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13
颗粒名称: 一、采种
分类号: F326.2
页数: 2
页码: 246-2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政府在民国时期开始建立县森林苗圃,从外地引进树种进行育苗。1950年代开始采集相思树种子进行育苗,并从外地引进新树种进行驯化。70年代初建立木麻黄母树林并进行选优工作,建立木麻黄种子园。
关键词: 营林育林 惠安县 采种

内容

民国25年(1936年)10月,县政府在东门外原考棚处建立县森林苗圃,从外地引进大叶桉、大叶合欢、坚木麻黄等树种,割林(山腰乡)个别群众也自采小量相思树种籽进行育苗。
  1951年1月,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组织螺城群众采集大叶合欢种子,首次收购150公斤,供水土保持实验区育苗。1952年秋季,惠安县苗圃于螺阳乡霞东村后塘总圃,举办相思树种子采集、处理、贮藏方法讲习班,培训苗圃临时工和邻近群众计百人,组成采种队。当年秋季全县采集相思树种籽近2000公斤,大叶桉3公斤,苦楝14公斤。这支采种队伍于50年代由晋江专署林业部门牵头,到泉州(现鲤城区)城东,南安县的西埔、诗山、霞美等处采集大叶桉种籽;并到永春蓬壶、达埔以至安(溪)、南(安)、永(春)交界林区,采集马尾松种子。
  1952年,县苗圃采种队,北至界山、枫亭;南至洛阳桥南和境内的四旁采集相思树种。采集的相思树种子由国家收购1342公斤。种子经处理后,由省林业厅调供仙游县、莆田县,县内苗圃自用及群众育苗。
  1953年,继续组织采种队伍,委托城关供销合作社收购,逐步开展群众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活动。同时县苗圃采集的乌柏、苦楝等种籽500公斤,由福建省林业厅调拨支援晋江、同安等县。
  1955年,首次自县内外采集马尾松种子175公斤,相思树种子1500公斤。至1969年,每年采集相思种子1500~2500公斤,年均调给晋江、安溪等县达500多公斤;70年代初马尾松种籽采集增至万斤。1975年达3.5万多公斤,先后调给贵州、广东等省和本省的福安、永春、安溪等地累计达20万多公斤。
  全县树种除马尾松、相思树种子外,其他树木种子靠外援。1950~1989年,在省内外引进144个新树种,通过县苗圃培育试验驯化结果,成功45种,还引种保土植物20多种。1951年后,从越南、广东、厦门等地调入木麻黄种籽;1953年以后先后从永春、沙县、顺昌、南平和湖南省等处调进杉木种子;1956年,从大田县广平调入油茶种子;1959年,从福安县调入油茶籽;1966年,从浙江省舟山调入黑松种子;1973~1980年,从四川省调川楝籽;1978年冬,林业厅调来雷林1号、赤桉等10多个桉树外地种子,进行品种试验研究。1980~1989年,每年从广东和南安、同安等县调进柠檬桉种子125~200公斤。泉州市林业局每年调给湿地松、大叶相思树种籽20~40公斤。同时还从省内外调进樟树、南岭黄檀、天竺桂、银合欢、凤凰木、银桦、柳杉、福建柏、麻楝、香椿等种子。
  70年代初赤湖防护林场建立木麻黄母树林50亩。1976年11月开展木麻黄树种选优工作,在后龙、净峰和崇武,共勘查木麻黄林面积7500亩;1977年冬再次复查,面积1050亩,2次共筛选木麻黄优树16株,分布在赤湖林场6株,山霞3株,净峰乡赤土尾2株,净北1株,后龙五里沙4株,并树立标记,由当地负责养护。
  1977年县林业局派技术干部1名,赤湖林场选派工人5名参加省林科所在平潭县举办的木麻黄优树繁育训练班。嗣后建立木麻黄种子园50亩。1981年开始结实,1984~1989年每年采收良种,除自用外,还调给浙江省和平潭、普江、南安、鲤城等县、区。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