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种苗
分类号: S723.1
页数: 3
页码: 249-25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春县的采种和育苗情况,包括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和主要树种的采种、育苗情况。
关键词: 永春县 育林 种苗

内容

一、采种
  民国以前,林木种苗都由群众自采,自育、自用。
  民国21年(1932),县建设局分别向南京、苏州、杭州,广州、厦门等地购进几种果树种子,在本县设立苗国进行培育。
  新中国成立后,发动群众采种或留种,个别树种采种难度较大、需要量较少,则组织采种队或委托有技术的人采集,按规定的质货和数量定价收购。主要造林树种的年最高采种量(年次不同):杉木2000多斤,马尾松8000多斤,油茶5000多斤。杉木种子曾调给泉州市,油茶种子调给南安,安溪县,柠檬桉种子调给惠安、晋江县。有些年份,本县也从外地调进种子,如从湖南、贵州及本省三明市调进杉木种子,从南安,惠安等县及泉州调入马尾松种子,从福安县调入油茶种子,从浙江省上虞、绍兴一带调入板栗种子。还有一些种子由省林业厅、晋江地区林业局直接调给。
  1974年,碧卿林场在湖洋吾岭建立种源基地——吾岭种子园,内有杉木种子园546亩,采穗园12亩,收集省内外无性系336个。1982年,该园与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合作,扩建马尾松种子园380亩,湿地松种子园120亩。从1981至1984年,该园提供杉木良种500多斤。198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农业委员会颁发的杉木良种科技协作奖。1985年种子园面积发展至1433亩。
  二、育苗
  民国以前,人工育苗的数量少,造林的苗木大部分系天然繁衍的野生苗,或削枝插条,或分根繁育,或种子直播。
  民国21年(1932),在交通桥至西较场公路边矿地开辟苗圃,培育各种果苗。民国25年3月,在五里街西安桥溪埔设立县苗圃,经营面积2.22亩,当年育苗3795株,主要树种为合欢和阔叶按。民国29年,全县推广播种上述两种种子1072.10升,插条及分根育苗1800株。民国33年,苗圃改为县农业推广所,育苗工作由推广所兼管。新中国成立后,县农业推广所改为县农场。
  1950年,县农场育阔叶按、合欢等苗木1亩,1952年增至20亩,1953年在高垄开辟圃地30亩育苗。1954年,晋江专署在西安桥头、高垄原圃地设立专区苗圃,第二年又在岩峰村设立达埔分圃,面积10亩.1957年迁达埔分圃于金星村东平洞,面积扩大到30亩。1958年,专区苗圃撤销,改为永春苗圃继续育苗。1959年,西安桥头圃地退还给县农场,同时征用吾大队山田102亩为圃地,第二年退还50多亩。1962年,吾边圃地移交给天马山华侨垦殖场,达埔分圃也暂时移交达埔造林站管理。“文革”期间,达埔分圃由达埔公社接管。1962年至1963年只保留高垄圃地10多亩,年育苗9—13亩。1964年冬,在城关公社坂头大队与桃溪大队交界处征用土地60多亩,建立新苗圃。1965年,高垄圃地全部退还给县农场。1983年,收回东平洞原圃地35.49亩,重建达埔分圃。
  国营苗圃实行林农轮作,每年培育大量用材林苗和绿化树苗,是造林种苗的重要生产基地。1985年,县苗圃(包括达埔分圃)经营面积96.79亩,其中育苗40亩,培育苗木268.7万株,主要树种为衫水、马尾松,天竺桂、苦楝、银桦、相思树、建柏、湿地松等。
  除国营苗圃外,还有社、队,场和个体育苗。1950年至1957年以个体育苗为主,1958年至1980年大量的苗木由农村生产大队、生产队及林场培育。1981年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育苗又改以村民个体培育为主。
  1982年至1984年,花卉苗木走俏,花圃一轰而上。1984年,全县经营花卉和观赏竹、木苗的花圃面积超过200亩,其中山茶花蔺圃面积约占50%。后因销路转废,导致许多花苗压圃,有的只得挖掉,个人花圃多停办。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