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构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5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构造
分类号: P62
页数: 2
页码: 109-11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春县的地质特征和气候条件。该县位于闽西南凹陷区和闽东南沿海隆起区的交界处,地质构造复杂,地层走向和构造呈北东-南西向。在过去的数亿年里,该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形成了多样化的地形和矿产资源。气候方面,永春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具有夏长秋短的特点。
关键词: 地质构造 矿藏 永春县

内容

永春位于闽西南凹陷区和闽东南沿海隆起区的交界处,地质力学观点为“华夏构造带”,主要地层走向和构造呈北东一南西向。
  距今4—3亿年,以晋江东溪和西溪分水岭为界,东区为闽东南沿海隆起区的西缘,一直处于陆台环境,没有沉积地层。西区为闽西南凹陷区的东缘,当时天湖山一带环境为内陆湖泊,气候干燥,从上泥盆纪至下石炭纪时,沉积紫红色石英砾岩、紫红色页片状泥岩和薄层灰岩。经多次构造运动的迭加,现已变质为含石英砾石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
  距今3—25亿年,天湖山一带,上石炭纪至下二迭纪时,发生海侵,处于浅海环境,沉积石灰岩。某些石灰岩,为后期岩浆矿液所作用,形成多金属矿,称为“矽卡岩型”矿床,如永春铅坑铅锌矿。
  距今2.5—1.8亿年,天湖山一带,从下二迭纪至下三迭纪时,海侵和海退反复,先后处于浅海,滨海、海湾泻湖、河口三角洲、泥炭沼泽和内陆湖泊。气候温和,植被茂盛。下二迭纪时期的童子岩组(也有称龙岩组、加福组),是我省主要的煤系地层。下三迭纪后海水退出天湖山一带,上升为陆地。
  距今1.8—0.7亿年,下侏罗纪时,某些陆地下陷为内陆湖泊、河流、泥炭沼泽环境,沉积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不可采煤层。中侏罗纪时,气候干燥,内陆湖泊沉积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上侏罗纪至下白垩纪时,发生剧烈的“燕山运动”,爆发三次以上极为强烈火山活动,其岩浆沉积成巨厚的火山岩系地层,复盖全县,面积达66%。
  7000万年前的“四川运动”期间,大规模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有燕山构造运动第二幕第三次第一期的“桂洋岩体”,岩性为钾长花岗岩。第二期的“蓬壶一一达埔岩体”,“吾峰——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平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第三期的“达山岩体”、“马跳岩体”、“岵山岩体”和“东关岩体”等,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
  后期有各种斑岩脉侵入,如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玢岩、辉绿岩、石英脉,赤铁矿脉、方解石脉等侵入.石英斑岩和流纹斑岩风化为高岭土矿。其他形成金,铜、硫等矿藏。强烈火山喷发活动,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如桃东、华岩、吾西、汤城等地温泉。
  7000万年来,地壳一直上升,形成从龙船山——珍卿尖——阔格山——梦仙山——乌石尖一线的分水岭。西区一些低凹处,形成1—3平方公里的下洋、坑仔口、玉斗、福鼎,一都等山间小盆地。东区的花岗岩体,表面长石和云母矿物被风化,蚀变为高岭土和水云母时,逐渐形成一片石英散砂和重矿物,被溪流搬运入海,不断被切荆下降为五里街至桃城和蓬壶、达埔、东平、岵山等山间小盆地,一般面积5—10平方公里,最大的10多平方公里。
  约从200万年前开始,桃溪从中年期转为老年期,形成河漫滩、牛轭湖,堆积为呈松散滚圆砾石层,沙砾层和砂土层,牛轭湖淤积为沼泽,草木茂盛,形成泥煤粘土层。
  第四系上更新统龙海组(Q,L),永春同样处于上升阶段,在20—100多米海拔标高的风化残积丘台,残积和坡积红土层,一般分布在溪谷小盆地的溶蚀丘台和溪谷二级阶地。
  以城关地层剖面为代表,自上而下为:耕植土0.5—1.2米,灰黑色粘土0.5—0.8米,泥煤、褐红色松散泥炭0.2—0.5米,灰及灰黑色粘土(含树头、树干)0.6—1.0米,中细砂层,砂砾石和砾石层5—10米。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