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惠安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664
颗粒名称: 第一篇 建置
分类号: K925.7
页数: 67
页码: 59-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惠安县建置的情况。其中包括隶属境域、行政区划、乡、镇、场建置等。
关键词: 惠安县 建置

内容

第一章 隶属境域
  第一节 隶属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东北16个里置惠安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泉州为泉州路,惠安县隶属泉州路。大德二年(1298年),改泉州路为泉宁府,惠安县属泉宁府。不久泉宁府废,复属泉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建的八路为八府,置泉州府,惠安县属泉州府。
  清承明制,最高一级行政区称省。惠安县属福建省泉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惠安隶南路道。民国3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惠安归属厦门道。民国16年,废除道制,改为省、县两级制,惠安县直隶福建省。民国22年12月至次年1月“闽变”期间,仍属福建人民政府兴泉省,民国23年2月仍隶属福建省。7月全省划为七个行政督察区,惠安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9月9日惠安县改隶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4月改属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归属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4月改隶晋江专员公署。1967年6月30日归属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9月改属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7月改属福建省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3月改属福建省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1月,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惠安县归属福建省泉州市。
  第二节 境域
  县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正东至小岞,距县城22公里,濒临大海。正西至虎崛,距县城20公里,与泉州市鲤城区溪头村毗邻。正南至浮山岛,距县城22公里,面对台湾海峡。正北至界山村,距县城25公里,同仙游县枫亭交界。西北至寨后村,与仙游县圆庄村接壤。西南至云庄村,与鲤城区杏宅村相邻。东北至诚峰村,面临湄洲湾。东南至崇武。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长达192公里,全县东西宽42公里,南北长47公里,总面积为978.96平方公里,计1945050市亩。地形如趾,向外伸展。置县后,境域历宋、元、明、清、民国,皆不变。1955年,从西北部划出涂岭区的义路、岭北、东坪等乡归仙游县。其后未作更动。
  第二章 行政区划
  第一节 宋至清代区划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初置县时,析晋江东乡16个里,领3乡,其后增至20个里。庆历八年(1048年),乃定为18个里,仍以三乡领之。西南崇武乡:领太康、守节、礼兴、民安、长安等5个里;东南崇善乡:领平康、归化、祥符、温陵、安仁、同信、尊贤、延寿等8个里;东北城山乡:领崇德、德音、光德、待贤、民苏等5个里。熙宁间(1068~1077年),行保甲法,分为34都。
  元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4乡:文质、行满、忠恕、信义,仍18里,34都,靠近城廓的为在坊(城区)。
  明初,因元代户口减少,至正统间(1436~1449年),尚未恢复都图名,数虽仍旧,然略有更改。县东文质乡辖:祥符里,领二十八都、二十九都;延寿里,领三十都、三十一都;温陵里,领三十二都;安仁里,领三十三都、三十四都。共4里,7都。县南行满乡辖:民安里,领十九都;长安里,领二十都、二十一都;太康里,领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守节里,领二十五都、二十六都、二十七都;崇德里,领五都。共5里、10都。县西信义乡辖:平康里,领一都、二都;归化里,领三都、四都;尊贤里,领十四都、十五都;同信里,领十六都、十七都(尊贤、同信二里,后合并为一);德兴里,领十八都。共5里、9都。县北忠恕乡辖:德音里,领六都、七都上下、八都上下;光德里,领九都、十都;待贤里,领十一都;民苏里,领十二都、十三都(后并都)。共4里,8都。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兵疫之后,户口耗减,遂合并为30都;每都10甲,计300班。
  清初沿旧制。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濒海居民入内地,图甲十减六七。康熙二十年(1681年),革去里班,改为68铺,即县内7铺,县东并东南、东北共16铺,县西及西南、西北共3铺,县南及南东、南西共18铺,县北及北东、北西共24铺。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区划
  民国初年,行政区划仍沿用清制。
  民国17年(1928年),始设区公所,全县划分为12个区:城区(附廓)、洛阳、黄塘、东园、后港、崇武、涂寨、东岭、辋川、涂岭、山腰、坝头。
  民国23年全县改编为10个区:螺城、洛阳、黄塘、东园、崇武、涂寨、东岭、辋川、涂岭、坝头。
  民国24年8月,将原有10个区划为8个自治区:城关、附廓为第一自治区,涂寨、崇武为第二自治区,东园、后港为第三自治区,洛阳为第四自治区,山腰、坝头为第五自治区,辋川为第六自治区,东岭为第七自治区,惠西、黄塘为第八自治区。
  民国25年5月,成立区署。区署与保之间设立联保。全县缩编为4个区署、10个联保。第一区署设在城关,第二区署设在涂寨,第三区署设在坝头,第四区署设在洛阳。
  民国26年,调整区署和保甲机构,裁撤部分联保,4个区署分别设在螺城、洛阳、东园、崇武。
  民国30年,全县分为3个区公所,下设30个乡镇、392保、3713甲。第一区公所设在留山顶,辖城区镇、霞朴乡、碧峰乡、洛安乡、溪岩乡、民峰乡、峰侯乡、辋溪乡、洛东乡。第二区公所设在涂寨,辖涂信乡、崧光乡、民钟乡、东园乡、白崎乡、后港乡、群獭乡、崇武镇、溪策乡、中和乡、大寿乡、安岞乡。第三区公所设在涂岭,辖涂平乡、添大乡、柳南乡、梅东乡、梅峰乡、坝头乡、郭峰乡、山腰乡、尾山乡。
  民国32年,裁撤区公所,全县编为16个乡镇:城关镇、洛阳镇、崇武镇、东园乡(后改镇)、青山乡、东岭乡、净峰乡、涂寨乡、辋川乡、山腰乡、坝头乡、圭峰乡、涂岭乡、梅峰乡、天马乡、黄塘乡。
  民国34年8月,调整为城关、洛阳、东园、崇武4个镇,11个乡。
  民国36年5月,全县重新整编保甲,划为4个镇:螺城镇、洛阳镇、东园镇、崇武镇;12个乡:民安乡、涂寨乡、辋川乡、东岭乡、后港乡、青山乡、净峰乡、锦凤乡、圭峰乡、梅东乡、天马乡、涂岭乡。
  民国37年,全县分为30个乡镇。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1949年9月5日,惠安县人民政府宣布成立,全县分为8个区、191个乡。
  1951年3月,实行土地改革。6月改划为11个区、187个乡。
  1952年6月,增划为14个区、222个乡。1953年,原222个乡缩为198个乡。
  1954年9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乡镇区划方案”的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将湖街区改为净峰区,198个乡调整为194个乡、4个镇。
  1955年5月,撤销第六、第十一区,全县划为12个区,并以区公所驻地名称为区名,即城关区、涂寨区、郭厝区、东岭区、净峰区、崇武区、东园区、洛阳区、黄塘区、涂岭区、山腰区、辋川区,下设197个乡、8个镇;同时析第十区所辖的东平、义路、岭北3个乡归仙游县。10月,全县编为11个区、1个镇、192个乡、7个自然镇。1956年6月,编为8个区、1个镇、69个乡、6个自然镇。
  1958年10月,撤销区乡政府,全县成立5个人民公社:红旗公社、飞跃公社、超先公社、上游公社、东红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下设244个生产大队,1771个生产队。
  1959~1960年,仍设5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略有增减。山腰盐场改为国营盐场,实行场带队体制,并划附近4个生产大队归其管辖。
  1961年10月,贯彻农村人民公社条例,将原有5个人民公社、244个生产大队改划为15个人民公社、1个国营盐场、405个生产大队、4257个生产队。15个人民公社:城关公社、涂寨公社、东岭公社、崇武公社、洛阳公社、东园公社、张坂公社、南埔公社、涂岭公社、后龙公社、山腰公社、辋川公社、净峰公社、小岞公社、黄塘公社。1962~1964年,仍设15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略有改变;增设城关、祟武、洛阳3个镇。
  1965年,划垵固、鹰园、宣尾、山霞、前张、新塘、后洋、大淡、山腰、田边、东坑、下坑、青山、东莲等生产大队成立山霞人民公社,裁去崇武、洛阳2镇。全县合计16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1个国营盐场、3个农林场。
  1970年4月,撤销小岞公社,并入净峰公社。1974年3月,恢复小岞公社建制。1975年,改为18个人民公社。1979年,划为16个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略有增减。
  1980年,辋川公社减去乘胜、东升2个生产大队,增加吹楼、大潘、后任3个生产大队,计22个生产大队,其他公社不变。生产队均有所增加,共计16个人民公社,338个生产大队,4181个生产队。
  1981年,东园、山霞、崇武、小岞、净峰、东岭、辋川、后龙等8个公社的生产大队不变。城关镇改称螺城镇。城关公社改称螺阳公社,减去红星、东红、团结、红联4个生产大队,增加锦东、梧宅、松光、蒋吴、锦里、下张6个生产大队,计31个生产大队。黄塘公社减去龙山、红星2个生产大队,增加龙石、紫山、光山、碧岭、后郭、苏塘6个生产大队,计30个生产大队。洛阳公社减去锦丰、东莲2个生产大队,增加西吟头、曾垵、后埔、陈埭头4个生产大队,计22个生产大队。张坂公社减去莲山1个生产大队,增加上仑、后蔡、联新、前头4个生产大队,计27个生产大队。涂寨公社减去松林、红星2个生产大队,增加温厝、上村、东坂、社坝、金相5个生产大队,计26个生产大队。山腰公社增加坑内1个生产大队,计22个生产大队。南埔公社减去邱厝1个生产大队,增加鹅头、东张、玉山、西枫、邱后5个生产大队,计30个生产大队。涂岭公社减去团结1个生产大队,增加土型、溪头、下炉3个生产大队,计21个生产大队。生产队则各有增加。全县共计16个人民公社,360个生产大队、4650个生产队。
  1982年,黄塘公社减去杏林生产大队,增美仁、石马、林口、下墓4个生产大队,计33个生产大队。东园公社增加群青生产大队,计22个生产大队。小岞公社减去前内生产大队,增加前群、前峰、前海3个生产大队,计7个生产大队。山腰公社减去东风生产大队,增加鸢峰、叶厝2个生产大队,计23个生产大队。生产队则略有减少。全县共计16个生产公社,367个生产大队、4524个生产队。
  1984年10月1日起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原人民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居)委会,生产队改为村(居)民小组。全县有15个乡、2个镇、1个盐场。
  1985年,仍设15个乡、2个镇、1个盐场。1986年,改为11个乡,即螺阳、黄塘、东园、张坂、涂寨、山霞、小岞、净峰、东岭、辋川、涂岭;4个镇,即螺城、崇武、洛阳、肖厝(山腰、后龙、南埔及涂岭一部分划归肖厝镇);1个国营盐场,即山腰盐场。1987年,改为螺阳、黄塘、东园、张坂、涂寨、山霞、小岞、净峰、东岭、辋川、山腰、后龙、南埔、涂岭等14个乡,343个行政村;洛阳、崇武、螺城3个镇,47个居委会;山腰国营盐场。1989年10月24日,东园、东岭、涂寨、张坂、辋川5个乡改为镇建制;从东园镇划出白奇、里春、莲埭、后海、下埭五个行政村,另设百崎回族乡,乡人民政府设在莲埭村的埭埔。至此,全县共有19个乡镇场(10个乡、8个镇、1个国营盐场)、388个行政村、1827个自然村。
  第三章 乡、镇、场建置
  第一节 螺城镇
  螺城镇位于县域中部,东、南、北与螺阳乡交界,西北与黄塘乡毗邻。面积5.23平方公里。福厦公路自北而南贯穿境内。该镇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镇政府设在城内新街。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乡16里置惠安县,县治即设于此。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因防御倭寇侵扰,始建城墙,翌年竣工。城背西北面东南,西部自南而北有莲花山、火山、科山、螺山、大坪山、岳山、潘山等山峰环抱,螺山负邑,形如“螺狮吐肉”,故县城别称螺城。民国28年(1939年)为便于日机轰炸时群众疏散,城墙全被拆毁。
  清代,螺城属一都,辖7个铺。民国时期设螺城镇,除辖城内10个保外,又辖辋川、螺阳部分地区共18个保。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于此设第一区公所,管辖范围达30个乡(相当于现在村委会),除城内10保外,还辖辋川全部,黄塘西北部,东岭、涂寨部分自然村。1951年6月调整区划时,划出郊区。一区辖有城内8个街和东关、北关、新霞计11个乡。1952年6月行政区划全面调整,仍设一区,改辖城内4个街和东关、北关,再划入南郊6个乡,共辖12个乡。8月,把凤旗、狮山、钱塘等3个乡划给二区,琼田划给十四区。一区辖城内4个街及东关、北关、霞东、霞光、新霞等郊乡计9个街、乡。1954年1月,省府同意成立一区人民政府作为一级政权。12月,城内增划东街、新街,计辖11个街、乡。1955年10月,再次调整行政区划,把城郊的霞光、新霞划给黄塘,霞东划给辋川。一区只辖城内5个街,设居委会。
  1958年撤区并乡,设城关镇。9月,人民公社化,与凤旗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把7个高级社划分为28个生产大队、205个生产队(不设管理区),范围包括今螺阳乡。1961年析分小社,红旗人民公社改为城关人民公社,下辖5个街、29个大队、144个生产队。1962年设城关镇,下辖3个居委会和东关、北关2个大队。其余农村29个大队仍归城关人民公社。1981年城关镇改称螺城镇。
  1985年1月,成立螺城镇人民政府,辖5个居民委员会。1989年12月,辖5个街、224个自然村(巷、埔)计有9672户、43383人。
  北关街辖城门头、下城河、九屎巷、江厝巷、土杀巷、埔潭、土楼尾、岳帝庙、关帝庙、古墓爷、周厝巷、妈祖宫、后社宫、后社村、洪厝篮、楼脚口、后壁埕、吕往亭、下郭村、双龟牌、后坂、班芝花脚、顶园等23个自然村(巷、埔)。
  东关街辖太平街、小田船、留山顶、下台吴、九站崎、马山新村、东古院、代厝、猪槽潭、街巷、马路顶、水关尾、后厝仔、东兴新村、建设路、桥仔头、南埔山新村等18个自然村(巷、埔)。
  东南街辖清海街、观音楼、大宅埔、下宅巷、白蛇巷、下田巷、连康社、赤土埔、花山巷、四角井、围头池、大崎巷、六房埕、东埕巷、东城边、南城边、南环路、火山新村、后山新村、车仔路、中山东路、中山南路等22个自然村(巷、埔)。
  西北街辖南岭桥、下井街、县口、学口埔、城隍口、钟楼脚、新宫脚、北门顶、泗四洲公巷、驿顶、坊脚、布政庄、驿埔巷、张公祠、驿埔、皇恩埔、石头盘、惠古地、西门、西林、下庄埕、梳妆楼、龙泉巷、西门妈宫、会魁埕、旗杆潭、花斋堂、草埔、模连巷、登龙桥、联厝宅、古墓爷、科山路、龙山下、中亭脚、治山治水纪念碑、火山脚、山边内、狗腔、戴厝、金龙庙、公界、竹脚、张厝巷、崎脚王、后山仔头、西姑馆、花山顶、顶路、下路、刘厝、城隍巷、学巷、箭场巷、箭场埔、凤池、下田塘、马路埕、岳路、司公巷、御史巷、池亭、后埔、方厝、顶埕、霞井陈、土地公宫、上湖峰、九屎巷、刘厝(四马拖车)、山兜曾、如是堂、城河沟、南环路、北环路、西门新村、灰埕、埕尾、盲仁巷、十八层、西门外、螺山新村、枪台新村、镇府巷、下田塘、新城等86个自然村(巷、埔)。
  中新街辖中新巷、箭场埔、凤尾池、后塔井、观音仔宫、崎仔下、崎仔顶、关帝宫、十字街、双凤、娘仔桥、社仔埕、新梧街、织巷田、八间街、涂厝巷、岁宫巷、独板桥、下林埔、钓庭、后池、圆智庵、圆智庵街、下梧街、溪南街、溪北街、新街口、后溪头、许厝巷、下井仔、打铁巷、打铁铺、祠堂巷、石狮口、枣巷、司公埔、德水巷、天官第、小姐厅、南岭桥、霞井街、县口街、学口埔、本厅衙门、后楼、糊布埕、提督衙、马巷、后坑埕、大巷、城隍口、新城口、司铺埕、洪厝围、涂厝巷、美人崎、曾厝埕、许厝埕、社仔埕、云山巷、云山宅、九使张、屐底埕、田仔墘、东水关口、石亭坝、清风黄、先风黄、新东张、菜市口、中山东路、中山北路、民群巷等73个自然村(巷、埔)。
  第二节 螺阳乡
  螺阳乡位于县域中部,东连涂寨镇,西界黄塘乡,南与东园镇、张坂镇接壤,西南与洛阳镇毗邻,东北与辋川镇相连,面积约67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福厦线与惠崇、惠黄线交叉处的溪宅村。
  宋时属崇善乡,元时分属信义乡平康里、归化里和文质乡样符里、同信里的一、二、三、十七、十八都,清属琼田、崧林、下莲、盘龙、前康、朝天、王孙、良盘等铺。民国时期设9个保,属螺城镇,还有一部分属东园、辋川等镇。
  1949年9月,凤旗、狮山等8个乡归涂寨二区,琼田、霞东等2个乡归城关一区,端明、锦水等2个乡归东园五区。1952年6月,全县调整行政区划,新霞、凤旗等6个乡划归城关一区,崧光等3个乡划归涂寨二区,琼田、梅山等3个乡划归辋川十四区。同年8月,把凤旗等4个乡划二区。1955年10月,把凤旗、端明等6个乡划归洛阳区。1956年6月并区并乡时,设凤旗乡、新霞乡归涂寨区,设锦明乡归黄塘东园区。
  1958年5月,撤区并乡,仍设凤旗乡,辖8个联社、21个分社、247个生产队。6月又并乡,凤旗乡保留不变,辖11个分社,生产队则并为83个。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凤旗乡归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冬析分小社,析红旗公社3个街和北关、东关设城关镇,其余大队、场隶属于城关人民公社,计有29个大队、场、239个生产队。1979年,陆续析分梧宅、锦东2个大队,合计31个大队(同时大队更名的有:红联更名为霞张、团结更名为锦里、霞西更名为新霞)。1981年改称螺阳公社。
  1984年10月,成立螺阳乡人民政府,1985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会员,辖31个村民委员会、323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辖31个行政村、152个自然村。有16986户、80407人。
  锦水行政村辖水老、上塘、上崛、长箱尾、许单等5个自然村。
  锦东行政村辖前崎坑、后崎坑、东山等3个自然村。
  梧宅行政村辖梧宅、店仔头等2个自然村。
  锦峰行政村辖前康、官宅、田厝等3个自然村。
  蔡厝行政村辖蔡厝、塔埔、山下等3个自然村。
  上坂行政村辖东乡、南头、北头、垵柄、港边等5个自然村。
  后田行政村辖顶后田、下后田、樟坑、院东等4个自然村。
  五音行政村辖坑柄顶村、坑柄下村、东间、堂厢、东山、桥头、洋塘等7个自然村。
  联群行政村辖庄林柄、溪前、后申厝、竹脚、官林、陈坑底等6个自然村。
  侨群行政村辖赤涂、豆温林、塘边、上村仔、井上等5个自然村。
  溪西行政村辖溪西、溪东、竹坑塘、诗口、下星等5个自然村。
  盘龙行政村辖盘龙、土楼等2个自然村。
  下埔行政村辖下埭、廖厝前、溪仔埔等3个自然村。
  东风行政村辖前窟、岭下、沈厝、山前、前吴、蔡村、后厝、厝斗、前宅、上村等10个自然村。
  霞光行政村辖教场头、官林、后亭、官塘、后窑、后埔、洪厝、茂前、东园等9个自然村。
  新霞行政村辖下廖、山兜、吴厝围、新店头、新亭尾、九垵、企塘等7个自然村。
  霞东行政村辖东井、东莲、后塘、林柄等4个自然村。
  洋坑行政村辖洋坑1个自然村。
  钱塘行政村辖前塘顶村、前塘下村、塘墘、苏坑等4个自然村。
  金山行政村辖金山边、墩后、古湖、埔上、梧塘等5个自然村。
  尾透行政村辖尾透、刘厝、奎坑等3个自然村。
  松光行政村辖后苏、草柄、涂潭、宫兜、青晚田、尾厝等6个自然村。
  松星行政村辖上店、后店、后康、泗四洲、巷内、大林、厝仔等7个自然村。
  工农行政村辖许塘、杜厝、社坝头、陈林柄、溪边、下堡、东溪等7个自然村。
  蒋吴行政村辖蒋厝、吴厝、小后苏、进士、山头、后埕、店仔、路下、溪西等9个自然村。
  村下行政村辖村下、庵兜、后底、赤厝、梁厝、高厝等6个自然村。
  前型行政村辖前型1个自然村。
  锦里行政村辖田边、后坊2个自然村。
  霞张行政村辖下张、上园、下园、下社溪、顶山富、下山富等6个自然村。
  南洲行政村辖南头、四洲等2个自然村。
  梅山行政村辖竹坑、过溪、石盘、草厝、尖西岭、集百家、田墘、后馆、大坝内、后仁等10个自然村。
  第三节 黄塘乡
  黄塘乡地处县域西部,东与螺阳乡相连,西与泉州市鲤城区河市乡交界,南与洛阳镇接壤,北与涂岭乡毗邻。面积154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黄塘街。
  宋时分别辖于崇善乡、崇武乡,元时属信义乡、行满乡的同信里、德兴里、民安里的二、十七、十八、十九都,清时属黄田铺、田庄铺、前郭铺、谷口铺。民国时期设民安乡,辖9个保。
  1949年9月,划东部、北部5个乡隶城关第一区,划西部、南部6个乡归洛阳第六区。1951年6月,设第七区于黄塘,辖9个乡。1952年6月,全县调整行政区划,黄塘改为第九区。析立湖口、龙石、林口、狮峰、霞青等5个乡,共辖14个乡。1954年9月,又析立赤土乡,共辖15个乡。1954年10月,从城关第一区划入新霞、霞光2个乡,共辖17个乡。1956年并区并乡,黄塘保留区公所,全区合并为11个乡。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后店乡,辖3个联社、8个分社、78个生产队;黄塘乡辖2个联社、11个分社、89个生产队;龙石乡辖3个联社、6个分社、92个生产队;林口乡辖3个联社、14个分社、99个生产队。后再合并为黄塘乡,辖7个分社、88个生产队;南田乡辖5个分社、50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成立东红人民公社,辖24个生产大队。1961年冬,析分小社,改为黄塘人民公社,辖36个生产大队、330个生产队、1个社办场。全社有7585户、33674人。1966年“四清”后期,裁撤莲山、苏塘、三川、后郭、下墓、洋坑、碧岭、南埔、洋内、后仁等10个大队,实辖26个大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析立苏塘、下坂、碧岭、美仁、光山、后郭、石马、林口等8个大队,红星更名为紫山大队,实辖33个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黄塘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1989年12月,辖33个行政村、258个自然村。有13202户、64043人。
  黄塘行政村辖黄塘、溪头等2个自然村。
  半岭行政村辖新厝、石头前、树林、路下、东山、庵下、双溪、芙蓉、后坂、前坂等10个自然村。废村:龙邦、虎空、天台、娘仔厝厝、尾田。
  官溪行政村辖洋内、鼎模、半山、湖内、圳口、后沈、尾岭、下蔡、亭兜、樟坑、洋扑、留安、蔡坑口、蔡坑内等14个自然村。废村:前沈。
  南田行政村辖大路、墓殊、加冬坑、尾厝、吾其仁、桥内、其板、蕉坑、西店、洋内、昔上、涂楼、后坑、大竹、北坑、下面前、大社坪、上溪、西坑、塔山圳、东墘下、铁坑、百花宫、后垄、北墘、亭前、黄清等27个自然村。废村:顺政、锅底、七丘、尾寮、石斗脚、只头、顶寮。
  尾山行政村辖尾山、墓亭、尾行、竹仔林、后坑仔、后厝、水磨、铁林、烟顶、丘后、粟家窑等11个自然村。废村:蔡厝、青兰、后坑。
  龙石行政村辖龙石、内山、厝斗、宫边、澳埔、圳口、百岩、安溪、外库、校尉坑、汤厝、■窑、谢坝、何内、后埔等15个自然村。
  紫山行政村辖下村、顶村、中村、坑内、邓厝等5个自然村。废村:田内。
  光山行政村辖刺潭、下铺、皂斗林、顶铺、袁厝、陈厝、二房、马仁庄、莲坑、圳口等10个自然村。
  赤土行政村辖顶赤土、园埔、格口、张厝、顶许厝、许新厝、破坪、仕尾、温厝等9个自然村。
  下坟行政村辖下墓、坑道、资头尾、溪东、大坝内等5个自然村。
  坝下行政村辖坝下、后吴、古井、乙面坑、夏侯坑、狮型、埔尾、桥仔头、小石佛、小仕尾、大石佛、牛山后等12个自然村。废村:赤水坑、小桥、前厝坑。
  油园行政村辖油园、翁后、沙百、岩上、前吴、垵柄、董厝等7个自然村。
  南垵行政村辖南安、土楼、胡厝、郑厝、彭厝、大山脚、饮亭、好新厝等8个自然村。
  松溪行政村辖松溪、董埔、尖山、布袋内、东湖、石脚、夏厝、石盘、崎莲头、东张、官墓、窑内、吴厝、边溪等14个自然村。废村:林厝、林仙、院上、福船、后石、河剑。
  后垵行政村辖大村、后宅、后吴、许厝、青林口等5个自然村。
  美仁行政村辖美仁、上头崎、塔山脚、塔仔内、归湖内等5个自然村。
  林口行政村辖林口、象坑湖、官荫、南浦等4个自然村。
  石马行政村辖石马、新石马、灵头、店仔、大村、南坑等6个自然村。
  苏塘行政村辖苏塘、古井、埔尾等3个自然村。
  下坂行政村辖下坂、山门坑、运使桥、顶新厝、田洋等5个自然村。废村:网盾内、兰仔口。
  后郭行政村辖后郭、前张等2个自然村。
  前郭行政村辖前郭、许厝、下寮、顶寮等4个自然村。
  虎窟行政村辖尾厝、大垄、顶厝、宫边、大垄口、大路头、伍厝、墘尾等8个自然村。
  后店行政村辖虎空山、公山、后深、后格、下赤土、后寮、营墓、文雅坑等8个自然村。
  尾园行政村辖下楼、下园、南坑山、浮坑、尾园、竹坑等6个自然村。
  省吟行政村辖新厝、湖墘、院内、许厝、岭透、小后店、中厝、后间、高厝仔、高厝头、桥仔头、杏尾、曾厝、东莲、钱厝、埭边、大乡、小乡等18个自然村。
  后西行政村辖大坑、小狮、后林过、祠堂、桥尾、大潭、小庵兜等7个自然村。
  谢厝行政村辖田墘、后埕、后间、周厝桥、东圳、大坑口、王厝、马厝等8个自然村。
  碧岭行政村辖百玉店、秧岭等2个自然村。
  接待行政村辖接待、峰帽、许田、诗口、庵兜、大坑内等6个自然村。
  坝岭行政村辖坝仔下、岭兜、庄坑头等3个自然村。废村:坑仔口。
  埔兜行政村辖草埔园、见口、埔兜、棋盘等4个自然村。
  亭林行政村辖亭林、内坑、染厝、苏坑、康厝等5个自然村。
  第四节 洛阳镇
  洛阳镇位处县域西南部洛阳江东岸,东邻螺阳乡、东园镇,西与泉州市鲤城区城东乡、河市乡接壤,南临泉州湾,北连黄塘乡。面积50.57平方公里。福厦公路由此经过,扼洛阳江入海要冲,为惠安、鲤城的联络点。镇政府设在洛阳街。
  据《闽中摭闻》载:唐宣宗微时行经此地,见此间风景秀丽,曰:“山川胜概,类我洛阳也。”以此得名,沿用至今。这里有举世闻名的万安古石桥,也是著名侨乡。
  宋时隶崇武乡,元时分属信义乡德兴里、行满乡民安里的十八都、十九都,清时属埔林铺、陈庄铺、庸庄铺、谷口铺、玉沙铺、通津铺、上田铺、前康铺。民国时期设洛阳镇,辖12保。
  1949年9月,设第六区公所于洛阳街,辖16个乡。1951年6月划出黄塘、下殿、松溪、群合、狮峰等5个乡,另设第七区公所于黄塘。1952年6月,第六区改为第八区,析前园、白沙、石莲、杏塘、梅岭等5个乡,裁撤玉浦、杏梅2个乡,计辖13个乡。同年8月撤销石莲、白沙、前园3个乡,恢复玉浦乡,共辖11个乡。1954年9月,洛阳乡改为乡级镇建制。1955年10月,第八区划进锦厝、溪庄、端明、锦水、凤旗、凤山、五音、联群等8个乡,共辖19个乡。1956年5月并区并乡,撤销洛阳区,归东园区管辖。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洛阳乡,辖11个联社、48个分社、349个生产队。同年8月再度并乡,仍设洛阳乡,合并为11个分社、90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洛阳乡改为上游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14个生产队。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洛阳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224个生产队(含1个渔业队、1个运输队)。1963年6月,万安大队及机关、工厂、企事业单位从洛阳公社划出,设洛阳镇。1966年撤销镇建制。同时裁撤石任、锦庄、后铺、玉浦、西坊、西吟头、曾垵等7个大队,恢复东莲、西安2个大队,计辖20个大队。1980年析西安大队为西方、曾垵、西吟头3个大队,共辖22个大队。
  1984年改设为镇,析万安大队为洛安、万安、洛阳3个大队,至此计辖24大队。1985年1月,辖24个村民委员会、253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计辖24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有11351户、54459人。
  陈坝行政村辖后轩、大宅、三舍、运内、后笼口等5个自然村。
  霞星行政村辖桥透、霞美、山仔等3个自然村。
  锦芳行政村辖陈埭头、后柯、埔兜等3个自然村。
  云庄行政村辖庄兜1个自然村。
  梅岭行政村辖岭头大村、岭头小村、前桥、涂厝仔、饶厝、大坪、山上等7个自然村。
  上曾行政村辖上曾1个自然村。
  上田行政村辖上田大村、上田小村等2个自然村。
  群山行政村辖割岭、水磨后、坑尾内、石船、洋井、坪尾等6个自然村。
  西塘行政村辖西塘大村、西塘小村、山兜等3个自然村。
  杏田行政村辖杏田、过溪、下树、口坑等4个自然村。
  塘头行政村辖塘头、顶后宅等2个自然村。
  下曾行政村辖下曾、后房、上埔崎等3个自然村。
  屿头行政村辖屿头、海尾、埭仔等3个自然村。
  前园行政村辖前园大村、前园小村、村口、山仔、许庄、吕内等6个自然村。
  后埔行政村辖后埔、东莲、石任、下埭等4个行政村。
  万安行政村辖万安(洛阳街)1个自然村。
  洛安行政村辖洛安(洛阳街)1个自然村。
  洛阳行政村辖洛阳(洛阳街)1个自然村。
  后陈行政村辖后陈、陈厝前、洋茂、东头、下后宅、埭厝等6个自然村。
  增垵行政村辖增垵1个自然村。
  西吟头行政村辖西吟头、井吟、庵边等3个自然村。
  西方行政村辖西方1个自然村。
  象浦行政村辖象浦、坑头、汪厝、林厝、关门厝、吉贝厝等6个自然村。
  白沙行政村辖刘厝白沙、郑厝白沙、拍铁、东村、前塘等5个自然村。
  第五节 东园镇
  东园镇位于县域南部沿海,地处泉州湾北岸、洛阳江入海处,东与张坂镇接壤,南与石狮市石湖隔海相望,东北与螺阳乡交界,西南隔洛阳江与泉州市鲤城区后渚港遥对。面积57平方公里。惠秀公路自北而南贯通全境,并通达张坂、玉埕,交通便利,为著名侨乡。镇政府设在东园街。
  宋时属崇武乡,元时属行满乡长安里、太康里的廿一、廿二、廿四都,清时属西湖铺、白崎铺、苍云铺、前蔗铺。民国时期,设东园镇,辖15个保(包括螺阳乡锦水、端明,张坂镇群力、美峰、玉塘、群贤等村);后港乡辖9个保(包括张坂镇玉埕、玉霞、崇山等村)。
  1949年9月,在东园街设第五区公所,辖24个乡(包括原来的东园镇、后港乡全部)。1952年6月,调整行政区划,划出玉霞、玉埕、崇山、美峰、群贤、玉塘、群力等7个乡,又从第四区(祟武)析出部分乡于张坂成立第六区公所。第五区计辖20个乡。同年8月,裁撤山前、前康、上港3个乡,改称七区,共辖17个乡。1954年9月,东园改设乡级镇建制,析立上港乡,共辖18个乡。1955年撤销第六(张坂)区公所,西部13个乡划归第七(东园)区,把端明、锦水、锦厝、溪庄4个乡归洛阳区。东园区计辖27乡。1956年8月并区并乡,东园区管辖范围扩大,包括东园、洛阳、张坂三个区全部(东园、洛阳仍设乡级镇)。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东园乡,辖10联社、33个分社、259个生产队,后港乡辖9个联社、17分社、236个生产队(张坂地区单独设张坂乡)。后2个乡合并为东园乡,下辖11个分社、133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东园乡改为上游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21个生产大队。1961年析分小社,成立东园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其中1个渔业大队)、267个生产队(其中4个林业队、3个牧业队、16个渔业队、1个盐业队、7个运输队)。1966年“四清”后期,裁撤群青、后申、垵头等大队,计辖21个大队。1979年析立群青大队,计22个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东园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辖22个村民委员会、240个村民小组。1989年10月13日,省府批准设立东园镇,并划出里春、后海、莲埭、白奇、下埭等5个村,成立百崎回族乡。东园镇计辖17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
  秀土行政村辖秀土、门兜、顶宫、下宫等4个自然村。
  琅山行政村辖小蔗、东湖等2个自然村。
  后港行政村辖后港、大蔗、垵头等3个自然村。
  下垵行政村辖下垵、郊垵等2个自然村。
  阳光行政村辖山仔洋、前坂、洪山后、山前、杏坑等5个自然村。
  群青行政村辖割上、浔头、西埔等3个自然村。
  锦峰行政村辖后蔡、后西街等2个自然村。
  灵溪行政村辖坝边、内厝、洋埔等3个自然村。
  仑山行政村辖上仑、康岭、后山等3个自然村。
  长申行政村辖长烧厝、高厝、坑内、坑外、崎仔、郭厝等6个自然村。
  玉坂行政村辖长坂、新芽、过溪仔、蔡厝、新沙等5个自然村。
  锦厝行政村辖埔仔、厝仔、马房、大西张、小西张、路庵等6个自然村。
  溪庄行政村辖牛坑、西尾头、莲坑山、尾山、后堡、后曾、双溪口等7个自然村。
  上林行政村辖林口、上港、后新厝等3个自然村。
  凤浦行政村辖埔庄、许内、东堡、西堡、后官、鸭山、坑园等7个自然村。
  龙苍行政村辖埭村、前院、苦埭头等3个自然村。
  东园行政村辖东园、下新厝等2个自然村。
  第六节 百崎回族乡
  百崎回族乡处于惠安县南部沿海,泉州湾北部,当洛阳江人海处。东与张坂镇交界,西与洛阳镇毗邻,南与东园镇接连,西南与泉州市鲤城区东海乡及后渚港相望,北与东园镇接连。面积16.7平方公里。百崎至泉州、惠安有班车通行,至后渚港有客航汽艇,水陆交通便利。乡政府设在白奇村以东、里春村以西、莲埭村以北的高坡上。
  宋时属崇武乡太康里,元时属行满乡太康里,明时属廿二都,清时属白崎铺。民国初期仍沿旧制。民国17年(1928年)全县设12区公所,百崎属东园区公所。民国23年调整行政区划时改属后港区。民国24年实行保甲制度,东园、后港合并为第三区。民国30年设百崎乡,归第二区管辖。民国36年5月整编保甲,百崎属东园镇。
  1949年9月,百崎属第五区。1958年5月撤区并乡,百崎归上游人民公社东园管理区。
  1961年9月百崎属东园人民公社。
  1984年10月,百崎属东园乡人民政府。1989年10月13日,省府批准设立东园镇,并划出里春、后海、莲埭、白奇、下埭5个村设百崎回族乡。下辖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全乡有2923户、12305人。
  白奇行政村辖白奇1个自然村。废村:后垵。
  里春行政村辖内村、田吟、斗门头、后塘等4个自然村。
  莲埭行政村辖埭上、大山、贺厝、山兜等4个自然村。
  下埭行政村辖下埭、桔圃等2个自然村。
  后海行政村辖后海、加坑等2个自然村。
  第七节 张坂镇
  张坂镇位于县域南部,东与山霞乡相连,西与东园镇毗邻,南临泉州湾,北与涂寨镇、螺阳乡交界。面积79平方公里。惠祟公路自西而东横穿全境,獭窟岛亦已通公路。70年代“七一围垦”工程竣工后,增加可耕地几千亩,又添建盐场。镇政府设在张坂村。
  宋时隶崇武乡,元时属行满乡守节里、太康里的廿二、廿三、廿五、廿六都,清时属镇安铺、松口铺、埕漳铺、青山铺、獭窟铺。民国时期分别属青山乡、后港乡、东园镇。
  1949年9月后,分别辖于第四(崇武区),第五(东园)区。1952年6月,成立第六区公所,辖15个乡(即今张坂地区)。1955年10月调整行政区划,为加强沿海突出部工作,撤销张坂区,划浮山、后见给崇武区,余全部并入东园区。1956年6月并区并乡,设滨山、玉峰、锦钟、玉群等4个乡归东园区。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张坂乡,下辖8个联社、20个分社、257个生产队;浮山乡辖1个分社。同年8月,2个乡合并为张坂乡,辖8个分社、99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张坂乡改为上游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21个生产大队。1961年9月,成立张坂人民公社,辖21个生产大队(其中2个渔业大队)、200个生产队(其中2个林业队、2个畜牧队、8个渔业队、1个运输队)、2个社办场(1个盐场、1个养殖场)。不久,析黄岭、玉园、仑前等3个大队,合计24个生产大队。1966年“四清”后期,裁撤玉园大队,从崇武公社划隶浮山大队。仍为24个生产大队。70年代末,析立上仑、后蔡、联新、玉园、玉田、前头、玉前、山高富等大队,裁撤莲山、玉霞2个大队,同时村下大队更名为苍霞大队,全社计辖31个生产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张坂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辖31个村民委员会、195个村民小组。1989年10月,省政府批准设置张坂镇,实行镇带村体制,下辖31个行政村、86个自然村,有13365户、63696人。
  松山行政村辖大坪、杨厝、庄内等3个自然村。
  塘园行政村辖塘园1个自然村。
  霞美行政村辖霞美、伍厝、象林、张厝等4个自然村。
  玉塘行政村辖大埔塘1个自然村。
  玉田行政村辖小埔塘、杨宅等2个自然村。
  玉园行政村辖刺门兜、南山等2个自然村。
  群力行政村辖塘边、塘南、杏坑、店仔、山仔边等5个自然村。
  张坂行政村辖张坂、西院、西洋、埔边等4个自然村。
  下宫行政村辖下宫、赤石、东头、东垵、下街、新厝夷等6个自然村。
  上塘行政村辖上塘、前福、新街、前埔、下埔等5个自然村。
  后边行政村辖后边、西埔街等2个自然村。
  村下行政村辖村下1个自然村。
  门头行政村辖门头、田中、坑园等3个自然村。
  苏坑行政村辖苏坑、后宅等2个自然村。
  上仑行政村辖上仑、东张等2个自然村。
  后蔡行政村辖后蔡1个自然村。
  山内行政村辖下山内、东楼、东西厝、陈埔等4个自然村。
  莲新行政村辖东溪、莲叶石、新塘内等3个自然村。
  后曾行政村辖后曾、北蔗、大回等3个自然村。
  前头行政村辖前头1个自然村。
  前见行政村辖前见1个自然村。
  后见行政村辖后见、插坑等2个自然村。
  浮山行政村辖西峰、西斗、荷石、茂林、东峰等5个自然村。
  玉山行政村辖山高富、六家、下烧灰、下厝等4个自然村。
  玉霞行政村辖下洋、墩头等2个自然村。
  玉前行政村辖山前、井下等2个自然村。
  玉埕行政村辖埕边、井头等2个自然村。
  崇山行政村辖山兜、山头、龟山头等3个自然村。
  群贤行政村辖莲内、社内、七里湾、竹仔坑、上坑、下坑等6个自然村。
  仑前行政村辖仑前1个自然村。
  黄岭行政村辖黄岭、上雪、西雪等3个自然村。
  第八节 涂寨镇
  涂寨镇地处县域东南部,东与东岭镇毗邻,东南与山霞乡相接,西连螺阳乡,南界张坂镇,北与辋川镇接壤。面积49.3平方公里。惠崇公路横穿东西,惠岞公路由此经过,交通便利。镇政府设在涂寨街。
  清代曾在此屯军筑寨设防,故称涂寨。宋时隶崇武乡、崇善乡,元时分属文质乡、行满乡的祥符里、守节里的廿五、廿八、廿九、卅四都,清时属普光铺、崧林铺、仙溪铺、蔡宅铺。民国时期设涂寨乡,辖15个保。
  1949年9月,从第一区(城关)划入凤旗、狮山、五音、钱塘、霞莲、莲溪等6个乡,成立第二区(涂寨),辖21个乡。1951年6月裁撤莲溪、下莲2个乡,辖19个乡。1952年6月,调整行政区划,从凤旗片划出3个乡给第一区;析立涂南、涂北2个乡,并从十四区(川)划来奎山乡,仍辖19乡。8月又划来凤旗、狮山、钱塘等3个乡,再设联群乡,裁撤涂南、涂北2个乡,计辖21乡。1955年10月,把凤旗片划给洛阳区,把新田、山霞等4个乡划入;同时涂寨乡改为乡级镇建制,涂寨区仍辖21个乡。1956年6月并区并乡,涂寨区辖8个乡镇,山霞等4个乡合并为锦山乡,归崇武区;凤旗成立乡,再划入涂寨区。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涂寨乡,辖12个联社、53个分社、403个生产队;凤旗乡辖8个联社、21个分社、257个生产队。6月并乡,这2个乡均保留。涂寨乡辖14个分社、131个生产队;凤旗乡辖11个分社、83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涂寨乡改为飞跃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凤旗乡并入红旗人民公社。涂寨管理区辖15个生产大队。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涂寨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247个生产队。1962年析宣妙、顶郭、金象、东山、社坝等5个大队,裁上村、温厝2个大队,共辖28个大队。1966年“四清”期间裁撤温厝、上村、宣妙、顶郭、社坝、金象、东山等7个大队,恢复崧林、红星2个大队,计辖23个大队。1979年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后,陆续析分上村、温厝、社坝、东山、金象等5个大队,同时东山大队更名为东坂大队,裁撤崧林、红星2个大队,计辖26个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涂寨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辖26个村民委员会、355个村民小组。1989年10月,省政府批准设置涂寨镇,实行镇带村体制。辖26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有17216户、72754人。
  陈芹行政村辖前堡、中堡、后堡、山后等4个自然村。
  灵山行政村辖胡厝、后坑型、山黄柄、下胡、大埔等5个自然村。
  温厝行政村辖温厝、前湖、下店、芦厝等4个自然村。
  上村行政村辖上村1个自然村。
  曾厝行政村辖曾厝、染厝、涂窟等3个自然村。
  庄内行政村辖庄内、亭仔等2个自然村。
  新亭行政村辖新亭、下曾、仑上、宫后、黄崎、乌石磨等6个自然村。
  互助行政村辖上梁、下梁、陈厝、正兜、后林等5个自然村。
  山尾行政村辖山尾、牛岭、弄内、院前、坝内等5个自然村。
  立新行政村辖顶郭、下郭、西湖、宣妙、申塘后、顶街、下街等7个自然村。
  廖厝行政村辖廖厝、印石等2个自然村。
  和弄行政村辖和弄1个自然村。
  文峰行政村辖林前、东园、大宅、西行、黄庄、下楼、东埔等7个自然村。
  胡厝行政村辖胡厝、下张、后窑、康下、前埔等5个自然村。
  岩峰行政村辖塘边、西型、辛后门、东山、西新、顶村兜、下村兜等7个自然村。
  曲江行政村辖东宅、山上、前乡、后窑、海埭、坝内等6个自然村。
  东庄行政村辖东庄1个自然村。
  大厅行政村辖大厅、前富、小厅、赤厝等4个自然村。
  塔上行政村辖塔上1个自然村。
  下社行政村辖下社、上社等2个自然村。
  古山行政村辖古山、路墘、北坑等3个自然村。
  南埔行政村辖南埔、小士头、后郭、山腰等4个自然村。
  瑞东行政村辖东埕、祠堂、土楼、塔后、前坑等5个自然村。
  东坂行政村辖东山、下坂等2个自然村。
  社坝行政村辖社坝、后甘等2个自然村。
  金相行政村辖金相、柯厝、郑厝等3个自然村。
  第九节 山霞乡
  山霞乡位于县域东南部,东与崇武镇接壤,西与张坂镇交界,南临泉州湾,北与涂寨镇相连。面积30多平方公里。惠崇公路自西北向东南贯通全境。乡政府设在山霞村新街。民国19年(1930年)震撼全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惠东暴动”即从辖区内的后洋村开始发动。
  宋时隶崇武乡,元时属行满乡守节里的廿六、廿七都,清时属青山铺、凤洋铺、场下铺。民国时期设青山乡,辖7个保。
  1949年9月,设7个乡归第四(崇武)区公所。1955年10月调整行政区域时,划出新田、山霞、山腰、锦绣等4个乡归涂寨区,余3乡仍归崇武区。1956年8月并区并乡,设锦山乡、青滨乡、霞青乡归崇武区。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青山乡,下辖7个联社、16个分社、183个生产队。同年8月并入崇武乡。9月,人民公社化,崇武乡改为飞跃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8个生产大队。1961年9月析分小社,归崇武人民公社。1974年崇武公社析分16个生产大队,成立山霞人民公社。1982年析下坑为霞溪、霞阳、霞青等3个大队,同时前园大队更名为鹰园大队,山尾大队更名为宣美大队,下坂大队更名为青山大队,计辖18个生产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山霞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辖18个村民委员会、162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辖18个行政村、49个自然村,有8357户、42092人。
  垵固行政村辖垵固、下垵固等2个自然村。
  鹰园行政村辖顶前园、下前园、港边等3个自然村。
  前张行政村辖前张、张厝、西山、墓庵、西坑、东头等6个自然村。
  新塘行政村辖新塘1个自然村。
  宣美行政村辖山尾、水边、场下等3个自然村。
  山霞行政村辖山柄、新街等2个自然村。
  田墘行政村辖田墘、邱内、埭头等3个自然村。
  山腰行政村辖山腰、后垵、东格、下后垵、东山、下塘、前亭等7个自然村。
  后洋行政村辖后洋、赤湖等2个自然村。
  大淡行政村辖顶大淡、下大淡等2个自然村。
  东坑行政村辖东坑、港边等2个自然村。
  霞溪行政村辖霞溪、东仑等2个自然村。
  霞青行政村辖霞青1个自然村。
  霞阳行政村辖霞阳1个自然村。
  青山行政村辖下坂、钱卢下、厝西、芦厝等4个自然村。
  埭透行政村辖埭透、茂安、山前、埭边等4个自然村。
  东莲行政村辖东莲、前坑等2个自然村。
  田边行政村辖田边、铺上等2个自然村。
  第十节 崇武镇
  崇武镇地处县域东南部沿海,东临台湾海峡,西与山霞乡接连,南隔海与石狮市祥芝镇相望,北隔海与净峰乡、小岞乡遥对。面积18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西华街。
  宋时属崇善乡,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清时属崇武铺、溪底铺。宋时曾在此设置小兜巡检寨;元时改为巡检司;明洪武20年(1387年)移巡检司于小岞,设崇武千户所,修筑城墙。康熙二年(1663年)革去里班,划为崇武铺和溪底铺。军事上废卫所,改设陆汛、水汛。民国20年(1931年)设崇武乡。民国24年推行保甲,成立崇武联合办事处(即联保),辖10个保。民国28年改为祟武镇。
  1949年9月,崇武成立第四区公所,辖26个乡(包括现在山霞乡全部和张坂乡全部)。1952年6月调整行政区划时,张坂设第六区公所,崇武区辖18个乡。同年8月,潮乐、靖江、莲西、海门等4个乡合并,裁撤龙西乡,计辖15个乡。1955年10月,划出新田、山霞、山腰、锦绣等4个乡归涂寨区,再从张坂区划入浮山、后见等2个乡,计辖13个乡。1956年6月并区并乡,崇武区辖的崇武改为乡级镇建制,包括原新田等4个乡并为锦山乡,崇武区辖6个乡。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崇武乡,辖6个联社、18个分社、267个生产队;青山乡辖7个联社、16个分社、183个生产队;浮山乡辖1个分社、17个生产队。8月,又合并为崇武乡,辖11个分社、135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崇武乡改为飞跃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7个生产大队,包括现在崇武、岞港范围。1961年析分小社,成立崇武人民公社,辖44个生产大队(其中29个农业大队、11个渔业大队、4个运输队)、386个生产队(其中126个渔业队、1个盐业队、21个运输队)、2个社办场(1个盐场、1个养殖场),包括现在山霞乡全部。1964年改崇武为镇建制,辖5个居委会。崇武人民公社辖24个生产大队。1974年划出16个生产大队,成立山霞人民公社。崇武人民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1984年9月改为镇建制。
  1984年10月,成立崇武镇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辖5个居委会、42个居民小组,7个村民委员会、163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辖12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有12590户、62462人。
  靖江行政村辖靖江(崇武城内)1个自然村。
  莲西行政村辖莲西(崇武城内)1个自然村。
  海门行政村辖海门(崇武城内)1个自然村。
  潮乐行政村辖潮乐(崇武城内)1个自然村。
  西华行政村辖西华(崇武城内)1个自然村。
  大岞行政村辖大岞1个自然村。
  港墘行政村辖港墘、西堡、田北等3个自然村。
  前垵行政村辖前垵1个自然村。
  霞西行政村辖下山柄、厝西、港边等3个自然村。
  龙西行政村辖西埔、官住等2个自然村。
  溪底行政村辖溪底1个自然村。
  五峰行政村辖峰前、峰东、峰上、峰后等4个自然村。
  第十一节 小岞乡
  小岞乡位于县域东部沿海,东、南、北三面濒海,西北与净峰乡七里湖狭长地带接壤。面积约7.4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前内。
  宋时属崇善乡,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的卅一都,清属黄坑铺。民国时期属净峰乡。
  1949年9月,设3个乡,归第三区(东岭区)。1952年6月在湖街设第四区,小属第四区。1956年6月3个乡合并为小岞乡,归东岭区管辖。1958年5月撤区并乡,保留小岞乡,下辖3个联社、4个分社、125个生产队;同年9月,并入净峰乡。9月人民公社化,小岞属飞跃人民公社,归净峰管理区管辖。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小岞人民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其中5个农业大队、5个渔业大队、2个运输队)、133个生产队(其中51个农业生产队、61个渔业生产队、20个运输队、1个畜牧队)。1970年4月撤销小岞公社,并入净峰公社。1974年3月恢复小岞公社,辖5个生产大队。1981年析前内为前群、前海、前峰3个大队,计辖7个生产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小岞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从后内村析出螺山村,计8个村民委员会,下辖70个村民小组。同年5月,南赛村分为南赛、南星2个村委会,小岞乡共辖9个村民委员会、81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计辖9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有6143户、25536人。
  东山行政村辖东山自然村。
  南赛东行政村辖南东自然村。
  南赛西行政村辖南西自然村。
  后内行政村辖后内自然村。
  螺山行政村辖螺山自然村。
  新桥行政村辖新桥自然村。
  前锋行政村辖前锋自然村。
  前群行政村辖前群自然村。
  前海行政村辖前海自然村。
  第十二节 净峰乡
  净峰乡处于县域东部沿海,地形狭长。东北滨海与湄洲湾相对,东南与小岞乡毗邻,西与东领镇接壤,形成一个三面环海、一面与大陆相连的半岛。大竹岛、黄瓜岛如一对哨兵守卫东北前沿。西部有座拔地而起的净峰,乡因此而得名。总面积31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湖街。
  宋时隶崇善乡,元时属文质延寿里、温陵里的卅一、卅二都,清时属黄坑铺、山前铺、东周铺。民国时期设净峰乡,辖9个保。
  1949年9月,属第三区(东岭区),设9个乡。1952年6月,析为14个乡,成立第四区(净峰区),驻地湖街。同年8月裁撤杜厝、净北、炉内、梅东等4个乡,恢复莲城乡,计辖11个乡。1955年10月,划西湖、延寿、彭城等3个乡归第三区,仅辖8个乡。1956年6月并区并乡,撤销第四区,设小岞乡、嘉墩乡、莲城乡、净峰乡,归东岭区管辖。1958年5月,撤区并乡,成立东周乡,辖3个联社、19个分社、151个生产队;净峰乡辖6个联社、15个分社、216个生产队;小岞乡辖3个联社、4个分社、125个生产队。8月间,3个乡又合并为净峰乡,辖7个分社、949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净峰乡改为飞跃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10个生产大队。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净峰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其中18个农业大队、6个渔业大队、1个运输队)、170个生产队(其中142个农业生产队、24个渔业生产队、4个副业运输队)。
  1984年10月,成立净峰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辖18个村民委员会、176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辖18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有12139户,53534人。
  莲峰行政村辖熊厝、沙塔、东内等3个自然村。
  五群行政村辖后张、村边、山边、杨厝、山后等5个自然村。
  净南行政村辖西坵、前申、山透、钱山后等4个自然村。
  净北行政村辖西坑、后园、南山、前山、后园街等5个自然村。
  东洋行政村辖东洋1个自然村。
  洋边行政村辖洋边、西埔、后行、东头等4个自然村。
  墩南行政村辖后型、后康、后楼等3个自然村。
  墩中行政村辖张厝、郑厝、康厝、西蔡、东透、南头、郑厝街等7个自然村。
  墩北行政村辖塘头、坑黄、上厅、塘头街、上坑街等5个自然村。
  城前行政村辖珍头、水头、东莲、城前等4个自然村。
  上村行政村辖上村、苔圃、斗尾等3个自然村。
  杜厝行政村辖杜厝、间边等2个自然村。
  山前行政村辖山前、峻古、庵边、山前湖、下庵边、西坑湖等6个自然村。
  赤土尾行政村辖赤土尾、赤石陈、坑尾陈等3个自然村。
  湖街行政村辖西坵街、中湖街、下湖街、口湖、前申湖、七里湖(后厝、东内湖、山后湖、后内湖)6个自然村。
  前炉行政村辖前吴、炉内、潘厝、东坑、新东坑等5个自然村。
  南尾行政村辖南尾、厝头、狮嘴脚、上宅、坑黄、竹监内等6个自然村。
  西头行政村辖西头、旗杆脚、塘头、西塘等4个自然村。
  第十三节 东岭镇
  东岭镇位于县域东部,东邻净峰乡,西接涂寨镇,南临龙潭港,与山霞乡相对,北隔海与后龙乡、山腰乡、山腰盐场遥望,东南濒港仔海与崇武半岛对峙,西北与辋川镇毗连。面积61.1平方公里。惠岞公路贯通境内。镇政府设在东岭街。
  宋时隶崇善乡,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安仁里、温陵里的卅一、卅二、卅三都,清时属黄坑铺、梅庄铺、吉庄铺、山前铺。民国时期设东岭乡,下辖12保。
  1949年9月,设第三区,下辖21个乡(包括净峰乡、小岞乡全部)。1952年6月,划出14个乡,在净峰成立第四区,从辋川区划来东湖乡,共辖13个乡。同年8月裁撤西梁、东桥2个乡,计辖11个乡。1955年10月,东岭乡改为镇建制,从净峰区划来西湖、延寿、彭城等3个乡,计辖14个乡镇。1956年并区并乡,设东岭区,辖8个乡镇,管辖范围再度包括净峰、小岞半岛全部。1958年,设东岭乡,辖7个联社、41个分社;东桥乡辖6个联社、19个分社、151个生产队;净峰乡辖6个联社、15个分社、216个生产队;小岞乡辖3个联社、4个分社、125个生产队。其后,东岭、东桥合并为东岭乡,辖14个分社、207个生产队。净峰、小岞合并为净峰乡。9月,人民公社化,东岭乡改为飞跃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18个生产大队。1961年9月析分小社,成立东岭人民公社,辖31个生产大队、300个生产队。1962年析立大坵大队,计辖32个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东岭乡人民政府,同时析潘湖、三村、湖埭头、官岭、小坵等5个大队,更名后曾大队为后建大队、屿头大队为屿头山大队。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计辖35个村民委员会、420个村民小组。1989年10月,省政府批准设置东岭镇,实行镇带村体制,辖35个行政村、142个自然村。有19272户、98726人。
  东岭行政村辖东岭、坝尾、土坎、小梁坑、深水坑、深水坑新村、顶坑头等7个自然村。
  埔尾行政村辖埔尾、下埔尾、下埕、下坑等4个自然村。
  厝斗行政村辖厝斗、松柏头、湖墘、埔脚等4个自然村。
  土厝行政村辖土厝、邹厝、洋西、旧东庄、新东庄等5个自然村。
  前厝行政村辖前厝、后坑仔、西埔头等3个自然村。
  彭城行政村辖五申、东塘、港仔、后尾等4个自然村。
  荷山行政村辖东房、大坵、大坵埔等3个自然村。
  小坵行政村辖小坵、西竣等2个自然村。
  西埔行政村辖西埔、西埔街等2个自然村。
  赤石行政村辖赤石、西梁、顶湖宅、下湖宅等4个自然村。
  东山(原名许山头)行政村辖东堡、西堡、北典、梁坑等4个自然村。
  前林行政村辖前林、新埭头、龙苍等3个自然村。
  东埭行政村辖东埭、西张等2个自然村。
  湖边行政村辖湖边、后润等2个自然村。
  湖埭头行政村辖湖埭头、印石等2个自然村。
  潘厝行政村辖潘厝、润富、后内坑等3个自然村。
  三村行政村辖下村、东埭、东户、北埔等4个自然村。
  石井行政村辖顶石井、中石井、下石并等3个自然村。
  屿头山行政村辖屿头、小屿头等2个自然村。
  埔殊行政村辖埔殊、后溪、东蔡、顶桥头、下桥头等5个自然村。
  东湖行政村辖东湖、西埔、厝斗、西林、潭口等5个自然村。
  坑尾行政村辖顶坑尾、下坑尾、吾水边、东坂等4个自然村。
  燎原行政村辖莲塘、洋下、上湖、洋下湖、上湖新村等5个自然村。
  梅庄行政村辖梅庄、后许等2个自然村。
  后建(原名后曾)行政村辖后曾、后张、后张湖等3个自然村。
  散湖行政村辖店头、店头湖、西湖、北湖、后许湖、西斗、湖仔内、白泉湖、姓林湖、厚生湖、东面湖、散湖等12个自然村。
  东桥行政村辖东沟桥、山头、后窟、西园、东埭仔、西埭仔等6个自然村。
  南湖行政村辖南湖、北湖、前坑、赤任尾、乌山仔等5个自然村。
  珩山行政村辖珩厝、凤髻沟、初坑、垵内、埭尾、西埔内、初坑海头等7个自然村。
  珩海行政村辖路竹下、吟兜、坑底、内墓、后港坑等5个自然村。
  大吴行政村辖大吴、后港等2个自然村。
  西坑行政村辖西坑、西埕沟、西楼、去塘、南坑等5个自然村。
  西湖行政村辖西湖、东畔、西畔、东店等4个自然村。
  官岭行政村辖官岭、下湖、五家、坂后、后垵、后坑等6个自然村。
  香山行政村辖香山尾、小坑园、坑尾等3个自然村。
  第十四节 辋川镇
  辋川镇地处县域东部林辋溪下游,东临湄洲湾,东南与东岭镇交界,西与黄塘乡、螺阳乡接壤,南与涂寨镇相连,北与山腰乡、涂岭乡及山腰盐场毗邻。面积54平方公里。镇政府设在辋川街。
  辋川形如网,谐音辋。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此建城,城周700余丈,高1.8丈,门4,东、北小门各1。其时:“居人千余家,城中有市贸易,海中多出鲜品,贩往郡邑以卖,沿海堤有杉行。”城早已毁。
  宋时隶崇善乡,元时属文质乡安仁里、归化里的二、三、五、三十四都,清时属良盘、霞庄、洞峰(原玉山铺)、西溪、石江、锦溪等铺。民国时期设辋川乡,辖15个保。
  1949年9月,划为13个乡,归一区管辖。1951年6月,在此成立第十一区公所,下辖18个乡。1952年裁撤社坑、后坑2个乡并为后社乡,共辖17个乡。1955年10月,十一区改为辋川区;增划梅山、驿坂、五社、梧山4个乡,共辖21个乡。1956年6月撤销辋川区,另设驿坂区,辋川改设乡级镇;划驿坂、后坑、侨洋、锦洋4个乡归驿坂区,南星乡归涂寨区管辖。同年秋,霞东乡兴建野战军机场,迁移东村、铁灶2个自然村。1958年5月,撤区并乡,设驿坂乡,下辖13个联社、57个分社、327个生产队;辋川乡下辖10个联社、43个分社、385个生产队。尔后,2个乡合为辋城乡,下辖8个分社、144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辋城乡改为超先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辋川人民公社,辖25个生产大队、316个生产队。1965年裁撤涵内、烧厝、下庄、后任、大潘等5个大队,另设东升大队,计辖21大队。1979年落实农村经济政策后,再析立后任、大潘、下江、小山、庄上、坪埔等6个大队,计辖27个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辋川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下辖25个村民委员会、318个村民小组。1989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准设置辋川镇,实行镇带村体制,下辖25个行政村、122个自然村,有15297户、67930人。
  辋川行政村辖中街、西街、桂林、标美、东尾头、下路街、城门顶、鱼仔街、上路街等9个自然村。
  大潘行政村辖大潘1个自然村。
  后任行政村辖后任1个自然村。
  社坑行政村辖社坑、前张、下坑南、顶坑南等4个自然村。
  后坑行政村辖后坑、烧厝、东福、内透、上库等5个自然村。
  后许行政村辖后许、下庄、新厝、上店、半埭岸等5个自然村。
  溪南行政村辖溪南、南位等2个自然村。
  王孙行政村辖王孙1个自然村。
  坑南行政村辖头坑、上堡、南库、上柑、坑仔等5个自然村。
  前洋行政村辖前洋、后潘、前炉、下柑等4个自然村。
  许厝行政村辖许厝、赵炉、下湖、北石、埭岸头、乌门等6个自然村。
  南星行政村辖南星、东庄、吴坑、前山、西许山、西许等6个自然村。
  五柳行政村辖五柳、下社尾、沟墘、好树、桃园、东埔、柯溪、南乡、许仁等9个自然村。
  吹楼行政村辖吹楼、楼下、塘头、小坂、甘露、塔埔、巷内等7个自然村。
  峰崎行政村辖峰崎、山尾、墓前、仕尾、后宅等5个自然村。
  峰南行政村辖西亭、园畔、东园、西楼、草厝等5个自然村。
  许埭行政村辖下埭、顶埭、土墩尾、湖仔山等4个自然村。
  下江行政村辖下江、赖厝等2个自然村。
  小山行政村辖小山、过宅等2个自然村。
  梧山行政村辖梧山、承天、官后、西林、下墩等5个自然村。
  更新行政村辖后坑、溪上、新街、官桥、大埔内、塔头、五家、山仔尾、后新厝、菜堂、涵内、后山兜、下篮边等13个自然村。
  玉围行政村辖围内、坊脚、京山、下舍铺、居仁、华山、前垵、下吴、斗门等9个自然村。
  钱埔行政村辖坪埔、三叉口、三步、铁屎巷等4个自然村。
  庄上行政村辖庄上、井透、陈庄、坑北等4个自然村。
  试剑行政村辖试剑、司口、坑黄、上林边等4个自然村。
  第十五节 山腰乡
  山腰乡处于县域东北部,东与后龙乡接壤,西依虎岩山与涂岭乡交界,南隔山腰盐场濒临湄洲湾,北与南埔乡毗邻。面积约43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山腰自然村。
  宋时属城山乡,元时属忠恕乡德音里的五、六、七都,清属福山、鳌塘、安埕、鼓楼等铺及承天铺一部分。民国36年(1947年)设锦凤乡,辖14个保。
  1949年9月,改设坝头区,辖32个乡(其中包括南埔东面4个乡、后龙12个乡,又从辋川划来五峰、鸢峰2个乡)。1951年6月,调整行政区划,改设山腰区,辖21个乡。是月,辖16个乡(包括析出锦石、锦岩、锦阳等3个乡)。7月裁撤锦石、锦岩、锦阳,设锦联,共辖14个乡。1955年10月,撤销南埔区,从南埔区划来10个乡,从后龙区划来三川、荷池2个乡,共辖26个乡。1956年6月,全县行政区划再度调整,恢复南埔区。为加强山腰盐场工作,设区级的山腰镇,辖锦山、锦塔、锦川、锦联、鸢峰等5个居民委员会;又划芹安、群山2个乡归驿坂区,设坝头乡归南埔区。1958年春,撤销南埔区,设坝头乡,辖5个联社、22个分社、155个生产队;山腰乡辖7个联社、15个分社、168个生产队。尔后,2个乡合并为山腰乡,辖7个分社、105个生产队。9月,入民公社化,山腰乡改为超先公社一个管理区,辖16个生产大队。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山腰人民公社,辖22个生产大队、416个生产队(其中296个农业生产队、1个社办盐场、1个畜牧场)。1966年裁撤叶厝、鸢峰2个大队,另设东风大队,共辖21个大队。1982年8月,析东风大队为叶厝峰、坑内3个大队,共辖23个生产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山腰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下辖23个村民委员会、300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辖23个行政村,96个自然村。有15431户、63106人。
  古县行政村辖土人、亭透、社仔、东庄、溪古、许厝、方厝、林厝、龙田、西坝、白鸽林、下龙尾等12个自然村。
  三朱行政村辖后林、后山、都巡、完吓、溪墘、田厝、顶宝、下宝、后宅、前樟林、后樟林、桥头、厝头前13个自然村。
  前烧行政村辖前烧、芒张、光洋、顶后郭、下后郭等5个自然村。
  香芹行政村辖张芹、大林、许厝斗、前炉等4个自然村。
  普安行政村辖顶普安、下普安、店仔、下莲、山尾、后亭、金山等7个自然村。
  叶厝行政村辖叶厝1个自然村。
  钟厝行政村辖钟厝1个自然村。
  前黄行政村辖前黄、西黄、土楼等3个自然村。
  后张行政村辖后张、北坑等2个自然村。
  凤安行政村辖安兜、前埔、社塘等3个自然村。
  坑内行政村辖顶坑内、下坑内、朝林等3个自然村。
  凤林行政村辖田墩、顶坂、刘山、乌边、割林等5个自然村。
  凤山行政村辖大厅、刘山、坑边、中洋、北洋、后洋、刘上、下墩等8个自然村。
  凤阳行政村辖后厝1个自然村。
  凤北行政村辖外坑、洪库、港墘、后宅等4个自然村。
  凤南行政村辖西吴、埭中、臭头桥等3个自然村。
  新宅行政村辖新宅、土庄、山前、西蔡等4个自然村。
  龙山行政村辖刘厝头、前郭等2个自然村。
  荷池行政村辖瓦厝1个自然村。
  锦塔行政村辖前埕、陈庄等2个自然村。
  锦山行政村辖顶乡、赤土园等2个自然村。
  锦联行政村辖石桥、四房角、大路窟、上厝等4个自然村。
  锦川行政村辖二田、顶埭、十四堰、官路、前土埭、曲尺厝等6个自然村。
  第十六节 后龙乡
  后龙乡位于县域东北部,东临湄洲湾隔海与莆田县忠门乡相对,西与山腰乡接连,南隔海与东岭镇、净峰乡遥望,北与南埔乡交界。面积25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礁头村。
  宋时属城山乡,元时属忠恕乡德音里的八都、十九都、清属后林铺、蔡林铺、梅峰铺。民国时期设圭峰乡,辖9个保。划北部地区3个保与南埔地区东部合并,另设梅东乡。
  1949年9月,属坝头区。1951年6月调整行政区划,从该区析出北部土山、三川、鲤峰归第九区(南埔),析出南部郭厝、奎壁、峥嵘、华亭、诚中、诚朴,荷池归第十区(山腰)。1952年6月设十二区于郭厝厝,辖16个乡。8月,裁撤诚实、实中、莲山、荻洲、岩山、岩田,并为诚中、土山、郭厝等3个乡,计辖12个乡。1955年把荷池、三川两乡划归山腰区,划入南埔区的忠孝,计辖11个乡。1956年并区并乡。撤销郭厝区,设岩山、三川、联华、海联、峰尾5个乡归南埔区。1958年撤区并乡,设峰尾乡,辖7个联社、13个分社、218个生产队;土坑乡辖5个联社、10个分社、153个生产队。尔后,两乡合并为后龙乡,辖11个分社、104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后龙乡改为超先人民公社一个管理区,辖11个生产大队。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后龙人民公社,辖21个生产大队(其中15个农业大队)、280)个生产队(内含246个农业生产队)。1962年析出和东、莲山、西华3个大队;1966年“四清”后期裁撤和东、西华,不久又撤销莲山,实辖16个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后龙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辖16个村民委员会。不久,析立后墘、东山、后田3个行政村,计19个村委会、237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辖19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有18507户、79898人。
  上西行政村辖上西、后张等2个自然村。
  峰前行政村辖峰前、后灶等2个自然村。
  许厝行政村辖许厝、前厝、地北等3个自然村。
  后田行政村辖后田、窑里等2个自然村。
  土坑行政村辖土坑1个自然村。
  后埔行政村辖月林、竹头、后墘等3个自然村。
  东山行政村辖东山、蔡岭、白石安等3个自然村。
  田里行政村辖田里、上坑、打厝等3个自然村。
  割山行政村辖社里、新街等2个自然村。
  后龙行政村辖礁头、坑头、后龙港等3个自然村。
  坑仔行政村辖西张、岭脚、虎石、胡石、彭厝、坑仔底、企塘、黄厝后、柳山头等9个自然村。
  郭厝行政村辖五里街、后柳、后埭仔、大安、埭中、后曾、祠堂后、郭厝、后吴等9个自然村。
  联岩行政村辖仙仔、西华、港头、下后曾、坑东、坑西等6个自然村。
  上楼行政村辖上楼1个自然村。
  奎壁行政村辖奎壁、庄厝、西宅、后引等4个自然村。
  诚峰行政村辖诚峰1个自然村。
  诚平行政村辖城外、后郑、后山、打银、下楼等5个自然村。
  前亭行政村辖龙厝、前亭等2个自然村。
  峥嵘行政村辖峥嵘1个自然村。
  第十七节 南埔乡
  南埔乡位处县域东北部,东北濒临湄洲湾与莆田县灵川乡、东庄乡隔海相望,西北与仙游县枫亭镇交界,西与涂岭乡接壤,南与山腰乡、后龙乡毗连。面积约79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柳厝街。
  东部沙格村有全国著名的天然深水良港,万吨杂货码头,年处理原油250万吨的省重点建设项目福建炼油厂即建在该乡东部的练马埔。
  宋时隶城山乡,元时属忠恕乡,光德里、待贤里的九都、十都、十一都,清时属东林、竹溪、仙塘、良兴、添奇等铺及十九都梅峰铺一部分。民国23年(1934年)属涂岭区。民国36年改设天马乡,辖10个保。另划东部4个保与后龙乡北部3个保,成立梅东乡。
  1949年9月,天马乡分属涂岭、坝头两区管辖,西部11个乡归涂岭区,东部4个乡归坝头区。1951年6月,南埔成立第九区公所,辖18个乡。1952年9月,析立施厝、仙境、槐山等3个乡,把土山、三川2个乡划归十二区。1955年10月,撤销南埔区公所(即原第九区),划出10个乡归涂岭区,3个乡归山腰区,2个乡归郭厝区。1956年并区并乡时(全县并为7个区、66个乡、8个镇),成立南埔区,辖14个乡。包括南埔、后龙地区全部。1958年撤区并乡,设南埔乡,辖9个联社、20个分社、335个生产队;玉湖乡辖4个联社、15个分社、262个生产队。尔后,两个乡合并为南埔乡,下辖12个分社、158个生产队。9月,人民公社化,隶属超先人民公社,设南埔管理区,辖20个生产大队。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南埔人民公社,辖27个生产大队(其中25个农业大队、1个渔业大队、1个运输大队)、420个生产队(其中403个农业生产队、8个渔业队、5个运输队、3个林业队、1个畜牧队)。1962年析出鹅头、东张、玉山、梨山、浮洋、山沟、界路、塘头、打厝、西枫、仑头、邱厝、仙境、柳厝,为35个生产大队。1966年春“四清”后期,撤并鹅头、东张、梨山、浮洋、山沟、界路、打厝、西枫、玉山,辖26个生产大队。1980年又析立鹅头、玉山、西枫、东张等大队,生产大队增至30个。
  1984年10月,成立南埔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建立30个村委员会,下辖426个村民小组。同年4月11日,省政府批准设立肖厝镇;同时撤销南埔、后龙、山腰3个乡的建制归肖厝镇,但未即施行。1989年12月,计辖30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有21747户、101596人。
  鸩林行政村辖南庄、港西等2个自然村。
  介山行政村辖蚵寨、交界、南山、石鼻、东邱、清厝等6个自然村。
  河阳行政村辖潘厝厝1个自然村。
  鹅头行政村辖鹅头、窑郑、牙口等3个自然村。
  玉山行政村辖羊角山、铁打墘等2个自然村。
  玉湖行政村辖东陈、新东陈等2个自然村。
  陈张行政村辖东张、青枫林等2个自然村。
  狮东行政村辖东吴、蒋厝等2个自然村。
  大前行政村辖前潘、长潭仔、大路等3个自然村。
  东凉行政村辖厝场、楼下仔、下凉尾、东潘、后帝、新宅等6个自然村。
  下朱行政村辖下朱、下朱尾等2个自然村。
  岭头行政村辖岭头、浮洋、海头、南边、桥仔头、下凉、大门头、洋面、前炉格、下窑等10个自然村。
  槐山行政村辖槐窑、上庄、格头等3个自然村。
  南埔行政村辖南埔、介路、山仔路、田厝、虎空口、顶溪、山沟、草溪、前沁等9个自然村。
  天湖行政村辖白井、打厝、半尾、后张尾、清厝等5个自然村。
  塘头行政村辖塘头、石牛、寮仔、埔尾、惊尾等5个自然村。
  柳厝行政村辖柳厝、坝头仔、枫林坑等3个自然村。
  天竺行政村辖林柄、后郑、地上、过溪、地头、倒桥、油园等7个自然村。
  凤翔行政村辖田头、南埔头、黄河、马厝、文坂等5个自然村。
  仙境行政村辖山仔、后坑、下楼尾、蔡坑头、蔡坑尾等5个自然村。
  西枫行政村辖西枫1个自然村。
  外厝行政村辖外厝1个自然村。
  施厝行政村辖施厝、蔡厝等2个自然村。
  仑头行政村辖仑头、张具等2个自然村。
  邱厝行政村辖港口、前邱、后邱等3个自然村。
  柯厝行政村辖柯厝、北辋等2个自然村。
  先锋行政村辖刘厝、前陈、丁宁、西宁、后坑仔、后坑店仔、枫厝、林头、港埔、前厝、前虎山等11个自然村。
  沙格行政村辖沙格、许店等2个自然村。
  肖厝行政村辖肖厝1个自然村。
  惠屿行政村辖惠屿1个自然村。
  第十八节 涂岭乡
  涂岭乡地处县域北部,东邻山腰乡,西接泉州鲤城区马甲乡,南接辋川镇、黄塘乡,北界仙游县圆庄乡、枫亭镇。面积157平方公里。乡政府设在涂岭街。
  古代通往福州的官道,须经境内潼关。潼关地势险要,系县域北部屏障,元代曾筑寨屯兵守备。
  宋时属城山乡,元时属忠恕乡待贤里、德音里、归化里的三、四、六、十一都,清时属东坪铺、鳌塘铺、承天铺、樟市铺管辖。民国23年(1934年)设涂岭区公所。民国36年,改为涂岭乡,下辖11个保。
  1949年9月,改设为第八区,辖21个乡(包括南埔地区西部10个乡)。1951年6月从该区划出10个乡归九区(南埔),该区仅辖11个乡。1952年6月从义岭、东寨、松州3个乡析出东坪、寨后、义路、岭北、东坑(后改为樟脚)5个乡,计设16个乡。1954年9月,再从驿坂、双田析出五社、黄田、陈田,计辖18个乡。1955年冬,划出义路、岭北、东坪等乡归仙游县,划进南埔地区西部10个乡,计辖24个乡。1956年6月并区并乡时,撤销涂岭区,设立驿坂区,辖11个乡。2月,后吴水库动工,迁移后吴村;7月,菱溪水库动工,迁移菱溪乡库内寨等村。1958年春撤区并乡,设涂岭乡,辖5个联社、31个分社、185个生产队;驿坂乡辖13个联社、57个分社、307个生产队;东寨乡辖3个联社、4个分社、48个生产队。尔后,3个乡合并为涂岭乡,辖7个分社。9月,人民公社化,属超先公社,设涂岭管区,辖13个生产大队。1960年兴建泗洲水库,迁移泗洲村。1961年冬析分小社,成立涂岭人民公社,辖20个生产大队(其中19个农业大队)、210个生产队、1个社办场。1967年山外水库建成,迁移秀溪大队的中崎、山外等村。1973年陈田水库建成,迁移陈田大队。1981年由清美析出溪头、下炉,全社共辖21个生产大队。
  1984年10月,成立涂岭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辖21个村民委员会、195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辖21个行政村、153个自然村,有9551户、45269人。
  樟脚行政村辖樟脚、岭头、竹湖、小山、黎岭、西坑、陆厝、面前、馆仔、涂楼、大宅等11个自然村。
  寨后行政村辖新厝、下寨、芹坑、店仔、石峡里、大厝、草垄、石窟、田埔、内厝等10个自然村。
  黄田行政村辖南埔、大垄、庵前廊、大墘、庵前、洋尾、下厅、涂楼、溪坪、厝斗、蔡田、大垵等12个自然村。
  涂岭行政村辖涂岭街(中顶街、下街)、寨内、西吴、西吴墩、新街、埔上、洋尾、亭脚、铺口、刘厝、长箱、后坪、林角、泗四洲、新村、顶打朱、下打朱等16个自然村。
  秀溪行政村辖湖内、吟兜、棋盘、园头、桥头等5个自然村。
  松园行政村辖赤土埔、松园、洋尾、东吴、新桥、洋林、垄尾、顶虎岩、梧坑、西安等11个自然村。
  前欧行政村辖前欧、和溜、梧洋新村、西尾池、新店头、新厝顶、新厝下、中尼坑、乌面宫等9个自然村。
  小坝行政村辖洪厝坑、横溪、甘蔗园、后头、上新、东州、南型、新村等8个自然村。
  涂型行政村辖温厝、后厝坑、白竹田、马路、半岭、羊毛等6个自然村。
  清美行政村辖清美、前涂、尾厝等3个自然村。
  溪头行政村辖溪头、路尾、南田、庄仔埕等4个自然村。
  下炉行政村辖下炉、黄山郑、埔尾、梧厝、水鸡窟、水窟等6个自然村。
  白潼行政村辖潼关、白水、白水岭、后望等4个自然村。
  路打行政村辖路打、下墩、西人、上埕、后埔、叶厝铺等6个自然村。
  汶阳行政村辖南头、后宫、盘石、北头、顶山、祖厝、中厝、新厝等8个自然村。
  世上行政村辖世上、大埔等2个自然村。
  驿坂行政村辖驿坂、后吴新村、糖灶、虎窟、后田角、酒店、洪厝等7个自然村。
  五社行政村辖模柄、苑内、八担、岭下、上黄等5个自然村。
  坵后行政村辖坵后、墩园、溪水、埔头、下林等5个自然村。
  路口行政村辖路口、花园、五里松、竹洋、西坑、后山、新村、路口庄、湖仔内、岭后、后山仔等11个自然村。
  溪西行政村辖顶溪西、下溪西、涵仔、石山新村、巷仔口新村等5个自然村。
  第十九节 山腰盐场
  山腰盐场位于县域东北部,东与后龙乡交界,东南濒临湄洲湾,西北与山腰乡接壤。面积13平方公里。惠腰公路贯通全境,涂岭、峰尾、上西、肖厝均可通车。海上航运有14个码头,满潮时可停泊100吨货轮,其中下江新港码头、西海七单码头,满潮时水深5米,可停泊500吨货轮,交通便利。盐场场部设在山腰埭港。
  清代乾隆年间,永春庄姓居民从连江传来制卤晒盐技艺,于后岩山对面荒滩上围垦砌堤铺坎晒卤。早年为县盐课司直辖。民国时期,设山腰盐场公署,辖钟厝、菜堂、埭港3个盐务所,但发展缓慢。
  1950年,成立山腰盐场,实行民主改革,生产蒸蒸日上,生产面积达33700公亩,年产原盐8920吨。1952年8月,为加强盐场工作,设山腰镇,辖锦山、锦塔、锦联、锦川、鸢峰等5个乡。1957年恢复下江老滩。1960年改为国营盐场,扩建五四盐埕,下辖5个工区并带5个农业生产大队。1971~1973年扩建南海盐场。1971~1973年扩建西海盐场、下江新滩。1977年扩建东海盐场。1980年全场面积达34243公亩,年产原盐107500吨,产值1054万元。
  1984年10月,成立山腰盐场,辖5个村民委员会、43个村民小组。1989年12月,辖5个行政村、16个自然村,有5327户、22580人。
  陈庄(工区)行政村辖陈庄、前埕、海沙等3个自然村。
  埭港(工区)行政村辖石桥、后楼、洪厝、面前山、上厝等5个自然村。
  菜堂(工区)行政村辖顶埭、下埭、下楼等3个自然村。
  钟厝(工区)行政村辖钟厝、鸢峰等2个自然村。
  海滨(农场)行政村辖海滨、埕边、崇福等3个自然村。

知识出处

惠安县志

《惠安县志》

本书反映了惠安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由概述、大事记、各专业分志、人物、附录组成,以自然、地理、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人物排序记录。

阅读

相关地名

惠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