甘),主要分布在黄塘乡蓝田(田船)大队(村)。至1983年,全县嫁接的余甘达2300多亩,产量700多吨;1987年,发展到15178亩,产量2000多吨,产值200多万元。1988年,新造1010亩,改造4971亩。1989年,省林业厅下达惠安县发展计划2500亩,经过认真整地、选苗、定植,是年冬验收达3111亩。40年来,全县共种植4.25万亩,分布于县内西北部山地和中部丘陵地带。田船余甘优良母树穗条除满足境内的嫁接繁育外,还提供南安等县推广繁育。
龙眼 民国时期,黄塘乡的虎窟、后店、后龙乡的后田,涂岭乡的五社、前欧、白潼,南埔乡的界山、鸠林、天湖、岭头,山腰乡的锦山,洛阳镇的西吟头均有5~10亩连片栽植的龙眼,苍劲挺拔,结实累累。群众在房前屋后亦多栽培,技术上采用高压苗繁殖。
1957年后,乡村创建的林果专业队(场),由县政府拨款扶持种苗,群众出劳力,开垦山地和赤土埔,先后建设后龙的岩山,山腰乡的凤山、后张、前黄、普桉,辋川的跳虎,螺城的北关、西北街,螺阳的盘龙、溪边、梅山,涂寨乡的曾厝、庄内,东岭的屿头、许山头,洛阳的西塘、下曾、塘头,黄塘的后店,涂岭的岭口、路口、前欧、松园,南埔的界山、玉湖、鹅头、仙境等龙眼基地。下曾150亩赤土埔,1966年春栽植龙眼3180株,5年后投产,1973年收获亩产值1500多元。1989年总产值100多万元。
70年代末,发展经济林,龙眼列为经济林发展树种。县政府先后拨款70万元扶持,在福厦公路两侧种植,贯彻“谁种谁有”政策。80年代中期,县成立龙眼基地开发中心,与省林业厅开发公司合资经营,在螺城的洪厝山,螺阳的下埔、东风,黄塘的林口,涂岭的前欧、朝阳、路口等处集中成片发展龙眼基地780亩,每亩投资225元,计17.55万元。1989年,全县栽培龙眼64.5万株4.3万亩,年产鲜果1.6万多吨。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