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11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作物
分类号: S5
页数: 8
页码: 211-218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春县粮食、经济作物、蔬菜的情况。
关键词: 农业 永春县 农作物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永春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大小麦和地瓜。玉米、小米、高粱数量极少。
  永春长期使用老品种和老耕作方法,抗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能力较差,粮食产量一直很低。民国24年(1935)全县粮食作物24.3万亩,总产量4423.26万斤。其中糯、其中糯、籼稻平均亩产196斤,小麦68斤,地瓜(鲜品)1100斤。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6887万斤,亩产286斤,每人平均拥有粮食358斤。
  新中国成立38年来,粮食生产曲线上升,增产的26年,减产的12年,平均每年增产394万斤。粮食耕地平均亩产1952年上400斤,1956年破500斤,1978年跨《纲要》,达906斤,1982年超千斤,1983年创最高纪录,达到1039斤。这一年,总产量也创最高纪录,达24673万斤,全县人均拥有粮食567斤。22个公社(镇)中,亩产上千斤的12个,其中城关镇1432斤,东平公社1339斤。226个大队中,亩产超过1500斤的有18个,即城郊的桃东、化龙、长安、济川、花石,张埔、桃溪、留安,东平的东山、太平、东关,湖洋的桃源、清白,城关的儒林,五里街的仰贤,石鼓的社山,蓬壶的美中,北硿茶果场的内碧,其中桃东亩产2280斤。
  30多年间有5个大增产年;土地改革后的1952年,合作化期间的1956年,“三改三化”后的1972年,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1978年,全面推广家庭联产承包后的1982年。同时也有2次大挫折:1958—1960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期间,刮“共产风”,生产瞎指挥,粮食大减产,造成许多人用瓜菜代替粮食,部分社员患浮肿病,有的社队死了一些人,1966—1976年“文革”动乱,粮食总产长期徘徊,特别是1976年大搞“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判“唯生产力论”,宣传“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近50%的晚稻误过农时,又遇九月寒流,粮食总产比1975年减少2029万斤。此外,1984—1986年由于粮食耕地和播种面积减少,各级粮食生产的领导有所放松,市场粮价偏低,加上连续旱、寒影响,总产连年下降。
  一、水稻
  唐代,水稻已是本县主要农作物。明清间,少数畲族人曾在山地种植早稻。稻种以籼稻为主,粳稻和糯稻较少,稻作有双季稻(早稻、晚稻)和单季稻(中稻)两种,占粮食作物的80—90%。民国24年(1935),全县种水稻18万亩,总产3524万斤,亩产196斤。1949年种30万亩,总产6146万斤,亩1产205斤,其中中稻13万亩,单产170斤,早,晚稻各8.5万亩,单产分别为249斤和215斤。
  新中国成立以后,水m生产呈波浪式发展。1950—1957年上第一台阶,1958—1961年大幅度下降,1962—1975年上第二台阶,1976年大减产,1978年上第三台阶,1983年创最高纪录,1984—1986年连续减产,1987年开始回升。
  二、地瓜
  地瓜又称番薯或甘薯,也是永春主粮之一。因种植季节不同,有春地瓜(以农地为主)和晚地瓜两种。民国期间,全县年种地瓜二三万亩,其中民国24年(1935)为3.1万亩,总产鲜地瓜3400多万斤,平均亩产1100斤。
  新中国成立后,一般年种地瓜四五万亩,1958年最多达6.38万w。亩产鲜地瓜从1500斤逐步增加到3000斤左右,1980年最高达3390斤。许多山坡梯田轮种地瓜的,亩产鲜地瓜四五千斤,最高亩产1万余斤。1980年以后,粮食比较充裕,地瓜多数用作性畜饲料。1987年全县种植地瓜33434亩,总产量折稻谷1749.08万斤(每5斤折稻谷1斤),占当年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为8%。
  三、大小麦明代永V就有大小麦,但因产量低,到清代种植量还很少。民国24年(1935)全县种小麦32000亩,总产217.2万斤。1956年,全县种小麦(包括大麦)64433亩,创最高纪录,总产量805.41万斤。1978年,全县小麦54416亩,总产量815万斤。80年代初,年种植3万多亩,除1983年受灾低产外,平均亩产都达200多斤。1987年全县种植小麦22908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418903亩的5.47%,总产量570.8万斤,占粮食总产量的2.61%,每亩亩单产249斤。本县大麦亩产仅几十斤,多数年份只种数百亩。70年代末,引进上海早熟3号,产量较高,种植面积扩大。1978年和1979年,每年种大麦2000多亩,每亩单产100斤左右。
  四、其它本县粮食作物还有高粱、玉米、小米等,大都在旱地零星种植。1974年全县种玉米31亩,亩产171斤;高粱39亩,亩产195斤,小米在杂边地零星种植,有的地瓜园也套种。1987年,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2564亩,总产73.8万斤,每亩平均288斤。
  第二节 经济作物
  永春的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豆类、甘蔗、烟叶、麻类、木薯、蕉芋、药材、茶果(见《茶果志》)等。
  一、油料
  花生:清代永春始种花生。民国24年(1935)全县种植589亩,总产6万斤。1949年种植300亩,平均亩产90斤,总产2.7万斤。新中国成立以后,多数年份年种植=三千亩。1978年,种植5790亩,总产136万斤,每亩单产236斤。城郊公社坂头大队种植81亩,总产3.53万斤,平均每亩达435斤.1987年全县种植1275亩,总产27.56万斤,每亩平均216斤。
  油菜:清代就有种植油菜的记载。1949年以后,年种植油菜从数百亩到数千亩。1972年最多,全县种9509亩,但多数是低产品种,总产量13.96万斤,平均单产油菜籽15斤。1987年,只有岵山乡种植350亩.总产3.5万斤,每亩平均100斤。
  芝麻(俗称油麻)。明代开始零星种植。
  二、豆类
  明代种植大豆、绿豆、草豆、赤豆、褐豆、豌豆、筋豆,娥眉虎爪豆、蚕豆,葛豆(又称刀豆),但数量少。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年种植大豆数W亩,1966年第一次上千亩,1987年超5000亩(包括田埂和套种,下同),1982年上万亩,1983年最多达到1.36万亩。1985年全县种春大豆1105亩,产量17.54万斤,平均每亩159斤;秋大豆992亩,产量10.13万斤,平均每亩102斤,田埂或地瓜园套种大豆收获57.38万斤,占大豆总产量85.05万斤的67.47%。1987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5630亩,总产量76.34万斤,每亩平均136斤。传统的大豆品种有自豆、黑豆、古田豆,新品种有花面豆、秋大豆、东平豆、穗稻黄、威莱姆斯,比松等。绿豆和其它杂豆未专门统计,一般用于夏天消暑汤点,或作莱用,或作馅用。
  三、甘蔗
  明代就有种甘蔗的记载。1949年,全县种甘蔗850W,亩产5000斤。70年代以后,永春糖厂建成,一般年种二三千亩,最多的1980年种4058亩,总产2011万斤。1985年,全县种植糖蔗3106亩,总产2520万斤,亩产8113斤。主要产区在城郊、五里街、石鼓、东平、城关等地,德风村、仰贤村种植最多。德风村1984年种甘蔗385亩,一般亩产1万斤至1.1万斤,最高2.1万斤。主要品种是台V134,约占70—80%,还有新引进的闽选661和闽选703。1987年,全县种植糖蔗1315亩,总产1037万斤,每亩平均7886斤。(果蔗见《茶果志》)
  四、木薯、蕉芋
  民国期间就有种植。70年代以后,永春木薯、蕉芋有很大发展。1985年全县种植木薯11264亩,总产2216万斤,亩产近2000斤,蕉芋6703亩,总产1870万斤,亩产2790斤。这一年,全县共生产淀粉近1000万斤,居全省第一位。1987年,全县木薯10956亩,总产量1810.6万斤,每亩平均1652斤,蕉芋6490亩,总产1380.8万斤,每亩平均2129斤。
  五、药材
  明清都有中药材的记载。
  20世纪初,达埔的达中一带,就种有泽兰、祡苏、薄荷等中药材。
  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县就重视收购野生药材。1971年,全县全年收购土茯苓8000斤,乌梅4200斤,蝉退500斤,蝉花130多斤,百合2800斤,百部2200斤,骨碎补2000斤,石南藤1900斤,天文冬1700斤,贯众1600斤,桃仁1000斤等。1977年以后,全县每年收购中药材大都在百万元上下,中药材生产和收购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或首位。1985年,全县种植中药材2031亩,总产13761担,产值100.6万元。大宗的有茯苓、一见喜、玫瑰茄、紫苏、甜菊、姜黄等。郁金,元胡、白菊花、生地、瓜蒌,牛膝,元参,砂仁、肉桂等也不少。茯苓产量曾达100万多斤,达埔一带种植最多。姜黄最高年达200多万斤(折干品40多万斤)。玫瑰茄、一见喜常达数十万斤,甜菊曾达10多万斤。五里街乡吾东村1983年后,种植药材收入每年都达20多万元(和当于百万斤稻谷的价值),人均100多元。石鼓乡马峰村1983年至1985年,年种药材收入也达10万元左右。1987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41亩,总产量82.4万斤,产值131.85万元。
  六、烟叶
  清代就有种烟叶的记载。1949年全县种植烟叶600亩,产量6万斤。50年代以后,年种烟叶儿百亩。1985年,全县种烟叶1015亩(其中烤烟98亩),总产15.05万斤,平均亩产148斤。主要产区石鼓、城关、岵山、吾峰,蓬壶、达埔等地。石鼓公社凤美大队1983年种烟叶100亩,产量约4万斤。该大队南边村落,世代种植,质量较好,远近闻名。1987年全县种植烟叶732亩,总产量11.52万斤,每亩平均158斤。
  七、麻类
  五代、后唐,永春就有蕉布作为贡品。
  草麻:清代就有普遍种植。1949年,全县种苎麻950亩。棉纺织工业和化纤工业发展后,苎麻布逐渐减少。每年种植苎麻面积从几百亩减至几十目。到70年代只有零尾种植。1985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41亩,产量800斤。
  青麻和黄麻:明万历年间(1573—1619)种植青麻153.4亩,黄麻788.5亩。1949年,全县黄麻550亩,产量20.9万斤。化纤工业迅速发展以后,麻布,麻绳逐步被化纤产品取代。1985年,全县种黄麻188亩,产量6.85万斤。1987年,全县黄麻面积降至13亩,产量4000斤,每亩平均308斤。80年代初,东平等地引种红麻,为外地提供红麻种子。
  八、席草
  清代,永春就种植席草,但数量很少。1972年全县种植席草101亩。1985年苏坑乡和国营永春县农场种植14亩,总产2.9万斤。
  九、花卉
  明、清间,永春有记载的观赏花卉达60种。1950年以后,达埔,蓬壶开始有培育花卉的苗圃。80年代初,花卉苗圃蓬勃兴起。1984年,全县有花卉和观赏竹木苗圃约200亩,收入在百万元以上。1985年137亩,收入59万多元。此后,经营花卉苗圃的逐年减少,1987年减至48亩,产值仅6万元。经营的主要品种.木本花卉有山茶花、杜鹃、西杜鹃(从日本、荷兰引进)、含笑,梅、月季、瑞香、栀子、玉兰、木笔、夹竹桃、佛手、寿星桃、碧桃、茉莉、榴花,桂花、扶桑等等;草本花卉有建兰、报岁兰,素心兰、海棠、芍药,紫薇、绣球、菊花、丽菊,日日红、美人蕉等等,观赏竹木有南洋衫、地龙柏、龙柏,金沙柏、塔柏、花柏、千头柏、侧柏、五针松、金钱松、雪松、铁树、方竹、佛肚竹、雷公竹,斑竹等等。
  十、罂粟(鸦片)
  光绪廿八年和廿九年(1902—1903),永春年产罂粟果4.6万斤到8.1万斤。民国19年(1930)地方军阀陈国辉占据永春时,强迫种鸦片,设烟管局统一收购。1933年,十九路军进驻永春,禁止种植。
  第三节 蔬菜
  明、清期间,永春有记载的蔬菜和瓜类。芥菜、芥篮、菠薐、蕹菜,薄菜、菜菔、油菜、艾菜、自菜,苦荬、水芹、莴苞、简蔺、莙荙、茄、胡荽、番苋,蕨、姜、葱、韭、薤、蒜,薯蓣、芋、番葛、香蕈、蒟蒻、土芮、笋、苦菜,葵菜、匏、王瓜、木瓜、冬瓜、南瓜、丝瓜、苦瓜、土瓜、枕瓜、通瓜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永春蔬菜有很大发展。1985年全县种蔬菜2.4万多亩,产量9200万斤。还有既作菜又当杂粮的芋头、马铃薯2.05万多亩,产量1720万斤。主要蔬菜种类
  一、叶菜类
  芥菜:有白芥,萦芥,竹芥等,是农村主菜,一般农户种几分地,多的一亩多。冬春鲜用,并大量腌制晒干瓮贮,常年食用,俗称焦菜。
  白菜:有大白菜和小白菜等品种。
  甘蓝菜:俗称包菜,产蚕较多,且销往县外。
  莴苣:叶用的有圆叶绿、长叶绿、圆叶红、长叶红,茎用的称茛笋。
  苦荬:即苦尾菜。
  菠薐菜:又称红根菜。
  苋菜:有红苋菜、白苋菜。
  蕹菜:俗称空心菜,有圆叶蕹菜、长叶蕹菜。
  牛皮菜:俗称咬钹菜,旧志称莙菇。还有芥蓝菜、茼蒿菜。
  二、茎菜类
  球茎甘蓝:又称菜球。
  竹笋:有毛竹笋和大麻竹笋。毛竹笋有冬笋和春笋。大麻竹笋产于夏秋季节,比毛竹春笋纤细鲜嫩清甜,80年代年产近几十万斤,销县内外,少蚕加工笋干出口日本。
  薯蓣:有大小二种,小的称寸金薯,适宜病人食用,并可制中药淮山。
  芋头:有槟榔芋、白芋、红芋、绵芋、番芋等。槟榔芋最佳,酥松可口,多上市,其余品种农村自食为主,上市较少。一般年种2000亩左右1,987年全县种芋头3614亩,总产645.56万斤,平均每亩1440斤。
  马铃薯:民国期间开始种植,多种植于山区冬困田,薯块蹑而小,产量低。50年代以后引进内蒙古等地良种,产量高。70年代以后有很大发展。1982年全县种马铃薯1.8万多亩,总产1600多万斤,平均亩产875斤。1987年种21515亩,总产2097万斤,每年销外县市数百万斤。
  薤:俗称腊薤或蕌头。
  三、根菜类
  萝卜:即菜菔,俗称菜头,除鲜用外也腌制干贮。
  胡萝卜:俗称红萝卜。
  豆薯:俗称番割。
  四、花菜类
  花椰菜.俗称花菜或菜花。80年代年销外县上百万斤。
  金针菜:或称黄花菜。
  五、果菜类
  番茄:又称西红柿。
  茄子:也称红菜,有紫长茄、白皮茄等。
  辣椒:有灯笼椒,台湾椒、小米椒等。
  六、瓜菜类
  有南瓜、冬瓜、丝瓜、黄瓜、苦瓜、刺瓜、角瓜、掌瓜、瓠瓜等。黄瓜、掌瓜(佛手瓜)等80年代年销外县市二三百万斤。
  七、豆菜类
  豇豆:俗称菜豆,有长形豇等品种。
  四季豆。
  豌豆:有硬荚和软荚等品种。
  八、香菜类
  有芫荽、蒜,葱、姜、韭菜,芹菜等。
  九、水生菜
  有茭白,或称茭笋。
  十、食用菌有香菇,红菇、黑白木耳、草菇,蘑菇、凤尾菇、金针菇,其中草菇,蘑菇多供出口。1980年草菇产量6.06万斤(干品),鲜蘑菇一般年产量约50—90万斤,1985年为50.9万斤,1986年后明显下降,1987年只有19.16万斤。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