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培训 教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54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培训 教研
分类号: G655
页数: 3
页码: 747-7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在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方面的发展历程。自清末开始,师资培训逐渐得到重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都采取了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素质。教学研究方面,从清末的私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学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和毛泽东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法等。但在“文革”期间,教学研究活动中断,直到1980年后才逐渐恢复。
关键词: 永春县 教师 教研

内容

一、师资培训
  清末,兴办学堂,需要师资,选拨中学堂学生年长者进行培训。民国时期,办师范学校简易科和国教训练班,有时利用暑假训练中小学教师,分批分期考试、审核、任用。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短期培训、业余进修、办师范学校和举办各种教学研究活动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文化业务水平。1950年1月,举办全县中、小学教师训练班,学习《新民主主义论》。1952年暑假,中共晋江地委集中各中学教师进行思想改造。此后,中,小学每周都安排固定的政治、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时间。1952年4月至1953年8月,县师资训练班培训150名小学教师和扫盲教师。1956年署假,各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参加语音、汉语、文学分科培训班学习。
  1958年,县教师进修学校设函授部,采取语文、数学单科函授,分科结业的办法,提高教师文化业务水平。全县未达普师毕业的小学教师553人参加函授学习。与此同时,有部分中学教师参加师范大学函授学习。1959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办了四期短训班,训练了600名教师。1949年至1959年,全县轮训小学教师233名,有80名小学教师和15名中学教师被选送华东师大、福建师院,省教育学院深造,县教育局和中学7名行政干部参加中央,省教育学院学习,160名小学行政干部参加地区教育干校学习。
  “文革”初期,教师文化业务学习被作为走“白专道路”而受到批判,县教师进修学校被取消,停止各种教研活动。
  1980年后,部分中、小学教师参加电大、函授学习,有些教师在职自学或离职参加教育学院、电大学习。从1980年至1984年,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培训招工、补员的小学教师9期1493人,还有1000名教师经考试取得文化补课合格证。通过考核,1979至1987年全县432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980年至1984年,经考核选送170名民办教师到南安师范学习。1984年,县举办小学英语、数学培训班二期,培训教师25人。同时,培训体育教师16人。1985年,考选80多名小学教师离职参加泉州师范函授部永春分班学习,1987年全部毕业分配。
  二、教学研究
  清末以前的私学采用师生面对面的个别授受。新学堂兴起,采用班级教学,但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死记硬背。民国元年(1912),采用“分钟制”(即课时制),单级教学(按a度编班)。8年,中小学提倡白话文、普通话。22年,湖洋乡试办乡村试验小学。32年以后,学习美国杜威设计教学法,各区中心学校举行示范教学。同年10月,部分校长、教师组织县(乡)教育会,加强教育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推广清水塘的办学经验,实行“边劳动教育边识字”,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废除体罚,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1951年县设立小学语文、算术教学研究组,各中学设学科教研组,举办全县性教师学习班,批判“武训办学思想”。1954年,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改革课堂教学,试行五级记分法,推行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注意直观性、可接受性等教学原则。1956年,全县教师就“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等问题开展讨论;强润备课、教研,学习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订好三表(工作周历表、裸程裹、作息时间表)等隐定教学秩序的措施。1956年和1957年,县先后组织小学教育参观团,到莆田,福州实验小学等校参观、听课。
  1958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执行两种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组织各中小学师生参加全民大炼钢铁、洗铁沙、烧炎等。劳动时间过长,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
  1958年,县成立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创办《永春橄育》,组织橄学研究,开展校际单科教研活动;学习毛泽东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法,开展教学改革,对教材进行删、砍、补,编写乡土教材,批判凯洛夫《教育学》。
  1960年,小学毕业班并校上大课,订升学指标,摘升学红旗.1961年,又试验五年一贯制,由实小、桃城中心(各抽一个班)、卧龙小学等校的一年级作试验。1962年后,加强教学改革的领导,提倡精讲多练,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强调“双基”教学,推行启发式教学法,县教育局黄志伟、县视导组梁天成到桃城中心蹲点,和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改革,并在全县推广。
  1966年,“文革”开始,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教师钻研业务被视为“走白专道路”,教研活动中断。1969年,采用所谓大、小课堂相结合的方法,请工人、贫下中农上讲台“讲课”。70年代初期“复裸朋革命”,搞“三算结合”教学(即口算、笔算、珠算),组织教师到厦门鼓浪屿参观,并在实小、城关、岵山、东平等中心学校摘试点班.接着,派工宣队、贫下中农进驻中、小学管理学校,采取开卷考试,学生学习质量下降。
  1977年,恢复县教师进修学校,设中教、初教、工农教育等组。1978年后,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业务考核档案、“五表一卡”资料档案,制订《永春县小学教学常规》,编辑出版《永春中学数学》、《中学生作文选》、《永春初教》、《永春县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剪影》。1980年后,分批分期组织中小学教师172人次到北京、上海、福州等地参观学习。在实小、东里等校试行电化教学,并组织部分教师往南平、三明、南安等地学习电化教学经验。各校增添教学仪器,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强调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辟第二裸堂活动(即裸堂教学外,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科技实脸、读书读报、学习讲座、组织兴趣小组等》。
  1982年12月,举行永春县小学语文,数学观摩教学讨论会,由实小、桃城中心等校教师执教。参加讨论会的有泉州、晋江、安溪、惠安、德化等市县代表163人,本县各学区代表100多人。
  1982—1984年,永春一中的“少年之家”,县实验小学的“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获得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的奖励。1985年5月,永春一中、华侨中学、实验小学、桃城中心等校获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音乐周”优秀奖。华侨中学退休教师刘连元,就平日教学经验,写成教学论文10多篇,在全国性刊物发表,结集后名为《作文教学及其他》。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连元
相关人物
黄志伟
相关人物
梁天成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永春一中
相关机构
华侨中学
相关机构
实验小学
相关机构
桃城中心
相关机构
卧龙小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