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69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构造
分类号: P54
页数: 3
页码: 129-1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地质构造的情况。其中包括褶皱、断裂、新构造活动形迹等。
关键词: 惠安县 地质 构造

内容

一、褶皱
  境内褶皱不发育,仅存东岭一英林(晋江)复式背斜褶皱较为紧密、明显,其他地区褶皱均较平缓。
  二、断裂
  位于东南沿海,呈北东走向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的长大于400公里、宽38~58公里的长乐—南澳深断裂带斜贯全区。境内狮东一岩山断裂和青兰山一赤湖断裂为其次级断裂带的出露部分,其中以前者为主干构造断裂。位于北纬24°55′~25°05′、宽约10~18公里,以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为主的东西走向的安溪—惠安构造带(属于仙游—漳平大断裂带东南边缘的次级断裂)也横亘境域中部,使惠安处于两断裂构造带的交汇处,因而境内断裂十分发育,且以北东向断裂构造居多。
  北东向断裂有:后吴断裂位于县城西北约4公里处的后吴村附近,长18公里,走向NE35°,倾向SE,倾角65~80°,挤压破碎带宽5米。
  南坑断裂位于县城西南约3公里处的南坑村附近,长约10公里,走向NE40°,倾角80°,挤压破碎带宽约3米。
  前桥断裂位于县城西南约8公里处的前桥北西侧,长约5公里,走向NE30~50°,倾角近直立,挤压带宽3~10米,局部达200米。
  坑柄断裂位于县城南6公里处的坑柄村南东侧,长约7公里,走向NE45°,倾角近直立,挤压破碎带宽3~4米,局部20米。
  此外,还有惠安断裂、赤岭—惠安隐伏断裂、西邱、小岞、大雾山等处的北东向断裂和洛阳、埔塘(长5公里、宽2.5米)等处的北西向断裂。
  三、新构造活动形迹
  境内新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特征。通常是在老构造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总的活动趋势以稳定的间歇性上升为主,表现为地震的活动、温泉的出现、地块的升降、海岸阶地的变迁及海蚀痕迹等。
  地震惠安地处闽东南沿海,陆域在泉州—汕头地震构造带,海域在滨海地震构造带之中,与国内地震最活跃的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常受邻区及台湾强震所波及。自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9月至1989年,在县域及邻近泉州湾、兴化湾及南日岛附近海域,曾发生过20次里氏震级大于4.75级的强震。此外,弱震不计其数,仅1972年1月至1977年8月,泉州市一带0.5~4级地震就有61次。其弱震发生频率:泉州湾3.1次/年,泉州海外57.5次/年。据测定台湾(包括台湾以东海面)超过5.5级的地震,县域内均有震感。境内地震烈度,沿海7~8度,内地7度。
  温泉境内发现温泉多处,集中分布于安溪—惠安东西向断裂带及洛阳江一带。
  海岸变迁从莆田—泉州一线垂直形变测量结果得知:陆地与海面相对位置1965年比1953年上升+21.50毫米,1970年比1965年下降一25毫米,1972年又比1970年上升+14毫米。海岸线时而向外推移,时而向里迫近。
  断地差异活动明显县域属浙闽陆台活化区,总的趋势是间歇性隆升区,但地块是振荡性、差异性升降变化的。据有关部门测定,南埔—城关—岩山断裂带西侧断块相对于断裂带以东至青兰山—赤湖亚带的中部断块,自晚更新世(约3万年前)以来抬升28.3米,平均抬升速率为0.95毫米/年;东部青兰山—赤湖亚带以东滨海丘陵、台地断块相对于中部断块在2.1万年间抬升36.90米,平均抬升速度约为1.5毫米/年。同一断块不同地点,其升降程度迥异。
  海蚀痕迹清晰全新世中期(距今约6000~4360年之间)以来,海岸带曾多次遭受海侵,在现海岸带陆域海拔1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段及大小河流两岸附近地表下,均展布一套厚度数米至30多米的海积淤泥层,并在海拔10米左右的风化残积层或基岩露头上发现许多海蚀遗迹。境内山腰两侧、辋川、净峰、小岞、崇武北部、张坂埕边和洛阳等地均触目可见。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褶皱
相关专题
断裂
相关专题
地震
相关专题
温泉
相关专题
海岸变迁
相关专题
海蚀痕迹清晰
相关专题
后吴断裂
相关专题
南坑断裂
相关专题
前桥断裂
相关专题
坑柄断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