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自然地理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54
颗粒名称: 卷三 自然地理志
分类号: P942
页数: 30
页码: 107-136
摘要: 本卷记述了永春位于福建省中南部,地处戴云山脉南段,是晋江东溪的发源地,属内陆山区县。全县总面积1463平方公里,各种土地的总比例大体上可概括为“七山二杂一分田”。永春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峰峦纵横,岭谷相间,东南呈阶梯状,沿溪谷地带散布着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
关键词: 地理 自然 永春县

内容

永春位于福建省中南部,地处东经117°40′55″—119°31′9″,北纬25°13′15″—25°33′45″之间。呈长带形状,东西最长(直线垂直距离,本段下同)84.7公里,南北最宽37.2公里。从县城往西最长61.3公里,往东23.4公里,往南11.6公里,往北25.6公里。
  永春地处戴云山脉南段,是晋江东溪的发源地,属内陆山区县。东与仙游,西与漳平,南与安溪、南安,北与德化、大田毗邻。境内由于地层构成不同而以马跳为界,分为东西部,东部属闽东南沿海隆起区,没有沉积地层,矿藏也少;西部属闽西南凹陷区,沉积形成的地层,矿产丰富。
  永春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戴云山脉的主体部分,峰峦纵横,岭谷相间,东南呈阶梯状,沿溪谷地带散布着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
  全县总面积1463平方公里,折合219.45万亩。各种土地的总比例大体上可概括为“七山二杂一分田”。1985年统计,农业耕地24.70万亩(其中水田22.86万亩,农地1.84万亩),占11.26%,林业用地(包括疏林地和荒山荒坡)146.08万亩,占66.57%;水果地6.44万亩(其中柑桔5.56万亩),占2.93%,茶园5.16万亩,占2.35%,牧草地5.68万亩,占2.59%;村庄和工矿用地8.59万亩,占3.91%;交通用地1.6万亩,占0.73%,水域3.04万亩,占1.38%;其他杂地18.16万亩,占8.28%。
  全县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土壤以红壤为主,约占2/3,成土母岩以火山岩为主,约占85%。全县溪流总径流量15~18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123204千瓦,其中可开发资W63400千瓦。县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初步查清维管束的植物有157科480属872种,野生动物有46科88种。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构造
  永春位于闽西南凹陷区和闽东南沿海隆起区的交界处,地质力学观点为“华夏构造带”,主要地层走向和构造呈北东一南西向。
  距今4—3亿年,以晋江东溪和西溪分水岭为界,东区为闽东南沿海隆起区的西缘,一直处于陆台环境,没有沉积地层。西区为闽西南凹陷区的东缘,当时天湖山一带环境为内陆湖泊,气候干燥,从上泥盆纪至下石炭纪时,沉积紫红色石英砾岩、紫红色页片状泥岩和薄层灰岩。经多次构造运动的迭加,现已变质为含石英砾石片岩、千枚岩和大理岩。
  距今3—25亿年,天湖山一带,上石炭纪至下二迭纪时,发生海侵,处于浅海环境,沉积石灰岩。某些石灰岩,为后期岩浆矿液所作用,形成多金属矿,称为“矽卡岩型”矿床,如永春铅坑铅锌矿。
  距今2.5—1.8亿年,天湖山一带,从下二迭纪至下三迭纪时,海侵和海退反复,先后处于浅海,滨海、海湾泻湖、河口三角洲、泥炭沼泽和内陆湖泊。气候温和,植被茂盛。下二迭纪时期的童子岩组(也有称龙岩组、加福组),是我省主要的煤系地层。下三迭纪后海水退出天湖山一带,上升为陆地。
  距今1.8—0.7亿年,下侏罗纪时,某些陆地下陷为内陆湖泊、河流、泥炭沼泽环境,沉积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和不可采煤层。中侏罗纪时,气候干燥,内陆湖泊沉积紫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上侏罗纪至下白垩纪时,发生剧烈的“燕山运动”,爆发三次以上极为强烈火山活动,其岩浆沉积成巨厚的火山岩系地层,复盖全县,面积达66%。
  7000万年前的“四川运动”期间,大规模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有燕山构造运动第二幕第三次第一期的“桂洋岩体”,岩性为钾长花岗岩。第二期的“蓬壶一一达埔岩体”,“吾峰——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平岩体”,岩性为花岗闪长岩。第三期的“达山岩体”、“马跳岩体”、“岵山岩体”和“东关岩体”等,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
  后期有各种斑岩脉侵入,如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玢岩、辉绿岩、石英脉,赤铁矿脉、方解石脉等侵入.石英斑岩和流纹斑岩风化为高岭土矿。其他形成金,铜、硫等矿藏。强烈火山喷发活动,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如桃东、华岩、吾西、汤城等地温泉。
  7000万年来,地壳一直上升,形成从龙船山——珍卿尖——阔格山——梦仙山——乌石尖一线的分水岭。西区一些低凹处,形成1—3平方公里的下洋、坑仔口、玉斗、福鼎,一都等山间小盆地。东区的花岗岩体,表面长石和云母矿物被风化,蚀变为高岭土和水云母时,逐渐形成一片石英散砂和重矿物,被溪流搬运入海,不断被切荆下降为五里街至桃城和蓬壶、达埔、东平、岵山等山间小盆地,一般面积5—10平方公里,最大的10多平方公里。
  约从200万年前开始,桃溪从中年期转为老年期,形成河漫滩、牛轭湖,堆积为呈松散滚圆砾石层,沙砾层和砂土层,牛轭湖淤积为沼泽,草木茂盛,形成泥煤粘土层。
  第四系上更新统龙海组(Q,L),永春同样处于上升阶段,在20—100多米海拔标高的风化残积丘台,残积和坡积红土层,一般分布在溪谷小盆地的溶蚀丘台和溪谷二级阶地。
  以城关地层剖面为代表,自上而下为:耕植土0.5—1.2米,灰黑色粘土0.5—0.8米,泥煤、褐红色松散泥炭0.2—0.5米,灰及灰黑色粘土(含树头、树干)0.6—1.0米,中细砂层,砂砾石和砾石层5—10米。
  第二节 矿藏
  永春已初步探明的矿藏有金属矿11种和非金属矿5种,煤和商岭土贮藏量最多。已经开采的有煤、高岭土、石灰石、泥炭土,铁、铅、锌、铜、锰、硫铁矿等10种,年开采量以煤和高岭土为最多。
  一、金属矿
  有铁、铅、锌,钴、锰、铜、铋,钼、钨,锡和铀。
  (一)铁矿
  估计储量量70.13万吨,主要分布在景山、壶山、格区仔、牛心仑、红山等地。
  景山铁矿床:在景山至冷水坑一带。地质部原304地质队1964年4月调查,矿床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109米,露出高50米,估算储量20.8万吨,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大量开采过。景山褐铁矿中含五氧化二铌0.015—0.08%,还有钇的异常。
  壶山铁矿床:原闽南地质大队1958年7月踏勘,矿区位于桂洋之东,方位60度,直线距离2.5公里,出露泥岩,砂岩和矽卡岩,含铁52%,估计储量37.4万吨。矿床北部有锰矿,南部有铅矿。
  格区仔铁矿点:原晋江行署地质局、永春地质队1960年6月踏勘,矿点在天湖岩边,含铁20—30%,估计储量9万吨。
  牛心仑铁矿点:原永春地质队1960年7月调查,矿点位于曲斗村东南,方位104度,含铁20—30%,估计储量9000吨。
  红山铁矿点:原闽南地质队1958年勘探,矿点在红山村东南约1.5公里处,由连续分布的小矿体组成,含铁30%,估计储量2万吨。
  此外,锦斗乡的云路,长坑,桂洋乡的桂洋、歧山,壶永寨仔后,蓬壶乡的南幢、马跳、南山.苏坑乡的草垵,下洋镇的下洋,五里街镇的大羽等有铁矿化点。
  (二)铅锌矿
  铅坑矿床:原闽南地质队与永春县地质队1958年9月踏勘,目测含铅0.5—2%,含锌0.5—3%,估计铅铅储量1.02万吨,锌储量2.04万吨.还有凤溪矿床、壶山矿点尚未查证。
  (三)钴矿
  省地质局原第三地质大队1958年11月普查,一都乡黄沙西头山的破碎流纹岩中,有石英脉穿插,一般脉宽0.2—0.3米,含钴约0.03%。
  (四)锰矿龙山矿点:原第三地质大队1958年踏勘,湖洋乡龙山村的石英斑岩节理缝内有锰矿石,局部富集,含锰20%,计储量为1001。
  上姚矿点:原晋江行署地质局1959年9月踏勘,下洋镇上姚村的二迭系地层中含锰页岩,经风化形成锰矿,含锰11—14.9X。
  此外,吾峰乡的枣岭,东平乡的东山格、黄坑,仙夹乡的东里,外山乡及天马山等地有锰矿化点。
  (五)锡矿
  坑仔口乡景山一带有含·的褐铁矿床,矿体含硫、磷小于1%,含锰5—10%,含锡0.223—0.367%。估计锡储量有340.2吨。
  (六)袖矿
  地质部309地质队探测,一都田中狗头山有铀矿,含铀万分之三,属高品位。估计储量约1吨。1959年在石鼓炼出重铀酸铵500多克。此外,天湖山煤田的四周,有大量的石英斑岩等酸性岩石,具有放射性元素成矿的条件。
  (七)铜、钼、铋、钨矿
  省冶金地质一队1979年至1981年探测,桃城留安山有钼、钨矿化点,但规模小,品位低,估计工业品位内钼金属量8.8吨,铋金属属量0.66吨;工业品位外钼金属量44.8吨,铋金属量8.4吨,钨金属量7.6吨。1975年对吾边村外蒋黑钨矿重砂异常进行普查,含钼达到工业要求。
  此外,据省和地区勘测队1974年提供的报告,卧龙村石门头有铋矿化点。城郊的留安山,一都的银坑,东平的文峰等地有辉钼矿情报点。蓬壶有铜、钼矿化点。还有桃溪的铁砂,年产量约8000吨。蓬壶乡的普济、东溪山和吾峰乡的吾顶,仙夹乡的仙乡,均有镜铁矿。锦斗乡的乌髻梦仙山有金矿。
  二、非金属矿
  (一)无烟煤矿
  天湖山煤田分布着二迭纪滨海相含煤地层,面积58.6平方公里,包括天湖山矿的曲斗、大蔗沟、铅坑、南湖、西坪,荷殊、新村、含春、天湖岩、长汀等井田及上姚矿区。这个矿区经301地质队、197地质队多次勘探,到1983年底共探明总储量为1.0767亿吨,有煤层35—42层,其中可采煤层3—4层,局部可采5层。
  (二)高岭土矿
  原301地质队、永春地质队和省闽东南地质队先后踏勘介福乡,玉斗乡的竹溪,凤溪,玉美,锦斗乡的洪内,湖洋乡的龙山、仙溪都有质地洁白的高岭土矿,储量以介福为最多,约7000万吨。东平乡的霞林,城郊乡的济川有黄色瓷土,可制脚器。
  (三)石灰石矿
  原省301地质队1960年踏勘,横口乡贵德村东北的长汀到云斗一带,估计储量130万吨,已开采多年.上姚有二迭纪栖霞组灰岩两处,钻孔见灰岩厚85米,且质量高,已大母开采。原晋江专署地质局和建材华东公司联合踏勘,铅坑、内坑一带有灰岩,地面部分已开采。
  (四)泥炭土
  坑仔口乡的景山,锦斗乡的锦溪、洪内,外山乡的草洋,城关地区,均有新生代第四纪形成的泥炭土,但含油量极微,储量不多,部分已开采,用来制颗粒肥料。
  (五)硫铁矿
  原闽南地质队1958年9月踏勘,湖洋乡的仙溪有硫铁矿点,矿体南端不规则,无法估计储量;北端估计储量400吨,含硫15%。
  此外,石鼓乡的吾江银坑、社山溪埔,东平乡的文峰、鸿安、云美水库,达埔乡的溪源、达理山、石洞垵、达山、清前,桃城镇的洋上,接坑,蓬壶乡的溪下、西昌水尾,仙央乡的东里桥头,夹漈和吾峰乡,均有硫铁矿点或硫铁矿化点。
  (六)其他矿藏
  据省、地、县地质队按地表目测和依地质技术理论初步判定,达埔乡的石桥头有孔雀石,达埔乡的达理、达山和蓬壶乡的南幢有滑石,石鼓乡的吾江、达埔乡的鬼硿桥有水晶,桃城镇的大鹏山、吊灯寨有雌黄,蓬壶乡的南幢虎形山,玉斗乡的竹溪高岭土中有叶腊石,锦斗乡的乌髻梦仙山有云母。
  此外,还有温泉资源5处,即蓬壶乡的汤城(水温68℃),五里街镇的华岩(水温38.6℃)、高垄(水温35℃),桃城镇的桃东(水温48.5t),吾峰乡的吾西(水温41℃)。汤城、华岩、桃东三处已开设浴池。
  第二章 地貌
  第一节 地势
  永春地处闽中断块斜隆起区之中,断块差异活动和掀斜作用都较为明显,因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显著倾斜。大致以蓬壶马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县境西部,戴云山脉以北东——南西走向为主,形成北连德化、南接安溪,绵直不断的中山山地,其中最高的山峰雪山,海拔1366米;偏西侧的山脉又呈现西北——东南走向,构成山岭纵横,岭谷相间,群山起伏的格局。整个西部,大部分在海拔800米上下,其间溪谷开阔处有一都,坑仔口,玉斗、桂洋、锦斗等山谷小盆地,海拔均在350—600米之间。
  县境东部,梦仙——天柱山脉从县西部沿县境南东蜿蜒。天马——玳瑁山脉从雪山起向东蜿蜒至天马山后,南折伸入东部中央直达县境东南,成为东部大部分地区北面的天然屏障。县境东缘又有北自德化石牛山沿北东——南西走向的山脉,与仙游、南安毗邻。整个东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至海拔200米上下,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侵t蚀盆地。从盆心向四周,又呈层状分布着花岗岩丘陵和火山岩低山中山。由于岩性不同,悬崖峭壁山地与浑圆和缓丘陵相错,地貌形状奇特。丘陵坡度一般在20。左右。河谷地带散布的申珠状山间小盆地,面积较大的有城关、蓬壶、达埔,湖洋、岵山,还有北面的苏坑、介福和南面的仙夹等海拔500米以上的山上小盆地。其间有河谷阶地发育,如桃溪流域高3—5米的河漫滩,15—20米和40—50米高的阶地,因长期受侵蚀剥蚀作用,阶地面多呈残丘状。这些小盆地,尤其是城关(含东平)和蓬壶,达埔、岵山等南屏天柱,北负天马、玳瑁,东临五台,西依梦仙,群峰环抱,冬御寒流,夏防台风,春保湿暖,光、温、湿同步,最适宣多种植物的生长,是本县主要农业辨作地区。
  第二节 山脉
  县境内的山脉都属戴云山脉的分支。根据山脉脉络分布与其他自然条件所形成的地理差异,大致可分为中,西、东三个部分。全县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70座,800—1000米的山峰172座。
  一、中部
  (一)梦仙一一天柱山脉
  北自大白岩西侧的桂洋乡歧山村的小白岩起,经文太村的龙船山,往南延伸至锦斗乡洪内村的梦仙山,即分一支往东北向莲壶乡南艟村的尾湖,经美林村的五班山、锦斗乡洪内村的格后,又转向莲壶乡美山村鸡母庄的马跳天险,与为桃溪所隔的呈祥乡东溪村的垄仔尾仑对峙,是本县自然条件差异悬殊的东西部的天然界线,俗称马跳内外;另一支往南经玉斗乡红山村的红山格,再伸至达埔乡乌石村的乌石尖,又转东南往东至新溪村的舟山,再东接仙夹乡夹漈村的兔仔望月、元帅格,经南面最高山峰——仙夹乡的天柱山,至室前山折北经将军夹、石鼓山至石鼓乡卿园村的伏狮山后,又向东南延伸,至东平乡鸿安村的大山庵止。这一带经10个乡28个村,有海拔600-800米的山峰2座,800-1000米的山峰52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21座,蜿蜒87.3公里,是县境内最长的山脉。梦仙山体是晋江东、西溪上游的分水岭,天柱山体则是岵山溪和桃溪的分水岭。
  (二)天马——玳瑁山脉
  自雪山往东至天马山及其东端草庵山、介福乡福东村的三脚灶,经玳瑁山转东南延伸,经8个乡(镇)21个村,有600—800米山峰2座,800—1000米山峰28座,1000米以上山峰9座,山体长约45.1公里,南至东平乡东关村的埃尖,与梦仙——天柱山脉的大山庵相对峙,为桃溪的出口处。天马山体是晋江与闽江分水岭,玳瑁山体是桃溪和湖洋溪的分水岭。
  (三)中间地带山峰
  在上述梦仙——天柱、天马——玳瑁两山脉环绕范围内的中间地带,尚有800米以上的山峰3座。
  二、西部
  (一)天湖山脉
  北自下洋镇曲斗村的鹤形尖起,经天湖山,往西南经坑仔口乡西坪村的荷殊尖,至景山村的吉美寨山。这一带经3个乡(镇)9个村,有800-1000米的山峰16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6座,山休长约18公里,为坑仔口溪和大横溪的分水岭。
  主要山峰
  (二)鼎山山脉
  北自一都乡吴殊村吴殊尖起,往南经岭头亭、鼎山至帽顶寨。这一带经2个乡4个村,有800—1000米的山峰7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2座,山体长约12公里,是大横溪和一都溪的分水岭。
  主要山峰
  (三)香岭尖山脉
  北自一都乡仙友村的下坑崎起,南经覆船山至林山村的香岭尖和鬼仔洞山、陈斗岐、水仙洞、鹭鹚岭折北向狗母岐延伸至龙坑村的9头山尖。这一带经一都乡的7个村,有800-1000米的山峰14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14座,山体长约24.6公里,是晋江上游西溪与九龙江的分水岭。
  主要山峰
  (四)西北脊线有800米至1000米的山峰18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12座。
  (五)县境西缘山峰
  县境西缘山峰均与漳平县交界,从一都乡光山村的莲花岐起至鲁山村中湖仑,有800—1000米的山峰4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1座.
  (六)零星山峰
  尚有不属以上各山脉的一些山峰,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有800—1000米的山峰11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2座。
  三、东部
  (一)印石山脉
  北自湖洋乡蓬莱村的大宫寨沿东南方向,经惠格尖和印石山过白鸽岭、尾旗山、大山旗至东平乡外碧村的东天寨,跨3个乡5个村,有596-800米的山峰15座,800-1000米的山峰8座,山体长约16.3公里。北部东面与仙游县为邻,南段则是湖洋溪与外山溪的分水岭。
  主要山蜂
  (续表)
  (二)五台山脉
  北自湖洋乡白云村的园林山沿西南至西湖山,转西经大垄头贡至五台山的西台,跨-3个乡6个村,有596-800米的山峰15座,800-1000米的山峰7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3座.山体全长约22.9公里,形成了外山乡以低山为主的山谷地貌。东部、东南部与仙游、南安两县为邻。
  主要山峰
  (三)零星山峰
  在东部的介福,湖洋、外山三个乡中,尚有一些零星中小山峰,其中主要山峰9座,均不上1000米。
  第三章 气候
  永春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明显,且具有夏长秋短的特点。2月至4月是多雨阴寒的春季,5月至8月是炎热多雷雨的夏季,9月至10月是凉爽少雨的秋季,11月至翌年1月是寒冷少雨的冬季。境内海拔高度相差悬殊,地理环境复杂,形成多样化的地形小气候。
  永春县气候站成立以前,除旧州、县志有一些灾害性天气的记载外,没有气候观测资料。1956年10月永春县气候站建立(站址在石鼓社山墩,1965年迁址街尾金峰山),19584年10月改为县属气象站,1980年收归省气象局统一领导。现有工作人员10多人,配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如气象传真机,可直接接收南京、北京以至日本东京等地的传真天气图。主要任务是观测记载有关气象资料和制作发布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同时为国防军事和民航等提供气象保障,曾向北京、福州、惠安、连城,厦门等空军基地和机场拍发航危报。
  第一节 常年气候
  一、气温
  年平均气温为20.4℃左右。一年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个别年份出现在6月或8月),极端最高气温439℃,出现于1980年7月24日;最低气温一般在1月至2月(个别年出观卷三自然地理志123在12月或3月),1963年1月27日达零下2.9℃为极端最低气温。年较差(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度差)平均为16.4℃,大22℃,最小14.4℃。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平均为9.2℃,累年(1957年至1985年,下同)最大日较差为23.7℃,出现在1963年3月2日。日际(日与日之间)变化1月至4.月较大,约为1.8℃,7月至8月较小,约为0.9好。气温垂直变化率平均0.6t/100米‘最小为4月份0.4℃/100米,最大为9月至1月0.8℃/100米。每年影响永春的冷空气次数,以11月到翌年的5月最多,平均每月有3至4次。全县各地年平均气温一般在.0℃—20.5℃。
  二、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为1681.6毫米,最多为1961年年降水量2397.8米,最少为1967年年降水量1224.2毫米,相差1100多毫米。一年中各月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是1至6月为递增,7月份剧减,8月份回升,9月份以后锐减。一年中,5—6月份降水量最多,约占全年的34%;10月到翌年的1月最少,约占全年的11%。
  全年大致可分四个降水季节:2月至4月为春雨季(一般在早春2月15日后开始),降水量300—360毫米之间,占全年的16~20%,其特点是强度不大,持续时间长;5月至6月为雨季,降水量500—600毫米之间,占全年的30~35%,其特点是强度大,雨量多,雨时长,常出现大雨,暴雨;7月至9月为台风雷阵雨季,降水量在600—700a米之间(多台风年份在1200毫米以上),占全年的35~40%,其特点是强度大,时间短,常出现大雨或暴雨;10月到翌年1月属少雨季节,降水量在100—200毫米之间,占全年的10%左右,其特点是雨量稀少,高山地区有时出现固体降水(雪、冰粒、霰、冰针等)。
  一年中,5月下旬到6月中旬降水日数最多,平均每旬雨日7天左右,11月份最少,平均旬雨日只有2天。累年各月连续降水日数最长的是1975年5月3日至27日,连续25天,连续无降雨日数最长的是1964年11月2日至12月25日,连续54天。日降水量最多的是1961年5月20日达198.7毫米。降水日数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是1975年共189天,最少年是1963年共127天。从1957年到1976年的20年中,正常降水年为5年,多雨和少雨年各6年,特多雨年2年(1961、1975),特少雨年1年(1967)。全县各地累年平均降水量为1500—2100毫米之间,苏坑洋田村累年降水量达2100毫米,是我县的雨量中心。
  三、湿度
  年平均绝对湿度(也称水汽压空气的潮湿度)为19.6百帕,年变化情况与气温变化相一致,历年极端最大37百帕(1967年7月19日),极端最小1.5百帕(1959年1月17日)。年平均相对湿度(同一温度下空气水汽压和饱和时水汽压之比)为77%,年变化情况与降水的年变化趋势相一致,4月至6月平均82%,11月至翌年1月平均72%;极端最小相对湿度为9%(1967年12月14日),极端最大相对湿度达100%(较大降水或雾天)。
  四、蒸发量
  累年平均蒸发量1572.2毫米,7月最多为212米,2月最少为68毫米。年变化趋势和气温年变化基本一致。日极端最大蒸发量17.9毫米(1959年8月7日)。
  五、云、雾、露
  云:年平均总云量为7.1成,低云量为5.4成。秋冬季为少云阶段,总云量都在6成左右,低云蜇在5成左右。春夏季多云,总云量7成以上,低云量6成以上。按总云量计算,全年晴天日数(日平均云量在2成以下)有44天;昙天日数(日平均云量在3—7成)有133天,阴天日数(日平均云量在8成以上)有188天。雨季每月阴天都在23天左右。
  雾:一般出现在下半夜至清晨。冬季和初春雾日最多,月平均2天以上,盛夏季节最少,累年8月份平均只有0.2天左右。
  霜:多出现在夜间至清晨。夏秋多,7月至10月均在20天以上,冬春少,2月只有12天左右。
  六、日照
  全年可照时数4422小时,累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189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3%,实照时数最多是1963年2398小时,最少是1973年1557小时。一年中,夏秋日照时数多于冬春,最多是7至8月,平均月日照时数超过200小时,最少是2月至5月,平均月日照时数都在130小时以下。
  七、气压
  气压从初春到盛夏逐月降压,盛夏过后逐月升压。年平均气压994.1百帕,极端最低962.8百帕,极端最高1013.7百帕。
  八、风
  受季风影响,秋冬偏北风较多,春夏东南风较多。城关一带受地形影响,全年大都为东南风。年平均风逮为1.9米/秒,最大风逮35.0米/秒。一年中,大风日数最多的是8月达三四天,其次是7月有二三天。
  九、霜、雪
  霜:永春城关年平均霜日11天。初霜期一觳在12月中旬,终霜期一般在2月上旬;最早出现在10月28日(1978年),最迟出现在第二年的3月5日(1972年)。霜日最多年26天(1962年),最少年只有2天(1966年)。山区霜日比城关地区一般年多15—20天。
  雪.永春平原地区约10年见a1至2次,高山地区约1至2年可见雪1次。1932年2月24日上午的一次大雪,3至4天后才融化。1975年11月14日的一次鹅毛大雪,是永春百年罕见的,平原地区有的积雪1寸左右,高山地区有的积雪5至6寸。第二节灾害性天气
  一、台风
  影响永春的台风,一般出现在7月至9月,最早6月,最迟至11月。1957年以来,影响永春的台风有86次,平均每年约3次。台风的年际变化比较大,1961年受台风影响次数多达11次。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对农业生产威胁很大,尤以早,晚期台风,正处在早、中稻成熟时
  期,常造成严重损失。1958年7月19日,由同安县登陆的强台风,至永春最大风力10级;台风过程降水348.9毫米,日最大降水量189.9毫米a全县倒屋690间,冲毁桥梁113座,水电站41座,大小水利工程1005处,死8人,水稻绝收1797亩……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二、大风
  累年平均大风日数12天,年际差异较大,1958年最多有28天,1972年至1974年最少,每年只有3天。8月份出现大风日数最多,平均3—4天,2月份却没有出现过。5—9月份出现的大风日数占全年的80%以上。永春历年的大风以台风大风为主,还有雷雨大风、飑线大风、龙卷大风。1959年8月一次龙卷大风,夹着冰雹,刮倒县体育场的司令台.压死儿童2人,拔树15株。
  三、暴雨
  永春属全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暴雨6—7次。年际变化比较大,1961年出现11次,1967年只有1次。一年中除12月份外,都曾出现过,5—9月份最多,占全年的90%左右。暴雨持续日数,1天的占84%,2天的占14%。暴雨常导致山洪暴发,造成危害。1902年7月,湖洋山洪暴发,漂走数十人,冲走房屋数十间,水圳,水坝全部崩溃。1934年7月,湖洋大水灾,溺死数十人,淹房50多座。1971年5月,一一都、横口、曲斗等地暴雨,倒房屋59座,毁桥37座。1972年8月,暴雨成灾,死亡5人,倒房屋22间,损失农作物7638亩。1985年6月,暴风雨,死亡7人,冲毁涵洞64座,桥梁2座,挡土墙113处,倒塌房犀10座,损失总计360万元。
  四、干旱
  干旱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冬旱。春季小旱(连续16到30天无雨),平均每2年出现1次;旱到大旱(连续31—60天无雨),平均每4年出现1次;特大旱(连续61天以上无雨),一般10年出现一次。夏旱和秋冬旱,从1957年到1976年的20年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夏旱有12年,其中旱到大旱3—4年出现一次,出现不同程度的秋冬旱有15年。大旱对农作物威胁很大。民国32年(1943)春大旱,到5月27日才降雨,许多地方禾苗枯死,早稻几乎绝收。1955年春旱,6529亩田地未插秧,夏季又有2万多亩受旱。1969年夏旱面积29899亩。
  五、雷暴与雷击
  永春一般初雷时间在3月上旬,最早是1月27日(1970年),最迟是4月4日(1965年),一般终雷时间在10月中旬,最早是9月11日(1967年),最迟是12月19日(1972年)。年平均雷暴日数72天,最多94天(1975年),最少19天(1957年)。一年中,雷暴日数以7—8月份最多,占全年的41%左右。1974年昆仑寨(港头洞)一次落地雷暴击死4人,受伤3人。
  六、冰雹
  小的冰雹1—2年可见1次,大的数年一遇。特点是持续时间短,影响区域小,危害程度大。1964年4月湖洋一次冰雹,持续15分钟,冰块大的2—3斤,低洼地冰块堆高4—5寸,70%的小麦受害,住房损失惨重。
  七、“三寒”箱冻
  “三寒”即倒春寒、五月寒、秋寒,是水稻生长3个关腱期常遇到的低温寒害。倒春寒是早稻播种期的低温寒害,造成烂种、烂秧、死苗,损失大量种子,打乱生产布局,贻误农时。出现倒春寒年份有1962、1968、1976、1979、1985、1987年,其中以1976年最严重。五月寒主要影响早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造成空壳率增加,出现五月寒的年份有1960、1975、1981年.秋寒主要影响晚稻抽穗扬花,造成空壳率增加,重者可绝收,秋寒年份有1957、1966、1976、1979年,其中1976年造成损失最多.山区“三寒”出现时间较早,次数较多,危害程度更大。
  永春城关能造成作物冻害(或死亡)的霜冻一般出现在12月到翌年2月之间,山区的时间更长,次数更多,受害程度更大。
  (已写入大事记的自然灾害,本节不再重复)
  第四章 水文
  永春于1935年10月在城关始设桃溪雨盆站,1944年改为水位站,1950年3月增测流量及含沙量,1975年改为水文站,1981年加测含沙量及悬移质输沙率。1973年在外碧设立溯洋澳水位站,1978年增测流量,1981年5月加测含沙量及悬移质输沙率。1957年在县境外3公里处的安澳县仙荣村设立一都溪水位站,1958年加测流量,1960年增测悬移质输沙率,1962年停测输沙率,回复为水位站。全县现有雨盘站28个。
  第一节 水体运动
  永春雨量充沛,其平面分布是以苏坑乡为中心紧接戴云山的多雨区。苏坑乡平均年降雨量2047毫米(15年平均值),为全县降雨量最多的地区。雨盘以此向东、西、南面递减,至湖洋为1564毫米(17年平均值),至一都中坂为1608奄米(19年平均值),至城关为1734毫米(33年平均值),且迎风坡降雨大于背风坡,其垂直分布有随海拔的增高而明显递增的趋势.雨盈的年际变化较大,以永春挑溪城关水文站所在地为例,年最大降雨量是1952年的2701.6毫米,年最小降雨量是1967年的1292.9毫米。
  永春境内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以挑溪流域最大,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010毫米·一都澳,坑仔口溪、湖洋溪相近,为930毫米,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比例与降雨量近似。
  地下径流量.地下水资源,按直线斜割基流法计算,其年资源盘分布与降雨量、下垫面特性关系密切,以桃溪流域337毫米为最丰富,一都溪300毫米,湖洋溪268毫米。
  洪水特征:水春境内的溪流坡度大,河摘曲折狭窄,摘背水量小?调洪能力低,雨洪汇集迅逮。因而洪水多呈暴涨暴落.洪峰流盘大,属流急浪高的山区性特征。洪水破坏性大,以桃溪最为突出。桃溪城关段1892年10月11日洪峰流量达2300立方米/秒,洪蜂模数达5.81立方米/秒—平方公里。1980年5月24日实测,最大洪峰流盘为840立方米/秒。在湖洋溪外碧河段涸查到的资料,1911年9月22日和1935年7月31日的洪峰流量分别是2450和2160立方米/秒,前者洪蜂模数为5.86立方米/秒—平方公里,后者洪峰模数5.17立方米/秒——平方公里。1980年5月24日和1985年8月24日实测,洪峰流量分别为973和963立方米/秒。一都溪仙荣河段1934年7月22日洪峰流t为1230立方米/秒,洪峰模数3.0立方米/秒——平方公里。而1961年9月13日实测,洪峰流量为1480立方米/秒。以上出现的大洪水都是台风暴雨造成的。山区部分溪流受强雷阵雨影响较大。
  全县溪流输沙量{由于悬移质输沙率的实测资料时间不长,仅由短时期的实测资料作粗略估计。一都溪60年代初年侵蚀棋数为300~400吨/平方公里,桃溪1981—1985年年侵蚀模数为1470吨/平方公里,湖洋溪1981—1985年年侵蚀模数为180吨/平方公里。全县年流失的泥沙(悬移质)达110万吨,其中桃溪占50%。沙量的年内变化十分急剧,主要集中在洪水期。外碧站1983年6月19日洪水的输沙量占全年总辅沙量的46%,而枯水期基本没有辅沙量。
  第二节 主要溪流
  永春主要溪流有四.桃溪、湖洋溪、一都溪、坑仔口溪,年总径流量15—18亿立方米。桃溪、湖洋溪汇于东关桥下四五十米处,流入山美水库。一都溪,坑仔口溪汇于安溪县剑斗。水眷山丘起伏,海拔高度差悬殊,大小溪流蜿挺于丛山峻岭之间,溪床坡降一般在0.5—2.0%之间,水力资源丰富(详见小水电志)。
  一,桃溪
  桃溪发源于雪山南蔫的珍卿尖,流经锦斗、呈祥、蓬壶、达埔、石鼓,五里街、桃城、东平等8个乡镇,出东关入山美水库为晋江东溪,全长61.75公里。主流自珍卿村口拱桥至东关出县境长48公里。流域面积476平方公里,溪流面积5208亩,流域平均坡度为25%,溪床坡降平均为0.62%(至水文站),溪床最宽处百米以上。历史上舟揖可通至石鼓潭,1958年仍可通至儒林的义烈祠后.以后水土濂失严重(1982年流沙童为37.8万吨),溪道淤积,成为浅滩沙溪。
  桃溪是永春的主溪,汇集支流较多。在锦斗乡汇洪内溪;在呈祥乡柴桥头汇呈祥溪,经龙潭出马眺至蓬壶,北有都溪,东北有壶东溪,折向南到壶口桥,西有西昌小坑,东有苏坂小坑,至芹山前折向西沈至孔里宫,有高丽溪来会,转南绕芹山至达埔坪尾,有路尾坑,至玉树垄有竹下坑,转东南经神潮至桥头宫一带,西有延清溪、达理溪,东有源于百丈岩的汉口坑.再向东流至洋角尾,南有源于舟山的袱溪,北有东园坑,绕溪尾山向北再斜转东北.经袱江至社山,有北来的田中坑、打石坑、磁灶坑、山前坑等水会合,此后转东南流到西安桥上下,汇合石鼓溪、高垄溪,溪面进一步展宽,经五里街、桃城,北有源于大’山诸小坑,东有龙蛟沙小坑,南有德风溪,花石溪;至双鱼山下转东北行,再折向东南绕花石山、水口山入东平,有彭溪、磨刀坑、罗洋坑、芹坑诸水来会’流至东关桥下,汇湖洋溪过马甲等滩出县境。
  桃溪比较大的支流有四.
  壶东溪,发源于苏坑乡马鞍与德化交界处,全长13.75公里,流经熙里、东星、溪园、魁都、汤城、壶中,在双溪口与挑溪汇合。
  延清溪,发源于蓬壶乡联星村,全长8公里,流经溪源、前峰、蓬莱、建国,在新琼与桃溪汇合。
  达理溪,发源于乌石、达山,全长10公里,流经达理、达中、金星,在桥头宫与挑澳汇合。
  高垄溪,有两个发W、地:吾顶、玳瑁山。源于吾顶的全长11.5公里,流经梅林、后垄、吾西,吾中、枣岭、高垄、埔头、社山、西安,在西安桥下与桃溪相会。源于袱瑁山西面的全长4.5公里,经蒋溪、吾吾边、吾东,在高垄村相汇合a
  桃溪属中——老年期澳流,表现盆地河流,形成蛇曲。附城区的原河道曾从现在的县农场沿挑星、挑场至农科所,折北东经义烈祠北向东流(经县体育场北面),经过多次洪水灾害而逐渐改道为现溪流形状(见永春水系分布图中的虚线示意)。
  二、一都澡
  一都溪发源于一都乡仙友村的任田,全长33.7公里,主流长23.1公里,在县境内流域面积390平方公里,溪流面积1896亩。全流城都是森林茂密地带,复盖良好。a岸大都是峡谷,溪床陡峻,坡降为1.4%。
  一都溪从任田向东南流经仙友,汇西来的仙友坑,至中坂会三村溪,至溪尾南有溪尾坑,北有黄田溪,经龙较厅至下口坡与安澳的尾澳汇合,后转向东北至三岭,纳北面大坂澳后又转东南,经福德头向东流至横口与大攒澳会合后入安溪小攮。
  大横溪是一都溪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曲斗乡大横村的袋坑,全长24.4公里,主流长13.4公里,流域面积148平方公里,溪流面积842亩,溪床坡降一般为1—2%。流域内有茂密森林复盖。1960年以前,终年可畅通木排。大横澳经大横凤山洋与含春溪相会,向东南经溪塔纳西坑溪,转南绕西至长厅再向西南至横口入一都澳。
  三、坑仔口溪
  坑仔口溪源头有二,一在桂洋乡歧山,一在下洋镇涂山,于坑仔口乡的洞口相汇合,全长30.3公里,主流长21.7公里,县境内流城面积为290平方公里,溪流面积为1076.71亩。x床多岩石,坡降一般为0.66%。
  源于歧山的流向西南,在桂洋乡内东有文太溪、新岭坑,北有茂春溪,源于涂山的流向东南,在磨刀坑纳上姚溪。二源汇合后南向经玉西,魁斗,东有诗元坑、玉斗澳,西有福地澳来会。从魁斗开始转向西南进入安澳剑斗。
  四、湖洋溪
  湖洋溪发源于德化县境内,由双坑入永春,全长(包括在德化部分)32.1公里,从蓬莱村双溪口至东关桥长21.3公里,流域面积为416平方公里(永春境内207平方公里,河流面积为983亩)。沿溪两岸多岩石,溪床坡降为0.65%。
  湖洋溪在湖洋乡境内,东有双港坑,玉柱溪和桃美坑,西有锦溪、介福溪、吴岭坑、姜仑坑;进入东平乡转向东南到内外碧之间再折向西南,北有上坂溪,东北汇外山溪;至东关桥下与桃溪汇合。
  湖洋溪主要支流有三:
  锦溪,源于德化县境内冷水坑,全长9.5公里,在清白大桥上流入湖洋溪。
  介福溪,又名仙溪,m于介福乡龙津村,全长16.5公里,流至龙山入湖洋溪。
  外山溪,又名墘溪,源于白云、石厝,全长16.7公里,流经外山乡,有福溪、草洋坑诸水来会,经碧卿林场至外碧流入湖洋溪。
  此外,还有小姑溪,发源于龙阁,全长13.1公里,入虎腔口水库经硌溪、塘溪、铺上、铺下、南石等村,出长潭桥流入南安县境。第五章土壤
  永春土壤母岩系火山岩类和沉积岩类组成。火山岩类约占全县面积85%(其中花岗岩类约占30%),沉积岩类约占15%。桃城镇和五里街镇、东平、石鼓、达埔、蓬壶、岵山、吾峰、苏坑、锦斗等乡,澳谷盆地中心产露火山岩类母岩,局部产露花岗岩类。桂洋、玉斗、一都等乡,溪谷盆地中心产露花岗岩类,周围产露火山岩类和沉积岩类母岩。下洋镇和坑仔口、横口等乡溪谷盆地中心产露沉积岩类和火山岩类母岩。
  全县成土母质以坡积母质为主,占耕地93.17%,其余冲积母质占耕地1.53%,冲积、坡积二元复盖母质占耕地5.30%。
  冲积母质.分布在溪流两岸。按溪流流程由近到远,沉积物相应地由粗到细分布着。该母质主要形成潮砂田和砂质田等水稻土,
  冲积,坡积二元复盖母质,分布在澳流两岸的阶地,该母质主要形成潴育型水稻土。
  坡积母质.分布在100米以上的丘陵和高丘的平缓地带。该母质大部分属潴育型水稻土,个别形成渗育、潜育型水稻土和早地的赤土、红土、黄泥土等土属,以及林地各类土壤。
  境内土壤可分为6个土类,14个亚类,33个土属,40个土种。以红壤土最多,占全县面积66.57%,水稻土次之,占10.67%,黄壤土居三,占5.14%。此外,还有砖红壤性红壤紫色土、潮土等。
  本县地处南亚热带季雨林带和中亚热带阔叶林带,土壤分布特点是随地形升高而呈规律性垂直地带性分布,因地理经度的差异形成了水平地带性分布,以及因区域性成土条件的改变而呈现区域性分布规律。
  土绫垂直地带性分布,本县地貌结构复杂,气候条件、水热状况及植被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变化,所形成的土壤类型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布的特点。海拔1230~1366米为地带性黄壤,海拔700~1230米是红壤向黄壤过渡带的黄红壤,海拔250~950米的中低山、高丘开阔处,为地带性红壤,海拔83~250米的低丘,为地带性砖红a性红壤。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气候和地形的变化引起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了本县土壤水平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即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红壤——黄壤。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沿桃溪、湖洋溪两岸的低丘陵地带;红壤主要分布在东部(马跳以外)低山、高丘陵地带黄红壤分布在西部(马跳以内)700—1230米的中山地带,黄壤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山峰呈斑块状分布。土壤区域性分布:由于成土母岩、地貌类型,地形部位、利用方式及熟化程度不同,形成的土壤类型组合也不同。坡地坡积物形成的耕作土壤大部分呈梯状分布,沿溪两旁,由于冲积带来了泥层,形成了潮沙田、灰沙田等土壤,村庄附近,由于耕作管理方便,土壤熟化度高,乌泥田、灰泥田、乌黄泥田成同心圆状分布,潜育型水稻土大部分分布在蛱谷山垄中上部,及平洋的低洼处。由于成土母岩的关系,个别地段还可见到酸性紫色土,在山坡和山凹处原生常绿阔叶林尚未破坏的地带,水湿条件好,分布有暗红壤。
  第六章 植被
  永春属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森林亚区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其植物分布显示南亚热带到中亚热带的交错特色.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包括移居植物在内,初步查清的维管束植物有157科480属872种.其中蔽类植物22科26属33种,种子植物135科454属839种。种子植物中木本633种,藤本33种,草本173种.在木本植物中乔木326种,灌木307种。
  种子植物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包括引种的)有苏铁科、银杏科、竹柏科,粗榧科、红豆杉科、松科、柏科、衫科及南洋杉科等9个科19个属31种。其中松科的马尾松、杉科的杉分布全县,苏铁、银杏、三尖杉、红豆杉、油杉、竹柏、建柏、罗汉松、百日青等均为原生树种,星散分布;湿地松、加勒比松,火炬松、南洋杉、贝壳衫、卵果松等为新引进树种,生长一般良好。夹漈,村的诺福斯克南洋衫45年生,高达22米,脚径64厘米。
  被子植物在本县分布极为丰富,目前已初步查请的有126科435属808种,其中以壳斗科、苦薇科、樟科、桑科、豆科、杜鹃科、冬青科及山矾科最为常见。
  全国15个地理区系(成分)植物,本县均有分布。属于世界分布的有30属,绝大部分为草本,属于泛热带分布的有61属,属于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分布的有22属,肩于旧大W热带分布的有20属;属于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的有21属;属于热带亚洲(印度至马来西亚)
  分布的比重最大,约有147属.属于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的有15属属于北温带分布的有60属,属于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的有21属属于旧大陆温带分布的有24,属,属于温带亚洲分布的有5属属于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的有3属;属于中亚分布的有2属,属于东亚分布的有41属,,属于中国特有分布的有8属。现已查清的种子植物(不包括中国特有的成分和世界广泛分布的成分)属热带各种成分的287属,占总数的59.97%,其中泛热带成分61属占12.71%,热带亚洲成分147属占30.62%,其它各成分都在5%以下,属温带各种成分的154属,占总属数32.12%,其中北温带成分60属占12.5%,东亚和北美成分21属占4%,旧大陆温带分布24属占5%,东亚成分4占8.54%,其他各成分均在2%以下。
  厦门大学生物系编的《福建植被区划》把永春划分隶属于闽东南戴云山东温暖亚热带雨林小区(俗称季雨林区)和闽中戴云山——鹫山常绿槠拷类照叶林小区(俗称常绿照叶林区)。前一小区在永春东南部,后一小区在永春西部和北部。南亚热带季雨林区主要代表植物有米储、厚壳桂、青岗栎、南岭黄檀、木棉、相思树、竹柏、油杉、桃金娘、白背叶、秤星树、麻竹、青皮竹等,以及荔枝、龙眼、黄皮果等热带性水果,生长良好。其植被类型,次生米储为优势的季雨林群丛,桃金娘为优势的季雨林群丛,生长良好且稳定。中亚热带常绿照叶林区主要代表植物有三尖杉,红豆杉、细柄阿丁枫、青钱柳、甜槠等中亚热带敏感性树种,但没发现有苦槠这个更敏感的树种。
  东部南亚热带季雨林小区从东关桥外到雪山顶,垂直分布为季风雨林、常绿照叶林、灌丛和灌草丛三个垂直植被带。
  季风雨林带:垂直分布海拔400米以下。该带人口稠密,人为破坏严重,季雨林被破坏殆尽,仅存个别次生季雨林残迹,如米槠、厚壳桂。大部分为生长不良的次生马尾松林和人工栽培的热带植物,如荔枝、龙眼、芒果、黄皮果、番石榴、合欢类、南岭黄檀、麻竹、青皮竹、榕树、柠檬桉等。
  常绿照叶林:从海拔400米起顶极分布至1000米(1000—1200米为敬生分布)。与上一带同样遭到破坏,遗留残迹极少,大部分被次生马尾松林和人工栽培的杉木、柑桔、油茶、茶叶等占据。照叶林残迹有夹漈,吾顶的银杏古树,呈祥、锦斗等地的柳杉、水杉等和零星分布的毛竹林。
  灌丛及灌草丛:海拔1000米以上,出现群落杜鹃、木、乌饭、苦竹等,常与禾本科草混交,成为灌丛或灌草丛。
  西部常绿照叶林小区从云贵(海拔300米)到雪山,垂直分布成常绿照叶林和灌丛、灌草丛两带。常绿照叶林带在海拔1000米以下,同东部的第二带近似,但破坏较少,是本县主要森林资源分布区,天然马尾松、阔叶树、毛竹林等纯林或混交林大片存在。阔叶树以壳斗科、蔷薇科、樟科、豆科、金缕梅科、木兰科、山茶科、杜鹃科、杜英科、冬青科等为主。
  第七章 野生动物
  全县已查清且有科属名的野生动物48科88种,只有俗名的8种。其中鸟类17科30种,只有俗名的7种,兽类15科28种,爬行类7科18种,只有俗名的1种,两栖类7科12种。
  一、鸟类
  科名 学名 俗名 科名 学名 俗名
  鸿鸽科 珠颈斑鸠 加椎 雉科 竹鸡 竹鸡
  山斑鸿 花斑加 鸱鹗科 猫头鹰 (枯梅猫)
  啄木鸟科 栗啄木鸟 啄木鸟 鹅科 鹊鸲 屎公厕
  姬啄木鸟 山椒鸟科 赤红山椒鸟
  (黑枕) 啄木鸟 鹎科 黑短脚鹎
  绿啄木鸟 啄木鸟 鸦科 红嘴兰鹊 长尾山娘
  咬鹃科 红兴咬鹃
  雉科 鹧鸪
  环颈雉 鹇捕沙鸟鹧鸪雉鸡柯鸡燕科喜鹊客乌鸦西白颈鸦西家燕燕仔鸟乌乌
  科名学名俗名科名学名俗名壁虎科壁虎善人石龙子科石龙子(蜥蜴)土地公蛇(缺)(缺)竹根赞
  四、两栖类科名学名俗名科名学名俗名蛙科棘胸蛙坑蚜蝾螈科蝾螈四脚鱼
  虎纹蛙水鸡龟科水龟乌龟泽蛙蛤蟆金龟乌龟金线蛙青约鳌科鳖(甲鱼)鳖
  雨蛙科雨蛙雨鬼落鼋蟾蜍科蟾蜍姑婆平脚龟科平脚龟大头龟
  注:笔猫、树〓、飞猫、山兔.杆鼠、四脚鱼主要分布在内半县,山狗、臭笔、猸子、豪猪主要分布在外半县,其余的动物则分布于全县。
  第八章 水土流失
  元至正二年(1342)九月廿二日风暴雨造成的象山崩和卧龙山崩,水土流失规模很大。此后,明隆庆元年(1567)岐山崩塌,清朝末年形成的达理虎珩崩岗和岵山塘溪西山崩岗也比较严重。
  由于开垦耕作,砍伐山林,山地、农地、水田不断受雨水径流冲蚀,水土流失的面积逐渐扩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三次较大量砍伐山林,以及60年代初的大量开垦坡耕农地,水土流失急剧扩展。1985年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403912亩,占土地面积的18.4%。其他水田隐匿流失110643亩,占总流失面积27.4%;轻度流失148402亩,占总流失面积36.7%;中度流失70820亩,占总流失面积17.5%;强度流失74047亩,占总流失面积18.3%。在各类土地中,坡耕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全县坡耕地61032亩,水土流失达58064亩,占坡耕地面积的95.1%。其中强度流失47412亩,占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总数的81.65%.
  呈祥、蓬壶、达埔、石鼓等乡地处花岗岩区,土壤深厚,质地比较疏松。后三个乡坡耕地多,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土地面积的30%上下。达埔乡仅坡耕地水土流失就达22888亩,其中强度流失面积占40%,全乡有侵蚀沟422条,面积185.52亩,崩岗面积645亩,占全县41岗面积1,1136亩的56.78%。
  水土流失使山排田、山垄田的4t作层少于15)t的达12.9万亩约占全县总耕地的一半,土壤缺磷面积16.8万亩,约占总耕地2/3,缺钾面积10万亩,,约占总耕地2/5,水土流失使桃溪流域许多植被受破坏后,地表径流量增大了50%,枯水期径流量则减少了22%,流域地下水资源损失25%。
  桃溪较大洪水时的地表径流时时间,由50年代之前的38小时缩短为70年代中期以后的21小时;洪水传播时间由3.2小时缩短为2小时,洪量占地表径流量由20%增至40%。同样雨量的一场暴雨,洪峰量增大1至2倍。桃溪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121407亩,占流域总面积的
  29.4%,年被侵蚀模数由50年代的128吨/平方公里,增至70年代中期的1300吨/平方公里。河床淤高1.2米,全溪系所有深0、坝区变成沙洲,个别地段河床与溪岸儿乎等高。20多年间,桃溪水中含沙量增大12倍。桃溪年输沙量由50年代初的5万吨剧增至70年代中期的年52万吨,工984年又增至70.7万吨。直接威胁山美水库的寿命和效益。
  桃溪主流东关以上地段,已不复有渔业收入。其他溪流的河床也不同程度淤高,鱼类资源减少。全县因水土流失淤满报废的山围塘0处,总库容12.33万立方米。从1980年至1985年61年间,因渠坝淤满,水源枯竭而报废了一些水电站,县办卿园电站引水渠每年需清淤2次,停止发电7天,正常发电期间,每周需排沙2次,停发电4个多小时。
  至1984年,全县因水土流失造成公路、机耕路被冲毁和堵塞共1609处,长84427米,每年不但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修复,而且还影响了公路运输。
  1965年,县设立水土保持办公室,开始抓水土流失的治理。对严重流失区实行坡耕地退期间,没人过问水土保持工作。
  1981年,恢复水土保持办公室,第二年,又增设县水土保持试验站,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县重点抓13个水土保持示范点,实行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并坚持因地制宣、适地造林或种果。至1985年,全县重点治理流失面积16453亩,其中种植各种果树7606亩(包耕还林(恢复造林)、还草(抛荒长草),在一些流失区挖鱼鳞坑,在个别崩岗、沟壑筑修一些土石谷坊.因开展时间短,收效不甚显若.“文革”括原来种地瓜或木薯的坡耕地改成水平果(4486亩)。改造坡种茶果园680亩,崩岗、崩沟种丛生竹918亩,营造用材林、水土保持林5019亩,疏残林补植2190亩,种草40亩,修造水平梯田4635亩,修筑土石谷坊519座,治理大崩岗3处(面积91亩),土石方蚕1785立方米,修筑防洪堤3条,土石方量1950立方米。附城一带,桃溪沿岸许多地段已麻竹成荫。蓬壶乡的丽里、孔里,达埔乡的达德、汉口,达理,光烈,以及岵山的塘溪等村,在沿溪两岸筑墩种植荔枝9658株,固岸防洪,保护良田。
  达埔乡狮峰村从1982年至1985年,对所有崩岗、沟壑采取“上截、下堵、中绿化”的办法,即在崩岗顶部坡面和崩岗边缘修地埂,阻止径流流入崩岗内以控制崩塌,在崩岗口砌筑土石谷坊堵住泥沙下泄,在崩岗中种植速生快长、根系发达的麻竹、绿竹以截水固土,绿化崩岗,生态环境出现了显著变化,得到晋江地区行署的重视和推广。
  在治理重点流失区的同时,贯彻“以防为主,防治并举、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治管结合”的方针,预防和制止新的水土流失。发动群众制订乡规民约,保护森林植被,严禁毁林开荒,严禁陡坡开荒和顺坡开荒。发展茶果生产必须建造高标准“三保”园,建房倒土、取土、开山采石、兴修道路和水利设施,都要求有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湖洋乡桃源村实行全面规划,高山远山造林育林,近山低山山顶封山绿化戴帽,山腰修造水平茶果园,1984年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