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民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75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人民生活
分类号: C913.3
页数: 3
页码: 207-20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情况。从收入、消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对农民收入、职工收入、城乡储蓄、消费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描述。其中,农民收入在改革开放后迅速提高,职工人数和工资也在不断增长,城乡储蓄余额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上升。在消费方面,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了改善,尤其在农村地区变化更为显著。同时,本文也提到了私人建房成为消费的主要方向之一,并呈现向高档化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惠安县 经济 人民生活

内容

第一节 收入
  一、农民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农民生活逐步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境内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198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4元,1989年达到761元。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居全省第21位。
  二、职工收入
  全县的职工人数,1957年7409人,至1989年,达47181人。1979年,全县的职工人数35780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分别为20329人和15451人。是年平均工资,全民职工和集体职工分别为583元和466元。至1989年,全民职工和集体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792元和1118元。
  三、城乡储蓄
  1949年,惠安银行存款仅0.2万元,为企业存款。1950年,城镇存款0.4万元,没有农村存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储蓄额也逐年增长。
  恢复时期,城乡储蓄余额68.4万元,占全县银行存款余额207.4万元的32.98%。其中城镇储蓄余额66.2万元,农村存款余额2.2万元。“一五”时期,城乡储蓄余额第一次超过全县银行存款余额的一半。此后除“大跃进”及“二五”时期略有下降外,其他时期皆稳定上升。
  第二节 消费
  城乡人民的消费,主要用于衣食住行方面,特别以衣食住占的份量为最大。
  一、衣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境域内人民的衣、食得到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变化更大。从衣着上,人们已改变传统的棉布、粗布的消费习惯,转向化纤、呢绒等多样化的布料,而且讲究新颖、美观,并注意追逐款式的新潮。饮食上,开始讲究营养,尽管物价上涨,但实物消费量仍比以前增加。这方面的变化,尤以农村为著。
  二、各种家用器具
  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各种家用器具,不断发生变化。普通农民家庭的“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的“旧四件”已显落后。多数新婚家庭,新三件(电视机、电风扇、收录机)成为“居家必备”之物,电冰箱、摩托车、洗衣机也开始进入一些人家庭。1988年,每百户农民拥有自行车82部、缝纫机44台、手表295只、黑白电视机30台、收录机12.8台、摩托车2.8辆及大型家具332件。
  三、建房
  境内的传统,居民消费主要用于私人建房,占其收入的大部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造的房屋及其装修,越来越讲究,向高档化发展。几年来,私人建房形成高潮。1983~1986年统计,农民私人建房面积达285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以上,4年中平均每户增加住房面积13.8平方米。1982~1989年,城乡私人建房总投资达38573.03万元;其中,农民私人建房投资几乎占2/3。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