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农技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7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技推广
分类号:
F323.3
页数:
2
页码:
230-2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惠安县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建立了专业队伍,形成了四级科技网络,并大力推广了科学种田、良种良法、间作套种、配方施肥、发展沼气等技术。
关键词:
惠安县
农技农艺
农技推广
内容
一、专业队伍
1953年,农业技术干部2人。1955年,13人。1956年,县成立农技站、种子站,全县14个区先后成立7个农技站,贯彻执行农技推广为“两当”(即为当地、当时服务)服务的方针。1957年配备技术干部18人。1959年增至48人。
1963年建立良种繁育场,在种子工作中执行自选、自繁、自育苗、自用,县供种为辅的“四自一辅”方针。1970年农技推广队伍迅速壮大,有农业技术干部104人,招聘农民技术员56人,农村科技小组285人。1975年建立农科所,从事农业技术试验研究。1979年成立县种子公司,执行国家《种子法》,在种子工作上实行“四化一供”良种繁育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以县为单位统一供种方针。
1970~1983年,各公社农技站配备5~9名技术员,大队设科技组,生产队配科技员,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形成四级科技网络,由县农技站统一负责技术指导。1983~1989年全县农业技术干部166人,其中农学专业133人,植保专业19人,土化专业13人,农业科技示范户560户,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二、农技推广项目
1950~1955年,推广农业技术,普遍依靠农村冬学、夜校进行宣传讲解。1952~1962年,对老旧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去杂去劣。进行穗选、片选。甘薯薯块育苗,提高种性。1956~1962年,依靠农村基点村和基点队推广农业技术。1963~1970年,大量引进外来品种,进行试种、示范、推广,经过评选鉴定,择优去劣,选择适宜惠安县种植的良种和栽培技术,进行推广,有水稻矮秆化,甘薯良种化,各种作物合理密植化等。1970~1989年,大力推广科学种田,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介绍品种特征特性、播种规格、施肥水平及管理办法。召开各种作物现场会,参观种、管、收和田间作物长势。农民学农业知识,科学种田积极性高,先进的农业技术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良种壮苗 通过生产实践验证,适宜当地、当时种植的各种作物当家品种有:大麦莆大麦5号,小麦泉麦1号,杂交水稻汕优016、特优63,甘茹湘茹25~55,花生粤油116,大豆莆豆8008等。
密植规格 自50年代中期始,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探索出各种作物合理密植规格模式,水稻12厘米×15厘米或15厘米×18厘米,甘薯苗插4000~4500株,花生小垅双行密植,大豆苗播种量9~10公斤,大麦苗播种量10~11公斤,小麦苗播种量12公斤。
间作套种 境内推广的间作套种形式有:花生畦中套插甘薯,花生隔沟间作玉米或高粱。秋花生、秋大豆隔沟间作玉米。稻头薯间作秋大豆。稻头薯套种大麦或小麦。花生薯套种大麦或豌豆。晚稻套种小麦(稻麦)或紫云英。大麦套种花生(麦脚花生)或大豆(麦脚大豆)。甘薯套作大麦、芥菜或萝卜。
配方施肥 推广配方施肥是施肥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改革,1986年开始,开展配方施肥的试验和示范,实行配方施肥既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又能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条增产节肥、节支增收的正确道路,其增产率一般为15%~20%,1986~1989年,县内甘薯推广配方施肥22万亩,水稻优化施肥19万亩。
发展沼气 1981年,涂岭乡清美村红砖居民小组有16户、96人利用沼气。1989年,境内建沼气池2375口,实现沼气化的有16个村,28个居民小组。沼气化为农民生活创造良性循环条件,不但可解决点灯烧饭问题,而且每口沼气池每年还提供优质水肥30吨,节约柴草50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