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职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53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职业教育
分类号: G71
页数: 2
页码: 741-7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永春县的职业学校的创办历程。民国时期,女子学校和妇女职业学校大多因经费无着而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县里创办了农业中学、工业、茶业、林业、水电等中等技校,医务系统办护士班、中医班等。这些学校大多实行半工半读,开设初中基本课程和专业课。其中,一些学校被评为省红旗学校或专区红旗学校,但大多数在1966年秋停办。
关键词: 永春县 教育 职业教育

内容

民国19年(1930),县城开办女子学校,卿园文明小学附设女子职业学校。21年秋,五里街创办妇女职业学校。这些学校学编织、刺绣兼学文化。28年,城关创办妇女工读学校,同年,县设立职业补习学校及短期职业训练班。32年,县卫生院招收助理护士练习生8名。这些学校(班),大多因经费无着,开办几年就停办了。
  1958年春,县在石玉办农业中学一所,社队办农业中学24所,部门还办工业、茶业、林业、水电等中等技校,医务系统办护士班、中医班。这些学校(班)校舍设备简随,大部分实行半工半读,开设初中基本课程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和专业课等,并自办厂、场,作为实习场所。是年秋,社队办农业中学发展到40校54班,学生2040人。后经过整顿,保留农业中学8所,33班1421人,教师68人。其中蓬壶,湖洋两所农业中学曾被评为省红旗学校,锦斗农业中学被评为专区红旗学校。至1966年秋,先后停办,教师分别转为中、小学教职员。1960年,为培养柑桔种植技术人才,在达埔延清创办永春农垦学校,拟定学制五年,招收二个班,学生100名。1961年学校裁撤,学生转入永春五中。1964年,县创办永春农业职业学校,先附设在永春七中,后迁至坑仔口洞口,实行半农半读,社来社去,学制三年。与此同时,北破华侨茶果场办茶校,蓬壶公社办永春卫生学校,县交通科办亦工亦农的驾驶员训练班,永春化肥厂办半工半读学校。这些专业学校、班,均在“文革”期间停办。1981年秋,在街尾创办城关职业学校,后改为永春县高级职业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开设电器维修,无线虫、缝纫、幼师等专业,学制二年。同时,在一都中学、玉斗中学、永春四中、永春五中、永春七中、永春八中、永春九中等校附设职业高中班。到1985年,全县有职业学校一所,附设职业高中班的中学九所28班,在校学生816人。开设农机、幼教、茶果、农技、林业、建笋、瓷器、养蜂、实用真菌等10多个专业。这些校、班,有的专业独办,有的与部门、乡镇联办。1987年,全县有职业高中31班,在校学生982人,教职工108人,当年毕业生328人。
  附:盲童学校
  民国23年(1934),永春热心教育人士在遐龄(现埔头村)开办盲童学校,招收永春、德化的盲童入学,师资自聘.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织席,编糜椅,收入作学校经费.盲童全部住校,膳宿费全由学校支付,并重视盲童的卫生保健工作,防止疾病,至民国35年停办。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红旗学校
相关机构
锦斗农业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五中
相关机构
职业中学
相关机构
玉斗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四中
相关机构
永春七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