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油料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6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油料作物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2
页码: 217-21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惠安县油料作物的情况,其中包括了花生、芝麻、蓖麻、油沙豆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惠安县 油料作物

内容

一、花生
  花生是惠安县的主要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占全省十分之一。
  民国时期,常年种植5~6万亩,亩产50~70公斤,品种以龙生型大花倒蔓为主,少部份种植竖磅、小琉球。因大花倒蔓品种生育期长,产量低,又不利轮作安排,土地利用率不高,后被淘汰。
  1950~1962年,常年种植10~11万亩,品种以小琉球、中琉球为主,亩产50~85公斤。
  1963年开始,大量引进狮头企、粤油551、粤选58、粤油116、红花126、黄油17等品种,推广珍珠豆型花生品种,亩产大幅度提高,1963~1989年,常年种植12~14万亩,亩产100~130公斤。珍珠豆型具有生育期短,早熟,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及间作套种;种子较耐低温,休眠期短,出苗整齐,适于早播;植株直立,结荚集中,有利密植;果荚饱满,果壳较薄,出仁率高,品质好;果柄较韧,不易掉果,收获方便;产果率高,稳产高产。据南埔农技站1980年花生不同品种对比试验结果:每亩株数同样是14800株,狮头企每株结荚13.45荚,亩产231.5公斤;粤选58,每株结荚16,亩产254公斤;粤油551,每株结荚16.5荚,亩产297.7公斤。
  花生新品种的推广,促进栽培技术的改革,1964年改花生穴播一粒种子为两粒种子,增加每亩株数,提高花生产量。
  为加速花生良种繁育,提高花生发芽率,1970~1980年,大力推广花生倒种春,又名秋花生,全县常年倒种8000~10000亩,亩产150~200公斤。1980年后,因花生倒种锈病严重,甚至绝收,停止种植。同年又推广花生小畦双行密植法,畦宽85厘米,每畦播两行,行距30厘米,株距6~8厘米,每亩播种2.2万穴(株),亩产150公斤。行距中可套作甘薯,操作方便,又有一定空间保证甘薯正常生长。花生隔沟还可间作玉米(高粱),既不影响花生生长,又保证甘薯玉米(高粱)正常生长。
  花生栽培技术的改革,推动间作套种面积的扩大。1987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5074亩,亩产115公斤,增收玉米563.51吨;螺阳乡花生间作玉米1140亩,亩产145公斤,增收玉米65.3吨。1988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20017亩,亩产94公斤,增收玉米1881.6吨。1989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77030亩,亩产73公斤,增收玉米5607吨;全县花生套种甘薯达11万亩。
  二、芝麻
  清代县内就种植芝麻。
  民国时期至1955年,均有零星种植,或种在田埂边,或种在早薯沟底,供糕饼加工之用,1958年后逐渐停种。
  三、蓖麻
  清代就种植蓖麻,多种植在农地堤岸边。
  民国时期直至1989年,各地田埂、堤岸仍有种植,不收种子,只作护堤和水土保持之用。
  四、油沙豆
  油沙豆种植始于1964年,在南埔、山腰、东岭、东园等地区引进试种,因种子细小,收成时花工太大,后不再种植。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花生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芝麻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蓖麻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
油沙豆种植情况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