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育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14
颗粒名称:
二、育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2
页码:
247-2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清代开始培育相思树苗木,民国时期建立苗圃,1950年代开始大规模育苗,1960年代后期有所减少,但年育苗量仍很大,7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但造林苗木不足需从外地调入。
关键词:
营林育林
惠安县
育苗
内容
清代割林(现山腰乡凤林村)群众开始培育相思树苗木。其种子和育苗技术是湄洲岛人连卯来割林传授的。民国26~29年计育苗43.2亩,苗木193172株。至1957年,这个小村落已户户育苗,作为副业收入。苗木主要供售邻乡和仙游的枫亭以及莆田的黄石等地。
民国25年考棚苗圃建立后,翌年开始培育大叶桉、大叶合欢、坚木麻黄。民国37年,林场实用面积25亩,苗圃育苗3400株,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大叶合欢等。
1950年,县内群众零星育苗10亩。1951年水土保持实验区首次培育马尾松、大叶桉、大叶合欢、坚木麻黄苗共35亩。1952年春,锦水乡12名青年创办青年苗圃。乡政府拨出“机动地”(土改留的公田),县苗圃负责种子和技术指导进行合作育苗。当年培育相思树12.5亩。1952年县苗圃以后塘为总圃,石盘(南坑)、五社为分圃(后迁水堀再迁菱溪)。1953年相继分设菱溪、泗洲、涂山等3处群众苗圃,春秋2季共合作育苗2.77万亩,树种主要是相思树。县苗圃同时举办林业技术培训班,推动全县开展群众育苗,全县育苗面积增至132亩。
1955年,县由建点办群众苗圃,发展到大办林果场、专业队。1957年全县共办500多个场(队),经营山地、苗圃地13万多亩。1958年育苗最高达1504.77万株。县内育的优质的杉木实生苗,由省林业厅选送参加林业部展览会展出。县苗圃还培育保土植物草类和灌木。1959年培育林、果苗794亩,而后每年育苗均在1000亩以上。1960年增设塘头分圃。县苗圃土地面积共300多亩,试验山100多亩,除负责新树种引种驯化外,每年还育苗60~800万株。70年代初县苗圃、笔架林场用毛竹籽育苗成功。
1964~1980年对社(乡)、队(村)群众育苗采取育林基金无偿补助扶持,培育的苗木验收合格后,杉木类苗木每亩补助120元,松木类每亩补助60元。此期间,全县育苗1000~3000亩。其中1964年、1965年达3200亩。
1981年来,育林基金改为“以造林面积”计算补助款,故全县育苗面积明显减少,年育苗仅400~600亩,“容器”苗100多万株。由于造林苗木不足,每年从南安、鲤城、安溪等县(区)调入湿地松、木麻黄、相思树苗木40~60万株。据统计,1950~1989年育苗面积37834亩,年平均970亩。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