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营林育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81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营林育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9
页码:
246-25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惠安县营林育林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采种育苗、造林绿化、封山育林等。
关键词:
营林育林
惠安县
内容
第一节 采种育苗
一、采种
民国25年(1936年)10月,县政府在东门外原考棚处建立县森林苗圃,从外地引进大叶桉、大叶合欢、坚木麻黄等树种,割林(山腰乡)个别群众也自采小量相思树种籽进行育苗。
1951年1月,县人民政府建设科组织螺城群众采集大叶合欢种子,首次收购150公斤,供水土保持实验区育苗。1952年秋季,惠安县苗圃于螺阳乡霞东村后塘总圃,举办相思树种子采集、处理、贮藏方法讲习班,培训苗圃临时工和邻近群众计百人,组成采种队。当年秋季全县采集相思树种籽近2000公斤,大叶桉3公斤,苦楝14公斤。这支采种队伍于50年代由晋江专署林业部门牵头,到泉州(现鲤城区)城东,南安县的西埔、诗山、霞美等处采集大叶桉种籽;并到永春蓬壶、达埔以至安(溪)、南(安)、永(春)交界林区,采集马尾松种子。
1952年,县苗圃采种队,北至界山、枫亭;南至洛阳桥南和境内的四旁采集相思树种。采集的相思树种子由国家收购1342公斤。种子经处理后,由省林业厅调供仙游县、莆田县,县内苗圃自用及群众育苗。
1953年,继续组织采种队伍,委托城关供销合作社收购,逐步开展群众自采种、自育苗、自造林活动。同时县苗圃采集的乌柏、苦楝等种籽500公斤,由福建省林业厅调拨支援晋江、同安等县。
1955年,首次自县内外采集马尾松种子175公斤,相思树种子1500公斤。至1969年,每年采集相思种子1500~2500公斤,年均调给晋江、安溪等县达500多公斤;70年代初马尾松种籽采集增至万斤。1975年达3.5万多公斤,先后调给贵州、广东等省和本省的福安、永春、安溪等地累计达20万多公斤。
全县树种除马尾松、相思树种子外,其他树木种子靠外援。1950~1989年,在省内外引进144个新树种,通过县苗圃培育试验驯化结果,成功45种,还引种保土植物20多种。1951年后,从越南、广东、厦门等地调入木麻黄种籽;1953年以后先后从永春、沙县、顺昌、南平和湖南省等处调进杉木种子;1956年,从大田县广平调入油茶种子;1959年,从福安县调入油茶籽;1966年,从浙江省舟山调入黑松种子;1973~1980年,从四川省调川楝籽;1978年冬,林业厅调来雷林1号、赤桉等10多个桉树外地种子,进行品种试验研究。1980~1989年,每年从广东和南安、同安等县调进柠檬桉种子125~200公斤。泉州市林业局每年调给湿地松、大叶相思树种籽20~40公斤。同时还从省内外调进樟树、南岭黄檀、天竺桂、银合欢、凤凰木、银桦、柳杉、福建柏、麻楝、香椿等种子。
70年代初赤湖防护林场建立木麻黄母树林50亩。1976年11月开展木麻黄树种选优工作,在后龙、净峰和崇武,共勘查木麻黄林面积7500亩;1977年冬再次复查,面积1050亩,2次共筛选木麻黄优树16株,分布在赤湖林场6株,山霞3株,净峰乡赤土尾2株,净北1株,后龙五里沙4株,并树立标记,由当地负责养护。
1977年县林业局派技术干部1名,赤湖林场选派工人5名参加省林科所在平潭县举办的木麻黄优树繁育训练班。嗣后建立木麻黄种子园50亩。1981年开始结实,1984~1989年每年采收良种,除自用外,还调给浙江省和平潭、普江、南安、鲤城等县、区。
二、育苗
清代割林(现山腰乡凤林村)群众开始培育相思树苗木。其种子和育苗技术是湄洲岛人连卯来割林传授的。民国26~29年计育苗43.2亩,苗木193172株。至1957年,这个小村落已户户育苗,作为副业收入。苗木主要供售邻乡和仙游的枫亭以及莆田的黄石等地。
民国25年考棚苗圃建立后,翌年开始培育大叶桉、大叶合欢、坚木麻黄。民国37年,林场实用面积25亩,苗圃育苗3400株,主要树种为马尾松、大叶合欢等。
1950年,县内群众零星育苗10亩。1951年水土保持实验区首次培育马尾松、大叶桉、大叶合欢、坚木麻黄苗共35亩。1952年春,锦水乡12名青年创办青年苗圃。乡政府拨出“机动地”(土改留的公田),县苗圃负责种子和技术指导进行合作育苗。当年培育相思树12.5亩。1952年县苗圃以后塘为总圃,石盘(南坑)、五社为分圃(后迁水堀再迁菱溪)。1953年相继分设菱溪、泗洲、涂山等3处群众苗圃,春秋2季共合作育苗2.77万亩,树种主要是相思树。县苗圃同时举办林业技术培训班,推动全县开展群众育苗,全县育苗面积增至132亩。
1955年,县由建点办群众苗圃,发展到大办林果场、专业队。1957年全县共办500多个场(队),经营山地、苗圃地13万多亩。1958年育苗最高达1504.77万株。县内育的优质的杉木实生苗,由省林业厅选送参加林业部展览会展出。县苗圃还培育保土植物草类和灌木。1959年培育林、果苗794亩,而后每年育苗均在1000亩以上。1960年增设塘头分圃。县苗圃土地面积共300多亩,试验山100多亩,除负责新树种引种驯化外,每年还育苗60~800万株。70年代初县苗圃、笔架林场用毛竹籽育苗成功。
1964~1980年对社(乡)、队(村)群众育苗采取育林基金无偿补助扶持,培育的苗木验收合格后,杉木类苗木每亩补助120元,松木类每亩补助60元。此期间,全县育苗1000~3000亩。其中1964年、1965年达3200亩。
1981年来,育林基金改为“以造林面积”计算补助款,故全县育苗面积明显减少,年育苗仅400~600亩,“容器”苗100多万株。由于造林苗木不足,每年从南安、鲤城、安溪等县(区)调入湿地松、木麻黄、相思树苗木40~60万株。据统计,1950~1989年育苗面积37834亩,年平均970亩。
第二节 造林绿化
民国时期惠安县曾设立苗圃林场。民国26~29年(1937~1940年)造林336.97亩,植树73476株;营造总理(孙中山)纪念林551.55亩218779株。同时在城厢道路两旁等植树53.2公里14406株。民国37年12月统计,县林场造林15亩,洛阳造马尾松林11亩8万株,县城造林7.5亩4.5万株。
50年代中叶后,县直机关干部植树活动,逐渐发展到乡镇、工厂、学校,除绿化驻地环境外,还营造青年林、“三八”妇女林、民兵林等。共青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年展开“百队造林”竞赛,营造绿色长城,绿化海疆。县直、乡直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求每人每年义务植树3~5株。
1951年,县人民政府提倡“一人植一树”,群众自动封山3500亩,福厦公路惠安境内(自洛阳至界山)栽植大叶桉1万多株。1952年春,地、县两级组织造林工作队,首次在锦水乡进行造林试验。
1952~1953年县森林苗圃负责供给树苗,乡政府指定造林山地,群众出劳力,三方签订合约,规定收益比例,由县政府建设科签发合作造林股票。县苗圃与邻近的东井、东莲、锦水、林口等乡村试行合作造林。1953年冬县在玉围乡(村)举办短期林业讲习班,培训区、乡生产干部、积极分子,讲习育苗、造林和合作造林常识。1954年春,县组织苗圃和区乡干部在十四区(现辋川乡)更新乡(村)的王厝山、涵内山进行合作造林试点。当年春造林1000余亩。由乡政府签发股票(每个劳力造林一天为一股)。是年开展合作造林的有土坑、界山、松溪、锦水、杏林等乡。合作造林股份形式直至公社化后终止,林权也变为集体所有。
1953年县苗圃干部、工人在螺阳乡大红埔福厦公路东侧义务植树80亩。1954年3月中旬继续在大红埔福厦公路西侧(现冷冻厂一带)义务植树60亩,两年造林树种均是大叶桉。其后县苗圃年年于场地周围或试验山植树。1954年党政机关干部近100名,在科山不毛之地的火山,直播麻栎、相思树50亩。1955年、1956年连续栽植大叶桉、相思树、马尾松100多亩,使火山变成林木茂盛的绿化山。此后,机关干部,年年在科山风景区、“七一”水库、红星水库库区植树。1953~1957年,共造林19.03万亩。此后渐次增加,至1966~1970年,全县造林达到最高峰,为34.22万亩。
1970年后,全县每年砍伐利用、更新四旁树木3~5万株。1973年,山林普查统计,全县四旁植树计有261.03万株,其中木麻黄123.64万株,桉树10.59万株,樟树0.75万株,针叶树2.16万株,其他阔叶树104.320株,栗树0.14万株,柿子0.17万株,乌柏0.37万株,棕榈0.95万株,果树18.24万株,竹类1.1643万株(丛)。
1979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是年县领导带领机关干部100多名,到东岭乡屿头埔栽植柠檬桉1900株,全县参加植树节造林活动3.68万人。此后,植树节的造林绿化活动成为定制。
1982年,为全民开展义务植树的第一年,全县共13.84万人参加,植树54.6万株。
1983年起,县对义务植树采取固定地点,建立包栽包活包管护三年成林的责任制。每年还进行检查评比,成活率平均55%~60%。
1988年,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县四旁植树仅保存139万株,立木蓄积量11.8万立方米。
1986~1989年,共造林10.26万亩。1950~1989年共造林果153.33万亩,种草20多万亩。
一、防护林营造
(一)冲刷山地水土保持林营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水土流失达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261.5平方公里)。
1950年秋,筹建惠安县水土保持实验区,在今黄塘乡林口村,划出60亩耕地,作为实验区场地。1951年春培育马尾松、相思树、大叶合欢和保土植物育苗35亩。1952年在锦水乡营造马尾松。
以林口乡(杏林)水土严重流失的地带作试点,分别营造山地防护林、切沟防冲林和崩岗(沟)造林。即在15度以上的冲刷山坡,每隔5米种一等高水平线林带,林带的上方挖水平沟,共试种1250亩。并在浅沟每距2~3米长,种2~3行相思树或马尾松、龙舌兰作为生物栅篱,篱的上方筑小土埂淤泥蓄水,在尾山浅沟典型地区造这种林500多处。
杏林、锦水的水土保持林试点经验,受到国务院水土保持办公室表彰。明星农业社(杏林)于1957年被林业部授予水土保持模范单位称号。涂寨庄内村,在石缝隙地直播马尾松和草籽,绿化冲刷山地1700亩,实现燃料自给有余。黄塘的杏林、松溪、向阳,螺阳的锦水等村,在冲刷山采用“容器”苗或营养土球造林,成效显著。
1954~1955年,国家投资1.5万元,控制水土流失8平方公里。1956~1957年用民办公助的办法,控制120平方公里。1958年3月份起,发动群众,用3个月时间,把全县水土流失面积控制93%。治理冲刷山累计造林100多万亩,种草10多万亩;筑谷坊50多万座,挖水平沟700多万米,筑鱼鳞坑200多万个。经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乔、灌、草并种,森林植被恢复很快,197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初的2%提高到31%。
黄塘乡杏林地区的虎空山、莲花山等,50年代初寸草不长。1963年有稀疏马尾松和相思树植被,是时乔木马尾松、相思树高2~3米,灌木胡栀子、黄栀子高30~80厘米,草类高10~20厘米,总盖度20%~30%。1981年演替为相思树+马尾松—牡荆+胡栀子—光高粱+裂稔草群落或木麻黄十马尾松—黄栀子十南岭荛花—白茅群落。一般乔木层平均高9~12米,胸径8~15米,灌木层高1~2米,禾草高1~1.5米,总盖度达80%~95%。
1975年对山腰普垵等社、队于60年代在崩岗(沟)地带所植造的大叶桉、相思树、马尾松等的情况进行调查,大部分相思树、马尾松已长成高6~10米、胸径7~8厘米,桉树高10米、胸径10~35厘米,灌木草类丛生,藤本植物匍匐,土壤侵蚀基本停止。
至70年代末,全县大小冲刷山、崩岗(沟)地带计1150多处基本绿化,水土流失有所控制。
(二)沿海防护林营造
沙荒防护林1951年秋,引种木麻黄育苗,先后在赤湖和峰尾的五里沙荒设点,开始造林试验。1952~1954年赤湖垒石墩、筑沙堤在沙滩引种大叶桉、合欢等10多个树种,采用“草固沙、沙蓄水、水养树”的方法,推广乡土草种老鼠刺、蔓荆、沙营,拌客土(肥土)栽植,获得成功。此后,此种的木麻黄治沙试验再次成功。1954~1968年,崇武半岛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网)3000多亩,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又在荒废的沙滩上垦荒1500亩。
沿海治沙造林以赤湖、五里沙荒为试点,然后全线铺开。1958年2月15日在崇武的锦山管理区,召开万人绿化沙滩誓师大会,党、团员群众冒雨上山造林。1963年省政府授予崇武公社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的称号。
1968年冬,小岞岞乡办林场在风口砌筑长1300米、高2米石堤,七里湖防护林营造得以成功;崇武镇在后海筑两条长1000多米,高3米的沙堤,赤湖林场则竖石墙,在背风面造林带获得成功。到1973年全县共筑沙堤、石堤9条长6800米,营造防护林1万余亩;营造防护林带面积在100亩以上。
1963年,崇武半岛防护林林带背风面防护范围为树高20倍。在5~20倍之间,降低风速32.2%。1982年9月台风袭击惠安,在林网内的溪底、后洋柑桔园未遭风害或只受轻微损害。后森田基干林带迎风面20行林木,6年间由于林带阻挡风沙,其沉积物高达30~50厘米。国营赤湖防护林场溪底72号林班造林,20年流沙聚积沙丘,高达2.5米。后洋海尾小溪提高水位20~25厘米,林内土壤含水量提高12.5%,造林后四、五年增加有机质0.3%。
“文化大革命”期间,惠安供销部门砍柴生产白木耳,全县分配砍伐径粗8厘米的相思树、木麻黄6000万公斤,沿海防护林遭受严重破坏。小岞乡、崇武镇和山霞乡被乱砍滥伐2000多亩。其中大岞村前500亩左右连树头挖起。
1979年7月,组织沿海防护林规划队,经半年的实地调查,制定出沿海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此后,沿海军民经10年来努力营造防护林带、固沙林片。至1989年,境内宜林海岸148公里,已绿化137公里;宜林荒山、荒滩1134公顷(17010亩),已造林绿化1067公顷(16005亩),全县沿海绿色长堤基本建成。
农田防护林50年代,首先在崇武半岛的溪底、霞西营造农田防护林,旋即在峰尾、辋川、东岭、张坂等沿海地区相继营造。1974年森林资源普查统计,全县营造各种林带1000多条,总长1500多公里,面积750多公顷。
1975年,“五一”、“七一”围垦竣工后,配套农田水利设施,先后建设“七一”、“五七”围垦和狮东3处农田防护林网。其中“七一”围垦林业用地173公顷,营造各种林带284条,总长160公里。
1984年,9号台风袭击惠安。狮东防护林防护的范围内5倍处,水稻只脱粒2%,10倍处5%,15~20倍处30%。无林带地段薯蔓枯焦,损失严重。
护堤红树林1956年,从同安县引种红树林野苗3300株,苗高30~50厘米,试种于洛阳江屿头海岸泥滩。栽后一年高1~1.5米。三五年后,逐渐消亡。目前仅存屿头海堤至洛阳桥一片20多亩。
1957年引进“红树林”的胎生种子147万株,在境内自洛阳庄兜埭至南埔鸠林的霞尾、洛江、侨芳、秀涂、东山、大吴、梅庄、南星、辋城、海联、肖厝、三川等12个沿海村的港湾海泥滩扦插1万多亩,当时成活率90%。此后,除了洛阳的庄兜海埭(有黄塘溪水与海潮混流,造林后4年生树高2米多)外,其余地区或因生态环境不适宜,或因围垦建设缘故,渐次消亡。
二、基地造林
全县在搞好荒山、荒滩绿化的同时,积极开展用材林和经济林两个基地建设。
(一)杉木用材林基地
历史上惠安县用材靠外援。1953年开始引进杉木种子,在县苗圃育苗试验成功后,于黄塘半岭村和涂岭乡的五社村、涂岭村和南埔乡的界山村等地进行杉木实生苗造林。但生长缓慢,萌蘖丛生。1958年,建立笔架林场,营造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基地。1959年,笔架林场根据国营造林规程,进行选地、整地,营造杉、松混交林,初获成功后,在全县推广。1973年,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杉木林保存面积11440亩,其中笔架林场占6295亩。
1974年,县规划旗头山(朝阳场)、笔架山(黄塘乡半岭村、官溪村)、烟倒山(涂岭乡涂岭村、南埔乡界山村)三个杉木用材林基地。1975~1979年,全县营造杉木林11342亩。由于管理不善,成活率不高。1979年,经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对杉木基地进行调查,共保存7702亩,保存率为60%。一类的只有307亩,占4%;二类的3174亩,占41%;三类的4295亩,占55%。
1980~1989年,全县每年营造杉松混交林1000~1500亩。1988年,森林资源清查,全县杉木保存面积11278亩,其中以笔架林场规模最大,面积3433亩;全县杉木总蓄积量31695立方米,笔架林场占21190立方米。
(二)柠檬桉用材林基地
民国26年,县苗圃(考棚)引种大叶桉,供螺城街道和校园绿化栽培,至1953年,保存约300多株。1951年春,在福厦公路惠安地段两侧种植大叶桉。1952年,开始引种柠檬桉、蓝桉、赤桉、窿缘桉、柳叶桉等10多种,并连续零星栽培。1954年柠檬桉引种成功,至1979年,全县四旁栽植桉树类20万多株,皆已成林成材。70年代末,群众中出现营造“柠檬桉热”。
1978年春,总结县苗圃在50~60年代以后“容器”育苗的经验,在东岭举办全县“容器”育苗技术训练班,推广柠檬桉营养杯育苗造林。此后,每年培育柠檬桉“容器”苗60~100万株,同时在路口、世上、前欧、松园、后张、前烧、东岭、屿头、石井、庄内、盘龙、下曾、官溪、何剑、松溪、跳虎、仙境等23处,采取挖大穴、下肥土,成片造林,建立用材林小基地(点)。通过调查、计算,幼林年高生长一般1~1.5米,最高可达3米,24年生的柠檬桉,树高可达23米。幼林年胸径生长一般1.5~2.0厘米,最大达7厘米,胸径24年生可达53.8厘米,单株材积可达2.18立方米。东岭石井农场,砍伐15年生的柠檬桉33株,材积19.2立方米,平均单株材积0.58立方米。
1984年,县政府把建设柠檬桉用材林基地列为惠安县八大基地建设项目之一,提出全县建设万亩柠檬桉速生丰产林。同年6月,全国桉树学术讨论会在惠安召开,13个省(市)80多名代表出席,并参观东岭的石井、涂寨的弄内等桉树基地。
1987年,与广东省雷州林业局合作在屿头、坑尾、瑞东营造柠檬桉速生丰产试验林250亩,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在涂岭乡前欧村营造示范林500亩,在黄塘乡赤土村营造250亩。全县至今保存16万亩柠檬桉林木。
(三)木本油料林基地
1956年,从大田县广平购进油茶种子4000公斤。1957年,从福安县购进1.5万公斤,先后在黄塘乡的松溪村,涂岭乡的涂岭村、溪西村、五社村和笔架林场直播造林。至1960年,全县计营造油茶林1.02万亩。1962年,由于调整山地,抚育未跟上,至1973年仅保存0.48万亩,保存率为47%。1975~1980年,惠安县第二次发展油茶,又营造油茶林0.66万亩,至1980年,全县油茶林种植面积达1.14万亩。其中可采收面积0.55亩,每年采收茶子25~30吨。
1977年以来,对1956~1960年营造的油茶林,进行垦复,3年间共垦复3259亩。垦复后,油茶复壮很快,结实逐年增多。1978年,亩均收茶油21.5公斤;1979年,51公斤;平均每人可得油4公斤,增加集体收入1180元,并提供农用茶饼0.5吨。由于县内历史上没有经营油茶习惯,垦复后又荒芜。1980年,把5000多亩的油茶低产林改为种余甘、湿地松、柠檬桉林。1989年,全县仅保存4886亩油茶林。
(四)沙滩开发柑桔基地
1958年,由南靖县引种柑苗山地栽培;翌年县苗圃培育大批实生苗供应全县。1972年继续发展。目前界山、涂岭、梅山、仙境等处山地年产数万公斤供应市场。
1974年,在省农科院指导下,惠安县于郭厝、诚峰、溪底海岸沙滩引种以温州蜜柑、芦柑为主的品种,栽培15亩试验观察;1977年以后,后龙、净峰、山霞、崇武等6个沿海公社(乡)10个大队(村)相继引种,试种面积537亩,品种达22个。经过10年的自然选择后,郭厝、诚峰、山霞、溪底等四处保存11个品种,面积385亩。1980年投产250亩,收果实5.17万公斤。
(五)经济林基地
余甘 1949年,全县余甘面积约500亩(指嫁接的田船余甘),主要分布在黄塘乡蓝田(田船)大队(村)。至1983年,全县嫁接的余甘达2300多亩,产量700多吨;1987年,发展到15178亩,产量2000多吨,产值200多万元。1988年,新造1010亩,改造4971亩。1989年,省林业厅下达惠安县发展计划2500亩,经过认真整地、选苗、定植,是年冬验收达3111亩。40年来,全县共种植4.25万亩,分布于县内西北部山地和中部丘陵地带。田船余甘优良母树穗条除满足境内的嫁接繁育外,还提供南安等县推广繁育。
龙眼 民国时期,黄塘乡的虎窟、后店、后龙乡的后田,涂岭乡的五社、前欧、白潼,南埔乡的界山、鸠林、天湖、岭头,山腰乡的锦山,洛阳镇的西吟头均有5~10亩连片栽植的龙眼,苍劲挺拔,结实累累。群众在房前屋后亦多栽培,技术上采用高压苗繁殖。
1957年后,乡村创建的林果专业队(场),由县政府拨款扶持种苗,群众出劳力,开垦山地和赤土埔,先后建设后龙的岩山,山腰乡的凤山、后张、前黄、普桉,辋川的跳虎,螺城的北关、西北街,螺阳的盘龙、溪边、梅山,涂寨乡的曾厝、庄内,东岭的屿头、许山头,洛阳的西塘、下曾、塘头,黄塘的后店,涂岭的岭口、路口、前欧、松园,南埔的界山、玉湖、鹅头、仙境等龙眼基地。下曾150亩赤土埔,1966年春栽植龙眼3180株,5年后投产,1973年收获亩产值1500多元。1989年总产值100多万元。
70年代末,发展经济林,龙眼列为经济林发展树种。县政府先后拨款70万元扶持,在福厦公路两侧种植,贯彻“谁种谁有”政策。80年代中期,县成立龙眼基地开发中心,与省林业厅开发公司合资经营,在螺城的洪厝山,螺阳的下埔、东风,黄塘的林口,涂岭的前欧、朝阳、路口等处集中成片发展龙眼基地780亩,每亩投资225元,计17.55万元。1989年,全县栽培龙眼64.5万株4.3万亩,年产鲜果1.6万多吨。
第三节 封山育林
1951年,全县封山育林3000多亩,建立东寨、松洲两个山林管理委员会。1952年,全县封山育林156片,总面积2.56万亩,要求全部封禁新造林地。全县春季组织区(乡)护林委员会8个,护林小组31个,参加护林人数275人。1952年,黄塘南坑村首次封山育林700亩,经过3年封山,林茂草密,水土流失停止,3年后开山割草225吨,全村的烧柴问题得到解决。1960年,南埔界山村封山育林2931亩,至1982年马尾松林平均树高11米,平均胸径15.1厘米,每亩蓄积量9立方米。1966年,螺阳乡梅山村半封5000亩,1982年平均树高6米,平均胸径8厘米,每亩蓄积量3立方米,价值186万元。
1982年,对封山5年每亩幼林达300株以上,平均树高2米以上,郁闭度0.7以上标准者,予以奖励。
1983年,全县封山育林2300亩;1984年,封山育林1.17万亩;1989年增至2万亩。主要分布在黄塘、涂岭两乡。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