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2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牧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7
页码: 230-236
摘要: 本节介绍了永春县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主要畜禽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畜牧业

内容

明,清期间,永春的家畜家禽有马、骡,驴,牛,羊、猪、兔、鸡、鸭、鹅等10多种。
  新中国成立以后,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到1984年,全县畜牧业产值148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6.13%。较好的坑仔口乡诗元村畜收业产值21万元,占该村农业产值32%;湖洋乡白云村畜收业收入15万元,占农业总收入58%。全县家畜宰肉量1034万斤,人均23.5斤。家禽、家兔宰杀和出售量42.6万只,人均近1只,蛋品量115.4万斤,人均约2.5斤.农贸集市成交肉、蛋,禽594万斤,金额892万元,占农贸集市总成交金额37%。1987年全县家畜宰肉量1282.8万斤,人均27.6斤。
  一,主要畜禽
  (一)牛
  民国23年(1934),全县养牛20766头。民国24年15200头,其中奶牛17头。1949年底牛的存栏数16870头。
  1956年年底牛的存栏数19983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后,耕牛折价归公,没有继续发展。1960年前后耕牛饲养量急剧下降,至1962年,全县牛的存栏数13588头,少于1949年。1970年恢复到18251头,1976年又下降到16230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政策放宽,耕牛饲养量回升,私人养牛的也逐年增加,1985年,全县牛的存栏数19448头,其中农民私有的10721头(包括奶牛65头),占总数55%。1987年底,全县牛的存栏数19635头。
  牛的传统品种有闽南黄牛和本地水牛。
  闽南黄牛,分布全县各地,1985年饲养量12868头,占牛的总头数的2/3,其中私养7364头。这种牛早熟,耐粗饲料、耐热、步快、抗病力强、性情温驯,适合山坡梯田役使。
  本地水牛,1985年全县饲养量6515头,占牛总数的1/3,其中私养3357头。这种牛适应性强、耐粗饲料、抗病力强,役使年限15年至20年。母牛2至3岁开始配种繁殖,犊牛初生重20至40斤。
  黑白花奶牛,50年代引入,体型较大,公牛体重1400至1600斤,母牛1000至1200斤,日泌乳量超过30斤。
  (二)猪
  民国23年(1934),全县养猪56840头,24年44800头,35年21000头。1949年底,生猪存栏数24000头,按当时农户总数平均,每户不足半头,出栏率低,出肉量少,一头猪一一般出肉80斤左右。
  新中国成立以后,重视并鼓励养猪,1957年生猪存栏数上升到67999头,比1949年增加183%。人民公社化后的1959年,把社员私养的猪全部收归集体饲养,各公社各大队办所谓“千猪场”、“万猪场”。由于粮食减产,饲料不足,管理不善,1960年猪的存栏数下降至29122头。1961年准许社员私养,但因饲料不足,年底,猪的存栏数继续下降至21262头,比1949年还少。1965年全县猪存栏数回升至64424头,其中集体养的400多头。1971年,全县猪的存栏数上升到101307头,其中集体养的11299头。但因“左”的思想影响,从1972年开始,私人养猪从9万多头下降至7.5万头。每年猪的存栏数保持在8万头左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养猪业有较大发展。1984年全县猪的饲养量达到212078头,当年出栏82449头,猪肉产量1014.57万斤,每头平均净肉123斤,年底猪存栏数129629头,其中私人养猪128045头占98.7%。1987年底,生猪存栏数130636头,是1949年存栏数的5.44倍。
  猪的传统品种有本地猪、槐猪。
  引进的良种猪主要有约克夏猪、长白猪、中白1系猪。
  约克夏猪:1953年至1962年,由县农场、天马华侨垦殖场、猛虎华侨垦植场和湖洋光农业社,从同安天马种猪场和香港相继引进。该品种生长迅速,饲养一年体重可达200多斤。
  长自猪:原产丹麦,是瘦肉型的良种猪,在本县饲养比较好的六七个月龄,体重即可达180至200斤,出肉率72—74%,胴体瘦肉率63%,繁殖力较高,母猪每胎能产仔10至12头,遗传性能稳定。
  (三)羊
  民国23年(1934)全县有羊10240头,到1949年底羊的存栏数3000头。
  1965年,农村养羊数,发展到23325头。“文革”中,把多养羊作为摘资本主义来批判,限制羊的发展,至1973年底,全县羊的存栏数下降到11899头。“文革”结束后开始回升,1980年达到23243头。此后,由于近村山地大量种柑种茶,羊的饲养量又逐年下降,1985年降为12827头,1987年再降至8189头。
  1958年公社化以后,有少数社队集体养羊,1965年达745头。1984年有养群羊的专业户66户,养羊1361头。吾峰乡枣岭村林大水在天马山草场养羊96头。
  羊的传统品种都是戴云山羊。
  引进的山羊有莎能奶山羊,原产于瑞士,是世界著名良种奶山羊,.60年代引进,在本地饲养,年产乳量1200至2400斤。
  (四)兔
  1973年全县养兔19万多只,1974年达到29万多只。此后,年养兔数量大都在20万至22万只之间,1985年为204569只。全县大部分乡村都有饲养。达埔以西的山区半山区饲养数量占全县总数的80%。1987年全县存栏家兔166062只,产兔肉17.92万斤。本地家兔属福建兔。另一品种名豚鼠,俗称竹鼠,饲养量少。
  长毛兔的何养开始于60年代中期,每年饲养2万多只.1985年,全县有长毛兔28250只,其中锦斗、玉斗、呈祥、蓬壶、吾峰五个乡饲养量占90%.锦斗乡饲养数14390只,占全县一半。全县有37个专业户养长毛兔3340只。石鼓乡卿园村黄永贤年养长毛兔210只,出售兔毛190斤、兔苗150多只,收入1万多元。1987年,全县长毛兔饲养量下降至14695只。
  引进的良种兔主要有皮用的力克斯兔、肉用的日本大耳兔和毛用的德系、英系、法系安哥拉兔。
  德系安哥拉兔,1978年引进,毛色全白而密,体型较大,年产毛量达1.5至2斤,粗毛含量不超过10%,质量好。但饲养管理条件要求高,适应性差,抗病力低。
  (五)鸡
  民国23年(1934),全县养鸡25万只。民国24年27.2万只。民国35年为4.5万只。1963年全县养鸡19.45万只,70年代年饲养20多万只,80年代年饲养40多万只。1987年底,全县鸡的存栏数48万只,鸡肉产量56万斤,鸡蛋产量62.8万斤。
  鸡的传统品种有本地鸡和自绒乌骨鸡。
  引进的主要良种鸡有星杂9、罗斯、白来航鸡、洛岛红、澳洲黑、红布罗、平河鸡以及闽南火鸡等。
  星杂579,原产加拿大,优良蛋鸡。1983年从北京引进父母代,适应性较差,对饲料质量的要求高,雏鸡需要全价饲料,21周龄开始产蛋,年产蛋250至270个。1984年和1985年全县每年饲养1万多只。
  罗斯鸡,原产英国,优良蛋鸡。1983年从上海引进父母代,19周龄开始产蛋,年产蛋260至280个。1984年和1985年全县每年饲养1万只左右。白来航鸡(或叫白色来克亨),原产意大利。1953年从福州引进,5个月开始产蛋,年产蛋200至250个,每年饲养数千只。红布罗鸡,加拿大良种肉用鸡,年饲养量2000多只。
  平河鸡,是平顿鸡与河田鸡杂交的后代。体型中等,肉品质好,产蛋率比本地鸡高,就巢性差。70年代开始从莆田、仙游引进饲养,年饲养量约2—3万只。
  闽南火鸡,民国期间引进;洛岛红和澳洲黑鸡,50年代引进,饲养数量均少。
  (六)鸭
  民国23年(1934)全县养鸭8.1万只,24年18.2万只,35年6.2万只。断中国成立后1963年全县养鸭8.37万只.80年代初发展迅速,1985年全县养鸭22万只,蛋产量64万斤。鸭,的品种有黑、白番鸭和麻鸭,以白番鸭为主。1987年,鸭肉产量43.5万斤,蛋产量40.2万斤,年末存栏数21万只。
  白番鸭简称白鸭,是番鸭中的一种,又称瘤头鸭。经世代饲养,选育,白番鸭成为适应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性温和,畏冷怕热,喜温暖气候,忌长期水中游泳,宣陆地饲养或舍饲,成年母鸭体重3.5—4.5斤,成年公鸭6—7斤。本县民间都把白鸭作为滋补良品.1982年,全县白鸭饲养量6万只,1985年上升到19万只,1987年约30万只。年销往外地的成鸭超过5万只。桃城镇德风村饲养白鸭0.8万只。五里街镇吾东村饲养百只以上的有30户。
  麻鸭(俗称菜鸭)和金定鸭,一般年养二三万只,是商品鸭蛋主要来源。
  白鸭或黑番鸭和麻鸭的杂交后代称土番鸭,成长速度快,属肉用鸭,无繁殖能力,年饲养数千只。
  引进的良种有北京鸭,樱桃谷鸭.北京鸭于60年代开始引进,樱桃谷鸭于1985年引进,每年饲养各数千只。
  (七)鹅
  永春养鹅很少,全县一觳年养几百只,最多1000多只,1985年仅50只,1987年1313只。
  (八)养蟑
  明代就有养蜂的记载。1957年全县养蛛52箱1985年增加到1938箱,产蜂蜜46928斤,蜂11200斤。有的专业户养蜂五六十箱。品种以中蜂为,主,也有意大利蜂,中蜂适宜永春养殖。
  (九)养蚕
  1963年引进木薯蚕,并建立蚕种站。1964年养788匣,产蚕茧0.14万斤。1965年养5000多匣,产蚕茧1.58万斤。1966年养2505匣,产蚕茧1万斤。此后,逐年少养,未再统计。
  二,畜种改良
  (一)猪种改良
  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猪种杂交改良。1958年开始搞人工授精。1978年县畜牧兽医站与县农场联合搞中约克和槐猪的杂交试验,逐步推广。80年代初,全县母猪都为本地品种,公猪以中约克为主,有少量长白猪。1984年调查,全县推广的杂交一代肉猪占总饲葬量的85%,1987年上升至90%.这些杂交猪,多数是中约克公猪和本地母猪杂交繁殖的一代猪,具有晚熟,适应性强、耐粗饲料。10至12月龄体重180至240斤,生长发育良好、体型较大等特点最高可饲养到400斤,出肉率73%至77%。1987年,人工授精母猪达2000多头。
  (二)牛种改良
  1、黑白花奶1牛和本地牛杂交.这种杂交后代的体型比荷兰牛小,日沁乳量约10斤,耐粗饲料,适应性、抗病力都比荷兰牛强,成年牛体重530斤至600斤.1985年全县饲养奶牛65头,大都是蘅本杂交牛。
  2、1981年,省家畜商种辅导站提供英、法,瑞士、印度、荷兰等国家七个品种的公牛冰冻清液,为本地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到1983年,三年中受配母牛321头,生杂交小牛96头.这些杂交牛具有初生重量大(一般40斤到50斤,最高60多斤),生长发育快,役使性能好,产奶最高,屠宰率高等优点。
  (三)兔种改良
  锦斗、吾峰兽医站的小型养兔场,先后饲养德系、法系、中系长毛兔和新西兰大耳兔。1983年为养兔户配种母兔380头,其中用德系公兔与本地长毛兔杂交的一代兔,年产毛量超过1斤。
  1981年县建立家畜育种场,有干部职工13人,耕地30亩,禽畜舍373平方米.1983年底从北京,上海引进星杂579和罗斯父母代种鸡1686只、种蛋1600枚,至1985年共提供商品代雏鸡4.3万只、种蛋5.1万个。
  三、饲料
  (一)祠料种类 有精饲料、粗饲料和膏绿多汁饲料。据1982年饲料资源调查,全县精饲料有细糠约230万斤,麸皮约260万斤,大麦2万多斤,豆腐渣80万斤,花生饼5万斤,酱油渣约10万斤;粗饲料有稻草约3100万斤,统糠3700万斤,干地瓜渣约350万斤,干木薯渣和蕉芋渣约510万斤,蔗尾约300万斤,花生藤20万斤,酒槽约500万斤,蔗渣约300万斤,糖蜜约10万斤;生绿饲料有鲜地瓜约7600万斤,马铃薯约160万斤,蕉芋直接磨碎作饲料约250万斤,鲜地瓜藤叶约11500万斤,马铃薯藤叶约1600万斤,用于饲料的蔬菜和水生植物约1100万斤。上述饲料中精、粗、青饲料的比例,大体为6:41:53。
  (二)饲料加工和贮藏 饲料加工调制的方法有晒干、粉碎、磨碎、切短、浸泡和蒸煮等。稻草、花生荞、地瓜藤等茎蔓及籽实类饲料,都利用膈光晒干。有些干饲料,采用粉碎机粉碎,提高词料消化率.有些籽实饲料和多汁饲料,采用磨碎方法,有的青粗饲料切短以利喂食。有的猪饲料采用漫泡软化,蒸煮杀菌消谁,利于防虫防病。
  饲料的贮藏,籽实、干粉渣、饼类等一般仓贮、袋贮或缸藏,稿秆、藤蔓晒干后室内堆藏、地瓜叶、马铃落叶,芋的叶柄煮熟或青贮。
  (三)草山草地 1982年全县有草山、荒坡地221499亩。荒林地、灌木地154258亩。全县3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48片,可利用的56788亩,零星草地244435亩。连片草场年亩产鲜草约1600斤。目前连片草场大部分尚未利用,只有20%草场有少量放牧,牛羊均在零暴草地喂养。
  四、疫病防治
  (一)主要疫病 全县最主要的畜禽疫病有猪瘟,猪肺疫、猪丹.毒,鸡瘟和禽霍乱,50年代至70年代曾几次流行;60年代初,社、队养猪场流行猪气喘病,80年代从外地传入牲畜五号病,城关、五里街、石鼓、湖洋、坑仔口簿乡的13个村发生五号病猪261头,牛5头;1985年4月传入兔瘟,主要发生在锦斗、玉斗、坑仔口、蓬壶、达埔、石鼓、吾峰,五里街等乡。1979年,县组织畜禽疫病普查组,普查蓬壶、城关、东平三个公社1976—1979年间的畜禽主要疫病,共查出46种,其中传染病16种,寄生虫病10种,主要普通疫病15种,中毒病5种。1、猪有传染病9种,寄生虫病5种,主要普通病7种,中毒病3种,可贬病3.种。猪的传染病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仔猪白痢病,猪流行性腹泻、流感、脑炎、破伤风等。下列五种危害最大:
  猪瘟。三个公社每年发病500—700多头,占饲养数2%左右,死亡率占病猪头数90%以上。
  猪丹毒。三个公社每年发病700头至1200头,占饲养数约2—3%,年死亡数在150头至300头之间,约占病猪的20—30%。
  猪副伤寒三个公社年发病300头到500多头,占饲养数1%左右,死亡率占病猪的70%以上。
  流行性腹泻。1976—1977年发生8000—9000头,占饲养数20%强。1978—1979年下降到600—900头之间,死亡率占病猪1%。
  仔猪白痢。三个公社1976—1978年发生4000—5000头,死亡率占病猪1%。
  猪的主要普通病有猪胃肠炎(拉稀病)、中署、关节炎、脱肛、疝气、湿疹、营养性水肿等。
  猪的寄生虫病中,为害较大的有蛔虫、姜片虫、疥癣,还有结节虫、鞭虫、肾虫等。蛔虫感染率约1/3,姜片虫感染率约1/5。猪的中毒病主要有亚硝酸盐中毒、食盐中毒,农药中毒、磷化锌中毒等。
  2、牛有传染病2种,普通病8种,寄生虫病3种,中毒病1种。这三个公社共有耕牛3556头,发病1249头次,发病率35%。死亡124头,死亡率3.4%,主要是劳役过度,山区老弱牛跌死的较多。
  牛的传染病主要是流行性热、血痢。
  牛的主要普通病有瘤胃积食,臌胀、拉稀、风湿性关节炎、眼病、劳役过度、产科病等。
  牛的寄生虫病主要有肝片吸虫和疥癣。抽查163头牛,感染肝片吸虫37头,占22.7%。
  牛的中毒病主要是农药中毒。
  3、家禽的主要传染病5种,寄生虫病2种。
  鸡新城疫(鸡瘟)、鸭瘟、鸡白痢、禽霍乱、鸡痘等传染病,1976年调查8个大队中的1124户,全年饲养家禽9514只,死亡1848只,死亡率19.4%,以后三年,死亡率在20%左右。其中属传染病死亡的占70%,以鸡居多。家禽的中毒病主要是有机磷中毒。家禽的寄生虫主要是蛔虫和绦虫。
  (二)防治
  过去永春农村只有极少的民间牛医,许多畜禽疫病任其流行。
  1956年成立县畜收兽医工作站。1959年,各公社开始建立畜收兽医工作站。1984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配备干部和技术人员11人(其中助理畜收兽医师3人),各乡畜收兽医站共配备全民所有制兽医技术人员16人(其中助理兽医师3人)、集体所有制兽医人员70人。21个乡(镇)的畜牧兽医站中有20个设中西兽医药房。
  在畜禽疫病防治中,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尤其重视对畜禽危害大的传染病,实行预防注射。1957年生猪防疫注射1.1万头,鸡防疫注射6万只。60年代以后,每年春,秋两次,全面开展畜禽疫病预防,成为制度。1980到1984年,每年在春防或秋防中,注射猪瘟疫苗的生猪8万头左右,占当时存栏数80—90%,注射猪丹毒疫苗6—7万头,占存栏生猪65—73%,注射猪肺疫苗7—8万多头,占存栏数70—77%,注射预防鸡新城疫、鸭瘟、禽霍乱等疫苗的鸡鸭20多万只次。每年还为上市小猪预防注射数万头。
  与此同时,对主要传染性疾病流行时,常适当集中兽医人员到重点疫区打歼灭战;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病畜病禽隔离和舍栏消毒,严格市场检疫和深埋病死畜禽尸体等综合措施。猪气喘病在60年代中期得到控制,70年代基本消灭,猪瘟、猪肺疫、猪丹毒、鸡新城疫、鸭瘟、禽霍乱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得到有效的控制;80年代初传入的牲畜5号病和1985年的兔瘟流行也迅速得到控制。
  五、推广饲养新技术
  (一)笼养蛋鸡
  1984年,县举办57个养鸡专业户参加的技术培训班,传授良种蛋鸡科学笼养、疫病防治等技术知识。1984年和1985年,推广笼养蛋鸡约5000只。西安村颜彬洪等4个养鸡专业户,1985年笼养蛋鸡1889只,年盈利9600元,平均每只蛋鸡每年获利5.08元。
  (二)推广微量元素添加剂和配合镯料
  1982年开始推广畜禽微量元素添加剂5000多斤。1984年从昆明和深圳购进鸡全价配合饲料7万斤,1985年全县购进和推广自行加工的鸡鸭配合饲料64万斤。1987年增加到120万斤。
  (三)家禽孵化技术
  传统的方法是利用母禽就巢孵化。民国时期,五里街开始有鸭房,利用大麦炒热保温方法孵化麻鸭。70年代推广温水法和灯火取暖方法孵化。80年代中期,五里街西安专业户购用成套电孵器械。
  (四)试行专业技术承包
  城郊公社畜牧兽医站1982年与留安大队签订133头生猪疫病防治承包合同,每头猪收费3—5元,承包猪的防疫、治病和阉割,因病治疗无效而死亡的由兽医站适当赔偿。
  (五)兽医技术咨询服务
  1985年,县畜牧兽医站设畜牧兽医咨询处,各乡站也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向来询的畜禽专业户、饲养户传授畜禽科学饲养、配合饲料、疫病防治的知识和技术。并调剂供应兽医药械,配合饲料、种苗,提供科技信息,推广畜禽良种。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