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69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分类号: P5
页数: 8
页码: 126-1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地质的情况。其中包括地层、侵入岩、变质岩、构造等。
关键词: 惠安县 自然地理 地质

内容

惠安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闽东火山断坳带中段。中生代以来,由于亚洲大陆板块向南滑移,与太平洋板块发生俯冲作用,引起大陆边缘强烈的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造成地壳剧烈隆升,其内部温升、熔融、变质,致使境内缺失中生代以前的老地层,形成基底为变质岩,其上覆盖着侏罗系南园组火山岩和第四纪沉积层以及花岗质岩石。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激烈,且为多期次:早期以酸性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类为主;晚期先基性、中基性、后酸性侵入演变,且呈零星分布。北东向长乐—南澳深断裂带斜贯全区,控制区内的岩浆岩、变质岩的分布。该带形成于加里东期,主要活动于燕山期,喜山期以继承性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主,是一条深源式断裂带。南埔狮东(东吴)—黄塘岩山,净峰青兰山—山霞赤湖等处断裂为其主要出露部位,大致以北东30~45°方向展布,并把境内分为两个北东走向的大断块。喜马拉雅山期以来,由于断裂带横向上的差异升降活动,使境内东、西分属两个次级地质构造单元,即东部属闽东南沿海变质带,西部为福鼎—云霄断陷带的一部分。
  第一节 地层
  境内地层出露简单,分布零星,自老至新有:上三迭统—侏罗系变质岩,上侏罗统南园组火山岩和第四系残坡积层,长乐组冲、洪积层,海积层等。
  一、上三迭统—侏罗系
  分布于惠安—晋江—港尾北东向次级断裂带东侧,属闽东南沿海变质带的一部分。主要出露于洛阳、小岞、净峰、南埔等沿海地带;百崎、东园、崇武大岞、后龙等地有零星出露,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
  该地层系由上三迭统文宾山组和侏罗系南园组等地层遭受长期、多次构造应力、热力和板块俯冲及混合交代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动力变质岩。其岩性以含矽线二长石英片岩、混合质变粒岩和条痕状混合岩为主。岩石具花岗鳞片变晶结构,不等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条痕状构造。前者由石英(45%~55%)、白云母(30%~35%)、黑云母(5%~10%)、硅线石(3%~5%)等组成;后两者由钾长石(28%~42%)、斜长石(23%~45%)、石英(27%~42%)及少量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
  在净峰湖街之北,有时代不明的片岩组变质岩,出露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注:有的资料记载,该层位时代原归上三迭统—侏罗系变质岩,现因邻区在相当岩性段岩石中获有下古生界微古化石,且部分地区已获得大于4亿年的Sm-Nd同位素年龄资料,故将其重新确定为下古生代,暂归属于前泥盆纪)。
  二、上侏罗统南园组
  境内仅见第二段和第三段出露。主要分布于北东向断裂带以西的涂岭、黄塘西部与仙游县、鲤城区接壤处。总面积约74平方公里。
  第二段主要岩性为流纹质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夹粉砂岩等,其下部呈浅灰色,上部为灰色。出露面积约44平方公里,厚度大于405米。
  第三段主要岩性为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英安质夹流纹岩等,呈深灰色。喷发不整合于第二段之上,出露面积约30平方公里,厚度大于337米。
  三、第四系
  境内因新构造运动影响,地壳升降频繁,海陆几经变迁,加上气候温湿,雨量充沛,风化作用强烈,在物理、化学、生物及水等地质营力作用下,第四系发育,集中分布于断裂带以东的沿海地带,其面积为全县之半。地层以残坡积层(未分组)和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及冲、洪积层为主,此外还有零星分布于山地河谷及台地沟谷中的上更新统龙海组和上更新统东山组。厚度一般在50米以下,滨海地区较厚,向陆地方向变薄。一般滨海地层以海积、风积层为主,向陆地过渡以残坡积层和冲、洪积层为主。
  残坡积层遍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的丘陵、台地及山坡地,福厦公路以东的各乡镇均有出露,覆盖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厚度1~20米,最厚达50米。地层主要由粘土、高岭土、石英砂、碎石角砾等组成。
  冲、洪积层多呈条带状沿河流及山间盆地展布。主要分布于黄塘溪流域、洛阳江北岸及其他各大溪流两岸,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厚度为3~8米,最厚达30米。地层主要由粘土、细砂、粗砂、砾砂、卵石层及泥煤所组成。
  海积层呈海滩、海积平原和Ⅰ级海积阶地产出,一般高出海面2~5米,最高不超过10米。主要分布于百崎、张坂、东岭、辋川、山腰及南埔等滨海地带,总面积约为57平方公里,厚度2~20米,最厚达40米。地层由灰黑淤泥质粗砂、黄灰色粗砂和灰黑色淤泥组成,局部夹泥煤。
  风积层分布于山霞、崇武、小岞、净峰、东岭、后龙等滨海迎风地带,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厚度5~9米。地层由细砂、中细砂及粉砂等组成。
  第二节 侵入岩
  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在境内表现极为强烈,期次多、分布广泛,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5%。岩性种类多达十余种,其中以燕山早期混合(二长)花岗(闪长)岩和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的中细粒花岗岩等中酸、酸性岩类为主,中性岩次之,基性岩极少。其分布受区域构造控制作用明显,多呈北东向展布。
  一、燕山早期侵入岩
  境内有第一次侵入的二长花岗岩、第二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第三次侵入的黑云母花岗岩和次第不明的混合花岗岩、混合花岗闪长岩、混合二长花岗岩等,岩石均为全晶质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石质坚硬。其中以第一次侵入的二长花岗岩(主要岩体为“惠安岩体”)的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涂岭、黄塘、洛阳等福厦公路西侧的广大地区,面积约205平方公里,约占惠安山地面积的2/3。
  惠安岩体岩性主要为二长花岗岩,相变发育,其结构与构造在地域分布上有一定差异:北西侧为浅肉红色细一中细粒花岗岩,呈致密块状,局部似斑状结构;中部和东南部则过渡为灰白色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微片麻状中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岩体内岩脉发育,主要有细粒花岗岩、闪长岩、花岗斑岩、辉绿岩、细晶岩、伟品岩和石英脉等。矿物成分为钾长石(30%~35%)、斜长石(35%~40%)、石英(25%~30%)、黑云母(5%)及少量角闪石等组成。
  二、燕山晚期侵入岩
  境内有第一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岩,第二次侵入的含黑云母花岗岩等。其中以第二次侵入的含黑云母花岗岩(主要岩体为“后曾岩体”)分布面积最大,方圆约50平方公里,主要出露在张坂大部及螺阳大坪山一带。
  后曾岩体的岩性单一,相对不发育,以浅肉红色—肉红色中细粒花岗岩为主,呈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偶见钾长石、斜长石似斑晶。岩脉发育,主要有花岗斑岩、细粒花岗岩、细晶岩、闪长玢岩、二长花岗斑岩、闪长岩和石英脉等。矿物成分有钾长石(50%~55%)、斜长石(20%~25%)、石英(20%~25%)和黑云母(3%~5%)等。
  三、期次不明的侵入岩
  多沿断裂分布,主要有花岗斑岩、辉长岩等岩脉。如山霞、涂寨的花岗斑岩脉,净峰青兰山的辉长岩瘤,螺阳盘龙、黄塘玉昌湖和山霞东坑的辉绿岩脉,山腰后张的辉长岩墙及涂岭福厦路东的花岗岩脉等。岩石呈暗灰黑—暗灰绿色。
  第三节 变质岩
  境内北东向断裂带以东至滨海之间地带受构造应力、热力及混合交代作用的影响,产生一套以挤压片理化乃至超变质强混合交代而成的动力变质岩。主要有片理化火山岩、片岩、变粒岩、混合岩、混合二长花岗岩及混合花岗岩等。
  一、混合二长花岗岩
  零星分布于南埔(肖厝)、山腰、洛阳(东莲)、山霞和崇武(大岞)一带,其面积近30平方公里。岩石呈灰—灰白色,花岗变品结构,块状、局部片麻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钾长石(25%~30%)、斜长石(35%~40%)、石英(25%~30%)及黑云母等。
  二、混合花岗岩
  主要分布于涂寨的前坑、龙山,山腰,辋川和东岭一带,面积约9平方公里。岩石呈灰白色,花岗变晶结构,块状、片麻状构造。由钾长石(45%~50%)、斜长石(25%~30%)、石英(25%~~30%)及黑云母(3%~5%)等组成。
  三、混合花岗闪长岩
  主要分布于东园、百崎、小岞一带。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矿物成分:钾长石(约25%)、斜长石(约45%)、石英(20%~25%)及黑云母。
  第四节 构造
  一、褶皱
  境内褶皱不发育,仅存东岭一英林(晋江)复式背斜褶皱较为紧密、明显,其他地区褶皱均较平缓。
  二、断裂
  位于东南沿海,呈北东走向平行于海岸线分布的长大于400公里、宽38~58公里的长乐—南澳深断裂带斜贯全区。境内狮东一岩山断裂和青兰山一赤湖断裂为其次级断裂带的出露部分,其中以前者为主干构造断裂。位于北纬24°55′~25°05′、宽约10~18公里,以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为主的东西走向的安溪—惠安构造带(属于仙游—漳平大断裂带东南边缘的次级断裂)也横亘境域中部,使惠安处于两断裂构造带的交汇处,因而境内断裂十分发育,且以北东向断裂构造居多。
  北东向断裂有:后吴断裂位于县城西北约4公里处的后吴村附近,长18公里,走向NE35°,倾向SE,倾角65~80°,挤压破碎带宽5米。
  南坑断裂位于县城西南约3公里处的南坑村附近,长约10公里,走向NE40°,倾角80°,挤压破碎带宽约3米。
  前桥断裂位于县城西南约8公里处的前桥北西侧,长约5公里,走向NE30~50°,倾角近直立,挤压带宽3~10米,局部达200米。
  坑柄断裂位于县城南6公里处的坑柄村南东侧,长约7公里,走向NE45°,倾角近直立,挤压破碎带宽3~4米,局部20米。
  此外,还有惠安断裂、赤岭—惠安隐伏断裂、西邱、小岞、大雾山等处的北东向断裂和洛阳、埔塘(长5公里、宽2.5米)等处的北西向断裂。
  三、新构造活动形迹
  境内新第三纪以来的新构造活动较为强烈,以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特征。通常是在老构造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总的活动趋势以稳定的间歇性上升为主,表现为地震的活动、温泉的出现、地块的升降、海岸阶地的变迁及海蚀痕迹等。
  地震惠安地处闽东南沿海,陆域在泉州—汕头地震构造带,海域在滨海地震构造带之中,与国内地震最活跃的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常受邻区及台湾强震所波及。自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9月至1989年,在县域及邻近泉州湾、兴化湾及南日岛附近海域,曾发生过20次里氏震级大于4.75级的强震。此外,弱震不计其数,仅1972年1月至1977年8月,泉州市一带0.5~4级地震就有61次。其弱震发生频率:泉州湾3.1次/年,泉州海外57.5次/年。据测定台湾(包括台湾以东海面)超过5.5级的地震,县域内均有震感。境内地震烈度,沿海7~8度,内地7度。
  温泉境内发现温泉多处,集中分布于安溪—惠安东西向断裂带及洛阳江一带。
  海岸变迁从莆田—泉州一线垂直形变测量结果得知:陆地与海面相对位置1965年比1953年上升+21.50毫米,1970年比1965年下降一25毫米,1972年又比1970年上升+14毫米。海岸线时而向外推移,时而向里迫近。
  断地差异活动明显县域属浙闽陆台活化区,总的趋势是间歇性隆升区,但地块是振荡性、差异性升降变化的。据有关部门测定,南埔—城关—岩山断裂带西侧断块相对于断裂带以东至青兰山—赤湖亚带的中部断块,自晚更新世(约3万年前)以来抬升28.3米,平均抬升速率为0.95毫米/年;东部青兰山—赤湖亚带以东滨海丘陵、台地断块相对于中部断块在2.1万年间抬升36.90米,平均抬升速度约为1.5毫米/年。同一断块不同地点,其升降程度迥异。
  海蚀痕迹清晰全新世中期(距今约6000~4360年之间)以来,海岸带曾多次遭受海侵,在现海岸带陆域海拔10米以下的大部分地段及大小河流两岸附近地表下,均展布一套厚度数米至30多米的海积淤泥层,并在海拔10米左右的风化残积层或基岩露头上发现许多海蚀遗迹。境内山腰两侧、辋川、净峰、小岞、崇武北部、张坂埕边和洛阳等地均触目可见。
  第五节 矿产
  一、非金属矿产
  境域内花岗石资源分布广泛,花色品种较多,开发利用较早。
  按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花岗岩类有燕山晚期花岗岩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岩石呈浅肉色—肉红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物理性能较好。燕山晚期花岗岩分布于张坂的埔塘、霞美和大坪山一带,方圆50平方公里;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分布于福厦公路以西的涂岭、黄塘、洛阳等大部分地区,面积约205平方公里。
  混合花岗岩类有混合二长花岗岩、混合花岗岩和混合花岗闪长岩,均为燕山早期侵入岩。岩石呈灰白色一浅灰色,中粒花岗变晶结构,块状、局部片麻状构造,节理稀疏、节理面一般较平整,延伸稳定,成材性好,为石制品和石雕的好材料。混合二长花岗岩分布于崇武、山霞、涂寨、南埔、山腰、后龙、洛阳等地。其中崇武五峰—大岞山一带的石质尤佳,有“峰白”之称。混合花岗岩分布于前坑、龙山、辋川、山腰、东岭、净峰等地。混合花岗闪长岩分布于东园琅山、后蔡、内厝、秀涂等地,俗称“琅山石”。
  基性岩类有辉长岩、辉绿岩。岩石色泽:辉长岩为灰黑—黑色;辉绿岩为灰绿色。辉长岩为中细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底质黑,其上粗晶及长柱状矿物闪闪发亮,花纹美观。辉绿岩为细粒隐晶质、半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色泽光亮,是优质石雕材料。
  花岗质岩石按其颜色分为灰白色、深灰色、肉红色、青绿色、黑色等5个系列;按其岩性除上述岩类各品种外,还有钾长石花岗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角闪辉长岩、似斑状辉长岩、辉绿玢岩等47个品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笔山石(外贸代号601)、田中石(602)、峰白(603、617)、琅石(604)、古山红(607、635)、南埔红(648)、大雾山灰白(647)、锦峰白(623副)、樟脚黑(649)、界山黑(654)、邱厝黑(AG98)、上村黑(1509)、泉州黑(684、与岭头黑同)及涂岭青、后张黑等20多个品种。
  花岗石矿储量花岗岩类的螺阳鼓山红(607),20万立方米以上;张坂田中红(602)约200万立方米;玉埕灰白(633),约10万立方米;螺阳—涂寨文笔红(601),约100万立方米;以及南埔红(648)。混合花岗岩类的崇武溪底灰白(617),约50万立方米;五峰—大岞峰白(603),约3860万立方米;东园内厝—后蔡琅山石(604),约200万立方米。基性岩类的净峰青兰山辉长岩瘤、黄塘玉昌湖辉绿岩脉(608),约20~500万立方米;溪底辉绿岩脉等。此外,还有净峰青兰山—上村的动力变质岩(1509),约5万立方米;县境西北部一带的火山岩以及其他各种彩石类资源。据估算全县花岗石资源总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
  非金属矿藏还有泥煤、水晶、石英、砖瓦粘土、高岭土、石英砂等。此外,南埔仙境尚有白云母、大雾山的萤石、洛阳上曾的蛭石及东园后山—后海一带的绿桂石等。
  二、金属矿产
  境内金属矿稀少,仅有零星矿化点。
  (一)铁矿
  芹坑铁矿化点位于涂岭乡芹坑东约900米处,矿体为磁铁矿石英脉,长20米,宽0.3米,矿脉赋存于上侏罗统南园组第三段凝灰熔岩中,矿石品位:铁46.73%。
  后山铁矿化点位于涂岭乡后山北东约900米处,矿化体呈脉状,长17米,最宽0.22米,矿脉赋存于细粒花岗岩脉中,矿石品位:铁39.45%,硫3.15%。
  (二)铅矿
  粪箕湖矿化点位于粪箕湖南东1500米处,矿点赋存于石英闪长岩外带南园组第三段火山岩中,属中温裂隙充填热液型矿化,矿化范围0.60×0.60平方米。含矿品位:铅1.85%,锌0.31%。
  (三)钼矿
  大雾山钼矿化点位于大雾山顶,含矿石英脉赋存于二长花岗岩中。矿点露头六处,呈脉状,长5~10米,宽10~20厘米。含矿品位钼0.011%~0.065%,伴有独居石矿化。
  杏田钼矿化点位于洛阳的杏田北西约600米处,含矿石英脉和云英岩产于混合花岗闪长岩中,成群产出,组成一个北北东向脉带,带向单脉长3~10米,宽5~30厘米。含钼0.008%~0.24%,硼0.01%~0.73%。
  此外,还有张坂山前的铁砂矿、净峰杜厝的黄铁矿、黄塘虎窟的铜矿、后康的铝土矿、南埔先锋和仙境的铌、锶矿等矿点,以及遍布东部沿海的铁砂。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