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建置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春縣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1050
颗粒名称: 卷二 建置志
分类号: K928.6
页数: 44
页码: 63-1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春县的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变迁。永春县最初是由桃林场晋升为县的,历经多次变更,最终成为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文章详细描述了永春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调整,包括乡、里、都、区、保、甲等建制的变化。通过对永春县历史沿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脉络。
关键词: 永春县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内容

永春是由桃林场晋升为县的。桃林场建置有三种说法,一是隋开皇九年(589),以南安县西北二乡置桃林场,二是后唐长庆二年(822),三是唐x历年间(825—827)建场。今从第一说。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桃源县,隶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938),以境内“四时多燠”、“山之草木四时不变”,永如春天,故改名为永春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州,直属福建省布政使司,辖德化、大田二县。从宋至清,县内先后划分为乡、里、都。民国2年(1913)3月,废州,仍为永春县,隶属厦门道。民国16年改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18年全县划分为6个区,五年后,区下设联保、保、甲。民国31年整编为乡、保、甲。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采用区乡建制,1958年改为公社、大队建制,1984年政社分开,改公社为乡(镇),改大队为村。
  第一章 隶属
  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公元前221一前207)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废闽越。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始于196)初,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增置东安等县,属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那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南北朝宋泰始四年(468),改晋安郡为晋平郡。齐(479—501)复为晋安郡。梁天监(502—519)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直至陈(557—589)均属南安郡。
  隋开皇九年(589),南安郡改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唐武德元年(618)改建安郡为建州,五年(622),析建州、南安县置丰州,属丰州南安县。唐贞观九年(627)丰州并入泉州(今之福州),属岭南道泉州南安县。唐嗣圣元年(684),析泉州的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属岭南道武荣州南安县。唐景云二年(711),改泉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今之泉州),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南安县。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均属南安县。
  后唐长兴四年(933),闽王延钧称帝,升桃林场为桃源县,属泉州。后晋天福三年(闽通文三年,938),改桃源县为永春县。后汉乾祐二年(949),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直至后周(951—960),永春均属清源军。宋属福建路泉州。元代,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福建总督郝玉麟请准,升永春县为永春州,辖德化、大田二县,直隶福建布政使司。民国2年(1913),废府,州,仍为永春县,属厦门道。民国16年,废道,设行政督察区,属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14日起,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8日起,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
  3月12日起,属福建省晋江专区。1971年6月17日起,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6月起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福建省泉州市.
  第二章 行政区划
  北宋(960—1126),全县划分为5个乡,共辖17里。元(1280—1367)置25都,明永乐(1403—1424)并为14都,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恢复25都。民国初期沿用乡、里,都。民国1s年(1929)全县改划为6个区;民国23年区下改为联保,实行保、甲a制度,民国31年实行新县制,联保整编为乡(镇)。新中国成立后,县下设区,区下设乡;1958年3月,撤区并为大乡,10月改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1984年10月,实行政社分开,人民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5乡、17里、25都分辖情况:
  宣和乡:辖4个里7个都。
  民苏里辖一都草洋 顶三乡 栖榔 黄沙 堂贤 黄坂 陈踝 蓬坑;二都田中碧溪福鼎 西溪 贵德 溪塔 歧兜 姜埕。
  善化里辖三都吴畲 兴洋 厚洋 曲斗 芷坑 下洋;四都黄沙 坑安 湖丘头 龟洋赤水 里坑 徐山 横路 徐坑 陈坑 湖上 锦斗 卓湖。
  福德里辖五都田地 蓬山 魁斗 景山 五斗 芦地 洋头 青园 吴田 白岩;六都割边 坑柄 云台 谢内 溪边。
  升平里辖七都汤洋 陈坂 西昌 高丽 南桐 许平。
  里仁乡:辖辖3个里4个都。
  招集里辖八都东瓜仑 周坑 莘田 安林 前坂 万代 苏坂。
  安仁里辖九都吴堡 洋头 白荇 御史格 白芒坑 马石 龟地;十都后溪 卓坂 卓口 羊角 东园 洑溪。
  始安里辖十一都卿园 陈庄 小边 山门 大边 洑江 龙塘 上场堡 菩萨格 石玉。
  集庆乡:辖3个里4个都。
  安平里辖十二都小姑 吴坂 夹漈 西向 苦坑 南无石 文章 埔尾 檺仔林 龙窟。
  迎福里辖十三都前溪 探花山 湖尾 坂头 花石 大榜 马洋 旦岭 梧洋 金龟山。
  和风里辖廿四都院后 后山洋;廿五都后坡 董埔 湖窟 后格 后庙 产贤 卿美洋大羽 大鹏 白马垄。
  善政乡:辖4个里6个都。
  昭善里辖十四都龙卷 留安 肖坂 大路头 罗口 洛阳 丰山 北墘 合平 坂上张埔 下埔头 石门。
  和平里辖十五都太平 冷水亭 水磨安 店上 山城 金东洋 尧口 许坂;十六都内八坑 外八坑 内碗窑 外碗窑 小乌洋。
  桃源里辖十七都美墘 云峰白云;十八都仙溪 尾坂 涂桥 黄内 湖洋 尾寮。
  清白里辖十九都西莲 仑头 龙交沙 排楼 东山 吴崎岭 姜莲坑 陈岭。
  民康乡:辖3个里4个都。
  鸣琴里辖二十都洋上 乌庵 周田 上山 金墘 羊岭 龙头 梅坂 大坪 西嵩 岭格 石牌 外蒋 内蒋 介福洋 坑头 龙津 山紫美 四班 大丘 头洋尾。
  常安里辖廿一都东临 后垄 割竹 枣岭 桥头铺;廿二都张格 蓬莱巷 溪碧 垄内坑头 白鹳 洋平 苏坑 呈上 东坑 西村 蓬壶。
  慕仁里辖廿三都埔头 徐山 山前 吴坑 徐前 石鼓 马垵 小林 前田 磁灶。
  民国18年(1929)4月,全县划分为荣义(一都)、武陵(蓬壶)、大同(五里街)、和平(太平)、桃林(岵山)、锦绣(湖洋)6个区,设区公所。民国23年编保甲户籍。民国25年5月,成立区署:第一区署在街尾,第二区署在汤城,第三区署在湖洋,第四区署在福鼎。按10户为甲,10甲为保(城区25甲),5至7保组成联保。全县计设4个区署、54个联保、354个保、3348个甲。民国26年,调整机构,2000户左右设区署办事处,裁撤部分联保。次年,撤销区署办事处,充实联保。民国28年,撤销联保,设乡(镇)公所。民国31年4月,实行新县制,整编乡(镇)、保,甲,至次年春划分为2个镇、25个乡、250保、2675甲。
  桃清乡——桃源 桃中 济美 桃美 湖溪 龙墘 西莲 美坂
  仙溪乡——龙溪 登瀛 溪园 瀛政 溪岭 仑山 姜莲
  福阳乡——前洋 洋上 外坵 紫美 高阳 龙津 内坵 扬美
  云赤乡——墘溪 溪寨 峰左 峰右 石厝 芸岸 山坂
  桃安乡——榜头 梧洋 镇永 留西 留东 前西 前东
  湖蓬乡——锦凤 湖街 湖城 湖龙 美瑶 蓬东 蓬中 蓬西 高坪 锦溪
  壶西乡——中心 土楼 军兜 美山 西昌 儒林 大泉 幢山 八乡 后垄 丽山宫坝孔里溪尾
  玉坑乡—竹溪 云山 炉地 玉斗 诗元 魁斗 西山 玉坂 西平 凤溪 福地
  达西实验乡——达新 琼华 达美 霞山 楚安 玉树 溪山 井琼 院后 溪源 琼美 钱山 蓬莱 新楼
  仙夹乡——仙岭 仙水 仙寨 仙溪 仙坑 夹漈 通德 吉际
  鳌峰乡一一鳌边 藻岭 桥铺 溪碧 候龙 砻内 莲莱巷张格
  壶东乡——壶中 七都 桃溪 魁园 汤城 洋中 万斗 格斗 鹳山 南鹏 檺轩苏坂 美坡 溪前
  苏坑乡——东熙 古德 扬鹏 马垵 宫口 溪心 嵩林 洋田 呈祥 西村
  一都乡一—黄坂 西洋 黄沙 仙友 山头 龙坑 洋坪
  达东乡—洪步 官林 岭边 达里 院前 东园 阳深 阳谷 泮洋 中洋 洑溪
  桃城镇一一卧龙 迎晖 云龙 中山 南中 山北 中正 明伦 兴隆 青云 产贤 万春 新智 义烈
  桃园乡—石东 鼓南 乡西 桃南 桃北 桃东 城中 桃西 大卿 洑江 仁庄满卿 卿南 少卿 马峰
  和平乡——科美 东山 历山 太霞 池亭 太平 冷水
  东碧乡——万山 彩赖 山后 顶池 外碧 内碧
  福德乡—一内洋 外洋 贵德 姜埕 岭峡 玉田
  桂洋乡——桂东 桂西 桂南 新金 重歧 壶永
  阳斗乡——岱瀛 涂山 银庄 兖阳 矿山 洋头
  西安镇——梅峰 高殿 钦德 中前 民生 中央 龙源 追龙 霞溪 溪龄 霞山霞边 社山 顶山 领江
  锦斗乡——锦中 洪内 溪坝 东埃 卓湖 长坑 珍卿 云路
  达山乡——上石 下石 五乡 御万 桂地 珩山
  岵山乡——龙阁 磻溪 塘溪 铺上 铺下 茂霞 檺林 南石 碧溪 文章
  合作乡——化龙 长安 云峰 鸿榜 花石 济川 丰山 洛阳
  民国32年(1943)7月,裁撤区署,编缩为2个镇、13个乡.次年8月,再缩为2个镇、8个乡、127个保、1589甲,另设宣和区辖锦桂、玉坑、荣义三乡.民国34年8月.废宣和区,调整为2个镇,13个乡、144保。
  一都乡驻仙阳,辖龙山 光山 仙阳 仙友 玉三 三蛉
  福角乡驻福鼎,辖福鼎 大荣 曲斗 上姚 涂山 云贵
  锦斗乡驻锦中,辖锦中 溪坝 洪内 长坑 珍卿 云路 卓湖
  桂洋乡驻桂洋,辖新金 桂东 桂西 桂南 壶永 重歧
  玉坑乡驻玉斗,辖凤溪 竹溪 石蜂 玉斗 炉地 诗元 玉版 魁斗 西山 西平景阳
  蓬壶乡驻杰头,辖壶中 军兜 美山 美中 西昌 南幢 八乡 丽山 壶口 苏坂鹳山东安汤城溪都双溪
  常安乡驻溪心,辖呈祥 溪心 东熙 宫口 新民 扬鹏 获西 鳌顶 鳌江 梅林鳌中
  达埔乡驻达中,辖乌石 达山 达理 达中 光烈 洑溪 岩峰 狮峰 达德 新琼延寿清源
  岵山乡驻塘溪,辖龙阁 蟠溪 塘溪 茂霞 铺上 辅下 南石 文溪 檺林
  仙夹乡驻龙美,辖龙美 龙水 美寨 夹漈 东里 德田
  东平乡驻太平,辖太平 太山 该林 鸿安 文峰 冷水 东关 山后 外碧 内碧东山
  西安镇驻五里街,辖中正 华岩 霞陵 社山 石鼓 桃场 卿园 凤美 马峰 袱江
  桃源镇驻留安,辖桃东 中山 儒林 环翠 桃溪 德风 溪安 卧龙 化龙 长安济川 丰山 洛阳 花石 仰贤
  湖洋乡驻锦风,辖云峰 ■溪 白云 玉柱 湖城 蓬莱 锦凤 桃源 清白 仙溪赫山 连山
  福阳乡驻紫美,辖鳌边 福东 龙津 紫美 洋上 外坵 姜仑
  1949年6月,永春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达埔成立,全县划分为4个区、15个乡(镇):一区辖一都,福鼎、锦斗,桂洋、玉坑5乡;二区辖蓬壶、常安、达埔3乡;三区辖桃源、西安2镇和岵山、仙夹2乡;四区辖东平、湖洋、福阳3乡。同年11月1日,全县调整为6个区:第一区区人民政府设福鼎,后迁仙阳,辖一都,福鼎2乡,第二区设锦溪,辖锦斗、
  桂洋、玉坑3乡,第三区设中壶,辖蓬壶、常安、达埔3乡;第四区设华岩,辖西安、桃源2镇,第五区设塘溪,辖岵山、仙夹2乡,第六区设锦凤,辖湖洋、福阳、东平3乡。1950年下半年,区人民政府改为区公所,增置第七区、第八区。第七区设达中,辖原第三区达埔乡,第八区设桥头铺,辖原第三区常安乡吾江、吾顶、吾西、吾中及原第六区福阳乡。同时把原144个保划为121个乡(镇),后扩为129个乡、2个镇:
  第一区驻仙阳,辖光山 龙山 仙阳 玉三 云贵 福鼎 曲斗 涂山 上姚。
  第二区驻锦溪,辖云路 卓湖 洪内 锦溪 珍卿 壶永 重歧 桂洋 新金 长坑诗元 玉西 西坪 福地 景阳 魁斗 玉斗 炉地 竹溪 白荇 云台 凤溪。
  第三区驻壶中,辖丽里 南幢 八乡 西昌 鳌南 鹳山 东安 汤城 魁都 美中壶中 美山 军兜 双溪 呈祥 东熙 嵩溪 嵩山。
  第四区驻华岩,辖洛阳 丰山 长安 卧龙 化龙 花石 济川 溪安 桃东 桃溪德风 桃场 环翠 儒林 仰贤 华岩 社山 石鼓 卿园 凤美 袱江 马峰 霞陵 西安(镇)桃城(镇)。
  第五区驻茂霞,辖夹漈 东里 美寨 龙美 龙水 龙阁 磻溪 塘溪 茂霞 铺上铺下 檺林 南石 文溪。
  第六区驻锦凤,辖太山 太平 东山 冷水 霞林 鸿安 文峰 东关 山后 外碧内碧 仙溪 清白 锦凤 桃源 玉柱 蓬莱 白云 云峰 墘溪 湖城。
  第七区驻达中,辖袱溪 乌石 达山 达理 达中 延清 达德 新琼 狮峰 岩峰光烈。
  第八区驻鳌中,辖鳌中 鳌西 鳌顶 鳌边 鳌江 福东 外岴 姜仑 洋上 紫美龙津。
  1952年2月,根据政务院指示和省人民政府“关于缩小区乡行政区划的决定”,全县增划为12个区、162个乡(镇)。这次划分注重按人口数,忽视自然条件及经济,历史等基本情况。9月根据省的指示,又调整为141个乡(镇)。1954年下半年,有些乡镇区域辽阔,村落分散,交通不便,再调整为12个区、153个乡、5个镇:
  第一区驻仙阳,辖光山 龙山 鲁山 仙友 仙阳 玉三 三岭 云贵 大荣 福鼎贵德 含春 曲斗 涂山 上姚。
  第二区驻锦溪,辖锦溪 云路 卓湖 珍卿 桂洋 壶永 重歧 新金 金湖 长坑洪内 芳坂。
  第三区驻玉西,辖玉西 景山 杏阳 洋头 福地 炉地 玉斗 白荇 新荇 云台坑卿 魁斗 西坪 诗元 竹溪 凤溪。
  第四区驻美中,辖呈祥 汤城嵩山 嵩溪 魁都 南幢 八乡 美中 美山 西昌军兜 仙岭 鹳山 鳌南 丽里 东溪 西村 熙里 东熙 都溪 壶中(铁)。
  第五区驻岩峰,辖岩峰 汉口 达德 狮峰 新琼 清源 延寿 达理 达富达山达桂 乌石 洑溪 新溪 光烈 达中(镇)。
  第六区驻卿园,辖洑江 凤美 东安 大卿 马峰 石鼓 社山 卿园 桃场 鳌江。
  第七区驻桃东,辖桃溪 桃东 环翠 仰贤 德风 化龙 卧龙 长安 溪安 花石济川 丰山 洛阳 姜仑。
  第八区驻茂霞,辖夹漈 东里 美寨 龙美 龙水 龙阁 磻溪 塘溪 铺上 铺下
  檺林 茂霞 南石 文溪。
  第九区驻太平,辖东山 太平 太山 霞林 鸿安 云峰 云美 冷水 东关 溪南山后 外碧 内碧。
  第十区驻锦凤,辖清白 龙溪 仙溪 桃源 锦凤 蓬莱 玉柱 白云 洋岭 云蜂墘溪 湖城(镇)。
  第十一区驻霞陵,辖鳌西 鳌中 鳌边 龙津 紫美 福东 洋上 外坵 梅林 鳌顶霞陵。
  第十二区驻儒林,辖儒林 华岩 西安(镇)桃城(镇)。
  1955年10月,贯彻中央精简机构、紧缩编制、厉行节约和加强农业合作化领导的精神,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及晋江专员公署指示,撤销第七区和第十二区。第七区的桃东,桃溪、环翠、仰贤和第十二区的乡(镇)归县直辖,划德风归第八区,其余归第九区.保留10个区,并冠以地名。第一区称一都区,第二区锦斗区,第三区玉斗区(12月改称玉坑区),第四区蓬壶区,第五区达埔区,第六区石鼓区,第八区岵山区,第九区东平区,第十区湖洋区,第十一区霞陵区。1956年6月,农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全县调整合并为6个区、73个乡、3个镇:
  一都区驻仙阳,辖龙山 云贵 涂山 光山 大荣 仙阳 曲斗 三岭 福鼎 上姚玉三。
  锦斗区驻锦溪,辖洪内 新金 珍卿 坑卿 竹溪 玉斗 长坑 桂洋 锦溪 玉版壶永 自荇 景阳 重歧 炉地 福地。
  蓬壶区驻壶西,辖壶西 壶东 壶南 苏坑 东坑 呈祥 鳌顶 鹳山 延清 汉口达埔 岩峰 乌石 达山 南幢 八乡 蓬壶(镇)。
  城关区驻儒林,辖凤美 桃园 鳌峰 鳌江 东安 石鼓 介福 姜仑 桃东 儒林丰山 化龙 文峰 东平 东关 霞陵 篮边 西安(镇)桃城(镇)。
  岵山区驻小姑,辖小姑 南石 和林 西向 夹漈 洑溪.
  湖洋区驻湖城,辖湖城 桃源 仙溪 洋上 墘溪 白云 碧卿。
  1958年3月,撤区并乡,调整为28个乡、2个镇。乡(镇)名称、驻地和所辖原小乡,详见《1958年行政区划情况》。
  1958年10月,全县合并为6个乡2个镇,随即实行人民公社化,改为8个人民公社,政社合一。公社下设148个生产大队。
  一都公社驻仙阳,下设仙阳 曲斗 仙友 上姚 三岭 涂山 玉三 大荣 福鼎 新村 云贵 光山 龙山13个生产大队。
  锦斗公社驻锦溪,下设诗元 玉西 锦溪 福地 炉地 珍卿 洋头 凤溪 魁斗 玉斗 壶永 桂洋 竹溪 新金 西坪 长坑 洪内 卓湖 白珩 云路 重歧 杏春 景山23个生产大队。
  蓬壶公社驻美中,下设美中 孔里 吾南 军兜 丽里 美山 嵩山 魁园 嵩溪 南幢 西昌 鹳山 汤城 都溪 仙岭 东熙 熙里 西村 八乡 呈祥 东溪 壶中22生产大队。
  达埔公社驻岩峰,下设汉口 金星 红星 达理 光烈 红旗 建国 岩峰 达德 蓬莱 延寿 达中 新溪 溪园 洑溪 前峰 新琼 楚安 达山 乌石20生产大队。
  城关公社驻华岩,下设桃东 桃城 儒林 环翠 华岩 仰贤 西安 桃场 东安 霞陵 卿园 马峰 洑江 鳌峰 鳌江 鳌顶 ■美 石鼓 桃溪 大卿 德风 鳌边 洋上介福 外蚯 社山26个生产大队。
  岵山公社驻茂霞,下设茂霞 塘溪 夹漈 龙水 和林 东里 龙阁 南石 德田 磻溪 文溪 美寨 铺上 铺下 龙美15个生产大队。
  东平公社驻太平,下设化龙 花石 霞林 卧龙 济川 鸿安 长安 太平 东关 溪安 冷水 山后 洛阳 太山 东山 溪南 姜仑 文峰 内碧 外碧等20个生产大队。
  湖洋公社驻锦凤,下设仙溪 桃源 锦凤 湖城 蓬莱 玉柱 墘溪 白云 云蜂9个生产大队。
  1959年,东平公社与城关公社合并为东风公社。1961年,全县扩为22个公社、219个生产大队,详见《1961年行政区划情况》。1962年,划出东平公社的内碧和南村归北硿华侨茶果场,仍为集体所有制生产大队。1971年,化龙公社并入城关公社。1980年,划出城关公社的桃城,环翠和五里街公社的西安,华岩、儒林等生产大队成立城关镇,设2个居民委员会、4个生产大队、36个生产队。1981年5月,城关公社更名为城郊公社。
  1984年10月1日,政社分开,公社改为乡,设立乡人民政府,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全县计有21个乡、1个镇、1个场、226个村(居)民委员会。1985年,曲斗乡改为下洋镇。1986年,撤消城关镇、五里街乡和城郊乡,成立桃城镇(包括原城郊乡和城关镇的桃城、环翠)和五里街镇(包括原五里街乡和城关镇的五里街、华岩、西安,儒林)。1987年全县有18个乡、3个镇、1个场、228个村(居)民委员会、2870个村(居)民小组,详见《1987年行政区划情况》。
  1958年行政区划情况
  (续表)
  (续表)
  1961年行政区划情况
  (续表)
  1987年行政区划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北硿华侨茶果场的东关、垵口、小湖洋、北硿、龙坑、山城、金冬洋系该场的管理区.
  1929—1987年行政区划沿革
  (续表)
  注:1场即北硿华侨茶果场。
  第三章 乡鎮
  永春县1987年各乡(镇)机构设置基本相同,农作物品种大同小异,文化站、广播站、卫生院、电影院(队)等设施都已建立,详见各专志,此章不作记述,只对地理位置,建制沿革和工农业生产基础略作介绍。
  桃城镇
  桃城镇位于本县东部,东南至东平乡,西邻五里街镇,西南连岵山乡、石鼓乡,北接介福乡,东北与湖洋乡接壤,面积71.55平方公里。南北群山对峙,中部为谷地,桃溪流经南部。
  桃城因永春古称桃源而得名。宋至清先后分属集庆乡迎福里十三都、和风里廿五都,善政乡昭善里十四都、清白里十九都,民康乡鸣琴里二十都。民国时期先后划为桃安乡、合作乡、桃城镇、桃源镇、福阳阳乡。新中国成立至1958年,先后为第四区、第七区、县直辖乡、城关区、城关镇,部分村曾属东平区、化龙乡。1958年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71年化龙公社并入。1980年改称城郊公社,划出桃城、环翠并入新成立的城关镇。1984年城郊公社改称城郊乡。1986年5月7日,撤消城关镇、五里街乡和城郊乡,成立桃城镇和五里街镇。
  1987年,镇人民政府驻地在桃东村东岳,辖22个村(居)民委员会,254个村(居)民小组,3个镇办场,114个自然村落。全镇共9024户,46990人,其中农业人口34193人。该镇是本县主要侨乡之一,华侨、华裔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境内有县办的酿造厂、味精厂、印刷厂、轻工机械厂、糖厂、食品厂、精制茶厂、工艺厂、纺织厂。镇办的有建筑公司、农械厂、水泥厂、水泥摔杆厂、粮食加工厂、抽纱厂、陶瓷厂、家具厂、制鞋厂、纸厂、印刷厂、机砖厂、服装社、刺绣社。有街道开设的小型手工
  业和港商来料加工业。全镇耕地面积19818亩(水田18328亩,农地1490亩),山地70221亩。粮食作物多数一年三熟,1987年总产量91090吨。矿藏有水晶矿和铜矿,桃东村有温泉一处。1987年全镇企业收入1249.20万元,经济总收入2486.50万元。
  一都乡
  一都乡位于本县最西部,离县城96公里,东与横口乡、下洋镇相接,西与漳平县象湖乡毗邻,南与安溪县感德乡、桃舟乡交界,北与大田县祠福乡、谢洋乡、吴山乡接壤,面积191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地处戴云山脉延伸部分,层峦叠嶂,主要山峰45座,陈斗歧最高,海拔1344.2米。主要溪流为一都溪,又名碧溪,由西北向东南经横口乡注入安溪县的清溪,是晋江西溪发源地之一。
  一都之名,始自元代,当时全县划为25都,这里为第一都。宋至清属宣和乡民苏里。民国时期先后划属第四区、一都乡,荣义乡。新中国成立以后,与横口、曲斗合为第一区,后称一都区。1958年3月,划原一都为一都乡,10月,成立一都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一都乡。乡人民政府驻仙阳村中坂。
  1987年辖12个村民委员会,105个村民小组,2个乡办果林场,有90个自然村落。计2992户,14599人,其中农业人口13817人。
  全乡耕地面积12816亩(水田12284亩,农地532亩),山地236304亩。山地中有林地197930亩,占山地的80%,盛产杉、松、毛竹和杂木,是全县主要林区。土特产有香菇、红菇等。
  境内有县办的松香厂、纸厂,有乡办的农械厂、水泥厂、水电站。1987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025.1吨,乡村企业收入306.4万元,经济总收入709万元。
  横口乡
  横口乡位于本县西部,东、北与下洋镇、坑仔口乡毗邻,西与一都乡接壤,南与安溪县剑斗乡相连,面积69平方公里。境内群山屹立,平均海拔900多米。
  横口,因一都溪横贯境内和北南流向的岐兜溪汇合于隘口而得名。历史上属宣和乡民苏里、二都。民国22年(1933)改为荣义乡、福德乡。次年和一都、曲斗合为第五区。民国25年改称第四区。民国31年撤区,仍为荣义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分属第一区、一都区。1958年并归一都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横口公社。1984年改称横口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原在云贵村横口,1963年迁福中村外洋。
  境内山高岭峻,沟壑纵横,地势险要。明末,林日胜、林兴珠叔侄屯兵帽顶寨,响应郑成功抗清号召。清末,林俊起义军以此为根据地。1929年8月间,朱德曾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三两个纵队3000余人,进驻过福鼎。
  1987年,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66个村民小组,1个乡办场。有38个自然村落,计1325户,7023人,其中农业人口6793人。耕地5244亩(水田4431亩,农地813亩),全乡粮食总产量1530吨。山地78228亩,森林蓄积量28.47万立方米,毛竹80多万株。年木材采伐量3000立方米,毛竹20000支,产松脂100吨,土特产有香菇、红菇。
  境内有县、乡办水电站,有乡办化工厂、林场以及村办三合板木材加工厂。1987年,
  乡村企业收入310.2万元,经济总收入422.41万元。
  下洋镇
  下洋镇位于本县西部,东与桂洋乡相连,西与横口乡、一都乡接壤,南与坑仔口乡毗邻,北与大田县济阳乡交界,面积111.5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起伏,坡陡谷深,地形复杂,水源丰富。
  下洋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在下洋村得名。所辖政区,宋至清属宣和乡善化里、三都。民国时期先后划归荣义乡、阳斗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归属第一区、一都区、曲斗乡。1958年合并于一都公社,1961年又划出成立曲斗公社,1984年改为曲斗乡,1985年改为下洋镇。
  1987年,全镇辖9个村(居)民委员会,72个村(居)民小组,2个镇办场。有62个自然村落,计3756户,18821人(包括省、地,县属单位内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953人。
  耕地7179亩(水田6967亩,农地212亩),1987年粮食总产量2965吨。盛产杉、松、毛竹和优质杂木。森林蓄积量19.59万立方米,毛竹76万多株,是全县主要林区之一。矿藏有煤、石灰石、铅、锌,铁、钨、锰、铜等。
  下洋镇是新兴的工矿区,有省属天湖山矿务局,县属下洋水泥厂、煤矿、牛牳林经营所、溪塔伐木场、大荣林场,乡、村办有小煤窑、农具厂等。1987年镇办企业收入1010.7万元,经济总收入1204万元。
  坑仔口乡
  坑仔口乡位于本县西部,东邻玉斗乡,锦斗乡,西接横口乡,西北与下洋镇毗邻,南与安溪县剑斗乡交界,北与桂洋乡接壤,面积76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峰峦高耸,丘岩山、毫公尖海拔达1000多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属山地,东南属丘陵和谷地。水源丰富,坑仔口溪贯穿南北,形成峡谷盆地。
  坑仔口乡因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坑仔口得名。宋至清属宣和乡福德里、五都。民国时期属玉坑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第二区、第三区、锦斗区、玉坑乡。1958年划归锦斗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坑仔口公社,1984年改为坑仔口乡,乡人民政府驻玉西村玉版。
  1987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87个村民小组,1个乡办茶果场。有53个自然村落,共2721户,14253人,其中农业人口13123人。全乡耕地8425亩(水田8017亩,农地408亩),粮食总产量3886吨。山地93587亩,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杉木林19728亩,松杂木林59381亩,毛竹8928亩。森林蓄积量8.8万立方米,毛竹62.9万株。矿藏有煤,已探明储量达2000万吨。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283.9万元,经济总收入742.75万元。
  境内有省属化工厂1个,县办水电站2座、农场1个,乡办小煤矿、农械厂、电厂,村办小煤窑和造纸、焦油、米粉、砖瓦等厂。
  玉斗乡
  玉斗乡位于本县西南部,东邻蓬壶乡,西与坑仔口乡毗邻,南与安溪县剑斗乡交界,东南与达埔乡相连,北与锦斗乡接壤,面积53.7平方公里。境内多山,属山间谷地.
  玉斗乡以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玉斗村得名,玉斗又称五斗。宋至清时属宣和乡福德里,
  五、六、九都。民国时期属玉坑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第二区、第三区、锦斗区、玉斗区、玉斗乡。1958年划归锦斗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玉斗公社,1984年改称玉斗乡。
  1987年,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118个村民小组,3个乡办果林场。46个自然村落,共3302户,16042人,其中农业人口15393人。耕地10381亩(水田9812亩,农地569亩),粮食总产量4346.5吨。山地57395亩,其中林地31422亩,宣林荒地16845亩。森林蓄积量3.9万立方米,毛竹64.5万株。矿藏有高岭土,主要分布在玉美、竹溪等村。
  境内有永春北硿华侨茶果场办的瓷厂,乡办的小水电站和农械,农具、鞭炮、粮食加工等厂,村办的瓷厂两处。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182.4万元,经济总收入583.20万元。
  桂洋乡
  桂洋乡位于本县西部,东南接锦斗乡,西邻下洋镇,南连坑仔口乡,北界德化县盖德乡,面积78.25平方公里。境内群山环抱,峰峦透迤,北有白岩尖,南有丘岩尖,西有向天锣,中部是山间小盆地。
  桂洋原称龟洋,因山形如“三龟六蛇”把住水口,形成一片小平洋。后人雅称为“贵阳”,现称桂洋系同音字。宋至清时属宣和乡善化里,三、四都。民国31年(1942)划为桂洋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第二区、锦斗区、桂洋乡、锦斗公社。1961年成立桂洋公社,1984年改称桂洋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桂洋村。
  1987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93个村民小组,5个乡办果林场,59个自然村落,共有2515户,12199人,其中农业人口11626人。耕地9837亩(水田9264亩,农地573亩),粮食总产量3729.1吨。
  桂洋乡是本县林区之一,山地88100亩,有杉木林9733亩,松杂木林20000亩,毛竹10000亩。森林蓄积量3万立方米,毛竹101万多株,年木材采伐量900多立方米。
  境内存省属天湖山矿务局的水电站2。县办的黄沙铁厂(现改为水泥厂),乡办的农械厂,造纸厂、水电站。1987年乡村企亚收入193.9万元,经济总收入453.99万元。
  锦斗乡
  锦斗乡位于本县西北部,东邻呈祥乡。西接坑仔口乡、桂洋乡,南连玉斗乡、蓬壶乡,北界德化县盖德乡,面积41.37平方公里。环乡有8座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的有龙船山、梦仙山、石鼓寨、珍卿尖。西北郁的锦溪向东诚经蓬壶,是晋江东溪主要发源地,中部属山间谷地。
  锦斗乡四面环山,形似米斗,方言称“九斗”。相传宋代林姓自桂洋来此居住,其祖先曾在陕西为官,号锦水,因将“九”雅称为“锦”,由是名为锦斗。宋至清解宣和乡善化里、四都。。民国划为锦斗乡,后又属锦桂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第二区、锦斗区,锦斗乡。1958年成立锦斗公社,1984年改称锦斗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锦溪村五美。
  1987年,全乡辖6个村民委员会,102个村民小组,1个乡办茶果场。有65个自然村落,3002户,13881人,其中农业人口13427人。耕地9642亩(水田9014亩,农地628亩),粮食总产量3768.9吨。山地36607亩,林业资源有杉、松,毛竹,年收入28.76万元。乡村企业收入196.7万元。经济总收入659.5万元。
  苏坑乡
  苏坑乡位于本县北部,东邻吾峰乡,西接呈祥乡,南连蓬壶乡,北界德化县浔中镇,而积29.2平方公里。
  苏坑于宋、元时就有此称,相传因系苏姓最早来此。宋至清属民康乡常安里廿二都。民.国划归苏坑乡、常安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第三区、第四区、苏坑乡(包括现星祥乡)。1958年属蓬壶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苏坑公社,1984年改称苏坑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嵩山村大溪坂。
  1987年,全乡划分7个村民委员会,103个村民小组,3个乡办农场。有39个自然村落,2557户,13310人,其中农业人口13024人。耕地9463亩(水田7965亩,农地1498亩),山地26574亩,粮食总产量3291.7吨。盛产萝卜种子,畅销省内外。乡、村瓷厂年产值30万元。乡村企业收入116.3万元,经济总收入421.1万元。
  呈祥乡
  呈祥乡位于本县北部雪山东南麓的桃溪上游,离县城45公里,东邻苏坑乡,西接锦斗乡,南连蓬壶乡,北与德化县浔中镇、盖德乡和邻。山高谷深,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而积19.33平方公里,境内有本县最高的山峰——雪山,海拔1366米。
  呈祥原名亭上,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为表示吉利,雅称呈祥,沿用至今。宋至清属民康乡常安里,廿二都。民国时期先后划归苏坑乡、常安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第三区、第四区、蓬壶区、蓬壶镇、苏坑乡、呈祥乡、蓬壶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呈祥公社,1984年改称为呈祥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西村村仔尾。
  1987年,全乡辖3个村民委员会,48个村民小组,2个乡办果林场。有30个自然村落,1313户,6551人,其中农业人口6399人。有耕地5148亩(水田4830亩,农地318亩),粮食总产量1817吨。山地15717亩,其中在德化县、坑仔口乡、曲斗乡境内的共约4500亩。乡村企业收入70万元,经济总收入258.31万元。
  蓬壶乡
  蓬壶乡位于本县中部,离县城26公里,东邻吾峰乡、石鼓乡,西连锦斗乡、玉斗乡,南接达埔乡,北与苏坑乡、呈祥乡接壤,面积81.3平方公里。境内以西部梦仙山最高,海拔达1125.4米。主要流桃溪,有西北与东北两支流,汇合于双溪口,折向南流。中部平坦,属河谷盆地。
  蓬壶又名毗壶、肥湖。旧志载“毗壶一名蓬壶者,以其地有蓬山、壶山也”。又因四周环山,中间形似湖泊,土壤肥沃,故有肥湖之称。宋至清属民康乡常安里廿一都、廿二都,宣和乡升平里七都、八都。民国时期分为壶西、壶东两乡,后台称蓬壶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第三区、第四区、蓬壶区、蓬壶镇。1958年成立蓬壶公社,1984年改称蓬壶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美中村陈坂。
  相传宋末,端宗南逃时,蓬壶陈氏率众勤王抗元,后全族遭元军血洗,幸存者改姓为许。明嘉靖年间,乡民多次奋起抗倭,保卫家乡。明末清初,林日胜、林兴珠聚众响应郑成功抗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蓬壶是安南永游击队根据地之一,仙岭、观山等地
  是革命基点村。
  蓬壶乡是侨乡之一,国外华侨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1987年,全乡辖22个村民委员会,340个村民小组,1个乡办综合场。有174个自然衬落,11106户,54319人,其中农业人口51957人。耕地24995亩(水田22528亩,农地2467亩),山地59555亩,粮食总产量10134吨。
  境内有县办的竹、木,铁手工业联社,县乡合办的水电站,乡办的农械、拖拉机修配、水泥制品,机砖、烟花、鞭炮、粮食复制等厂和建筑公司。汤城有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1233.5万元.经济总收入2476.8万元。
  达埔乡
  达埔乡位于县中南部,距县城16公里,东邻石鼓、岵山、仙夹等乡,西接玉斗乡,南与安溪县湖头镇、金谷乡交界,北与蓬壶乡接壤,面积121平方公里。境内群山环抱,中部属丘陵和山间盆地,西有延清溪,达理溪,南有洑溪,均汇集桃溪。
  相传达埔古时多荒埔,卓、柯、罗三姓最早到此定居,卓氏为大姓,故名“卓埔”,又称“卓埠”,后以方言谐音为达埔。宋至清属里仁乡安仁里,九、十都。民国时期先后划为达西实验乡、达东乡、达山乡,后合称达埔示范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第三区、第七区,第五区,达埔乡。1958年10月,成立达埔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达埔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岩峰村院前。
  1987年,全乡辖21个村民委员会,346个村民小组,2个乡办场。有140个自然村落,有2014户,59372人,其中农业人口57110人。侨亲大多旅居在越南、印尼、缅甸和美国等地。是本县主要侨乡之一。有耕地28653亩(水田26208亩,农地2445亩),山地102361亩,粮食总产量12655.7吨。永春“佛手”种茶,始种自狮峰岩,驰名中外。李和元“参桂养脾散”、蒲庆兰“神香”,畅销海内外。
  境内有乡、村办的水电、陶瓷、砖瓦、锯木、农械、神香、鞭炮、抽纱、铁竹木器、榨油、粮食综合加工和粉末冶金等各种工厂。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1004.5万元,经济总收入2177.4万元。
  吾峰乡
  吾峰乡位于本县西北的天马山麓,东连五里街镇,西接蓬壶乡,南邻石鼓乡,北与德化县三班乡交界,西北与苏坑乡接壤,面积32.27平方公里。群群山纵横,最高的天马山,海拔1081米。
  吾峰原名鳌头。境内有三山,形似三龟,民谣“三龟并排走,铜锣把水口”,因龟鳌同类,以获为雅,故称鳌头,后改鳌峰。采用简体字后,取方言谐音“吾”字代“获”。宋至清属民康乡常安里,廿一,廿二都。民国时期先后属第一区、常安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第三区、第八区、第十一区,霞陵区、吾峰乡。1958年归并城关公社,196.年划出成立吾峰公社。1984年改为吾峰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吾中村。
  1987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111个村民小组,1个乡办林场。有62个自然村落,3775户,16761人,其中农业人口16325人。旅居国外的侨亲大多数分布在东南亚国家。有耕地9177亩(水田8653亩,农地524亩),山地25544亩,粮食总产量4743吨。石料资源比较丰
  富。
  境内有天马柑桔场,曾经是省果树试验基地。有乡办的农械厂和电站。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187.4万元,经济总收入633.54万元。
  介福乡
  介福乡位于本县北部,离县城24公里,东连湖洋乡,西北与德化县三班乡接壤,南邻桃城镇和五里街镇,面积33.8平方公里.四面环山,中间形成山间盆地,最高山峰运林尖,海拔965.8米。
  介福原称四班,以龙津、紫美、扬美,大丘头四个自然村(班)而得名。相传明永春知县骆起孟,见四班地形秀丽,宽平肥沃,是被盖着的福地,故称“盖福”,谐音为“界福”,后简化为介福。宋至清属民康乡鸣琴里,二十都。民国时期属第三区(湖洋)、福阳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第八区、第十一区、霞陵区,城关区、吾边乡、介福乡。1958年划归城关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介福公社,1994年改称介福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紫美村大草埔。
  1987年,全乡辖3个村民委员会,49个村民小组。有29个自然村落,共1937户,7811人,其中农业人口7595人.旅居国外的侨亲,分布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有耕地6160亩(水田5931亩,农地229亩),山地31877亩,粮食总产量2125.5吨。
  境内有县办的林场,县乡合办的茶场,有乡、村办的果林场和瓷厂、电站、瓷土加工厂。高岭土矿,蕴藏量近一亿吨,居全县首位。瓷器生产是乡主要工业,年产值达87.64万元,占全乡总收入79%。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148.3万元,经济总收入382.5万元。
  五里街镇
  五里街镇位于县城西北,东南邻桃城镇,西接石鼓乡,北连介福乡和德化县三班乡,西北与吾峰乡毗邻,面积42.66平方公里。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部属山地,南部属低山丘陵,群山东西对峙,高垄溪的两岸形成狭长河谷盆地。
  五里街以从县城至新亭街相距五华里而得名。历史上是著名的集镇,永安、大田、德化和本县各地的山货、农产品从这里运销到南安、泉州,以及海外等地。1927年11月,中共永春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儒林村的后庙建立。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迁永春,署址设在金峰殿(已废)。现在工厂、商店较多,新的建筑物不少,是永春重要的工、商业区。
  现在镇所辖各村,宋至清分属民康乡鸣琴里二十都,慕仁里廿二都,集庆乡和风里廿四都和廿五都。民国时期属第一区,西安镇。新中国成立后,分属第四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1958年隶属城关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五里街人民公社。1980年8月,西安、华岩、儒林3个大队划归城关镇。1984年,五里街公社改为五里街乡,1986年改名为五里街镇,镇人民政府在华岩村新路头。
  1987年,全镇辖11个村(居)民委员会,116个村(居)民小组,2个镇办场。有88个自然村落,1个农科所。共有5797户,25881人,其中农业人口20050人。华侨、华裔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耕地9985亩(水田9163亩,农地822亩),山地36954亩,粮食总产量5517.1吨。
  境内有县办的水轮发电设备厂、电机厂、制菌厂、轮胎翻制厂、农械厂、冷冻厂、变电所,制药厂、永春车队及五一水库,镇办的农科所、农械厂、抽纱厂、建筑社、电站。1987年全镇企业收入1375.8万元,经济总收入1435.3万元。
  石鼓乡
  石鼓乡位于本县城西4公里处,东邻桃城镇和五里街镇,西连达埔乡和蓬壶乡,南以伏狮山与岵山乡分界,北接吾峰乡,面积47.2平方公里。主要山峰28座,南北对峙。桃溪横穿东西,两岸形成狭长的河谷盆地。
  相传石鼓潭畔有巨石似鼓,溪水冲击声如擂鼓,故称石鼓。宋至清分属里仁乡始安里十一都,民康乡慕仁里廿三都。民国时期先后划归第一区、西安镇。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归第四区、第六区。1958年改为石鼓乡,同年10月归并入城关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石鼓公社,1984年改称石鼓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石鼓村。
  1987年,全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169个村民小组。有74个自然村落,6569户,30060人,其中农业人口26851人。是本县主要侨乡之一,华侨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加拿大等16个国家和地区。
  1987年,全乡有耕地14819亩(水田13289亩,农地1530亩),山地32517亩,粮食总产量7781.6吨。石料资源丰富。乡村企业收入404万元,经济总收入1128.5万元。
  境内有县属永春化肥厂,卿园水电站,农场,良种场、农业科学研究所、柑桔良种场、塑料厂、化工厂、砖瓦厂,乡办的水电站,农械厂。
  东平乡
  东平乡位于本县城东5公里处,东邻外山乡,西与桃城镇、岵山乡毗邻,南与南安县码头乡交界,北接湖洋乡,面积99.2平方公里。地处桃溪下游,南北群山对峙,中部属河谷盆地,境内乐山(北台)海拔1049米。桃溪与湖洋溪于东美村的通仙桥处汇合,注入山美水库。
  东平以原东碧乡、和平乡各取一字而得名。宋至清分属善政乡和平里,十五、十六都,清白里十九都。民国时期先后划归和平乡、东碧乡、东平乡、桃源镇。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划为第六区、第九区、东平区。1958年成立东平人民公社,1959年踉化龙公社合井为东风公社,1961年仍分开为东平公社。1984年改称为东平乡,乡人民政府在太平村太平街尾。
  1987年,全乡辖14个村民委员会;168个村民小组,2个乡办的果林场。有90个自然村落,6031户,24191人,其中农业人口23007人。是本县主要侨乡之二,华侨分布在东南亚等十儿个国家和地区。有耕地10354亩(水田9396亩,农地958亩),山地105382亩,粮食总产量6424吨。经济作物有灯竹、麻竹,种植茶叶历史较早。
  境内有省属北硿华侨茶果场,市属水文站,县办的东关水电站,有乡办的综合加工厂、农械厂、建筑社。竹编是东平传统工艺,明朝正德年间起就很盛行。70年代以来,80%农户以竹编为家庭副业。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840.6万元,经济总收入1128.5万元。
  岵山乡
  岵山乡位于县城南6公里处,东与东平乡接壤,西邻仙夹乡,达埔乡,东南以铜墓寨、石壁尖与南安县诗山镇分界,北与桃城镇,石鼓乡毗邻,面积54.3平方公里。四面峰峦环抱,中部属山间盆地。
  岵山是桃源姑峰阳山之简称,原名小姑。相传元末兵乱,群雄割据,乡中有人私建皇宫,事泄,朝廷派兵征剿。有一民女急中献策,把佛像集列宫中,自己剃发为尼,令众人虔诚膜拜,蒙骗官兵。乡民咸感免遭杀戮,遂以小姑为乡名。宋至清属集庆乡安平里十二都。民国时期先后划归第一区、岵山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第五区、第八区、岵山乡。1958年与仙夹合并,成立岵山公社。1984年改为洑山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茂霞村。
  1987年,全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119个村民小组,1个乡办茶果场。有89个自然村落,4999户,21184人,其中农业人口19644人。侨眷、侨属占全乡总户数55%,是本县主要侨乡。华侨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备地。有耕地12091亩(水田11838亩,农地253亩),山地54439亩,粮食总产量6646.5吨。洑山荔枝,种植历史悠久,闻名国内外,其中乌叶荔枝,是本省优良品种之一。
  境内有省属一九七煤田勘探队队部,乡办的农械厂、砖瓦厂、抽纱厂、建筑社等。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503.9万元,经济总收入871.4万元。
  仙央乡
  仙夹乡位于县城南16公里处,东、北与岵山乡接壤,西邻达埔乡,西南与南安县蓬华乡交界,面积31.87平方公里。地势较高,属山间谷地,主要山峰8座,天柱山海拔1020米。
  仙夹又名西向。相传500年前,仙夹森林茂密,洑山人前往开垦,因位于岵山西部的方向,故称西向。宋至清分属集庆乡安平里十二都。民国25年(1936),属第一区。民国31年,划分为仙乡、夹漈两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第五区、第八区、岵山区。1958年归洑山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仙夹公社。1984年改称仙夹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龙美村田墘。
  1987年,全乡辖8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1个乡办果林场。有41个自然村落,2597户,12961人,其中农业人口12527人。是本县主要侨乡之一,华侨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有耕地6911亩(水田5987亩,农地924亩),山地31624亩。耕地属红壤和黄壤,地质贫瘠,水源缺乏,粮食总产量2663.8吨。境内有乡办的农械厂、抽纱厂、砖瓦厂,竹编漆篮社等。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127.9万元,经济总收入437.94万元。
  漆篮是仙夹乡传统竹编工艺品。明正德年间(1506——1522)龙水一带,就开始编制漆篮。品种有六七十种,畅销国内外。
  湖洋乡
  湖洋乡位于本县东北部,东与仙游县渡尾乡交界,西与介福乡、桃城镇毗邻,南与东平乡、外山乡接壤,北与德化县霞碧乡交界,面积143平方公里。四周峰峦环抱,最高山峰印石山(即玉柱山)海拔998.4米。湖洋溪纵贯南北。
  湖洋因四周环山,中部形成湖状盆地而得名。宋至清分属善政乡桃源里十八都,清白里、
  十九都。民国期间划归第三区、锦锈区,湖洋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归第四区、第六区,第十区、湖洋区。1958年成立湖洋公社,1984年改为湖洋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在锦凤、桃源、清白三村交界处。
  1987年,全乡X17个村民委员会,229个村民小组,6个乡办茶果农场。有141个自然村落,8855户,37546人,其中农业人口35981人。是本县主要侨乡之一.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乡有耕地17332亩(水田16955亩,农地377亩),山地149832亩,粮食总产量9246.6吨。
  湖洋种茶历史悠久,原是“闽南水仙”茶叶主产区。现有茶园12036亩,柑桔园18012亩,是全县柑桔主要产地。森林面积13万亩,木材蓄积量10多万立方米,毛竹13.58万株,是全县主要林区之一。
  境内有乡办的万亩林场3个,柑桔场3个,还有农械、榨油,焦油、综合食品、陶瓷、茶叶精制、果胶、制砖等厂,以及建筑社、水电站。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606万元,经济总收入1700.7万元。
  外山乡
  外山乡位于县东部,东与仙游县龙华乡接壤,西与东平乡为邻,南与南安县向阳乡交界,北连湖洋乡,面积35.23平方公里。境内群山连绵,峰高岭峻,主要山峰12座,天竹山海拔913米。
  外山之名,取山外有山之意.宋至清分属善政乡桃源里十七都。民国期间属第三区、云赤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第六区、第十区,湖洋区、外山乡。1958年划归湖洋公社,1961年划出成立外山公社。1984年改为外山乡.乡人民政府在溪墘村松溪。
  1987年,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乡办柑桔场和黄陈李场、林场各一个。有27个自然村落,1134户,5379人,其中农业人口5234人.有耕地4236亩(水田3951亩,农地285亩),粮食总产量1535.6吨.山地25831亩,森林蓄积量23800立方米,毛竹2.9万株.
  境内有县办碧卿林场,乡办的农械厂、米粉厂。1987年乡村企业收入21.2万元,经济总收入156.6万元。

知识出处

永春縣志

《永春縣志》

出版者:语文出版社出版

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本志上限自设置桃林场起,下限至1987年止。全书共分三十二卷,包括:大事记、建置志、自然地理志、人口志、城乡建设志、农业志、林业志、茶果志、小水电志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永春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