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防护林营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16
颗粒名称:
一、防护林营造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249-2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在建国初期开始水土保持工作,通过水土保持实验区、冲刷山水土保持林营造、沿海防护林营造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并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关键词:
营林育林
惠安县
造林绿化
内容
(一)冲刷山地水土保持林营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水土流失达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61.5平方公里)。
1950年秋,筹建惠安县水土保持实验区,在今黄塘乡林口村,划出60亩耕地,作为实验区场地。1951年春培育马尾松、相思树、大叶合欢和保土植物育苗35亩。1952年在锦水乡营造马尾松。
以林口乡(杏林)水土严重流失的地带作试点,分别营造山地防护林、切沟防冲林和崩岗(沟)造林。即在15度以上的冲刷山坡,每隔5米种一等高水平线林带,林带的上方挖水平沟,共试种1250亩。并在浅沟每距2~3米长,种2~3行相思树或马尾松、龙舌兰作为生物栅篱,篱的上方筑小土埂淤泥蓄水,在尾山浅沟典型地区造这种林500多处。
杏林、锦水的水土保持林试点经验,受到国务院水土保持办公室表彰。明星农业社(杏林)于1957年被林业部授予水土保持模范单位称号。涂寨庄内村,在石缝隙地直播马尾松和草籽,绿化冲刷山地1700亩,实现燃料自给有余。黄塘的杏林、松溪、向阳,螺阳的锦水等村,在冲刷山采用“容器”苗或营养土球造林,成效显著。
1954~1955年,国家投资1.5万元,控制水土流失8平方公里。1956~1957年用民办公助的办法,控制120平方公里。1958年3月份起,发动群众,用3个月时间,把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控制93%。治理冲刷山累计造林100多万亩,种草10多万亩;筑谷坊50多万座,挖水平沟700多万米,筑鱼鳞坑200多万个。经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乔、灌、草并种,森林植被恢复很快,197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初的2%提高到31%。
黄塘乡杏林地区的虎空山、莲花山等,50年代初寸草不长。1963年有稀疏马尾松和相思树植被,是时乔木马尾松、相思树高2~3米,灌木胡栀子、黄栀子高30~80厘米,草类高10~20厘米,总盖度20%~30%。1981年演替为相思树+马尾松—牡荆+胡栀子—光高粱+裂稔草群落或木麻黄十马尾松—黄栀子十南岭荛花—白茅群落。一般乔木层平均高9~12米,胸径8~15米,灌木层高1~2米,禾草高1~1.5米,总盖度达80%~95%。
1975年对山腰普垵等社、队于60年代在崩岗(沟)地带所植造的大叶桉、相思树、马尾松等的情况进行调查,大部分相思树、马尾松已长成高6~10米、胸径7~8厘米,桉树高10米、胸径10~35厘米,灌木草类丛生,藤本植物匍匐,土壤侵蚀基本停止。
至70年代末,全县大小冲刷山、崩岗(沟)地带计1150多处基本绿化,水土流失有所控制。
(二)沿海防护林营造
沙荒防护林1951年秋,引种木麻黄育苗,先后在赤湖和峰尾的五里沙荒设点,开始造林试验。1952~1954年赤湖垒石墩、筑沙堤在沙滩引种大叶桉、合欢等10多个树种,采用“草固沙、沙蓄水、水养树”的方法,推广乡土草种老鼠刺、蔓荆、沙营,拌客土(肥土)栽植,获得成功。此后,此种的木麻黄治沙试验再次成功。1954~1968年,崇武半岛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网)3000多亩,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又在荒废的沙滩上垦荒1500亩。
沿海治沙造林以赤湖、五里沙荒为试点,然后全线铺开。1958年2月15日在崇武的锦山管理区,召开万人绿化沙滩誓师大会,党、团员群众冒雨上山造林。1963年省政府授予崇武公社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的称号。
1968年冬,小岞岞乡办林场在风口砌筑长1300米、高2米石堤,七里湖防护林营造得以成功;崇武镇在后海筑两条长1000多米,高3米的沙堤,赤湖林场则竖石墙,在背风面造林带获得成功。到1973年全县共筑沙堤、石堤9条长6800米,营造防护林1万余亩;营造防护林带面积在100亩以上。
1963年,崇武半岛防护林林带背风面防护范围为树高20倍。在5~20倍之间,降低风速32.2%。1982年9月台风袭击惠安,在林网内的溪底、后洋柑桔园未遭风害或只受轻微损害。后森田基干林带迎风面20行林木,6年间由于林带阻挡风沙,其沉积物高达30~50厘米。国营赤湖防护林场溪底72号林班造林,20年流沙聚积沙丘,高达2.5米。后洋海尾小溪提高水位20~25厘米,林内土壤含水量提高12.5%,造林后四、五年增加有机质0.3%。
“文化大革命”期间,惠安供销部门砍柴生产白木耳,全县分配砍伐径粗8厘米的相思树、木麻黄6000万公斤,沿海防护林遭受严重破坏。小岞乡、崇武镇和山霞乡被乱砍滥伐2000多亩。其中大岞村前500亩左右连树头挖起。
1979年7月,组织沿海防护林规划队,经半年的实地调查,制定出沿海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此后,沿海军民经10年来努力营造防护林带、固沙林片。至1989年,境内宜林海岸148公里,已绿化137公里;宜林荒山、荒滩1134公顷(17010亩),已造林绿化1067公顷(16005亩),全县沿海绿色长堤基本建成。
农田防护林50年代,首先在崇武半岛的溪底、霞西营造农田防护林,旋即在峰尾、辋川、东岭、张坂等沿海地区相继营造。1974年森林资源普查统计,全县营造各种林带1000多条,总长1500多公里,面积750多公顷。
1975年,“五一”、“七一”围垦竣工后,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先后建设“七一”、“五七”围垦和狮东3处农田防护林网。其中“七一”围垦林业用地173公顷,营造各种林带284条,总长160公里。
1984年,9号台风袭击惠安。狮东防护林防护的范围内5倍处,水稻只脱粒2%,10倍处5%,15~20倍处30%。无林带地段薯蔓枯焦,损失严重。
护堤红树林1956年,从同安县引种红树林野苗3300株,苗高30~50厘米,试种于洛阳江屿头海岸泥滩。栽后一年高1~1.5米。三五年后,逐渐消亡。目前仅存屿头海堤至洛阳桥一片20多亩。
1957年引进“红树林”的胎生种子147万株,在境内自洛阳庄兜埭至南埔鸠林的霞尾、洛江、侨芳、秀涂、东山、大吴、梅庄、南星、辋城、海联、肖厝、三川等12个沿海村的港湾海泥滩扦插1万多亩,当时成活率90%。此后,除了洛阳的庄兜海埭(有黄塘溪水与海潮混流,造林后4年生树高2米多)外,其余地区或因生态环境不适宜,或因围垦建设缘故,渐次消亡。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