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四、党的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904
颗粒名称:
四、党的工作
分类号:
D624.57
页数:
12
页码:
82-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市党的工作,其中包括组织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党校工作、党史工作、纪检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等。
关键词:
晋江县
党组织
党工作
内容
(一)组织工作
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新中国成立初,中共晋江县委及时举办党训班,进行甄别党员身份和对党外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同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慎重地发展一批党员。1953年后贯彻“积极慎重、稳步前进,建立一批,巩固一批”的组织方针,在全县范围内吸收一批积极分子入党。至1956年,全县党员由解放初的733人,发展到7710人。此后,发展新党员的重点转向老工人、老农民和老教师以及党员较少的地区。至1966年,全县有党员16439人。“文化大革命”中党组织停止活动。1971年后才陆续恢复活动,1976年底,全县有党员15968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按照积极慎重的方针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从1981年开始,有意识地重视发展工农业第一线积极分子和中青年知识分子入党。至1987年全县共有党员21785(包括石狮)人。1988年~1990年,着重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先后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讨论”等活动,并发展新党员824人。1991年~1993年,对党员实行目标管理,全县有16939名党员制定了目标责任书。1994年以后,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好发展党员工作。至2000年全市共有党员25188人。
基层组织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在建立基层政权的同时,抓紧基层党组织建设。至1955年,建立基层党支部69个。1956年,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大生产的需要,县委决定在有党员45人以上的大队建立党总支,高级社成立党支部,生产队成立党小组。全县8个区、3个镇、100个乡都建立党组织。1958年,对基层组织进行调整,撤销57个总支、55个党支部、237个分支部。先是以联社成立205个党支部,后又以大队或专业队成立党支部。“文化大革命”初期党组织瘫痪。1971年,开展整党建党,至1973年11月,全县19个公社(场)的党委会重新建立,613个基层党支部也陆续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拨乱反正,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建设。1981年~1983年,分三批对301个支部进行整顿。在1985年~1987年整党工作中,全面加强对基层组织的整顿建设,并调整机关党组织设置。中共“十三大”以后,根据新时期党建的新特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在1991年~1993年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中,把农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领导班子建设作为“根本中的根本”,放在首位抓好,全县一类支部达到61%。1994年以后,市委以“奔小康、建新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结合整顿后进村、村建相对薄弱村,开展“学美岭、创五好”等活动,实施以“五好”为目标的“堡垒工程”建设,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同时,针对新经济组织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从业杂的特点,采取“建、联、挂、靠”的办法,灵活设置党组织,开展企业党建工作。至2000年,已建立新经济组织党总支10个、党支部164个,有近2000家企业党员挂靠相关支部活动。全市先进村党支部的比例已达85%。晋江市获“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称号。
干部管理和班子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县委及时开办干训班,并结合土地改革选拔一批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为纯洁
干部队伍,1955年2月在机关内部开展肃反学习和审干工作。并进一步抓紧干部队伍培养。1960年~1962年先后下放干部252人到基层加强领导。“文化大革命”中大批干部受打击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面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基础上,按照“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及新时期用人标准,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不断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1983年~1984年,进行县、乡(镇)两级机构改革,基层党委实行民主选举领导班子。在选拔干部上,坚持通过全面考察、民意测验、集体研究,做到符合程序、完善手续、严格把关,同时注意把考核干部作为一项经常的基础工作来抓。从1987年开始,把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列为重要工作,增强了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健全和完善民主生活制度,各级领导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采取调整充实措施,搞好新老班子交替,优化班子结构,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并建立市管300多名及镇管2000多名后备干部队伍。另外,还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考试录用干部和实行竞争上岗,营造任人唯贤气氛,形成竞争机制,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坚持对干部进行正规化培训,经常组织一批干部到省、市党校脱产学习,同时鼓励在职干部读函授大学、“业余大学”和参加自学考试,提高广大干部的政治和文化业务素质。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坚决落实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组织老干部开展各种有益活动,进一步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积极作用。
(二)宣传思想工作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针,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
鼓舞人,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配合建立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剿匪反特、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大力宣传中共“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调整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及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学习大寨”的热潮。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开展揭批“四人帮”的罪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不懈地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国际国内形势和任务的宣传教育,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道德、纪律和革命传统教育,对党员进行党性、党纪、党风教育等。同时,加强对新闻、广播电视和文学艺术部门的领导,使它准确而生动地反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客观实际,成为鼓舞群众奋发向上的推动力。
对外宣传工作。晋江是著名侨乡、对外宣传工作主要是以文化交流为手段,走出去,请进来,沟通“三情”(乡情、友情、亲情),扩大人员交往,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祖国统一大业服务。出版《晋江乡讯》,发行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旅外乡亲了解晋江的重要窗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理论学习。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就重视组织广大干部、党员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常识等。1978年,组织广大干部、党员参加《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学习和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更加重视加强在职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正规化学习。1985年~1988年组织机关干部1554人次参加学习《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革命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4门课程。中共“十四大”以后,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建立健全以市委学习中心组为“龙头”的干部理论学习网络,市直各单位党组和系统党委以及镇(场)党委都建立学习制度,使理论学习成为统一思想、指导实践,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市委学习中心组被评为全省理论学习先进集体。1995年~1996年,在广大党员中开展“双学”(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章)活动,建立市、镇、村三级1344人的“双学”宣讲队伍,全市973个支部20534名党员参加学习。1998年组织邓小平理论宣讲团,有3000多人次参加讲座,在全市范围内巡回宣讲,使邓小平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精神文明建设。80年代初,晋江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五讲四美”活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和学先进为内容的“三优一学”竞赛,促进了城乡环境面貌的改观,形成了倡导文明新风、转变社会风气的热潮。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以后,确立了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提出培养“四有”公民,提高人的素质,树立良好风尚,建设文明窗口的根本任务。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活动广泛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创三优”的水平。同时,以殡葬改革、制止“普渡”为重点的移风易俗取得明显成效,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活跃,更加扎实。进入90年代后,以“军民共学雷锋、共建精神文明、共同发扬古田会议精神”和共建文明村镇及“福厦文明路”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开展起来。努力建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生活小康”的社会主义新侨乡。2000年,全市有省级文明单位21个、文明村镇6个、文明学校4所、“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竞赛活动先进单位2个;泉州市级文明单位
38个、文明村镇11个、文明学校13所、窗口行业“满意服务”先进单位15个;市级文明建设单位263个。晋江被评为“全省侨乡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市)”,在全省创建文明城市竞赛活动中被授予“先进城市”、“一级达标城市”,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三)党校工作
晋江县委从1950年开始,每年都不定期举办党员和干部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副股以上干部(包括党支部书记、村长)。1960年正式设立党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党校教育正规化。从1986年开始,各乡镇也都创办了党校。1979年~1995年,县(市)镇党校共办各类培训班564期,培训各类干部17.2万多人次。县委党校从1985年开始举办干部中专班和开设电视大学党政管理干部基础专修科。1996年~2000年,市委党校共举办各类主体班83班次,培训党员干部8369人次,其中科级党员干部培训班23班次1416人、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9个班次851人;协助市直党工委、团委、妇联、公安局等举办各类培训班31个班次5036人次;协助各类基层党校办班559个班次101694人次。同时,以教学改革为中心,努力探索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路子。1996年成立中央党校函授教育辅导站后,已录取大专班学员400多名,成为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职干部学历教育的重要渠道。党校还十分重视软硬环境建设,重点抓好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一支在学科、年龄、学历、职称上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四)党史工作
1981年设立党史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开始广泛征集、研究和编辑党史资料工作。20年来已征集、编辑出版《中
共晋江地方史大事记》、《中共晋江地方史主要事件》、《中共晋江地方史专题汇编(一)》、《中共晋江革命史画册》、《中共晋江组织史资料》、《晋江英烈》等13种、共252万字;整理编印《晋江党史(资料)》内刊66期,约150万字。开展党史宣传教育活动,发挥“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五)纪检工作
党纪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晋江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加强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党的纪律教育和检查监督工作,根据“以思想教育为主,同时执行纪律为辅助”的原则,不仅检查违纪党员和党组织的责任,同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并通报全党。从1956年中共“八大”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县监委会紧紧围绕党的总路线和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对广大党员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党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1978年3月重新建立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后,面临着“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部分党组织和党员思想混乱、党风不正、纪律废驰的状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不懈地对党员进行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党规党纪教育。同时,从晋江是重点侨乡的特点出发,把教育党员、干部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作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配合组织、宣传、党校等部门,举办各种类型的党训班。仅1980年,全县举办以学习《准则》为主要内容的党训班71期,受训党员达18115人,占全县党员数的82%。同时,还通报表扬一些学习《准则》好,党员思想觉悟高,党性、组织性强,党风好的先进单位。1984年以来,根据纪检工作的特点,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党纪教育。一是运用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二是认真贯彻中纪委《关于整顿纪律的通知》,
作为加强党的政治纪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三是利用乡镇党校作为教育基地,加强对党员进行系统化、多样化、经常化的教育。
违纪案件查处。新中国成立初期,县纪委紧密配合民主建政,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三大改造”(1956年,国家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运动,直接督促和检查同级党委、直属机关党组织及党的干部、党员违反党纪行为;指导下级党的纪检组织并管理审查决定处分下级的违纪案件。1949年10月~1956年,查处违纪违法党员干部196人。在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10年中,县监察委员会检查处分严重违法乱纪、贪污腐化堕落分子139人。1978年3月,重新建立县纪委会后,把维护四项基本原则、加强政治纪律、促进广大党员和干部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放在工作的首位。1979年~1980年,对抵制落实干部政策、反对经济调整、反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违纪行为,进行认真检查。随着工作重点转移,反对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成为一项重要的问题。1981年开始,开展纠正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斗争。1982年~1983年,共查处党员违法案件508件,给予党纪处分231人,其中开除党籍125人。1984年~1987年,县纪委认真执行中共“十二大”规定的纪律检查机关的三项主要职责,做好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坚决查处钻改革的空子,搞以权谋私的案件。1985年~1987年共受理、审结145人。其中县级干部2人、局级干部20入、一般党员干部58人、一般党员65人。1985年~1987年在全县整党中,受到处分和组织处理的党员499人,占党员总数的2%;其中开除党籍50人,留党察看37人,撤销党内职务2人,党内严重警告30人,党内警告39人,不予登记183人,缓登记136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22人。
1989年~1990年,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强化党纪监督,认真查处党员违法违纪大案要案。共查处党员违纪案件126件,结案115件,处分违纪党员130人,处置不合格党员172人。以“两公开一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廉政制度建设在试点基础上,已经在面上逐步推广,提高了党员、干部抵制不正之风的自觉性,增强了群众对政治腐败斗争的信心,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1991年~1993年,全市共立案查处党内违纪案件108件,涉及党员152人,其中副科以上干部42人。查结97件,处理违纪党员123人;其中开除党籍36人,留党察看17人,撤销党内职务3人,严重警告24人,警告25人,党内批评教育18人,受处分的党员中,副科以上干部26人。在全市开展了清理党政机关违纪建私房和多占公房工作,共收缴罚退款17万元,拆除违章面积3473平方米,清退出多占公房112套、单间62个。
1994年~2000年,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扎实推进,廉洁从政意识不断增强。查办违法违纪案件力度加大。共查办结案804件,给予党政纪处分776人,其中科(局)级干部63人。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400多万元,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党内监督和执法监察进一步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深入开展,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六)统一战线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晋江县、市委领导下,包括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和其他爱国分子、国外华侨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扩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一系列统战政策,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民主党派工作。50年代晋江县就有民主党派成员,80年代
以前,民主党派组织有民建晋江支部、致公党石狮支部、农工党晋江支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晋江县、市委根据新时期统战工作的要求,结合晋江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晋江发展民主党派成员,建立民主党派组织。至2000年,有7个民主党派组织。各民主党派的党员从建立时的69人,发展到566人。妥善安排非党人士担任县、市政府、人大、政协、侨联等的领导职务,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1998年6个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完成换届工作,新一届人选的年龄、知识结构等更趋合理。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常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领导座谈,协商对话,真诚地听取意见和建议。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发挥其优势,开展各种活动,为晋江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落实侨务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县委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在政治上,广大归侨、侨眷同样享有各种民主权利,在历届人民代表、人民委员会、人民政协中都有华侨界代表、委员;在经济上,根据归侨、侨眷的特点,从各方面给予适当照顾。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在土改中贯彻落实提前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分,保护华侨房产的政策。全市共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份486户,获得侨房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侨户352户59283平方米。审查处理有关华侨、侨眷历史案件1114件、1217人,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冤假错案51件、54人。还做好落实回收60年代被精简下放的归侨和华侨子女及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政策等工作。
民族工商业者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县委就充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团结、教育民族工商业者,并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又推动工商业者发挥经营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专长,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全县有工商业者1874人,对
他们统称为私方人员,按资产阶级工商业者对待。1979年,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共区别1575人,占原工商业者的81%(不予区别的原工商业者299人,占19%)。改革开放以来,认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工作,使他们努力为晋江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宗教工作。晋江县是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县份。新中国成立后,县委和县政府贯彻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巩固和扩大同各民族宗教界的爱国政治联盟。1981年,县委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恢复活动。并相继成立晋江县基督教青年会、青年“福音”报道队,从而取代和抵制国外流入的不明身份的自由传道士和国外宗教势力的渗透活动。加强对寺庙的管理,成立县佛教协会。同时复查、平反宗教界人士的冤假错案共18人。对宗教房地产被侵占之事进行调查,帮助解决,经上级批准开放的10座寺庙和教堂房地产归还问题得到落实。同时,支持、引导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举办各宗教团体和活动场所负责人培训班,加强宗教法规、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全市宗教职业人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在宪法、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确保宗教界的安定、稳定。
民族工作。晋江有回族、畲族和满族等12个少数民族。在回民集中的陈埭镇创办民族中学和民族夜校。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和广大回民的意愿,于1984年11月成立陈埭回族事务委员会。对在少数民族中较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加强同他们的联系,并在人大、政协中按比例安排少数民族代表参加。支持、引导民族地区搞好两个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
起义、投诚人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县委认真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对国民党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及起义、投诚人员进行安排和使用。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造成一些冤假错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全县因历史问题受到各种处分的16名起义投诚人员进行全面复查。经复查落实后,分别给予改正、改判,恢复公职和政治名誉,并处理好善后工作,生活上有困难的给予适当补助。
开展海外统战联谊工作。办好华侨事务和对台事务,做到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政治与经济相结合、政府与社会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老一代与新一代相结合,广交朋友,加深友情,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统一大业和经济建设服务。1990年成功地举办亚洲晋江社团联合会成立一周年和晋江县侨联成立四十周年庆典活动。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侨胞和港澳台胞欢聚一堂,实现了亚洲晋江人的大团结,极大地激发广大“三胞”爱国爱乡的热情,对晋江扩大开放,吸引外资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7年5月1日,世界晋江同乡总会在晋江市华侨体育馆隆重举行成立庆典大会。加拿大、美国、菲律宾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晋江籍旅外乡侨代表参加庆典。2000年10月25日~27日,在晋江召开了世界舜裔联谊会第十四届国际大会暨晋江经贸洽谈会,大会达到了“加强联谊、增进团结、经贸洽谈、促进发展”的目的。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
一、组织状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晋江县委员会于1956年9月14日在青阳正式成立。晋江政协自成立以后,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需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不设上限,下限至2000年。分概述、建置与人口、自然、党政社团、经济、晋江与侨台港澳关系、文化、方言与风俗、人物、大事记等10章,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