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捐资办公益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49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捐资办公益事业
分类号: D634
页数: 4
页码: 676-6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华侨捐资举办家乡公益事业的情况。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修桥造路、修复名胜古迹等多个方面,介绍了华侨们对家乡发展的贡献。同时,还详细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夹潦郑氏宗亲会、桃东郑氏侨亲、鲁国颜氏侨亲和蓬莱巷梅镜梁氏海外宗亲等,展示了华侨们的无私奉献和热爱家乡的精神。
关键词: 永春县 华侨 公益事业

内容

永春华侨捐资举办家乡公益事业,成绩昭著。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修桥造路,修复名胜古迹等项目,发展到各种类型的教育科技a金会。1980年以来。比较突出的是夹潦郑氏宗亲会、桃东郑氏侨亲,鲁国颜氏侨亲和蓬莱巷梅镜梁氏海外宗亲。夹潦郑氏宗亲会新建夹潦中学、医院和幼儿园。桃东郑氏海外侨亲先后捐资二三百万元,为永春一中、鹏翔小学建纪念堂,为县建文化中心,还改建东门桥,设立全县性的郑信顺夫人奖学金。鲁国颜氏海外侨亲为社山鲁国小学、上场普国小学建新校舍,修大溪桥和上场村水泥路。蓬莱巷梅镜梁氏海外宗亲捐资近1000万元,为蓬莱巷、吾峰乡,永春县、德化县以至泉州市一些大中小学——南阳小学和幼儿园、梅镜小学、南阳中学、鳌峰中学、汤城中学,永春一中、永春侨中、永春六中、永春高级职业学校、泉州黎明大学等,新建教学楼、宿舍耧、办公褛20多幢3万多平方米,还为蓬莱巷修环村水泥路和规格化石阶路5公里多,建社汤公路道班一幢,美芹山琉璃瓦凉亭二个,曲x平桥二座,设立有50万元基金的梁披云奖学奖教金。
  一、捐资办学
  清光绪卅二年(1906),郑安邦捐银1000元资助创办了永春中学堂。同年,宋子靖集资创办新智小学。光绪卅四年(1908),旅居鸟来亚的1氏宗亲集资在上场和社山创办鲁t国小学。到清宣统三年(1911),华侨捐资创办、合办的中小学共15所。
  民国时期,华侨捐资办学如雨后春笋,先后创办鹏翔、南湖、养贤、登进、仁庄、启新、育英、前溪、民智、蒙养、培英、五堡、朵新、开明、启蒙、华岩、永西、霞林、启明、希贤,渊如、振东、培贤等30多所小学。1927年,上场郑姓旅外侨胞集资创办南湖中学。40年代,蓬壶、湖洋、达埔的侨亲资助创办毓斌中学、力行中学、达理中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84年底,接受华侨捐资的中学和师范15所,小学52所,幼儿园4所。
  80年代以来,侨胞捐资设立奖学金,全县性的有郑世唐为纪念其母于1985年设立郑信顺夫人奖学基金46万美元,每年以利息奖励在学和升学考试的优秀者。1985年度至1987年度受奖者2118人,奖金人民币26万余元。地区性的有.梁清辉、梁祖辉为南阳中小学设立梁披云奖学奖教金,黄林生为永春一中设立的连家瑶物理奖学金。还有和平中学、夹潦、鹏翔、丰山,仙乡,挑溪,延浦等学校奖学金或奖教金。至1985年,全县已有四所中学、38个乡村42个单位设立奖学金或奖教金,基金额人民币220万元。
  从1949年至1987年的38年中,永春华侨捐资办学达1160.97万元,其中1987年374.7万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华侨捐资办学最多的一年。
  1985年,省人民政府颁发金质奖章2枚,银质奖章3枚,晋江地区行政公署颁发铜质奖章10枚,县人民政府颁发荣誉·9块,奖给本县1984年以前的捐资者。1987年,省人民政府颁发金质奖章5枚,银质奖章3枚,市人民政府颁发铜质奖章6枚,奖给本县1985、1986年捐资者,县人民政府表彰7个团体和个人。
  二、修桥造路
  清光绪年间,华侨李士祚捐资重修通仙桥(即东关桥),他的儿子李俊承又于民国12年(1923)再修一次。清朝末年,旅居马来亚的蓬壶华侨捐资修建a壶壶口桥。民国19年,华侨集资银元7万多元,兴建永春最大的钢筋水泥绪构大桥——云龙桥。新中国成立前,华侨捐资兴建的桥梁还有东山桥、社山的广济桥(即牛鼻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华侨捐资在家乡兴建了石鼓桃场大溪桥、卿园石拱桥,达埔达德大桥、蓬莱大桥,前锋大桥、墘尾石拱桥,枯山铺尾桥,东平冷水黄坑石拱桥、鸿安大桥,马甲大桥、澳南大桥、东美大桥、外碧东西桥,湖洋雁塔大桥和龙山村二座石拱桥,城郊花石大桥。全长21公里的岵山至夹漈公路是华侨捐资帮助建成的。此外,华侨还捐资兴修不少的乡村大路和机耕路。从1959至1985年,水春侨亲先后捐本县各种汽车67辆,其中旅行车39辆,货车23辆,救护车3辆,小轿车2辆。
  1986年,夹漈村侨胞捐人民币6万多元修建村水泥大道1056公尺,1987年,永春梅镜海外宗亲梁祖辉、梁清辉捐资80万港元,为盆菜巷修建一条环村公路(其中水泥路1公里多)、二座水泥钢筋平桥,六条宽1公尺到1.5公尺、全长近4公里的规格化条石大道。桃场村侨胞捐资修建从大溪桥至村中的水泥大道。
  三、文化、卫生事业
  民国14年(1925),旅居新加坡侨胞李椎承承担编印《永春县志》的费用。永春华侨还捐资赞助《祟道报》、《永声报》,《永春日报》经费。
  自民国12年以后,侨胞先后捐资修缮蓬壶普济寺,桃场魁星岩,五里街华岩室及城关桃源殿等。1982年,东平侨胞捐2.5万元重修昆仑洞,夹潦华侨捐10万元修建西竺庵。
  1957年,蓬壶归侨、侨眷及海外华侨集资1万余元兴建蓬壶影剧院。1967年,吾顶侨胞梁清辉捐建礼堂一座。1980年蛄山侨胞捐资15万元兴建峰明影剧院,並配备35毫米电影放映机全套。夹潦村侨胞捐建一座可容800人左右的礼堂.作为村中文娱活动的场所。1985年,挑场侨胞颜再复捐资兴建汉余纪念堂一座。1986年,耱棣为纪念其父,捐资兴建永春县文化中心——郑世炎大楼。从1980年至1985年的.6年中,华侨捐增家乡公用的彩色电视机74台,收录两用机75台。
  卫生医疗事业方面,50年代中期,岵山侨胞捐资3万元建岵山卫生院,添置医疗器材;1982年又捐4万元扩建。1954年,尤扬祖及海外侨胞捐资30多万元兴建永春医院。1980年,李延年捐资100多万元,兴建永春医院医务大楼延年楼。夹潦村旅外侨胞捐资建夹漈村医务所一座,并添置医疗设备。从1949年至1987年,旅居海外侨亲为卫生事业捐资约180万元,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
  永春华侨还为家乡办了不少慈善救济事业。自消末至民国先后办过三次平粜米:第一次是清光绪年间永春闹饥荒时,第二二次是民国13至14年,因连年匪乱和早灾而造成饥荒,华侨筹款由厦门采购大米2939石(每石75公斤)回永春平粜,第三次是民国30年(1941)年,粮价暴涨,新、马华侨募款9.55万元,采购沪米1733包运回永春平粜。此外还有。马来亚侨胞林多地汇款1万元,救济蓬壶地区的鳏寡孤独,民国29年永春霍乱流行,侨胞王声世汇欺给贫苦户买棺材,抗日战争期间,夹潦侨胞郑玉书募购金鸡纳霜丸回福建施济,治疗疟疾患者。
  四,引进良种
  清宣统三年(1911),颜穆闻从马来西亚引进木薯在北硿试种成功。民国23年(1934),卿园黄振焕从菲律宾引进黑皮果蔗进行推广。1963年,归侨尤扬祖引进柑枯良种及技术,开创柑桔大面积上山先例。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信顺
相关人物
梁披云
相关人物
郑安邦
相关人物
宋子靖
相关人物
梁清辉
相关人物
梁祖辉
相关人物
连家瑶
相关人物
李士祚
相关人物
李俊承
相关人物
颜再复
相关人物
郑世炎
相关人物
尤扬祖
相关人物
李延年
相关人物
颜穆闻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夹潦郑氏宗亲会
相关机构
南阳小学
相关机构
梅镜小学
相关机构
南阳中学
相关机构
鳌峰中学
相关机构
永春六中
相关机构
黎明大学
相关机构
新智小学
相关机构
南湖中学
相关机构
南阳中小学
相关机构
岵山卫生院
相关机构
建永春医院
相关机构
永春医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