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部分中学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53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部分中学简介
分类号: G62
页数: 4
页码: 738-7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永春县的四所中学的历史和概况。其中包括永春第一中学、永春第三中学、永春第四中学和永春第五中学。这些学校在不同的时期创立,有着各自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它们在教育质量、设施建设和校友网络等方面都有所成就。
关键词: 永春县 普通中学 中学简介

内容

一、永春第一中学
  永春一中是1951年由福建省立永春中学改名的,现在是省重点中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郑安邦捐银元1000元为首倡,并向南洋募捐,创办永春州中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县立中学校,其后又改为省立第十二中学。民国19年(1930)改为公立永春中学,后又改为省立永春中学,苏克惠、曾天民先后任校长。民国24年(1935设初中七班,学生273人,教职员20人。28年秋迁往达埔,31年秋迁回原址,并增设高中。当时,南安、仙游、安溪、德化、大田、同安、晋江、惠安、莆田等县有不少学生来校就读。
  1958年并入永一中的第二中学,其前身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美国牧师王多玛等创办的华美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在街尾设学理学堂。民国7年(1918)定名为崇实中西学校,12年曾附设高中。20年,祟德初级女子中学合并于祟实。是年秋,改组校董会,经费由华侨负贵,南洋各坡成立经济委员会,改名为崇实初级中学。23年,基督教会创办的育贤中学合并于崇实。24年设初中5班,学生111人,教职员15人。26年秋改名为私立祟贤初级中学。28年秋迁往苏坑,31年秋迁回原址。1948年秋增设高中,改为私立崇贤中学,有初中七班,学生405人,高中二班,学生100人。
  30多年来,永春一中学生迅速增加,先后新建科学楼、教学楼、办公楼、师生宿舍楼多座,1985年,建成可容纳1600座位的郑信顺纪念堂,1986年增建校友楼,1987年,蓬莱巷梅镜海外宗亲梁清辉、梁良斗、颜秀兰等先后捐建披云楼、鸿钩楼、武中楼、新聚青楼,校舍建筑面积增至一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949年为9000多册,1987年为8.5万多册。理化实验可分组或单独进行。长期以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较高。1949年至1966年,考进大专院校的1700余人,其中四分之一考上重点大学。
  “文革”期间,传统的优良校风遭受破坏,教学质量下降。1977年以来,经过整顿,落实有关政策,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5年录取各类院校的183人,1986年考上大专的188人。1987年,全校教职工169人,设43个班(其中高中20个班),有学生2141人,其中高中963人,高初中毕业生686人,其中高中毕业生298人,考上大专的212人。上高校的学生毕业后考上研究生的26人,被派出国留学的5人。
  永春一中及其前身培养出2万多名学生,其中50年代以来的占四分之三,校友遍布海内外。1981年,成立校友联络站,出版《永春一中校友》,1986年10月,成立校友总会。
  二、永春第三中学
  永春三中是西半县一所建校较早、规模较大、设备较完整的完全中学,原名永春私立毓斌初级中学。民国31年(1942)秋,在抗日战争的炮声中创建,取名毓斌,意在培养“术德兼修,文武合一”,既能抗日又能建国的人才。1949年春,增设高中部。
  1953年12月更名为永春第三中学,1969年改名为蓬壶中学,1978年复名永春第三中学。自1942年至1985年,共有高、初中毕业生1.5万多人。1977年到1985年,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310多人,中专新生403人。1985年以后,林孝首捐建了鸿标楼(教学楼)、桂芳楼(教师宿舍楼)。1987年,有教职工148人,开设42班(其中高中12班),在校学生2138人(其中高中623人),当年高中毕业生211人,考上大专的41人,中专的68人。现在,校友遍布国内外,有的被授予高级职称,有的获得博士学位。
  三、永春第四中学
  湖洋乡热心教育人士于民国33年(1944)秋创办私立力行初级中学,取“身体力行”之意,校址在湖洋乡清白村。1947年首届初中毕业生,投考永春中学高中部,录取成绩名列前茅。1948年,开设6个班,有学生167人,教职员16人。
  1953年12月,改校名为永春第四中学,1971年增办离中。该校勤工俭学成绩显茗,70年代,在大仑山办茶果场,成为教学园艺知识和实习的场所。1982年被评为全省、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建校40多年来,已培养出70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道布海内外。1977年至1983年,考上大中专的200多人。据统计,在大学当讲师,教授的50多人,在工农业战线及科研机构任农艺师,工程师的100多人,在文教卫生部门工作的教师、医生达数百人。
  1987年,有教职工107人,设37班学生1665人(其中普通高中6班207人,职业高中2班39人)。当年毕业生255人,其中普通高中73人,职业高中25人。
  四、永春第五中学
  五中前身是私立达理初级中学,创办于1949年秋,借用达浦西衡尾郑氏祖宇为校舍.首任校长李世山和师生同甘共苦,克服种种困难,在大宫山建校舍。由于严谨治学,教学质量日益提高。海内外热心教育人士捐建校舍、送仪器、设备,学校规棋逐渐扩大。
  1953年12月,改校名为永春第五中学,校董会改为建校委员会。1968年,实行勤工俭学,在达中澳边建电厂并加工粮食。1958年秋至1960年春,永春师范速成班、普师班均附设在五中。1960年秋增办高中,1961年秋停办。1969年改名达埔中学,复设高中,并设延清分校和10多个分班。1977年,在达里大吕山开辟荒山种柑种茶,并建场部设加工厂作为实习场所。1978年,恢复原校名永春第五中学。1982年后,中学体制改革,为适应农村番要增办养蜂,养鸭,茶果,建筑等离中职业班。
  从1949年至1985年,有高、初中毕业生1.2万多人。1977年至1985年,录取大专院校103人,录取中专258人,其中出国留学生1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3人。1987年有教职工145人,设初中32班1419人,高中13班(其中职业高中2班)506人。当年毕业生668人,其中高中毕业生168人。
  五、永春第六中学
  原名为永春私立新星中学,1951年秋岵山华侨倡办,校址在茂霞村,何香凝送给该校亲笔书画,并为其书写礼堂匾额。1954年2月,改校名为永春第六中学。1957年,增办离中.1960年,高中第一组的同学百分之百考上大专院校。建校以来,侨胞捐建礼堂、科学楼、教室、宿舍、厨房等,总建筑面积7770平方米中80%以上是侨亲捐建的。
  从1951年至1984年,该校有高,初中毕业生5500多人。1977年到1984年,考上大学的79人,中专的97人。原国家女排主力队员陈亚琼,是该校1972年选送的.1987年,有教职工73人,设初中16班695人,高中5班195人。当年毕业生178人,其中高中毕业生73人。
  六、永春华侨中学
  为使侨生和归侨、侨属子女有较多的就学机会,1954年秋,侨胞和港澳同胞创办永春华侨子女补习学校.1955年秋,改名为永春华侨子女中级文化学校。1957年,华侨集资建校舍于北门外环翠亭前,10月下旬,定名永春县华侨中学,1958年秋增办高中。
  “文革”开始,改名为人民中学、1969年秋改为永春城关中学。1975年,在外蚯村开办果林场,种柑桔、杉树等,1978年秋,改名为永春第二中学,1984年,恢复原校名水春县华侨中学,并恢复校董会组织,公推林一心,梁披云、周卿云为名誉董事长,颜彬声、梁清辉为顾问,周守仁为董事长。
  从1954年创办至1987年,该校初、高中毕业生上万人,其中3人出国留学,1人攻读博士研究生,4人攻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有教职工144人,设初中26班1137人,高中9班425人,附设职业高中5班177人。当年毕业生543人,其中高中毕业生231人。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安邦
相关人物
苏克惠
相关人物
曾天民
相关人物
王多玛
相关人物
郑信顺
相关人物
梁清辉
相关人物
武中楼
相关人物
林孝首
相关人物
李世山
相关人物
何香凝
相关人物
陈亚琼
相关人物
林一心
相关人物
梁披云
相关人物
周卿云
相关人物
颜彬声
相关人物
周守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永春第一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一中
相关机构
永春州中学堂
相关机构
永春中学
相关机构
崇实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育贤中学
相关机构
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崇贤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三中
相关机构
完全中学
相关机构
毓斌初级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第三中学
相关机构
蓬壶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第四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第五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第六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华侨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县华侨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城关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第二中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