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粮油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5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粮油作物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9
页码:
210-21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惠安县粮油作物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等。
关键词:
农业经济
惠安县
粮油作物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惠安粮食作物主要有甘薯,水稻、大麦、小麦和大豆,其次有高粱、玉米、蚕豌豆、小米等。
一、甘薯
甘薯又名番薯、地瓜。据清嘉庆《惠安县志》载:“种来自外国,一名地瓜,皮有紫有白,肉则皆白,有自文来国来者,名文来薯,……。”并记载甘薯育苗、扦插、施肥技术及切片洗粉的办法。因甘薯适应性广,抗逆力强,产量高,成为人民群众的主要口粮,故有“惠安人甘薯肚”之称。甘薯扦插季节不同,有早薯、豆薯、稻头薯、花生薯和越冬薯之分。其前茬是小麦,于小满至芒种扦插的称早薯;其前茬是大豆,于小暑扦插的称豆薯;其前茬是早稻,于大暑扦插的称稻头薯;其前茬是花生,于立秋扦插的称花生薯,于霜降前后扦插,至翌年夏至收成的称越冬薯。民国27年(1938年),种植面积8009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2%,平均亩产750公斤。人民群众每年有半年时间以甘薯为口粮,当年9月起大都食鲜薯块,10月份始切甘薯干,翌年大麦收成后,又以大麦拌甘薯干作口粮。甘薯又是高产优质的饲料,薯块和茎叶均可利用,也是综合加工制造柠檬酸、淀粉、糖果和酿酒的原料,大有发展和利用前途。
(一)甘薯种植面积与产量
1949年,甘薯种植面积252630亩,其中早薯94146亩,平均亩产195公斤。晚薯131984亩(豆薯55517亩,稻头薯43847亩,花生薯32620亩),平均亩产170公斤。越冬薯26500亩,平均亩产143公斤。
1957年甘薯种植面积274000亩,其中早薯111466亩,平均亩产211公斤。晚薯148345亩(豆薯57078亩,稻头薯50015亩,花生薯41252亩),平均亩产171公斤,越冬薯14189亩,平均亩产115公斤。
1979年,甘薯种植面积331385亩,其中早薯73165亩,平均亩产252公斤。晚薯257220亩(豆薯69533亩,稻头薯77728亩,花生薯110959亩),平均亩产202公斤。是时,消灭越冬薯,改变耕作制度,减少早薯面积,扩大花生面积。
1989年,甘薯种植面积305331亩,其中早薯62932亩,平均亩产256公斤,晚薯242399亩(豆薯、稻头薯、花生薯),平均亩产205公斤。
(二)甘薯品种与更新
清末,县内越冬薯品种,惠北惠南大都采用“红心尾”、“海丰”二个品种;惠东惠西大都采用“白心尾”、“海丰”二个品种,种植年限有60多年,亩产鲜薯500~600公斤,出粉率20%,切干率40%~45%。
民国时期,全县早熟甘薯采用“六十日秋”,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鲜薯700公斤,出粉率8%,切干率25%。40年代,惠东惠北采用“台湾本”,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1000公斤,出粉率9%,切干率25%。
中熟甘薯,惠北采用“尧春”、“白广杆”、“竹西本”,种植年限分别为60多年和10多年,亩产鲜薯1000~1950公斤,出粉率8%~12%,切干率22%~31%。惠北惠东采用红广薯,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鲜薯1000公斤,出粉率12%,切干率31%。惠北采用“菜瓜薯”,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800公斤,出粉率11%,切干率28%。惠东惠西采用“正乌骨”,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鲜薯1000公斤,出粉率15%,切干率34%。惠南大都采用“臭望薯”、“厦门薯”,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1000公斤,出粉率8%~11%,切干率25%~31%。惠东惠中采用“藤只”,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1100公斤,出粉率16%,切干率32%。惠东普遍采用“金门薯”、“白鸡脚爪”、“黄仔闷”、“大香”、“芋薯”等,种植年限10~20年,亩产鲜薯600~1000公斤,出粉率12%~16%,切干率25%~33%。惠东惠南还采用“假乌骨仔”,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鲜薯800公斤,出粉率18%,切干率35%。
晚熟甘薯,全县采用“仙游芋薯”,种植年限32年,亩产鲜薯900公斤,出粉率12%,切干率32%。惠北采用“潮州本”,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鲜薯800公斤,出粉率13%,切干率37%。惠东采用“大叶薯”,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鲜薯500公斤,出粉率10%,切干率30%。惠西采用“永春五齿”,种植年限10多年,出粉率12%,切干率32%。惠东惠南采用“湖头本”、“菜纤薯”、“大叶婆”,种植年限30~40年,亩产鲜薯900~1000公斤,出粉率12%~18%,切干率32%~35%。
1950年以后,全县旱地甘薯的当家品种以永春五齿、六十日早、六十日秋为主;水田甘薯的当家品种,惠北地区以红心尾假芋薯和白心尾假芋薯为主,该品种质量好,产量高,种植至现在已有40年历史。惠东南地区以竹西本、黄仔闷为当家品种。
1960~1980年,新种花为早地和水田的当家品种,后因该品种不能抵抗甘薯瘟及蔓割病而逐渐被淘汰。
1980年开始,全面推广抗甘薯瘟品种,以湘薯75—55、329、华北48、豆沙薯等品种为主。特别是湘薯75—55,以丰产兼优质,抗瘟性强名列前茅,成为全县的当家品种。为了防止品种退化,加速优良品种的繁殖和推广,自1982年开始,县农业部门建立薯苗基地8000亩,提纯复壮甘薯品种,其中一级薯苗基地1000亩,二级薯苗基地7000亩。1984年,县政府拔出专款扶持全县18万个农户,赠送每户良种壮苗200株,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普及。1988年全县四种薯类种植面积4.9万亩,1989年达10万亩。同年,县政府拨专款进行薯块育苗,当年全县种植优良品种20万亩。
(三)栽培技术改革
1961年,南埔公社肖厝大队早薯1.20亩,采用多叉苗栽培,品种为娘仔薯,经省、地、县农业系统验收,鲜薯单产5608公斤,创造全县第一个亩产万斤薯。
1972~1974年,全县对甘薯栽培技术进行改进,即改老蔓育苗为块薯育苗,提纯复壮,改良种性;改斜插为平插,增加入土节数;改稀植为合理密植,增加亩插株数;改不包心胆为包心胆,充分利用肥源,分层施肥;改晚甘薯为大豆,花生套种甘薯,以提早插播季节,延长甘薯生长期,提高产量。1976年,东岭公社赤石大队,早薯1.21亩,采用甘薯堆栽培,品种为新种花。经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平均亩产鲜薯6052公斤;其中最大的一株88.5公斤,最大的一个薯块17.5公斤。
1979年,张坂公社七一围垦海滩地有早薯2.30亩,品种为汀薯609。经地、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平均亩产鲜薯5261公斤;其中1.20亩,平均亩产鲜薯5428公斤。是年,东园公社锦大队,稻头薯80.60亩,品种为689,平均亩产鲜薯3692公斤。辋川公社更新大队,稻头薯2.20亩,品种为689;经地、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平均亩产鲜薯5204公斤。
1980年,辋川公社更新大队,稻头薯1.21亩,品种731,经县科委、农业局、公社农技站验收,平均亩产鲜薯4214公斤。东岭公社赤石大队,稻头薯13.16亩,品种为67—1,经地、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平均亩产鲜薯4265公斤,其中3.37亩,平均亩产鲜薯4669公斤。
1983年,全县有甘薯高产栽培示范片9508亩,平均亩产鲜薯3810公斤,比一般亩产鲜薯2940公斤,增产870公斤,增幅29.2%
二、水稻
(一)常规种植
北宋,境内即种植水稻。明代,有早稻、晚稻、单季稻之分。早稻有12个品种,晚稻有7个品种,单季稻有2个品种。清代,有大冬、青晚、乌芒、占城、三光、白头术、白米术、叶下逃、畲稻、早术、大冬术、赤脚、粟谷术、晚稻、晚子、老鼠税等16个品种。清末,惠北早稻普遍采用马尾术,种植年限90多年,全生育期130天,亩产200公斤;大早,种植年限80多年,全生育期125公斤,亩产175公斤。
民国时期,早稻品种惠北采用仙游早、种植年限15年,全生育期130天,亩产200公斤;白乳术,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225公斤。惠北惠西还采用红毛术,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200公斤;乌嘴术,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180公斤;乌壳术,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150公斤;南早,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225公斤。惠东惠南采用朝婆,种植期年限20多年,亩产225公斤。惠中惠南采用早子,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185公斤。民国27年(1938年),水稻种植面积6865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平均亩产150公斤。民国37年始,全县早稻大都采用南特号,种植年限10多年,亩产250公斤。晚稻,惠北采用一光,种植期限60多年,亩产200公斤;三光,种植年限40多年,亩产200公斤;虎尾术,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200公斤;水尼,种植年限近20年,亩产250公斤;乌壳术,种植年限15年,亩产200公斤。惠中大都采用白禾,种植年限15年,亩产175公斤。惠西大都采用老花术,种植年限20多年,亩产225公斤。单季稻,惠北一带采用红青芒、白青芒,种植年限30多年,亩产150公斤。
1949年,全县早稻种植面积76134亩,平均亩产99公斤,总产7538.3吨;晚稻38132亩,平均亩产104公斤,总产3974.05吨;单季稻18604亩,平均亩产75公斤,总产1395.15吨。三种稻类种植总面积132870亩,平均亩产92.6公斤,总产12907.5吨。
(二)种植技术改良
1950年始,惠安水稻种植技术进行三次改良,促使产量三次大提高。
改高秆品种为矮秆品种 1950~1963年,境内种植的早稻品种以陆才号、南特号为主,平均单产154公斤,晚稻品种以一光、三光为主,平均单产93.5公斤。此品种株高115~130厘米,易倒伏,产量低。
1964~1977年,早稻推广矮脚南特号、铁骨矮、珍珠矮、红410、科情3号、光大白、窄叶青等品种,此类品种株高75~90厘米,茎秆粗壮,耐肥抗倒,产量高,单产227公斤,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增产73公斤,增长47.4%,晚稻也以早稻的矮秆品种作倒种栽培,平均单产186公斤,比高秆晚稻品种亩产增加56公斤,增长43%。
改单季稻为双季稻 1958年,以1万多亩种植单季稻的烂田,通过全面规划,采取开排水沟,平整土地,加沙改良,作物草回田,增施农家肥的耕作方法。1959年全县早稻93323亩,平均亩产190公斤,总产17731.3吨;晚稻38365亩,平均亩产167.5公斤,总产6426.1吨;单季稻8119亩,平均亩产125公斤,总产1014.9吨。单季稻仅占水稻总面积5%。三种稻类面积139807亩,平均亩产180公斤,总产25172.3吨。至1969年,消灭单季稻,全县早稻87831亩,亩产219公斤;晚稻43270亩,亩产218公斤。全县实现双季稻。
改常规稻为杂交稻 1974年,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品种有威优64、威优63、汕优63。1977年,城关公社霞东大队11.5亩双季稻,经县、社农业系统验收,早稻平均亩产499公斤,晚稻平均亩产552.5公斤。1979年,县农科所早稻18.91亩,品种“四优2号”,平均亩产548.5公斤,其中2.04亩,平均亩产620.6公斤。创高额丰产田。
1980年,境内晚稻杂优化;1981年,全县早稻122187亩,平均亩产305公斤,总产37275吨,中晚稻41838亩,平均亩产254公斤,总产10629吨。早中晚稻种植面积164025亩,平均亩产292公斤,总产47904吨。1982年晚稻平均亩产346公斤,比1977年常规晚稻增产117公斤,增长51%。杂交水稻根系发达,茎秆粗壮,耐肥抗倒,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米质好。
1989年,全县早稻90452亩,平均亩产392公斤,总产35492吨;晚稻38929亩,平均亩产271公斤,总产10550吨;早晚稻种植面积129381亩,平均亩产355.8公斤,总产46042吨。早稻亩产比历史最高的1984年超1公斤。
(三)水稻育秧技术改革
1959年,推广湿润育秧,其做法是把秧地整成平畦,畦面干干湿湿,沟中有水,秧苗在三叶期前,畦面保持湿润状态,通气性好,扎根快,防止烂种烂秧,秧苗生长整齐茁壮,又便于管理,秧苗素质好,三叶期后即可保持水层,拔秧起苗容易。1964年以后,因地制宜推广蒸气(温室)催芽、土坑催芽,塑料薄膜覆盖育秧、卷秧、铲秧等新技术。在育秧技术上又是一大改革,保证不烂种烂秧,适时播种,适时插秧,提高水稻产量。
三、大麦
民国时期,全县常年大麦品种以“六稜黑肚”、“六稷白肚”为主,“早黄”、“西姑麦”为次。大麦大都种植在旱地,有点播、条播、散播三种形式。民国27年(1938年),种植面积81681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5%,平均亩产57.5公斤。
1950~1979年,大麦品种仍以“六稜黑肚”和“六稜白肚”两个品种为主。其间,全县常年大麦种植面积11~12万亩,总产量11000~12000吨。1979年以后,县内大麦开始从粮食作物转为饲料作物。80年代中后期,随着啤酒工业的发展,大麦成为食品工业原料作物。
1980年始,引进、推广成熟期早、产量高、质量好的二稜大菱新品种“早熟2号”、“泸麦4号”、“舟麦1号”、“矮早三”、“稻引1号”、“83—m15”、“莆大麦4号”等。1982年,县农科所种植的4.09亩大麦,品种矮早三,平均亩产333.5公斤,其中1.00亩,亩产367.8公斤。1987年,二稜大麦良种“83—m15”和“莆大麦4号”成为全县的当家品种,其全生育期125~130天,株高80~85厘米,千粒重38~40克,平均亩产180~200公斤。其特点是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耐肥抗倒,适应性广,较抗百粉病,后期转色甚佳。
1986~1987年,省农业厅安排惠安种大麦丰产栽培示范片805亩,平均亩产174公斤。1987年,全县大麦丰产示范片8066亩,亩产168公斤,比一般亩产增产56公斤,增幅50%。
1988年,全县大麦丰产示范片12144亩,亩产182公斤,比一般亩产65公斤,增幅55.9%。1989年,全县大麦示范片20780亩,单产203公斤,比一般亩产增产66公斤,增幅48.2%,是年,全县大麦种植面积99851亩,平均亩产140公斤,总产量13950.29吨。
四、小麦
民国时期,惠安小麦以“深根”为当家品种,全生育期165天,平均亩产100公斤,种植年限近40年;还有“赤穗”,全生育期160天,平均亩产100公斤,种植年限近30年。惠南惠西采用“田青”,全生育期135天,平均亩产100公斤;惠北惠中种植“吐米”,全生育期135天,平均亩产90公斤。民国27年(1938年),播种面积66747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5%,平均亩产65公斤。
1950~1960年,县内小麦种植面积4.8~5万亩,平均亩产51.5公斤。1955年推广“红芒”、“百芒”、“和尚麦”、“欧柔”、“阿夫”、“阿伯”等品种。
1971年,全县引进推广“长麦2148”、全生育期145天,平均亩产156公斤;“晋麦4058”,全生育期145天,平均亩产145公斤;“元华1号”,全生育期140天,平均亩产142公斤。惠中地区采用“龙溪35”,生全育期125天,平均亩产100公斤。惠北惠中地区采用“福繁17”,全生育期140天,平均亩产156公斤;“泉麦1号”全生育期140天,平均亩产150公斤;“泉麦900”,全生育期135天,平均亩产125公斤。小麦种植在水田,全面推广大畦、深沟、板田播种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促进小麦增产。
1975年,东岭公社赤石大队,种小麦21亩,品种为晋麦2148,平均亩产360.5公斤,居全省第一名,其中1.85亩,经参加县、公社、大队三级扩干会代表验收,平均亩产452.5公斤。
1977年,螺阳公社霞东大队,小麦250亩,品种为晋麦2148,平均亩产252.5公斤,其中11.06亩,品种晋麦4058,经地、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亩产419公斤。
1978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22951亩,平均亩产104.3公斤。1988年小麦种植面积101629亩,平均亩产153公斤。县承担泉州市农科所小麦丰产栽培示范片11248亩,平均亩产209.3公斤。
1989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101889亩,平均亩产157公斤,总产量16025.72吨。
五、大豆
民国时期,惠安常年种植大豆,平均亩产50~60公斤。品种以“复白”、“铁树”为主。1950~1959年,全县年均种植大豆面积59263亩,平均亩产50.2公斤。以湄洲豆为当家品种,湄洲豆全生育期125天,平均亩产120~140公斤。1960~1979年,以花面豆为当家品种,全生育期125天,配套穗稻黄,全生育期123天,平均亩产120~150公斤。
80年代,以“威来姆斯”及“莆豆40”、“莆豆8008”为当家品种,“威来姆斯”全生育期125天,平均亩产150公斤;“莆豆40”全生育期125天,平均亩产125公斤;“莆豆8008”全生育期120天,平均亩产150公斤。
1982年东岭公社散湖大队有大豆1.10亩,品种“威来姆斯”,经县科委、县农业局、农技站验收,亩产229.8公斤。山腰公社凤林大队科技示范户连玉章,种植大豆0.95亩,品种“威来姆斯”,经晋江地区农业局、县农业局、县种子公司验收,亩产272.1公斤。
1988年,全县种植大豆82426亩,平均亩产66公斤。大豆丰产示范片10173亩,平均亩产86.7公斤,比一般亩产增产33.4%。
1989年,全县种植大豆82162亩,平均亩产102公斤,总产量8364吨;丰产示范片12118亩,平均亩产154公斤,比一般亩产增产57.8%6。
六、高粱
高粱适应性广,耐旱抗涝,种植简便,稳产稳收。籽粒和秸秆是畜禽的饲料,高粱芒可加工成扫把,籽粒又是酿酒的工业原料,经济价值高。
民国时期,群众在房前屋后就已零星种植高粱。
1971年,全县示范推广花生隔沟间作高粱,株距30厘米,每亩种植1200株,亩收高粱40~60公斤。1971~1986年,常年花生间作高粱5~6万亩,每年增收高粱1100吨。1987~1989年,常年花生沟间作高粱4~5万亩。
七、玉米
玉米素有“高产作物之王”和“饲料之王”的美称,适应性广,根系发达,可与花生、大豆、薯类、甘蔗、幼龄果园等作物间作,增产潜力大。
1986年秋季,从永定县引进玉米聊玉5号在螺阳、涂岭、南埔、山腰等4个乡17个农户示范稻头薯隔沟间作玉米36.78亩,秋季种植全生育期78天,平均亩产114公斤。
1987年春季,花生、大豆、甘薯、早薯间作玉米21842亩,品种为烟单14,全生育期110天,平均亩产104公斤。其中花生间作玉米18067亩,亩产112.5公斤;大豆间作玉米2313亩,亩产35公斤;早薯间作玉米163亩,亩产158.5公斤;甘蔗间作玉米250亩,亩产56公斤;幼龄果园间作玉米690亩,亩产124公斤。专种玉米361亩,亩产484.5公斤。同年秋,秋花生、秋大豆间作玉米7343亩,平均亩产98公斤;专种玉米2760亩,亩产456公斤。是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丰产示范片5074亩,平均亩产115公斤,总产563.51吨。螺阳乡花生间作玉米1140亩,平均亩产145公斤,总产65.3吨。
1988年春季,花生、大豆、早薯间作玉米27894亩,亩产98公斤;专种525亩,亩产427公斤。是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示范片20017亩,平均亩产94公斤,总产1881.6吨。
1989年春季,花生、大豆、早薯间作玉米85920亩,平均亩产79.3公斤。
八、蚕豆豌豆
蚕豆、豌豆是粮肥兼用作物。蚕豆茎秆每亩300~400公斤,豌豆茎秆每亩250~300公斤。蚕豌豆的茎秆回田,翻犁时埋入土壤中,是很好的有机质肥料。
民国时期,水田常年种植蚕豆2500亩,亩产50公斤;农地常年种植豌豆6500亩,亩产45公斤。
50年代始,全县常年水田种植蚕豆5000~7000亩,单产90~120公斤;农地种植豌豆2~2.5万亩,单产70~100公斤。
1981年,山腰公社锦川大队种植蚕豆47.5亩,品种为莆田土豆仔,平均亩产160公斤,蚕豆鲜茎秆亩产1.1吨。其中1.10亩,经县、公社农业系统验收,亩产233.5公斤,鲜茎秆1.5吨。
1985~1989年,因蚕豌豆潜叶蝇为害严重,种植面积越来越少。1989年,全县种植蚕豌豆4623亩,总产量322吨。1989年以后,不再种植蚕豌豆。
九、小米(粟)
民国时期至1955年,县内花生地中均有混种小米,一般是花生播种时,同时在花生畦面散播小米,因小米苗期生势与卤禾本科杂草近似,在为花生中耕锄草时经常被锄掉,又因小米散播在花生植株中,根系发达,影响花生产量,且小米籽粒细小,加工不便,60年代后被淘汰。
第二节 油料作物
一、花生
花生是惠安县的主要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占全省十分之一。
民国时期,常年种植5~6万亩,亩产50~70公斤,品种以龙生型大花倒蔓为主,少部份种植竖磅、小琉球。因大花倒蔓品种生育期长,产量低,又不利轮作安排,土地利用率不高,后被淘汰。
1950~1962年,常年种植10~11万亩,品种以小琉球、中琉球为主,亩产50~85公斤。
1963年开始,大量引进狮头企、粤油551、粤选58、粤油116、红花126、黄油17等品种,推广珍珠豆型花生品种,亩产大幅度提高,1963~1989年,常年种植12~14万亩,亩产100~130公斤。珍珠豆型具有生育期短,早熟,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及间作套种;种子较耐低温,休眠期短,出苗整齐,适于早播;植株直立,结荚集中,有利密植;果荚饱满,果壳较薄,出仁率高,品质好;果柄较韧,不易掉果,收获方便;产果率高,稳产高产。据南埔农技站1980年花生不同品种对比试验结果:每亩株数同样是14800株,狮头企每株结荚13.45荚,亩产231.5公斤;粤选58,每株结荚16,亩产254公斤;粤油551,每株结荚16.5荚,亩产297.7公斤。
花生新品种的推广,促进栽培技术的改革,1964年改花生穴播一粒种子为两粒种子,增加每亩株数,提高花生产量。
为加速花生良种繁育,提高花生发芽率,1970~1980年,大力推广花生倒种春,又名秋花生,全县常年倒种8000~10000亩,亩产150~200公斤。1980年后,因花生倒种锈病严重,甚至绝收,停止种植。同年又推广花生小畦双行密植法,畦宽85厘米,每畦播两行,行距30厘米,株距6~8厘米,每亩播种2.2万穴(株),亩产150公斤。行距中可套作甘薯,操作方便,又有一定空间保证甘薯正常生长。花生隔沟还可间作玉米(高粱),既不影响花生生长,又保证甘薯玉米(高粱)正常生长。
花生栽培技术的改革,推动间作套种面积的扩大。1987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5074亩,亩产115公斤,增收玉米563.51吨;螺阳乡花生间作玉米1140亩,亩产145公斤,增收玉米65.3吨。1988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20017亩,亩产94公斤,增收玉米1881.6吨。1989年全县花生间作玉米77030亩,亩产73公斤,增收玉米5607吨;全县花生套种甘薯达11万亩。
二、芝麻
清代县内就种植芝麻。
民国时期至1955年,均有零星种植,或种在田埂边,或种在早薯沟底,供糕饼加工之用,1958年后逐渐停种。
三、蓖麻
清代就种植蓖麻,多种植在农地堤岸边。
民国时期直至1989年,各地田埂、堤岸仍有种植,不收种子,只作护堤和水土保持之用。
四、油沙豆
油沙豆种植始于1964年,在南埔、山腰、东岭、东园等地区引进试种,因种子细小,收成时花工太大,后不再种植。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