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县医疗卫生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58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县医疗卫生设施
分类号: R197.1
页数: 3
页码: 800-802
摘要: 本节介绍了1987年,永春县有多个卫生医疗机构,包括永春医院、县卫生院、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
关键词: 永春县 卫生医疗机构 永春医院

内容

1987年,全县有县办卫生医疗机构7个,病床280张,工作人员379人,其中医务人员280人。
  一、永春医院
  清光绪十九年(1893),英基督教长老会在街尾租用一座民房,设立永春医馆,并开始在真武殿建馆舍。二十一年,英人医生骆约翰主持馆务。数年后,为适应地方男女分诊习惯,英基督教长老会派女医生乐作信在小溪仔桥头设女医馆,专为女患者治病。光绪三十年,由地方人士及华侨捐助,增建楼房四座,安装电灯和自来水。三十二年,医馆分设挂号处、候诊室、诊病室、手术室、药剂室,并有教学室、大讲堂、学生宿舍、男女病房、医生楼及协理楼等;后又购置显微镜、X光机,病床从20张增至100张,还招收学生传授医学。泉州等地也有人前来学习,服务范围扩至邻县,海外侨胞有的专程回乡就医。
  民国7年(1918),长老会的传教重心移向泉州,永春医馆大部分设备并入泉州惠世医院。民国11年复办。17年,永春县士绅组织董事会,接办永春医馆。一年后董事会解体,仍由教会收回,属泉州惠世医院的分院,改名英国基督教永春医院。19年至23年,医院曾两度被民团占用并拿走部分物资。28年,泉州培元中学迁蓬壶,医院在蓬壶设临时诊所。
  1951年,医院改组,成立医务委员会。1952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管永春医院,当时有医务人员27人,李长庆担任院长。随后县政府拨款、华侨捐资扩建院舍,增添药品器械,病床。1956年7月,永春医院与县卫生院合并为永春人民医院,后仍称永春医院,迁入县城西北角新建的院址。合并后的永春医院人员增至64人,病床100张,设内、外、儿、妇、五官、中医,放射、理疗、检验,护理等科室。医务人员大部分是大,中等医学院校毕业生。此后,医务人员、病床逐年增加,60年代有人员121人,病床130张,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水平木断提高。“文革”中,医院的规耄制度受破坏,业务骨干下放,管理混乱,医疗质量下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过整顿、调整,永春医院又走上正轨。70年代末有人员143人,病床185张。1981年,旅外侨亲李延年捐资建筑6397平方米的“延年楼”,作为永春医院新韵门诊部、住院部。1985年落成,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林一心为“延年楼”剪彩。至1986年底,全院总建筑面积17470平方米,人员218人,病床200张。1987年,该院拥有心电m机,心脏监护仪、A超机、脑电图机,纤维胃镜、m型超声心电图机,B超照像机、洗胃机、分析仪,电动离心机、早产婴儿保温箱、交频电刀、胎心监护仪和救护车等设备。
  二、县卫生院
  民国26年(1937)6月,在交通桥边设立永春县卫生所,有医务人员7名,潘国钧任所长。次年6月,改为县卫生院,迁至县城西北隅(故址改建为今武装部),行使卫生行政管理职权和负责医疗、防疫,征兵体检等工作。后人员增加,设置病床,并设“戒烟所”。1949年9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卫生院,增设手术室,有职工32人,病床15张,分内、外、妇产三科。1956年7月,该院与永春医院合并为永春人民医院。
  三、县卫生防疫站
  民国26年(1937)春,闽南鼠疫流行,省政府设闽南防疫所永春分所。29年,本县霍乱流行,县成立防疫委员会,由地方党政人士和医务界人员组成,葬捐经费,购买药物,进行预防注射、疫情区消毒、灭鼠和宣传等工作,但由于工作面不广,患霍乱、鼠疫等传染病死亡的仍然不少。
  1950年7月,县、区、乡均设防疫组织。抗美援朝期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成立“鼠疫防治队”,普查疫情,扩大预防注射。1952年成立县防疫站.经过几年努力,迅速扑灭了盆乱、鼠疫、天花三种烈性传染病。1956年7月,县防疫站改名为永春县卫生防疫站,开展卫生防疫工作。1958年大搞群众性除“四害”活动,即灭老鼠、蚊子、苍蝇、麻雀(后因麻雀不属害鸟,改灭臭虫)。1983年7月1日贯彻《食品卫生法》。
  1986年,防疫站设防疫股、妇幼股、宣传股、卫生股、化验股、行政股,配备公共卫生、化验、妇幼、防疫等专门技术人员。该站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各项卫生防疫措旅,开展计划免疫和地方病、传染病防治以及卫生检测监督等工作。
  四、县妇幼保健站
  1953年冬,设永春县妇幼保健站,编制5名,负责培训接生员、妇幼保健员,开展妇幼卫生保健工作。1954年撇销,其业务并入永春医院防疫保健股及妇产科。1957年7月,在县卫生防疫站设妇幼保健殷。1983年,重建妇幼保健站,有医护人员10人,设门诊部,开展妇幼、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
  五、永德钢铁基地医院和干部疗养院
  1958年9月,在桂洋设钢铁基地工地医院、坑仔口诗元设基地医院,下分设6个卫生所(站)。医务人员来自晋江专区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卫生研究所及部分卫校毕业生,共有脱产人员115人。1960年,在原县卫生院院址创办永睿县干部疗养院,后迁至华岩牧师楼,于1962年擞销。
  六、县精神病院
  1959年,在石鼓公社挑联大队石玉村创办精神病医院和复退军人慢性病疗养院。设病床50张,收治永春、南安、德化等县的精神病人。1983年,精神病院迁至卧龙大队龙滚村。1986年,有医务人员29人,设病床60张。
  七、县皮肤病防治院
  1959年夏,在曲斗公社南湖创办永春县康复村,1962年建院舍。1972年12月,改名为永春县麻风病防治院,收容永春、德化麻风病人。1976年,又改名为永春县皮肤病防治院。1986年有病床15张,医护人员5人。
  八、县中医院1980年12月,五里街公社卫生院改为永春县中医院,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临床保持中医的特色,是永春县中医主要的临床基地。设中医内、儿、妇、外、骨伤、肛肠,针灸及放射、检验、妇产、牙科、护理、青草、喉科、计划生育指导等科室。1985年,扩建院舍1400平方米。1986年,全院职工7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8人。这一年,县中医院被省卫生厅评为“文明医院”。1987年病床增至80张,有职工76人,其中医务人员60人,行政勤杂人员16人。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