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28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桥梁
分类号: F542.857
页数: 4
页码: 420-4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永春县自宋至清共兴建桥梁140座,大多为人行便桥,结构以单跨石拱桥、石板桥为主。龙津桥、云龙桥等已改建为公路桥,至今仍保留原状的有龟垄桥、通德桥和通仙桥等。
关键词: 永春县 交通 桥梁工程

内容

宋代兴建的有石井(在熊田)、连芳(在四五都)、高骞(在马跳)、漳溪(在陈坂)、龙济(在七都)、壶口(在八都)、观澜(在新田)、芳桂、黄龙(均在九十都)、永镇(在十三都),通仙(在东关),登瀛(在十五六都)、龟垄(在龟垄)、通德(在枣岭)、登云(在仙溪)、金龟(在黄内)、桃源(在十八都)、白叶(在东坑)、亚魁、梯云、蓝田,隆兴、桃溪(以上在二十一二都)、乘驷(在桃溪)、攀龙(在二十三都)、镇春(在二十四都)、昼锦(在崩溪洋)、庆云、云津、仕麒(以上在二十四都)、龙津(在岳庙西)、云龙(城东南水门外)等桥,共32座。
  元代兴建的有下炉(在一都)、万安、华阳、横口、崎兜、丁字、大横(以上六桥均在二三都)、仙华,通济(以上在四五都)、步云(在十一二都)、长溪,长安(均在十三都)、郑洋坑(在冷水)、剧头(在坝兜)、建德(在二十四都)等桥,共14座。并重修宋代兴建的通仙、金龟,通德等桥。
  明代兴建的有华封,西坑、杨美(以上三桥在二三都),黄沙水口(在四都),黄大安(在六都)、锦溪(在岩口),白纹坑(在九十都)、博通(在南畲岭)、琵琶(在蔡福洋)、芹山(在芹山宫)、苏田(在汤头城),苦心、侯垄(均在二干一二都),岭兜(在山前)、柱坝(在徐山)等桥,共15座。并维修宋元时代的知政、壶口、通仙、龟垄等桥。
  清代兴建的有圆桥(在锦斗溪尾)、东坑仔(在四五都)、厦桥(在锦水华翰两溪间),万春(在西昌),军兜(在陈岩溪),聚星(在桃溪东)、招善(在花石)、井头(在盖福洋)、大经(在大宫),沟巷口(在紫美)、双丘尾(在紫美)、美仙(在盖福)、龙渡(在社前)、白荇(在太峰格外)、·云渡(在高阳)、雁塔(在十八都)、双溪口(在程边),吴田(在吴田外)、苏田(在林口)、利济(在溪仔坂),登魁(在苏坑)、福德(在苏坑)、交通(在二十五都)等桥,共23座。
  兴建年代末详的有东岳(在黄柏洋)、曲斗(在草田溪)、田中(在田中溪)、化龙(在珍卿)、后安(在上泰),登龙(在桂洋)、社坂,魁口、玉斗(以上在六都)、新桥(在美山)、埔兜(在董前街下路)、魁柄(在狮形山下)、双溪上、下桥(均在尊敬堂前)、东内、大路头(均在西昌)、南幢(在大泉下),官坝(在孔里)、清源(在观澜桥西)、安仁(在三角潭边)、登云上、下桥(在白芒坑),长安(在湖尾寨边)、后溪(在后溪寨下)、汉口(在岭边)、七星(在洪步)、溪西(在柿树垄)、桥头宫(在卓口)、济安(在埔尾)、迎仙(在十三都)、镇岭(在吴洋)、留湾、白岩、龙津(均在十四都)、同善(在丰山兜)、留坑(在太平)、大路(在十五六都),永隆(在冷水)、郑墓(在罗洋坑下),路坑(在彭兜坑下)、溪尾(在盖福洋),紫美(在龙津)、.蒋龙(在紫美)、水隆(在芹坑下),陈田(在二十一二都),万寿(在徐山)、凤尾(在田中坑)、西门枣岭、牛鼻桥、小溪仔、真武甸(以上四桥均在二十四都)、南门、水门、平政,弥陀、双卿(均在二十五都)等桥,共56座。
  自宋至清共兴建桥梁140座(包括兴建年代不详的桥梁),都是人行便桥,结构大多是单跨石拱桥、石板桥,多跨孔的不多。因年久失修,大部分已圮塌,有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先后改建为公路桥,如龙津桥、云龙桥、高骞桥、壶口桥等。至今仍基本保留原状的有龟垄桥、通德桥和通仙桥等。(详见《文物志》)
  龙津桥又名东渡桥,因在东岳庙西亦名东岳桥。建于宋庆历元年(1041),清雍正八年(1730)重建,2台1墩2孔,单跨8.3公尺,桥长17.7公尺,宽4.1公尺,是县城通莆仙、福州公路干线的桥梁之一。1987年侨属颜淑绸、李玉猜捐资改建,加宽至16公尺,并改名为东门桥。
  知政桥在县城南,横跨桃溪两岸,宋绍兴十三年(1143)兴建,初名知政桥。淳熙六年(1179)重修,改名云龙桥。明景泰五年(1455)、嘉靖八年(1529)和三十年(1551)又先后修建,桥长30余丈,阔2丈,有亭,宋代庄夏的《云龙桥记》中曾提及云龙桥有“扶栏瓦盖”。明末道兵燹烧毁,乃改筑便桥(俗称搭水桥)并设官渡(大水时用)。民国18年(1929)华侨李俊承等集资,于民国2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梁式公路桥t,仍名云龙桥.桥长120公尺,宽8公尺,2台12墩13孔,左右两边筑人行道,次年竣工通车。因基础不牢固,不堪负载,靠城关一边四个桥墩下沉,桥面倾斜不平。1953年以来,曾多次维修加固,仍不符合公路主干线的要求。1978年国家拨款46.5万元,在原桥下游约2公尺处,重新兴建永久式2台7墩8孔腹式石拱桥,桥长148.3公尺,桥面净宽11.76公尺,两旁有石扶栏,当年竣工通车,原旧桥炸毁。该桥是泉州、厦门等地通往德化、大田、永安、三明必经之路,人车繁多,是永春最大的桥梁。
  高骞桥又名马跳桥。未建桥时,该处两岸山路崎岖,民间传说为朱端宗南奔,骑马至此,跃马而过。另一传说为杨文广平南至此,跃马而过。建桥后,因名马跳桥。宋绍兴时,邑人陈知柔始建。该桥最初建在陡峭的石崖上,仅用单跨石坂,以通行人。1956年修建公路时,在原处架起公路简支木桥。1963年国家拨软6万元,改建为单跨18公尺石拱桥,桥长30公尺,宽6.6公尺,同年通车。
  壶口桥在蓬壶乡水尾,宋绍兴十九年(1149)建,明洪武年间邑人吴孔昭重建,为2台2墩3孔干砌石拱桥。桥长51公尺,宽4公尺,有石栏杆护栏。1976年崩塌。同年政府拨款补助,利用该桥石料,新建单跨30公尺石拱公路桥。桥长55公尺,宽4.5公尺,有石栏杆。次年正式通车。
  民国20年(1931)以前,永春公路上的小桥都是简支木桥,较大的溪流却没建桥梁,枯水期汽车涉水而过,丰水期或洪水暴涨时停止过往。1931年起始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西安桥,以后又陆续建了云龙桥、隘桥、蜘蛛桥,德风桥、交通桥、凤美桥、济川桥、东平桥、遐龄桥,埔头桥和仙溪桥。这些桥的结构都是单跨孔或多跨孔的钢筋混凝土梁式公路桥。1937年10月5日溪洪暴涨,西安桥被冲毁,复修为简支木桥。
  1952年至1962,年先后修建的晋永线、郊同线、水漳线300多公里的公路上有大小桥梁68座,都是简支木桥。
  1962年开始把长潭桥、一都桥、田中桥等20多座简支木桥改建为永久式石拱、双曲拱,梁式桥。1962年以后新修建的公路、机耕路,人行道上的桥梁大都是永久式桥梁。1965年晋江地区养路段在永春养路工区召开公路简支木桥改建永久式公路桥梁现场会议,把改建的经验推广全地区。至1987年,全县共兴建桥梁289座,其中扩建改建新建公路桥梁149座,机耕路桥梁84座(基本可通行汽车),乡村人行道桥梁40座(部分可通行汽车),铁索桥1座,铁路桥梁15座。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颜淑绸
相关人物
李玉猜
相关人物
李俊承
相关人物
陈知柔
相关人物
吴孔昭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